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幸星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综述
吕幸星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自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学术界就以大学生为培育主体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涌现出大量的学术成果。学者们从内涵和价值以及过程和原则方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机制和载体两大方面剖析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然而,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理论基础研究相对缺乏且不完整、研究方法缺乏社会调查和实证研究基础、研究视角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未来的研究中需注重对这些不足的完善,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础理论;困境;路径
从2012年11月起,截止至2016年4月,学术界发表了很多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从中国知网(CNKI)精确检索到以“大学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主题的硕博论文65篇、期刊论文627篇,其中CSSCI刊57篇、报纸资料16篇①*① 检索结果仅限于精确检索,不包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研究资料所涉及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关于内涵和价值的研究。就内涵而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理想信念教育上,是要将核心价值观外在要求内化为理想信念,以规范行为方式[1];在文化上,既是政治实践活动,也是文化实践活动[2];在高校的育人目标上,是“高校以‘中国梦’为目标培养学生”[3]。就价值而言,学者们普遍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分析。黄蓉生认为,这种培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应对多元价值观较量考验的必然抉择,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大正能量的时代要求”[4]。也有学者从高校出发,指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彰显中国特色,创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5]。总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紧迫的现实问题[6]。
关于培育过程及原则的研究。学者们普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培育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分为认同和内化两个阶段。”[1]即“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无限反复的系统过程”[7],“需要经过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是从认知到行为的潜移默化过程”[8]。对培育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学者们也做了研究。从宏观层面看,学者认为,“要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突出特点为突破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使大学生主动接近、体会、感知、内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完成个体构建。”[9]从微观层面分析,高校要遵循以人为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理念、以改进创新为途径四个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10]。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仍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制约这一培育进程的发展。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困境,整合概括为机制和载体两方面。
一是培育机制有待完善。首先,教育解读机制抽象化。教育解读是高校培养学生认知认同的重要途径。“高校组织者、领导者对于培育的长期性、战略性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尚未达成全员育人共识,且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理论教学技巧还有待加强”[11],“理论灌输和实践的教育模式定位不明确,教育方法和载体比较单一、不够创新”[12],并且“尚未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3]。其次,实践育人机制形式化。实践育人是培养大学生行为认同的重要渠道。“高校实践教学往往因害怕出现安全问题而流于形式,或者缺乏统一部署与系统计划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13]张耀灿明确指出,“不少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管理存在多头分散、质量效益不高的弊端。”[14]。再次,制度保障机制滞后化。当前,高校的制度保障机制普遍滞后,严重制约了高校育人的实施效果。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教育政策及制度保障建设落后于社会发展[13],且“教育效果缺乏有效评估和反馈等问题”[12]。
二是主流培育载体的负面作用仍然存在。有学者以文化载体为出发点,提出多元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削弱和瓦解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我国主流价值的影响力。微文化环境下,“价值取向多元化冲击着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价值判断简单化消解着核心价值观的厚重性;价值传播个体化抵牾着核心价值观的准确性。”[15]另外,“西方社会思潮和文化价值的渗透使大学生极具时代性的文化认同危机。”[2]也有学者以网络为视角,揭示了网络技术的自由与控制的矛盾。网络是对立与统一的矛盾关系,高校在欣喜网络媒介带来的快捷与便利的同时必须正视其对大学生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信息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增强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困惑,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16],“信息传播的隐匿性和裂变性增加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难度,其多样的传播渠道以及多元的传播内容,弱化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其开放、共享的特点,使核心价值观教育遭遇‘边缘化’”[17]。另外,自媒体也冲击着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教育内容的核心性被淡化,教育客体思想上陷入困惑”[18]。也有学者从校园活动载体出发,指出活动载体在高校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甚至忽略了其教育功能。学者朱建指出,“当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面对面和同学进行思想教育、‘讲道理’的能力、底气和艺术不足。”[1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终究要落到实处,探索积极有效的实践路径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为与前文所涉及的挑战研究相照应,故将学界的众多路径探索整合归纳,从机制和载体两个角度梳理。
一是积极构建长效机制。高校要将工作理念、路径举措和成效检验有机结合[10],重点考察“价值观教育机制、道德建设机制、实践养成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19],“注重组织领导、宣传教育、示范引领相统一,注重实践养成、监督约束、考核评价相衔接”[20]。具体说来,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首先,创新教育解读机制,注重以接受主体的认知认同内化思维方式。教育解读侧重于理论灌输,这种灌输更强调灌输的技巧性。吴潜涛、郑永廷等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理论渗透到不同学科之中,开展启发、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21-22]。其次,创新实践转化机制。实践转化就是要求高校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渠道,坚持课堂教学但不全依赖课堂,以理论为指导,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品格,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典范。“高校要建立健全实践养成机制”[9],“不断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网络体系,把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育的突破口”[23],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调查、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4]。再次,创新制度保障机制,注重以教育制度强化教育效果。制度约束是高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强有力保障。高校要遵循现代教育的规律[21],“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修改和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25],“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反馈机制并保证各项制度、程序的公平公正”[24]。
