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明,王琪,叶佳蓉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师范生的农村就业意向分析
崔秀明,王琪,叶佳蓉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师范生到农村就业意向及师范生在农村就业的态度进行调查发现:农村现有基础设施受到多数师范生的认可;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回生源地从事农村教育工作,但愿意终身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不多;薪资待遇和就业时的公平分配是师范生特别关心的问题,生活条件是影响毕业去向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师范生;农村就业意向;分析
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平稳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师范生到农村任教是充实农村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由于自然、经济条件及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师专业水平层次较低都使得教师队伍不稳定[1],课程改革效果与国家要求相差较大。高等院校毕业的师范生成为改善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充分了解师范生到农村就业的意向并形成相应培养策略意义重大。
本调查的对象为湖南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师范专业大一至大四在读大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为98.9%,效度符合调查要求。采用问卷和走访调查等形式获得湖南科技大学师范类毕业生的农村就业情况方面的信息,并采用excel和spss21.0等软件工具,通过数据整理、分析、统计、对比的方式分析影响师范生农村学校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1调查结果分析
1.1师范生的农村就业意向不够强烈
师范生的农村就业意向主要受薪酬待遇、工作地状况等工作环境影响,也与师范生的个人理想与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密切相关。调查中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认为就业形势堪忧、就业困难很大、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的分别占15.42%,24.38%,18.91%,41.29%。从就业地区选择情况来看,38.81%的师范生选择了中部大中城市,32.34%选择了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只有11.94%选择了西部大中城市,7.96%选择北上广,然而仅有21.89%的师范生选择到农村就业。由此可见,在对就业情况抱有乐观心态的情况下,师范生往往更愿意去经济发展情况更好的地区就业,师范生愿意到农村就业的意向并不强烈,且不大愿意长期留在农村就业。
1.2就业待遇情况对师范生就业意向影响较大
调查显示,仅有接近1/3的学生有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其余七成学生中30.35%不愿到农村就业,23.88%没有考虑过到农村就业的问题,23.88%在犹豫和观望中。学生父母仅有20.4%赞成他们到农村就业,26.37%直接表示反对,剩下的42%中没有针对就业问题具体地和学生沟通过。正如其他所有大学生就业一样,师范生农村就业的薪酬待遇相比大中城市等发达地区要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而言也不够完善。其次,在师范生看来,就业不仅与个人理想和兴趣爱好密切相关,还需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从主客观多方面因素考虑,师范生更愿意到就业待遇情况更好的地区就业,而不是经济状况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农村。通过对湖南科技大学在读师范类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从专业对口态度上看,45.77%在择业时会优先考虑包括专业对口在内等因素,说明专业情结也影响着师范生的择业意向。
1.3师范生对农村就业的期待
农村的就业待遇及就业环境虽然不够令人满意,但它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城市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城市就业竞争激烈,需要人际关系、教学技能等各方面的坚实后盾,由于到农村就业的师范生并不多,师范生到农村就业压力相对而言比较小,竞争不大,更容易得到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部分师范生为了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愿意到农村就业;其中更不乏心怀远大抱负和崇高信仰的师范生,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农村文化建设,同时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由此不难看出,仍然有部分师范生愿意投身于农村就业岗位,为农村的文化建设出力,并在其中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
2原因分析
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师范生更是这支乡村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然而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到农村支教的经历,更没有考虑在农村长期就业。师范生对于农村就业的意愿不强烈,是外因与内因综合影响的结果。
2.1国家政策支持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
国家对于农村教师的优惠政策往往是宏观的、指导性的,各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难以真正落实到位,让乡村教师切实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城乡发展不平衡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农村教师经常感觉受到社会不公正对待,比如,虽然国家有针对农村教师而制定的户籍政策,但到农村工作的教师往往会把户口落在工作地,因为城市户口相比于农村户口在养老、医疗等等方面的待遇都要高很多。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出行很不方便,道路不通畅,教师在“基层工作光荣”的舆论在社会并没有产生实质影响,支援农村教育尚未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2.2功利风气弥漫社会,师范生信念受影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无比高尚的职业,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经济的繁荣,金钱变成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教师职业在功利价值的洪流中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失去了以往最为纯洁的本质。越来越多的师范毕业生选择进入都市求职并获得较大成就,与之相比,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则重复着相同的工作、缺少成就感。
