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赟
(新疆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新疆阿勒泰836500)
浅论新疆阿勒泰地区地质构造概况
■王赟
(新疆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新疆阿勒泰836500)
针对新疆阿勒泰地区,从地形地貌特征、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单元的具体划分综合分析了该地区的整体地质地貌概况,以期为相关读者提供的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新疆阿勒泰地质构造概况
“阿勒泰”是蒙古语,意为“金山”,因山中蕴藏丰富的黄金而得名。阿勒泰72条沟,沟沟有黄金。阿勒泰在古代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牧居地。阿勒泰地区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阿尔泰山南麓。位于东经85°31'57"~91°01'15",北纬45°00'00"~49°10'45"。东西长402km,南北宽464km,国土面积11.79万km2,约占全疆总面积的7.10%。南部和昌吉回族自治州接界,西南部与塔城地区相连,西部和北部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接壤,东部与蒙古国相邻,边境线长1175km。阿勒泰地区接壤国家之多,在全国各地(市)和新疆各地州中名列前茅。
阿勒泰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北部有宏伟的阿尔泰山,西南部为萨吾尔山,南部是准噶尔盆地,西部比较开阔,呈喇叭口形。地形大势是山脉西高东低,丘陵平原东高西低。从北部阿尔泰山山脊线到南部丘陵平原呈3~4个阶梯,层层下降,具有明显的阶梯状地形特点。全地区山地占总面积的32%,丘陵河谷平原占22%,荒漠戈壁占46%。阿勒泰地区的地形组合分布东西不同:在乌伦古湖以东是“山地接平原”,即阿尔泰山-山前丘陵平原、额、乌两河间平原和乌河以南平原;以西是“两山夹一谷”,即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谷-萨吾尔山,其间散布有科克森断块山-。该地区最高海拔4374米(友谊峰),最低海拔317米(富蕴县三个泉佳地)。高山、冰川、山前平原、盆地、荒漠构成了本区复杂而独特的地貌景观。
从大地构造位置来看,阿勒泰地区处于西伯利亚、准噶尔和哈萨克斯坦三大板块之间。
3.1 西伯利亚板块
斯特巴汗深大断裂以北为西伯利亚板块陆缘区,为一套上万米厚的细碎屑岩海相类复理石建造,属稳定大陆边缘沉积2号深大断裂以南至乌伦古深大断裂之间为古生代、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及弧间盆地,后者为陆间区。
3.2 准噶尔板块
准噶尔古陆及陆缘区:乌伦古)深大断裂,在福海以西是控制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界线,在福海以东为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的界线。准噶尔板块中央广大地段,是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基础上发育的盆地,腹部缺失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上二叠统较薄甚至缺失,表明海西运动晚期准噶尔盆地是古陆隆起区,早石炭世末周围地槽全部回返,隆起的基底转化为长期持续下降。如卡姆斯特一带,三叠系陆相碎屑岩及其上覆的侏罗系含煤岩系与前寒武系深变质岩直接接触。
3.3 哈萨克斯坦板块
哈萨克斯坦板陆缘区:其东界为9号大断裂与11号走滑断裂,9号大断裂为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准噶尔板块之间的碰撞缝合带,北部以乌伦古深大断裂东段与西伯利亚板块为界,南部以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深大断裂西段为界,西部延至哈萨克斯坦。新疆境内9号大断裂东西两侧为泥盆—石炭纪残余洋盆,9号大断裂与10号大断裂之间为克夏断阶带,其间侏罗系及新生代地层与泥盆系、石炭系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9号大断裂北西部和布克赛尔、和什托洛盖坳陷盆地内侏罗系不整合覆于泥盆系、石炭系或华力西期火山岩体之上,在其西北部为泥盆系、石炭系火山岛弧,以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及火山岩为主,下石炭统浅海相碎屑岩和火山岩不整合覆盖在泥盆系之上。
构造单元的划分,主要以现今构造格局为基础,结合陆壳形成的时代,沉积和充填的特点以及盖层形成后所经历的不同叠加过程,并依据基底形态进行构造单元的划分。阿勒泰地区构造单元以板块为一级构造单元,陆缘区及陆间区为二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内各不同时代的上叠盆地、造山褶皱带等区块为三级构造单元。
4.1 西伯利亚板块
斯特巴汗深大断裂以北至国境线,为一套上万米厚的以细碎屑岩为主的海相类复理石建造,属稳定大陆边缘沉积。侵入岩以志留纪、泥盆纪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为主,被侵入地层包括前寒武系、上奥陶统、志留系—下石炭统。鉴于多期构造运动往往出现断裂和褶皱,形成高山区、中高山区地貌,此带内不具备赋煤条件。额尔齐斯晚古生代、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介于2号深大断裂与3号额尔齐斯深大断裂之间,东部以大桥—二台走滑大断裂切割,向西呈喇叭型经哈巴河一带出境。区内石炭纪侵入岩占较大比例,岩浆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镁铁质杂岩为主,被侵入的泥盆系主要为板岩、变质凝灰质粉砂岩。西部石炭系和下二叠统主要为陆相碎屑岩,少量砂质灰岩和薄煤层,东部哈拉通沟一带为-呈北西西走向的中生代坳陷沉积盆地,中下侏罗统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呈不整合沉积于泥盆系之上。
4.2 准噶尔板块
阿尔曼太早古生代岛弧及淖毛湖中生代弧间盆地其北界为乌伦古深大断裂,南界为准噶尔北缘大断裂,该断裂在纸房附近交接于卡拉麦里大断裂,向东进入蒙古。西部为克夏断阶带,向北延至11号走滑断裂为界。在阿尔曼太一带的火山岩中,零星分布有奥陶纪蛇纹岩组合,在科克科赛尔山一带,可见侵入奥陶纪、志留纪花岗闪长岩体,并被下泥盆统不整合覆盖,泥盆纪主要为火山岩建造,其上为下石炭统深海碎屑岩-火山碎屑岩,二者呈整合接触。二叠纪主要为双峰式火山岩和陆相磨拉石组合,在阿尔曼太山东南部,由于多次构造活动形成了中高山地貌。在三塘湖等地一带,大小不等的弧间盆地中,赋存着侏罗系含煤岩系,并与老地层呈不整合或断裂接触。
4.3 哈萨克斯坦板块
和什托洛盖—和布克赛尔中新生代坳陷盆地以赛米斯特山为中心,南部为和什托洛盖坳陷盆地,北部为和布克赛尔坳陷盆地,侏罗系含煤岩系及部分上三叠统碎屑岩与泥盆系、石炭系或火山岩体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该盆地是一个稳定沉降具平缓褶皱的盆地。和什托洛盖盆地南西部边缘由于9号大断裂以及北部赛米斯特山南断裂挤压影响,往往有逆断层出现。
[1]张敦虎,孙顺新,李聪聪.新疆阿勒泰地区及其邻近地段构造控煤特征 [J].中国地质,2010,37(5):1410-1418.
[2]王雯婧.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研究 [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P5[文献码]B
1000-405X(2016)-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