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顺峰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水文地质队广东广州510800)
干旱区域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
■刘顺峰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水文地质队广东广州510800)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尤其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水资源是我国干旱区域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制约性因素,全面掌握干旱区域地下水资源的特点,依据当前我们干旱区域地下水的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相应地提出解决措施,强化地下水的管理工作,促进地下水合理化地使用,以确保我国干旱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确保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干旱区域地下水生态保护持续开发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当人类进入2l世纪,全世界面临的一重大课题便是全球水资源的匮乏,究其原因不外乎主要有两点,一是全球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二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水资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环境生态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加之我国干旱地区受自身干旱这一自然环境的制约,本身水资源就极度匮乏,严峻的缺水现状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迫使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关注,地下水也就成为国内外很多干旱区域的重要水资源,地下水具有巨大开发潜力,一是水质优良,二是水量充足。于是,干旱区域地下水的开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2.1 地下水资源总量
干旱区域地下水资源总量直接影响地下水可持续开发的潜力,一方面是要确保某一区域地下水开发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说明地下水不可能无条件无限制地随意开发。在开发一地地下水之前要充分勘察区域地质条件,地下工程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地质条件,例如地下含水层的构造,岩性等,其次,区域气候环境也是影响地下水资源总量的一大因素,通过调查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与蒸发量,估算区域水资源总量,从而确保开发的价值。最后,区域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也是影响地下水资源总量的主要因素。以上,三大因素影响着区域地下水的含量,即也影响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潜力。
2.2 可持续开发的技术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强调的是技术的重要性。区域地下水的开发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保障,技术将发挥其中坚力量。开发的技术越进步,开发难度就减小,地下水得以开发,相应的区域污水处理技术、循环利用理念、节水理念的水平也就会提高。如将生活用水转化为农作物与牲畜用水,城市用水与湖泊河流回流补给地下水等。随着地下水开发技术的进步,地下水可持续开发的潜力就会持续增加。
2.3 开发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下水的开发比较容易引发起不良的次生灾害,例如生态灾难、地质灾害等,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原因就是地下水的开发尤往往是在短期内,集中某一区域进行开采,考虑到干旱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大型的地下作业必定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加之,如若过度开采干旱区域的地下水,必定导致水眼枯竭、地面下沉、地下水污染等。由此,必定引发地质灾害,区域生态系统的破坏。
地下水的开发必须先进行勘探,然后才进行开采,所以加强地下水勘查评价工作在开采前很有必要。勘查与开发相结合,以确保可持续开发。
3.1 工程措施
3.1.1 合理运用雨水收集系统
干旱区域水资源最大特点就是降雨量少或者是分配不均,具有季节性缺水这一很大的地域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干旱这一区域特殊性,采用雨水收集系统能提高区域地下水开发的潜力。雨水收集系统就是采用自身水资源循环功能。在缺少淡水的干旱地区,通常采用开发地下水的补给资源。地下水的补给主要形式就是雨水补给,地下水有了水源,再进行合理的地下水开发,人们对淡水资源的节水意识的增强,对咸水及微咸水的合理利用。
3.1.2 合理运用沟谷工程
沟谷工程的修筑,目的是为了拦截雨水,储存水雨,涵养地下水。干旱地区在恢复植被的同时,在荒山荒地广挖蓄水坑,砌石修筑小水库、小塘坝等拦洪工程,拦截雨水,最大限度地提高降水利用率,从而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如此,既可增加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又可以增大蓄水工程的蓄水量,还保证了干旱地区向下游输送到沟谷的清水流量或潜流量。
3.1.3 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
通过合理的运用雨水收集系统和合理运用沟谷工程,增大地下水开发潜力,
水资源从大气降水到地表水,再到地下水,如此不断循环。雨水收集系统中地下水与地下水不断交换,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是大自然雨水循环规律,不受人们限制,但是,干旱地区的沟谷工程,如果存在不合理的水利工程,不仅使得雨水自然转化的规律弱化,甚至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由此可见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的必要性,在自然规律下,地表水会全部补给给地下水,某些区域会产生地下水大量的渗漏补给,浪费了原本珍贵的水资源,沟谷等水利工程的建设,能起到合理的调节作用,使得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建设规划要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建设中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干旱地区要因地因水制宜发展经济,因此建议: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宜扩大,应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工业方面,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耗水量少的工业生产。
3.2 民众参与
3.2.1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树立生态观念,节约用水对进行地下水的潜力开发有重要意义,节水手段通常包括工农业中节水技术的应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生活污水的净化,以应对干旱、自然灾害等突发状况。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一点很重要,水资源重复利用的形式如,生活用水可作为灌溉水、冲洗等;污水净化处理后排放至供水系统;农业灌溉、消防、城市景观等用水就地重复利用。
3.2.2 以可持续开发为目标
要实现干旱地区地下水可持续的开发,就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禁止盲目性开采,杜绝过度开发地下水,坚决制止只顾眼前利益而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行为。地下水的开发要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干旱区域地下水开发中首先应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人类才得以生存,社会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民众要认清一个形势就是目前我国地下水在不同程度上已受到局部污染,并有发展的趋势,这不但加剧了地下水源的短缺,还直接威胁民众的健康,也影响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防止地下水污染,保证供水质量,民众应该有保护水资源受污染的意识,杜绝地下水公害。
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地下水资源总量、开发技术、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三因素,要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就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本文分析了主要有两大点措施,一是从工程技术来分析,二是从民民众来分析。综上,地下水开发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生态保护原则。开采前做好勘探工作,根据地下水分区,合理安排开采方案,整个开发工程有一个全局规划,尽量减少开采成本,为人们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提供保障。同时,强调开源节流并举,以节流为主,提高民众节水意识,有效控制水资源污染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地下水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才是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1]薛娴,王涛,姚正毅,等.从石羊河流域沙漠化土地分布看区域协调发展 [J].中国沙漠,2005,25(5):682-688.
[2]马明国,王雪梅,角媛梅,等.基于RS与GIS的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J].中国沙漠,2003,23(1):53-54.
[3]沈国舫,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41-43.
P641.4+3[文献码]B
1000-405X(2016)-6-3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