研究和落实核心素养势在必行

2016-03-21 06:47吴恒山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核心目标素养

吴恒山

(大连教育学院 离退休干部处, 辽宁 大连 116021)



研究和落实核心素养势在必行

吴恒山①

(大连教育学院 离退休干部处, 辽宁 大连 116021)

研制核心素养是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核心素养既需要国家做好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学校采取措施,边研究边落实。

核心素养;课程改革; 教学

研制基础教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这一课题,现已引起教育理论界和广大校长、教师的高度关注和讨论。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必须进行核心素养建设?学校教育应该怎样落实?本文试就这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我国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谓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三个基本维度。三个维度中的诸多素养构成相互关联的体系,大致分为四个不同层次:一是基本素养,包括基础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学会学习、身心健康;二是思想品德素养,包括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可、国际理解;三是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四是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精神、创新实践和信息技术等。目前,教育部已初步研制出核心素养体系,确定9大核心素养,25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体系的形成,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和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来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生存质量提升的需要。其中,基础素养,是各学科所“特有的”,不同学科,由于构成内容和特点不同,素养的体现也各有特色。思想品德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各学科所共有的,并在内涵上有一致性。教育教学活动要把这些素养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的确定是一个选择过程,需要依据教育方针和育人要求进行。为什么有的素养能够纳入核心层,而有的却不能呢?这是由各种素养的功能和作用决定的,也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决定的。众所周知,影响人成长的素养很多,如遗传、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文化乃至营养等,这些素养对人的成长都起一定作用。然而不能把所有素养都列入核心层,只有那些价值高的素养才能称得上核心素养。相比较而言,基础素养、思想品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是影响人的成长的重点素养和关键素养,在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决定和保证作用。基础素养是为人的成长打基础的,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为学生身心发展打基础,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基础。思想品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在立德树人方面起统帅作用,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和提供内在动力。科学素养是造就拥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不可或缺的素养。学校教育教学只有抓好这些核心素养培养,才能普遍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才能为造就一批信念执著、品质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如果不重视核心素养培养,或培养抓得片面、不协调、不系统,培养出来的人就可能是不健全的人,或是存在某种缺陷的人。如果教育总是改变不了存在的某些弊端,那就势必影响学生成人成才。

核心素养是对众多素养通过梳理、比较、鉴别之后形成的素养“精华”,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在数量上体现了少而精。21世纪,我国学生必须拥有这些精良的核心素养,才能成功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确立核心素养,毫无疑问,意味着将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将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将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凡素质高、修养好的人,往往都是学习、工作和事业有成的人。可见,素养决定人生,质量成就未来。只有用核心素养武装起来的人,才是最有才华和最有希望的人;只有用核心素养打造起来的教育,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教育。总之,核心素养是提高人的生存和生活能力的必备素养,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

二、为什么要建设核心素养

我国之所以提出要研究“核心素养”的问题,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在教育改革深化阶段,为推进课程改革而提出的重要举措,既有深刻的国内背景也有国外经验的激励和启迪。

1.研制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当今,我国社会正处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国家亟需各类人才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劳动者的素质还不高,更缺少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尤其缺少拔尖创新人才。为什么会缺少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呢?原因主要是教育培养人才跟不上社会发展,一是执行教育方针存在片面性,没有把培养目标细化,落到实处,导致教育教学活动出现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这种片面发展倾向,必然会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二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力。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但由于人们的传统教育观、人才观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由于应试教育腐而不朽、“片追”得不到有效遏制,自然要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不能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新世纪以来,新课改尽管取得显著成绩,但培养目标存在不健全、忽视关键素养等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根源上去解决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的办法,加强目标理论建设,重新设计更加完整更有操作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这个问题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学生素养培养主要强调落实“双基”目标,即教学以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教师只要抓好了“双基”,就算上出了有质量的好课。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突出知识的教育,实现的是较低层次的目标,反映的是一种狭隘的教学观。第二阶段,新世纪的头十年,伴随新课改的推进,国家提出了“三维目标”。这是对“双基”目标的新突破、新发展。学生素养培养新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这是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推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活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以往的沉闷局面。然而,由于“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抽象,难以细化,不好把握,教师出现一些困扰,缺少应对的能力和解决办法。第三阶段,2010年国家出台了《教育规划纲要》,2014年教育部下发文件正式提出研制核心素养体系问题。 “核心素养”的提出,显然是继“双基”“三维目标”的升级版,其内涵突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内容,在目标理论建设上更加完善,在内容上更加全面、系统,这是最高层次的目标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确立,在新形势下,为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根本问题找到了一条理想之路。

