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2016-03-20 17:10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宫臻祥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汉语言应用型文学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宫臻祥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宫臻祥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转变观念,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环节,从而全方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 应用型人才 培养体系 建构

汉语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文化瑰宝,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情感的纽带。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基础性学科,肩负着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化人格、培养学生治事治学能力的重要使命。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围绕这一重要使命制定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然而,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如果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抱残守缺,不能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势必会被改革潮流所淘汰。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适应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把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重要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环节,全方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教育的本质是人才的培养。新形势下,国家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大政方针。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关注最多、讨论最热烈、发展最投入、社会最关心的重大问题和实践课题。人们习惯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理工科专业或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和任务,目标是培养一线技术人才,这是人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误读或偏见。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2014年国家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提出的前瞻性人才培养理念。2014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应用型人才理念提出至今,关于这一概念的定义目前尚无权威界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百度百科把应用型人才解释为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有研究者把应用型人才定义为“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有研究者把应用型人才解释为“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以上对应用型人才的界定偏重于对动手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考量,未涵盖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笔者以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一种专门人才,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各文职人员。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哪些素养才能适应社会转型和市场对人才的选择?根据近几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趋势,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如下素养。

1.扎实的文字表达功底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不一定要成为作家,但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对各种应用型文体得心应手。通过笔者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部分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无法完成基本的请示、申请、调查报告、总结等应用文。

“这当然是沾了政策的光,拆迁让我们住上了跟城里一样的楼房。”表姑的话把我拉回了现实中。吃饭时间到了,妈妈说随便吃点就算了,表姑说:“那哪行,城里客人来了,当然要去饭店了。”说着喊出了表哥、表姐,让我们一起出门。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表哥居然开出一辆崭新的汽车。看到我惊讶的表情,表哥说这几年政策很好,他办了养殖场,赚了不少钱,这不,刚买了车。到了饭店,表姑点了满满的一桌菜。席间,大家谈笑风生,都在感叹改革开放好,大家的日子才越过越红火。

2.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

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期望,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有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试讲时经常词不达意,不知所云。有些口语表达不好的学生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专业基本功过硬,口语好不好无所谓。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口语表达欠佳是个人综合素质的短板。

3.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理性思考与诠释。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及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充满正能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取向、待人接物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对学生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具有这种使命和责任。

悲天悯人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结合,表现为对社会问题的积极关注,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身边人和事的大爱无疆。从古及今,中国文人都有这种情怀,但这是当下很多大学生缺失的。这种情怀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正能量,对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尤其是教育职业会产生深远影响。

4.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体现,是大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有的大学生自命不凡,孤傲清高,形单影只;有的大学生有自卑感,为不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不愿坦诚地与人交往,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提出以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如果不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强烈反差。由于传统的培养目标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更新慢,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效果不理想,专业知识不扎实,为学生的就业埋下隐患。

2.选修课未能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因人设课现象

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和补充,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汉语言课程体系,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开设选修课。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人设选修课现象严重,资深教师可以开设几门选修课,资历浅者不能开设。学生选课为了学分选而不是为了兴趣选。同时,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选修课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和必修课内容重复,学生上课兴趣索然,加之选修课往往是考查课,学生不太重视,收效甚微。

3.实践教学滞后,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各个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学分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趋同的,就是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言堂”“满堂灌”是传统教学模式,部分教师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不能很好地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实践教学中学生敷衍应付、态度消极,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总体效果不佳。

4.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教师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期末考试以理论考试为主,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日常生活中没有相关实际应用。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不能满足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关于对“媒体技术基本操作”“资源获取”“课件制作”“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核心力的基本要求,也很难体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特点。

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这样描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1.构建“2+1+1”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地位

“2+1+1”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二年级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基础培养,三年级学生进行专业方向与个性化培养,四年级学生主要进行示范课教学、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综合技能训练,以此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基础教育与其他职业岗位的能力。

2.压缩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设应用性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压缩培养计划学时,能有效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给学生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培养计划新增一些应用性强、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和综合能力提高的课程,如“应用语言学”“非言语交际研究”“普通话理论与应用”“文学批评方法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3.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实践环节

在“社会实践”“专业阅读”“微格教学与教育实习试讲”“教育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外,学校可以增加 “综合技能训练”等内容,以强化应用型人才技能。

(1)教——精讲多练,多方设法,强化课程实践教学

在课程合理配置基础上,教师要精简优化课程内容,为实践教学留下空间,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文科教学一讲一听与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高深性的方式。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教师要运用启发、讨论、探究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科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网络手段,能增强课堂的信息量,能发布课件、辅导答疑、交流信息、发表成果,提高教学效果。

(2)学——学术意识、学术思维、学术方法训练

通过学术论文写作课,学生能够培养学术意识、学术思维、学术方法训练,提高专业素质,受到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

(3)读——专业阅读训练

教师可以规定学生的必读书目。阅读书目导读包含历史、哲学、文学、美学、语言、教育心理等,以此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背诵,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阅读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讲座、读书讨论会、读书演讲、读书竞赛及文学作品背诵等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说——口语表达训练

首先是普通话训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大学期间必须学说普通话,通过课堂、班会、课外活动、日常交际等途径,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自信心和使用普通话的准确性。

其次是口语训练。学校可以定期举行诗文朗诵大赛、演讲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行组织,教师现场指导,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次是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训练。通过优秀毕业论文答辩、辩论大赛,学生提高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5)写——写作能力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是基础写作能力训练。教师可以要求一、二年级学生每周写一篇学术论文,两年完成规定篇数,以此提高学生用准确书面语言表达思想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

二是论文写作能力训练。教师可以要求三年级学生进行学年论文写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撰写调查报告、学术论文。

三是倡导学生积极开展个性化写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进行新闻写作、公文写作或文学创作。

(6)练——师范技能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

一是开展讲课大赛。学校通过举办师范生讲课大赛,鼓励、引导学生加强师范生技能培养。

二是加强书写练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进行三笔字练习,由教师点评指导,并评定成绩。

三是强化教学实训。教师可以对三年级学生语文微格教学实行过程管理,分步骤细化技能内容。语文教学试讲必须经过学生自讲、试讲小组听讲、教师评讲、学生自我总结等环节。试讲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课件制作并接受检查。

四是扎扎实实进行教育实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堂教学和班主任见习工作,返校后进行深刻总结。带队教师必须严格管理学生,并对实习过程加强指导。

学校在教育实习结束后可以举行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实习生畅谈实习生活,做好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等方面的经验体会交流。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应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体系、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新途径等方面人手,以此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1]刘国钦.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5

[3]胡黄卿,陈菲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硅谷,2008

ISSN2095-6711/Z01-2016-11-0144

宫臻祥(1975—),男,陕西户县人,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汉语言应用型文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我们需要文学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