二是继续优化培育载体。教育载体是教育活动的必要要素之一。部分学者认为文化载体要将时代性与思想性融合,寓教育于文化中。这就要求高校要“以增强文化认同为重要目标;以培养理性认识能力为重点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为重要途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除此之外,高校也要重视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的运用,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体验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6]。部分学者提出,网络载体需要体现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双向互动,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信息中。“大数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背景,也是分析对象,更是研究工具”[27]。因此,高校要积极“抢占网络媒体平台,以网络为载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升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模式”[17],如,创新思政课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28]等。此外,高校还要加强校园网络监管[25],营造健康的传媒环境[29],健全新媒体监管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16]。也有学者探索高校活动载体,指出高校活动要坚持知识性与娱乐性并重,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娱乐之中。校园活动是高校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寓教于乐,最主要的就是寓教于活动。高校要加强对校园活动的重视,善于发现并组织学生喜闻乐见且内涵深刻的社团或社会活动。张耀灿指出,“大学生的各种公益社团,如各种爱心社、志愿者团队或协会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14]高校要善于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形成良好的培育氛围和环境[25],并在总结优秀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类似活动的长效化、常态化。
十八大以来,学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视,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大体上,从理论层面解读了基础理论知识,从现实层面考究,分析了当前培育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研究。但就全面性和长远实用性而言,目前的研究成果尚不完善和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论基础研究相对缺乏且不完整。从已掌握资料来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缺乏整体性研究和系统论述,这部分研究通常只是做表面的论述,被简单提及作为实践研究的铺垫而存在。此外,学者们普遍将规律性穿插于实践路径中,以思政课的教学规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规律,且都是浅尝辄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适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但并不完全等同。学者们可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特有的规律,并以全新的视角全面系统地整合众多理论基础,把理论做精、做细、做全,为分析各类问题、开展各类活动提供理论基石。
二是研究方法侧重于抽象理论,缺乏社会调查和实证研究基础。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以说理为主,缺乏相关研究的社会实证调查,即第一手资料佐证,说服力与操作性还有待加强。培育结果最终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这也就要求研究者们弄清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上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事实(数据)说话,再以理论作为指导解决问题,最后以事实(数据)检验实效,即“事实—理论—事实”。实证调查最能说明问题也最易被理解接受。学者们要注重社会调查的重要性,以调查为支撑,切实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
三是研究视角老套,创新性不足。纵观学界关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视角、研究套路往往围绕理论、现状与挑战、对策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思路沿袭传统的研究模式,虽不会出错却难免显得保守、机械、呆板,与当下讲究创新的时代略显格格不入。具体说来,整体的研究逻辑思路基本遵循内涵、问题、对策,每一模块下涵盖的内容相类似,基本从文化、网络、机制等出发,且观点大多为同义反复,换汤不换药,并无实质性的建议和突破。另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属宏观教育视阈下的微观研究。借鉴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虽不失为一种正确的研究方案,但中规中矩,未真正体现该研究的特色所在,没有真正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学者们亟需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教育学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新的视角来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微观策略。
[1] 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67-70.
[2] 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106-109.
[3] 董刚.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11):50-52.
[4] 黄蓉生,胡建军,崔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维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6):9-14.
[5] 靳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4(7):6-7.
[6] 钱昌照.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蕴与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1):132-134.
[7] 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4):56-60.
[8] 晏昱,周俊武.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路径[J].求索,2014(5):187-190.
[9] 王丽丽,张森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4-47.
[10] 刘贝贝,林建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四个原则[N].光明日报,2014-07-10(15).
[11] 朱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建设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5(11):68-71.
[12] 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7-75.
[13] 许珍芳.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2):53-55.
[14] 张耀灿.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1):53-57.
[15] 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107-111.
[16] 唐平秋,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73-76.
[17] 刘超.运用互联网思维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75-77.
[18] 暴秋菊,张艳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12):60-62.
[19] 海松梅.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机制探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4(5):93-95.
[20] 徐园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03-105.
[21] 吴潜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访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潜涛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9-15.
[22] 曹群,郑永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74-78.
[23] 白雪峰.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79-81.
[24] 李建华.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大机制[N].光明日报,2014-12-31(13).
[25] 李军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路径[N].光明日报,2014-10-03(6).
[26] 张耀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47-50.
[27] 沈壮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4-7.
[28] 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N].光明日报,2014-07-02(13).
[29] 任艳妮,秦燕.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4-99.
(责任校对 莫秀珍)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2.036
20161006
吕幸星(1991-),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4
A
1674-5884(2016)12-01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