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小英
(东莞理工学院 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慕课背景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路径
焦小英
(东莞理工学院 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摘要: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教育模式,其个性化教学服务、以问题逻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等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高校应借用慕课的平台和形式,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设计,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模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关键词:慕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设计;模式创新
随着新媒体介质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基于互联网发展的一种新型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不仅仅通过“慕课”来向全球学习者展示他们的课程,而且要传播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民族精神,发挥一种对于人类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高校是文化殿堂,各种文化思想不仅在这里激荡,同时也应该是自觉树立和维护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基地。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因此,我国高校应积极面对大数据时代形势,借鉴发达国家的慕课为学习者提供的选择性、交互性、引领性价值功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努力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慕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与价值
慕课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不仅源于名校、名师、开放、免费、移动等几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慕课带来了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价值与启示。
1.1以成功的学习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慕课教育模式的设计思路是以学习者如何很好地学习、如何成功地学习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这种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的教学模式,强调让学习者自觉地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习者从“要我学”中解脱出来,变成“我想学”。慕课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标准,把整个教学过程动态地在线呈现在网上,学习者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讨论、做作业、评估学习进度、参与考试、获得证书。由于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不统一,不同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习需要选择不同阶段的学习,从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统一学习、统一考试的局面,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慕课的无时空限制性、可重复性、可延迟性、及时反馈、易获得性等特性决定学习者的个性化服务得以实现。学习者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上网学习,他们可以灵活安排,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相关课程与教学内容。学习者产生了疑惑,可以在线提问,5分钟左右就会有教师或学生在线解答。每个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学习过程。“慕课”学习平台,拥有超强的数据捕捉和分析功能,可以全面跟踪和掌握学习者的特征、学习过程、学习表现、思维模式等所有学习行为,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差异化的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和监测工具、评价工具等。慕课所提供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改变了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真正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1.2 以“问题逻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设计
慕课把一节课分割成10分钟或者更短的微课程,巧妙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穿插其中,设计环环相扣的课程环节,就像游戏的通关设置一样。慕课基于“问题逻辑”,特别关注学生在接受学习时“为什么”“怎么样”的认知、态度和情感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生产胜于知识消费是慕课的基本学习理念[1]。慕课是基于“联通主义”的,适合“生成性知识”。“生成”意味着一种过程性的存在,教学过程“充满着变数,充满着无法预知的‘附加值’和有意义的‘衍生物’”[2]。
慕课可根据学习者的各种需求组建多级互动讨论社区,实现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与讨论,这种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大家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大家思想的碰撞特别容易激发出新的灵感和火花。慕课还可以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交流评估的多向互动。慕课中师生、生生之间动态多向对话与讨论,是一种反复建构、不断理解的互动交互过程,不仅是对知识内化的过程,更是新知识不断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乃至生命成长、精神成长的过程。
1.3能够贴近学习者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
慕课的成功之道是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其基本动力,力求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以“工业流水线”培养的“标准件”、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活力等现象。其教学内容和过程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能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慕课基于问题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其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兴趣点和关注点,主要涉及学生关注或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同时又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它通过制作视频、动画、FLASH、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可以增加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突出学习的体验和互动来实现学习者的辩论与交流,其效果是增强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是结合现今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设计精悍、短小的微课程,让学习者以其乐意接受、认同的学习方式愉快地接受知识和文化教育,增强教育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2慕课背景下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和慕课带来课程学习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高校应面对新的形势,努力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与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第一,高校重视不够,教师教育理念滞后,跟不上大数据时代步伐。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政课,然后就是学校团委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重要日程中,没有成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学校各部门没有形成育人合力,没有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制度安排,缺乏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思政教育形态固化,还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老师还存在多年都用一本教案、一份PPT的情况,部分老师不愿意改变现状,没有跟上快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没有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特点,从而建立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要的教育形态。
第二,教育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没有考虑现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给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比较宏观、抽象,思政老师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透彻、深入,没有根据学生的实践需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解读,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的制度建设及管理服务中,没有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教育内容没有具体化、生活化、体验化,大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情意行”,因此也很难自觉接受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教育方法与手段缺乏创新,育人针对性和感染力不强。一些思政教师“唯课本论”“唯讲义论”,基本上是采用知识灌输、说教模式,不注重到学生中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扰和实际困难。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枯燥,对价值观的内容不熟悉,对价值观的内涵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解,更谈不上内化为心、外化为行。思政老师的教学技术落后,部分老师虽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开展教学,但也比较滞后,课件设计做不到图文并茂。如果让他们制作自己的慕课、微课,由于慕课需要运用多种计算机技术,很多老师缺乏相应的电脑技术技能,不能跟进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制作慕课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理论统领与科学安排,很多活动没有跟踪调查和反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在大学生思想深处扎根。
