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历史渊源探寻

2016-03-21 07:41龚剑锋
关键词:浙江师范大学渊源

龚剑锋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渊源探寻

龚剑锋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浙江师范大学起源于1906年创办的全浙师范学堂。后来经历了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杭州师范学校等发展阶段。1956年在杭州师范学校校园内孕育诞生了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又经历了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发展阶段。1953年和1958年从杭州师范学校分出创办的杭州幼儿师范学校和新的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又并入了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与全浙师范学堂一脉相承,继承了其高等教育的学脉、法统。110年的发展历程中,名师荟萃,人才辈出,汇集和造就了文学家鲁迅、朱自清、叶圣陶、冯雪峰、曹聚仁,史学家何炳松、朱希祖,政治家沈钧儒、施存统,音乐家李叔同,美术家潘天寿、丰子恺,书法家沈尹默、张宗祥,教育家经亨颐、马叙伦、陈望道、蒋梦麟、郑晓沧、杨贤江,数学家陈建功,生物学家江希明,体育专家舒鸿等一大批文化巨匠和科学泰斗。

关键词:浙江师范大学;渊源;全浙师范学堂

国有国史,校有校史,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历史。校史是学校的历程,也是学校的灵魂,更是校友的精神故乡。校史资源的挖掘是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文化工程,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途径。

一般认为,浙江师范大学是从建于1956年的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发展而来,2016年将迎来60周年校庆。但是笔者经过稽查考实,调查采访,正本清源,浙江师范大学的前身其实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创建的全浙师范学堂。到2016年,浙江师范大学已经是建校110周年。①

一、从全浙师范学堂到浙江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

晚清时局内忧外患,河山黯淡,甲午败后,举国尤为惊触。鼎新革故、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其中教育革新成为当时的潮流。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次年又在全国推行《奏定学堂章程》。光绪三十一年( 1905),清廷最终下诏废止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定近代教育之格制。依湾傍海之浙江,处于欧风美雨登陆的海岸潮头,吴越风骨浸润下的先知先觉者为教育之经国大业,以启蒙民智、铸造新民为志,摩顶放踵,孜孜以求,一引时代之风气。清廷教育章程甫下,人心思变。

光绪三十二年( 1906),浙江巡抚张曾敭奏请清廷创建以培养中学师资和小学师资为目的的全浙师范学堂。[1]当年即获清政府正式批准建校,校址位于科举时代用于举人考试的浙江贡院(前身是南宋礼部贡院)。1907年4月,留日学者邵章任首任监督(即校长),留日教育家经亨颐任监学(教务长)。7月发布开校公告。10月,清朝榜眼、学者喻长霖任第二任监督,开始招考学生,招收了优级师范生200名、初级师范生300名、体育专科生100名,共600人。1908年春,堪称清朝一流、浙江第一的新校舍全部建成,建筑格局参照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园面积约140亩。[2]5月14日(农历四月十五日),学堂正式开学,成为当时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新式高等学堂和全省师范教育的中心,也是全国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堂之一,时由清朝进士、留日学者王廷扬任监督。因学堂由优级师范部(即大学)和初级师范部(即中专)组成,校名改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校歌如下:“功如忠肃,学似文成,自古明贤数浙人。山川钟毓,代有奇英,六百同堂步后尘。文章惊海内,科学究专门,新旧中西一贯行。今日为多士,他年铸国民,教育前途定有声。”1909年夏,法学家沈钧儒任监督。

民国元年( 1912),按照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将学堂改为学校的要求,更名为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经亨颐任校长。

1913年,教育部要求各省停办大学性质的优级师范,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优级师范部普通科的部分师生并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并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校从大学变成了中专(优级师范部的图画手工科继续办到1915年)。经亨颐校长手书“恕诚慎勤”校训。由夏丏尊作词、李叔同作曲的校歌如下:“人人人,代谢靡尽,先后觉新民。可能可能,陶冶精神,道德润心身。吾侪同学,负斯重任,相勉又相亲。五载光阴,学与俱进,磐固吾根本。叶蓁蓁,木欣欣,碧梧万枝新。之江西,西湖滨,桃李一堂春。”1919年,浙江一师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之一。1921年7月,教育家马叙伦任校长。1922年7月,史学家何炳松任校长。

