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道墨学说对思想“激变”时期托尔斯泰的影响

2016-03-20 13:15:22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儒道托尔斯泰墨子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刘 晨

中国儒道墨学说对思想“激变”时期托尔斯泰的影响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刘 晨

作为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托尔斯泰为我们留下不朽的作品,他在思想上的探索与追求也值得我们研究。托尔斯泰探索宗教、社会问题、艺术和人生等方面问题的过程中,中国的儒道墨学说是托尔斯泰终极追求中的“活命之水”。

中国儒道墨 托尔斯泰 终极追求

一、托尔斯泰和中国儒道墨学说的关联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变化,开始专心研究宗教和生活等问题,从这时(1877)起他开始对中国儒道墨学说产生兴趣,在其后的岁月中一直乐此不疲。通过英、法、德等国的文字,托尔斯泰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中国哲学的论著,亲自翻译老子的《道德经》,写《论孔子的著作》和《论〈大学〉》等文。他认为孔子和孟子对他思想的影响“很大”,老子则是“巨大”的。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学说使托尔斯泰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1.老子对托尔斯泰的影响。托尔斯泰称老子是对他影响巨大的思想家。老子的“无为”和“柔弱胜刚强”的原则是托尔斯泰格外推崇的。托尔斯泰对此解释道:老子“有一个绝妙的思想,就是他称之为‘无为’的美德,老子直截了当把世间一切罪恶归结成‘为’。”托尔斯泰引述老子关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时写道:“应当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流淌;遇到堤坝,它止住;堤坝破了,它还流。在方形的器皿里,它是方的;在圆形的器皿里,它是圆的。正因为这样,它比一切东西都重要,都有力量。”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无疑与老子的“无为”原则相契合。

《战争与和平》中,有一个非常生动的形象——俄国卫国战争的统帅库图佐夫。他是民族英雄,但在托尔斯泰眼中,库图佐夫对战局的把握不是靠着“以目接物”的调查、分析、推理,而是凭着“以心接物”的直觉,体悟着士气、民心和整个时局的演变。

托尔斯泰说:“这不是一位欧洲类型的英雄,他没有任何个人的东西,他什么也不想去发明,什么也不做,但是他倾听一切,牢记一切,一切听任自然,不妨碍任何有益的东西,也不允许任何有害的东西。他知道有某种东西比他的意志更坚强有力,更有意义,这就是时间的必然进程。”这是《战争与和平》里表现的一种天道思想。笔者认为托尔斯泰对道家思想的吸收是表面化的。

2.孔子、孟子对托尔斯泰的影响。托尔斯泰对孔子和孟子做过认真研读,对其有很高的评价。托尔斯泰对孔孟学说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修身”(托尔斯泰译为“自我完善”)这一点上。他通过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了解孔孟学说。他写道:“孟子教导人怎样恢复和找回失却的心,妙极了。”

托尔斯泰是用孟子的思想进行内心工作。他说:“为了自我内在的完善,是不能够祈祷的。因为我们已被赋予了我们完善自我所需的一切,为此,什么也不需要再添增。我们所需的一切皆在我们手边。”这句话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几乎是一个意思。

3.墨子对托尔斯泰的影响

托尔斯泰特别敬佩墨子的学说,因为墨子“兼爱”的思想与他所极力提倡的“全人类的爱”有相同之处。何谓“兼爱”?墨子解释为,爱人如爱己,“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爱己非为用己,则爱人也非为用人,是之谓“兼爱”。

二、托尔斯泰接受中国儒道墨学说的起因

托尔斯泰潜心研读儒道墨学说的时间发生在他开始探索新的生活道路以及他的世界观正在发生变化之时。托尔斯泰对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热烈关注并非出于猎奇心理,它的起因和整个过程都与作家自身紧张的思想探索和人生追求密不可分。屠格涅夫称托尔斯泰为“思想的艺术家”,可谓一语中的。

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从青年时代开始。他笔下的聂赫留道夫(《一个地主的早晨》)和奥列宁(《哥萨克》)等艺术形象身上留下了作家年轻时自身探索的生动印记。年轻的托尔斯泰已经开始严肃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才能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探索的深入,托尔斯泰开始出现精神危机,这一点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清楚地表现出来。小说中,面对农奴制改革后贵族阶级逐渐没落和旧的生活基础遭到破坏的状况,列文感到忧虑和恐惧,他企图通过农事改革找到一条地主和农民共同富足的道路,从而保留住宗法制的庄园制度。尽管这种想法中有人道主义成分,但只是一种空想,因而他注定无法过“问心无愧”的生活。

为探索人生真谛,为在比较中认清宗教本质,为寻找“最纯洁的”基督教的教义,托尔斯泰从1877年开始埋头阅读各种不同倾向的哲学与宗教著作。就在那一年,托尔斯泰请斯特拉霍夫从彼得堡为他收集到所有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译著。此后,他陆续阅读了老子、孔子、孟子和墨子等人的著作。托尔斯泰很快对它们产生异乎寻常的热情,儒道墨学说显然成为托尔斯泰终极追求中的“活命之水”。托尔斯泰在其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一直试图从中寻找生活的真理。

[1]汪介之,陈建华.悠远的回响——俄罗斯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出版社,2002

[2]吴泽霖.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俄】列夫·托尔斯泰,冯增义译.托尔斯泰忏悔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4]李明滨.托尔斯泰与中国文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ISSN2095-6711/Z01-2016-10-0229

刘晨,女,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俄语教学法及俄语笔译

猜你喜欢
儒道托尔斯泰墨子
忘记自己的人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中国音乐(2022年3期)2022-06-10 06:27:36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墨子号”与墨子
儿童时代(2017年14期)2017-10-13 08:14:34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5
爱我所有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儒道文化对当今廉政教育的影响
贾政性格中的儒道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