3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3.1树立正确观念,提高对慕课的认识,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制度性保障
首先,国家层面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通过开发自己本土慕课来向全世界传播、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整体部署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宣传工作,支持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慕课课程,同时提供相关政策扶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其次,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高校应站在全局高度和关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位置,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3]。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与系统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长期工作和系统工程来抓,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进军慕课发展领域,肩负起传播、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整体教学计划,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的课外学分中,每个学生要修完相关的学分才能毕业。高校间要协力合作,共享优秀资源,选拔一批全国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精心策划、共同制作慕课课程。分层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慕课讲授者和学员,对学员要选拔,进行推广、示范。广大思政教师要从“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取向结构、社会发展变革等各个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创新”[4],提升制作微课的水平,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等环节,有针对性地灵活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2优化教育内容设计,为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提供有效载体
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要进行科学解读。高校应形成一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机制[5],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其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经过解读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并获得大学生的真心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入脑、入心、入行。
其次,内容设计要体现逻辑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设计慕课时,要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间的层次与联系,使每个微课之间建立紧密相连的关联。比如在横向设计上可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论结构、实践要求等进行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在纵向上,针对某一特定的内容,比如“敬业”“诚信”等,让大学生明白其特征、含义以及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到、对大学生有什么意义等。
再次,内容题材的选取要贴近学生。慕课形式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习惯、行为方式。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管理制度、后勤管理等,选取大学生周边生活的案例。比如学校的后勤管理服务中蕴含“敬业”“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考试、评优评奖中存在的“诚信”问题等,这些非常熟悉的环境与氛围会让学生感受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很抽象、空洞的,周边很多人都在默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
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必然要求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构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时空环境。这也要求避免机械灌输,而是通过问题设计和引导,以高参与度让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实践力。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个要素组成,强调“探究性学习与基于问题的学习、认知学徒制以及合作学习”[6]。建构主义正好符合“慕课”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鉴于此,我们应更努力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坚持“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借鉴和采用“独立学习法”“个性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具体教学方式上,首先倡导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联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学生不仅在线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线下更要把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慕课可以专门设计一块学生实践活动分享栏目,把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或故事拍成视频短片,由老师、学生进行点评或讨论,这种线上学习、线下行动,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深刻,使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行统一。其次,推进实现“课堂翻转”。利用慕课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与课堂下的内化2个阶段进行“翻转”的理念,由学生在慕课平台上预先学习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来引导学生知识内化,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指导。让学生在不断的交往中既获得认知的体验,又收获精神的成长,实现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
3.4改革教学评价模式,注重线上与线下、多级互评有机融合
“慕课”的教学评价可借鉴发达国家高校教师评价的“以学评教”的基本趋势,从单纯检查教师的教学行为转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成就,重点聚焦:优质学习环境的建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学生在学习中面对适当的挑战、学生各种学习需要的满足、教师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学生的学业成就得到公正评价等评价内容;强化评价内容的系统性、评价内容的“向生性”,即教学评价不但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而且高度关注学生通过教学过程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对于学习活动的亲身感受。
首先,可实现线上线下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主要是检测学生网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学习表现、平时作业、测试、讨论交流等方面;线下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帮扶资助等平台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能检测学生的知行合一。其次,可以建立教师、小组、同学等多级互评模式,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有机评(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成绩检测等)、教师和助教评改以及讨论社区小组成员、学员之间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这种多级评价模式可以给学生一个全面、综合的评价,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学习者通过多方位的评价可以客观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等。此外,学员不仅是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每个学员可以评价5个学员,不仅自己要对知识、理论有深刻的分析与理解,还要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表达能力等。其实评价的过程就是思想碰撞和升华的过程,有利于学习者相互促进与提高,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刘志军,冯永华.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J].教师教育学报,2014(6):53.
[2] 郭元详.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5(9):3-8.
[3] 刘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6):16-25.
[4] 王德勋.高校教师要把握好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31.
[5] 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 蔡敏.美国高校教学评价改革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07(7):88-89.
(责任校对晏小敏)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4.040
收稿日期:20151014
基金项目:2015年校级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2015QJY006R)
作者简介:焦小英(1980-),女,湖南怀化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4-01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