1923年,根据教育部的指令,学校实行中学、师范合校制,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合校,两校合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设中学部和师范部。仍由何炳松任校长。

1927年试行大学区制,由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校长、教育家蒋梦麟兼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1929年,浙江省立第一中学高中、初中分办,高中部改称浙江省立高级中学,设普通科、商科、师范科。仍由蒋梦麟兼任校长。

1931年,浙江省议会通过方案,决定在杭州孔庙筹办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师范科(即原浙江一师)的师生并入。[3]9月14日开学,设三年制普通师范科、三年制幼稚师范科(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前身)、一年制县师师资科。以“以身作则,为民前锋”为校训。校歌如下:“以身作则,为民前锋,共肩重任莫轻!事在人为,学无止境,革新教育求深造!知耻斯有勇,诚朴复耐劳,好作师表精神振起从今朝!愿我侪一心一德,相期毋负,同上光明道!”由心理学家章颐年任校长。1934年由教育家徐旭东任校长。1935年位于南山路柳浪闻莺的堪称全国一流的杭州师范学校新校舍(今中国美术学院校舍)建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内迁建德、丽水等地。

1938年上半年,浙江省教育厅将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与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等其他中学在丽水合并成立了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分设初中、高中、师范部。

1939年7月,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三部分独立,师范部改称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校址仍在丽水。仍由徐旭东任校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杭州,并恢复原校名——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

1951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将学校划归杭州市人民政府领导,将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更名为浙江省杭州师范学校。

1953年9月,杭州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其中的幼稚师范科单独建制,成为浙江省杭州幼儿师范学校( 2000年4月并入浙江师范大学),由副校长陈友琴任校长。普通师范科等仍保留在浙江省杭州师范学校。

1956年,浙江省委决定在风景优美、建筑一流的浙江省杭州师范学校校园内(西湖柳浪闻莺南山路98号)重办高等师范学校。4月16日,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杭州师范专科学校于此孕育诞生。杭州师范专科学校面向华东专区招生。10 月3日,杭州师范专科学校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杭州市委书记王平夷亲临讲话。[4]1956年暑假,杭州师范学校外迁到文二街。

1957年2月,浙江省委又将杭州师范专科学校搬迁到位于原全浙师范学堂北面的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分部内,即今体育场路浙江日报社及浙江大学御跸教工宿舍。部分学生住在原全浙师范学堂内(今杭州高级中学校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即今中国美术学院)从西湖孤山罗苑迁入南山路98号杭州师范学校原校园。

1958年10月,浙江省委将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收归省管,招收本科生。由生物学家江希明任院长。

1958年,杭州市政府为弥补初中师资培养的空缺,将杭州师范学校戴帽为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一个学校两块牌子。1959年,杭州师范学校和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又分别建制。1960年,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杭州师范学院。[5]

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由新闻学家江牧岳任党委书记,生物学家江希明任院长,体育专家舒鸿任副院长。1963年,由教育家郑晓沧任院长,由书法家、学者、西泠印社社长、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书写校牌。

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从杭州搬迁至金华。1985年升格为浙江师范大学( 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全浙师范学堂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百年历程,名师荟萃,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浙江师范大学自1906年全浙师范学堂创办肇始,自由、包容、创新的精神和文化底蕴次第相承,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和科学泰斗,对浙江甚至全国的教育、文化事业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如文学家鲁迅、朱自清、柔石、叶圣陶、许寿裳、刘延陵、刘大白、冯雪峰、曹聚仁、夏丏尊、俞平伯、潘漠华、傅彬然、魏金枝、汪静之、蒋伯潜,史学家何炳松、朱希祖、单不庵、孙正容,政治家沈钧儒、阮性存、施存统、胡公冕、宣中华、俞秀松、汪寿华、梁柏台、许宝驹,音乐家李叔同、刘质平、吴梦非、顾西林,美术家潘天寿、丰子恺、姜丹书、王祺、沈本千、孙多慈,书法家沈尹默、张宗祥、黄元秀、周承德、堵申甫,教育家经亨颐、马叙伦、陈望道、蒋梦麟、钱家治、姜琦、郑晓沧、杨贤江、徐旭东、俞子夷,心理学家章颐年,数学家陈建功,生物学家江希明、陈兼善,体育专家舒鸿等。择要简介如下:

沈钧儒: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民盟创始人。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长、民盟中央主席。曾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监督。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1909年从日本回国后,曾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生化教师。

许寿裳:文学家、教育家。鲁迅、周作人的同学、至交。曾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

姜丹书:美术家。曾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图画教师。

图1 全浙师范学堂发展示意图

夏丏尊:文学家、教育家。曾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师。夏丏尊、刘大白、陈望道、李次九四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被誉为学校“四大金刚”。

朱希祖:史学家。曾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历史教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史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张宗祥:书法家、学者。曾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地理教师,西泠印社社长、浙江图书馆馆长。书写浙江师范学院校牌,沿用至今。

钱家治:教育家。曾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史地科主任教员、教务长,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科学家钱学森之父。

沈尹默:书法家。曾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教师,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

马叙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进创始人。曾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教师、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解放后任教育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

经亨颐:教育家。曾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浙江省教育会会长,中山大学代校长。上虞春晖中学创始人。

李叔同:艺术家、高僧。即弘一法师。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1912年起任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师。

朱自清:文学家。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师。

俞平伯:文学家。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师。

叶圣陶:文学家、教育家。1921年至1922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师。解放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

陈望道: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1919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师。1920年首先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中共早期党员。解放后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辞海》总主编。

刘大白:文学家。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师。曾任教育部次长。

何炳松:史学家、教育家。1922至1924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后任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国立暨南大学校长。

许宝驹:社会活动家。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师。民革前身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创始人之一。曾任民革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陈建功:数学家。中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1910年入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学习。曾任杭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浙江省科协主席,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杨贤江:教育家。1912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为品学兼优的模范生。

宣中华:烈士。1915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五四运动时当选杭州学联执行部理事长。1920年领导一师风潮。1922年赴俄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接见。1924年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

俞秀松:烈士。1916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中共早期党员。曾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临时书记。

施存统:民建创始人之一。1917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中共早期党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解放后曾任劳动部副部长、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音乐家施光南之父。

汪寿华:烈士。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1917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曾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

梁柏台:烈士、法学家。1918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为一师风潮学生骨干。1931年在江西瑞金负责起草《宪法大纲》,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部部长。

柔石:文学家,“左联五烈士”之一。1918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

潘漠华:烈士、文学家。1920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与冯雪峰、汪静之等成立晨光社、湖畔诗社。

丰子恺:文学家、美术家。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师从李叔同(弘一法师)。

潘天寿:美术家。1915年至1920年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解放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曹聚仁:文学家。1915年至1921年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曾任学生自治会主席,主编《钱江评论》。“七七事变”后任战地记者。

冯雪峰:文学家。1921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与同学潘漠华、汪静之等组织“晨光社”“湖畔诗社”。1931年任左联党团书记,与鲁迅结为至交。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

郑晓沧:教育家。曾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教育系主任、师范学院院长、代理校长,浙江师范学院院长等。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浙江省委常委。

舒鸿:体育专家。中国现代体育奠基人之一。中国最早的奥运会裁判员。1962年任浙江体育学院院长。1963年任浙江师范学院副院长,兼任浙江省体委副主任。

江希明:生物学家。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学院院长,杭州大学副校长、顾问,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协主席、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孙正容:史学家。曾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国立英士大学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浙江省历史学会顾问等。[6]

山川钟毓,代有奇英,自古名贤数浙人。浙江师范大学孕育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天之骄子。他们或在西湖水的温意柔情里,或在钱江潮的卷地惊雷中,走出浙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用刀与笔、用血和泪,弘扬浙江的文化,传播浙江的精神,天涯海角处处留下浙师人奋斗的身影足迹。