2.研制核心素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教育改革异彩纷呈,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断涌现。其中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议,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在研制核心素养方面积极走在前面,并产生广泛影响。

1997年,世界经合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9项素养。第一个维度是互动使用工具,包括三项素养: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使用新技术。第二个维度是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第三个维度是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三项素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

2006年,欧盟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提出八个领域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这些核心素养作为统领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能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培养,包括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

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全面、清晰地呈现出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一是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与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二是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三是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一是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二是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负责任的决策;三是公民素养,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四是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包括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五是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和有效交流。[1]

上述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所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基本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并具有明显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合作与参与、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这些核心素养的提出,直接影响了各国教育的发展。我国在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中也毫不例外借鉴了其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和做法。我国制订的核心素养框架尽管比较晚,但比起其他国家来说,更具有中国特色,内容更加简洁、精辟、实用,没有那么复杂和过多要求。

三、学校怎样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细致的工作,需要领导和教师提高认识,立足长远,从现在做起,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把理念尽快转化为行动和实际效果。

1.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建设核心素养,除了研制核心素养外,还要抓好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课时目标的设计。从教育总目标到课程目标,再到课时目标,形成一个目标体系,逐层落实,充分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在修订课程标准方面,教育部近两年已组织专家重新修订了部分学科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有鲜明的特点:一是确立了以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优化了原有的思路和方向;二是课程目标设置凸显了核心素养,体现了方向性、整体性、层次性和操作性;三是课程内容选取改变了以现有知识体系完整的学科取向,强调精选重点知识,突出关键能力,培育核心品格。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课程目标强调把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调整也基本如此。这就为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提供了依据。

在完善课程体系方面,学校需要以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首先,领导要明确提出本校的课程改革目标。如北京四中,在十几年前就制订出课程改革目标,即 “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培养学生善良的人性和科学的理性,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融通能力”。这些目标内容,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指导学校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学校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学校要坚持以国家课程为必修,进行校本化实施;以校本课程为选修,强调生本化建设;以特色课程为自修,实现个性化构建。再次,教师要重点研究如何把核心素养体系和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要求转化为每节课的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设计,要具体列出核心素养要点。

2.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学科教学中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核心素养不仅是编写教材和制定课标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科教学必须贯彻落实的内容,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一要明确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核心素养,一方面要起指导、引领、辐射学科教学的作用,通过落实教学目标体现出来,进而彰显出教学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要依赖各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要着重抓好品德素养和创新素养培育。坚持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原则。德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解决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抓好德育课和学科教学,广泛应用学科德育模式、主体德育模式、实践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和礼仪德育模式等。创新素养教育要解决理念不新和方法不多的问题,要转变思维方式,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提出新颖、独到、有价值的思想见解,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新设想、新技能。

三要方法灵活,注重实效。教师每节课不可能也不应该把所有核心素养都体现出来,要从课程内容和特点出发,广泛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互动、交流、展示,能体现什么素养就体现什么素养,不要牵强附会和弄虚作假去硬体现某种素养。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取决于教师对核心素养理解和把握的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生活经验和高超教学艺术的发挥。

3.制定体现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衡量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科教学达到的终极结果,质量的高低,效果的优劣,直接反映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制定体现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要用标准衡量。特别是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要坚持用五条标准进行,即看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情况。实行学业水平评价时,要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情况;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考查学生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和学风情况。总之,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评价,完全可以判断学生的质量水平和蕴含的核心素养程度。坚决克服单纯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质量标准的倾向,大力推进以核心素养为主的素质教育,努力办出学校特色。

[1] 褚宏启.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4-7.

[责任编辑:惠人]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re Literacy is Imperative

WU Heng-shan

(RetirementDepartment,DalianEducationUniversity,Dalian, 116021,China)

Studying and working out the core literacy is one of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tasks of deepening curriculum reform in our country. Developing core literacy requires top-level design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specific measures taken by grassroots schools.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at the same time.

core literacy;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2016-04-10

吴恒山(1938- ),男,辽宁沈阳人,大连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G40-03

A

1008-388X(2016)03-0063-04

猜你喜欢
核心目标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