高校对于师范生的教育只专注于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基本道德要求,价值观和责任感等教育落实力度不够。致使师范生对到农村就业的认识没有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不愿意到农村去就业。加之,师范生的活动局限于学校书本之间,没有到广大农村学校调研体会,学习乡村教师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致使师范生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导致排斥到农村就业。
2.3师范生自身就业观和家庭社会固有习惯思维影响
作为衣食无忧的80后90后,没有受过太多的苦难,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长期以来的传统社会观念普遍认为大学生属于精英一族,很多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去农村学校就业的话会显得“很没面子”,是没有能力的表现。作为“精英”,师范生和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值都比较高,农村显然不会列为他们的考虑范围。不少农村出身的师范生更渴望到城市就业,享有更好的生活水平,有着“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的思想。
3政策建议
3.1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更好的农村就业条件
陆续出台优惠措施和补偿制度的相关政策。截至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了去基层就业的待遇和要求,提出了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制度规范和落实措施,并对毕业生服务期间所享受的各种待遇以及服务期满后的相关政策和择业优惠措施等都做了逐步详细的规定[3]。在我们调查的湖南科技大学2014和2015年两届应届师范毕业生总人数达2 000余人,而参与选派西部志愿者的只有数十人,真正致力于农村教育的师范毕业生更少之又少。对大多数师范生而言,相关政策的出台就是为了解决师范生服务农村就业的后顾之忧,政府对于大学生到贫困地区就业的支持至关重要。
逐步减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待遇差别。由于农村工作生活环境较差,一些边远山村甚至不通水电也没有水泥路可以进入;缺乏吸引人才的基础,是很多农村学校的困境。农村学校想要留住人才除了自我发展、加强宣传外,只能仰仗国家,因此国家要加强对基层的财政补贴,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尽力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为帮助农村留住优秀人才尽最大努力。
充分考虑教育投资收益对于师范生和家长的重要性。扩大人力资本的有效补偿,对到农村学校就业的毕业生可减免国家助学贷款或进行相应的补偿,亦或是对于在服务农村学校一定年限后的去向安置要有具体可行的制度保障。
3.2加大宣传力度,畅通就业途径,引导师范生理性就业
加大思想教育强度,把服务农村、支援农村教育当作可以奉献一生的事业。“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性任务,国家和省、地、县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来改善农村教育的状况。中小型城市学校教师逐渐饱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更是不必言说,然而我国农村教育还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这种形式之下师范生应该放眼于农村教育,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通过农村工作来历练和提升自己,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大舆论宣传广度,提升师范生到农村服务的荣誉感,重新树立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观。通过媒体宣传、座谈会等形式,加强舆论宣传,强调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的重要意义,宣传典型人物和事迹。要让师范生了解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巨大价值,同时要与农村教师沟通更加紧密,以了解农村教育和教师职业的特性。可通过配备校外实践的指导老师、组织课余时间多去农村基层学校支教实习等方式,让师范生多接触农村教育,学习农村教师的奉献精神,这既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又能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还能为后续择业提供相应发展空间的四位一体的有利途径。
加大就业指导力度,调整师范生的就业意向。让师范生自身状况与其心中理想的择业目标相匹配,更注重于实惠需求,循序渐进地降低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择业目标,逐步从“城市指向”转向“农村指向”就业意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所侧重地进行全程就业指导教育,让就业成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必修课。通过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分析自我来准确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为就业做准备,找到职业生涯的切入点[4]。
3.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打破固有思维模式
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早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师范生作为众多应届毕业生中的一支标杆,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早已成为师范毕业生的共识。改革与社会发展为师范生就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师范生的就业心理应趋于成熟和理性。对于师范生来说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者,首先要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知识视野,精湛于教学技能。其次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切勿把薪酬、工作环境作为工作第一要义,积极投身于一线教育,为充实农村专业教师队伍、改善农村教育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第郁,王佑萌.优化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关于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8):43-45.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08/content_9833.htm.
[3] 丁昌春,宋森,李伯枫.浅析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J].现代企业教育,2007(6):131-132.
[4] 都本伟.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政策咨询[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校对晏小敏)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5.003
收稿日期:20151210
基金项目:2015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湘教通〔2015〕269号)
作者简介:崔秀明(1995- ),男,黑龙江佳木斯人,湖南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从事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5-0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