二、浙江师范大学继承全浙师范学堂学脉的理由

浙江师范大学与全浙师范学堂、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等(均是各阶段名称,其实为同一学校)一脉相承,浙江师范大学实际继承了全浙师范学堂的学脉、法统。事实清楚,理由充分。

(一) 1958年由杭州师范学校戴帽而成的杭州师范专科学校于1960年并入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杭州师范学院

1958年4月,浙江省委批准杭州市于1956年办的高等师范院校——杭州师范专科学校改招本科生,并于当年10月正式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今浙江师范大学),收归省管。杭州市委为了弥补培养初中师资的空缺,决定另建杭州师范专科学校。新建的杭州师范专科学校由当时的杭州师范学校戴帽而成,校址在文二街杭州师范学校校园内。当年7月25日,杭州市委任命杭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黄少希兼校长,杭州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牛福地为副校长。9月14日举行开学典礼。设文史、数理两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首招文史、数理科2个班,学生124人。教职员工基本由杭州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工充任。同时杭州一中高师专修科、杭州二中高师专修科、杭州四中高师专修科、西湖中学(今杭州十四中)高师专修科并入。1959年,由杭州师范学校一个学校发展而成的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和杭州师范学校分开独立设置。1959年杭州师范专科学校招生96人。1960年10月,浙江省委贯彻实施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将高等学校性质的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杭州师范学院(今浙江师范大学)。[7]1451961年9月牛福地代理杭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而中等学校性质的杭州师范学校,1970年改名为杭州市第十三中学,专招初中生。1973年复名为杭州师范学校。1978年改为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杭州分校。同年12月28日批准为杭州师范学院。2007年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

(二) 2000年由浙江省杭州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科发展而成的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大学

2000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浙江幼儿师范学校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办学的通知》(省教委浙教师〔2000〕123号)。《通知》规定,浙江幼儿师范学校与浙江师范大学实行联合办学,成立了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2001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计委下发《关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并入浙江师范大学的通知》(浙教师〔2001〕258号),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由此正式并入浙江师范大学。

而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前身为浙江省杭州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科。1953年9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浙江省杭州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其中的普通师范科等仍为浙江省杭州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科单独建立浙江省杭州幼儿师范学校,由副校长陈友琴任校长。1958年,浙江省杭州幼儿师范学校还兼办杭州音乐专科学校。1978年改名为浙江幼儿师范学校。

(三)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杭州师范专科学校是在杭州师范学校校园内孕育诞生的

1956年4月16日,教育部下达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创办杭州师范专科学校的文件,浙江省委和杭州市委积极建校。5月底,杭州师范专科学校筹备组正式成立,杭州市教育局局长黄少希兼任筹备组组长,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党委副书记、原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中学教师进修部主任王绍艮负责具体筹备工作。

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杭州师范学校校园内(西湖柳浪闻莺南山路98号)诞生,10月3日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学生招自华东地区。师资方面,从浙江教师进修学校(原浙江师范学院中学教师进修部)和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杭州一中等著名中学抽调。1956年暑假,杭州师范学校迁往文二街新校舍。1957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下放浙江省办学,学校从西湖孤山罗苑迁入南山路98号杭州师范学校原校园。

1957年2月,浙江省委又决定把杭州师范专科学校搬迁到位于原全浙师范学堂北门的体育馆路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分部,即今浙江日报社和浙江大学御跸教工宿舍。部分学生住在原全浙师范学堂内(今杭州高级中学校园)。

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杭州师范专科学校是在杭州师范学校校园内孕育诞生的,深受“浙江一师”人文精神的浸润濡染。

(四) 1978年国务院批准浙江师范学院(今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分校为杭州师范学院(今杭州师范大学)

1977年,杭州市委决定在杭州师范学校基础上创办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了杭州师范学院筹建小组。1978年3月,国家教育部召开电话会议,指示各地要“充分发挥现有高等学校的潜力,积极扩大招生人数,加快建设新的高等学校”。为此,浙江省教育局决定,浙江各市(地)筹建中的师院、师专在国务院正式批准前,均作为浙江师范学院的分校,如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分校(杭州师范大学前身)、浙江师范学院宁波分校(宁波师范学院前身,已并入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绍兴文理学院前身)、浙江师范学院湖州分校(湖州师范学院前身)、浙江师范学院舟山分校(浙江海洋大学前身之一)、浙江师范学院台州分校(台州学院前身)、浙江师范学院丽水分校(丽水学院前身)、浙江师范学院金华分校( 1982年并入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浙江师范学院)等。1978年3月,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分校招收了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专业的新生318名,学制3年。1978年4月4日,杭州市委决定建立中共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分校领导小组。1978年7月12日,杭州市委建立中共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分校委员会。[7]16410月,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分校增设政史、外语、生物、体育4个专业,其中体育为两年制,其他均为3年制。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在杭州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杭州师范学院。1978年3月到12月间,筹建中的杭州师范学院的各项工作均以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分校的名义进行,从法理上说,筹建中的杭州师范学院是浙江师范学院(今浙江师范大学)在杭州的一个分校。2007年杭州师范学院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2008年杭州师范大学将其源头定在1908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并隆重举行了百年校庆。

因此,在全国高校十分重视校史文化资源的背景下,浙江师范大学有理由和必要将源头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全浙师范学堂(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前身)。

注释:

①本文史料依据主要是清朝陆桂星编《建筑全浙师范学堂征信实录》( 1909年印本)、何增光主编《浙江师范大学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9月第1版)、林正范主编《杭州师范大学百年史稿》(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张曾敭.浙抚张奏全浙师范学堂拟就贡院改建折[M]/ /陆桂星.建筑全浙师范学堂征信实录,1909: 11.

[2]郑晓沧.浙江两级师范和第一师范校史志要[M]/ /王承绪,赵端瑛.郑晓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26.

[3]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校刊发刊词[J].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校刊,1931( 1) :序1.

[4]何增光.浙江师范大学史:上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

[5]何增光.浙江师范大学史:上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3.

[6]龚剑锋.浙江著名的历史学家——孙正容[J].浙江社会科学信息,1985( 7) : 13-16.

[7]林正范.杭州师范大学百年史稿[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傅新忠)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History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GONG Jianfeng
( College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The history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Whole-Zhejiang Teachers’School founded in 1906,which was followed by different phases with such names changes as Two-level Official Teachers’School of Zhejiang,No.1 Teachers’School of Zhejiang,and Hangzhou Teachers’School.In 1956,on the campus of Hangzhou Teachers’School,Hangzhou Teachers’Associate College was founded,and later with different names such as Hangzhou Teachers’College,Zhejiang Teachers’College and finall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we know now.Hangzhou School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Education and the new Hangzhou Teachers’Associate College were established in 1953 and 1958 respectively out of Hangzhou Teachers’School but later both were merged into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follows the tradition of Whole-Zhejiang Teachers’School,with her origin of thoughts and legally constituted authority.In the past 110 years’development,a great number of prestigious minds have studied or taught here,including writers such as Lu Xun,Zhu Ziqing,Ye Shengtao,Feng Xuefeng,and Cao Juren,historians such as He Bingsong and Zhu Xizu,statesmen such as Shen Junru and Shi Cuntong,musicians such as Li Shutong,painters such as Pan Tianshou and Feng Zikai,calligraphers such as Shen Yinmo and Zhang Zongxiang,educators such as Jing Hengyi,Ma Xulun,Chen Wangdao,Jiang Menglin,Zheng Xiaocang and Yang Xianjiang,mathematician such as Chen Jiangong,biologist such as Jiang Ximing,and P.E expert Shu Hong,to name just a few.

Key word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 Whole-Zhejiang Teachers’School

作者简介:龚剑锋( 1963-),男,浙江嵊州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1-01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 2016) 01-0001-07

猜你喜欢
浙江师范大学渊源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吴宝旭作品
于昕卉作品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Application of “Process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Teaching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课例分析:指数函数及其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