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冯改花
浅谈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冯改花
红色资源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又宝贵的资源,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其价值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对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目前,高校将红色资源同实践策略相结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
红色资源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宝贵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价值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属于一种无形的、无意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学校将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转化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价值。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留下的以某种物质与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教育载体,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
1.红色资源将思想政治的抽象理论转化为大学生个体内心感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的教育。这些理论有的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无味的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信仰及精神世界,这个过程需要红色资源这一载体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信仰和追求,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大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红色资源的运用,使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愿意物质形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举办以红色为主题的合唱大赛、演讲比赛、听红色故事等,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亲身实践结合在一起,将传统的革命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融合在一起,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教育的灵魂、原则和精神心领神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向内心感悟的转化。
2.红色资源使大学生将内化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外在的实践行动。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立场、观点等问题。信仰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解决信仰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并转化为实践行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大学生形成对“三观”的价值认同,更重要的是使这种价值认同内化到自己的灵魂深处,升华为内心的信仰和信念,最后在内化的基础上外化为实际行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红色资源这一载体使大学生真切地感悟到老一辈革命先驱的坚定意志和崇高理想,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使他们从起初的认识了解到逐步的认同和接受,然后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而不是外在约束,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由他律转化为自律。
3.红色资源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由外在约束转化为榜样示范。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范、规矩是不行的,但是过分的规范和约束导致事物发展适得其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味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而是要实现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由外在约束向榜样示范的转化。红色资源这种无声的教育资源将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文化遗产、革命精神、革命英雄人物、革命珍贵文物、革命故事等传给学生,给大学生以内心世界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大学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政治观念,增强自己的政治认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行为规范,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实现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价值,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红色资源自身蕴含的革命精神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这种宝贵而又无形的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财富。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红色的理论资源蕴含宝贵的精神实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实践性的教育活动,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坚定信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将红色资源融入其中,使学生用心体验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各种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红色资源的感性体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理性思考结合在一起,真切感悟和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
2.马克思主义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革命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资源,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思想,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着大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红色资源倡导的崇高思想、传播的科学理念、彰显的革命精神震撼和感染每一个学子,它的革命遗迹、历史文物所富含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成为大学生终生受用的鲜活教材。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对理想和现实、现在和未来的关系达到更高认识,引导他们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社会道德规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前提。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这样的环境下,高校要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以使其抵御西方腐朽的文化的侵袭,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培育出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规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高校要运用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指引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使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以实现红色资源的价值,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红色资源是一项很有价值、很有教育意义的资源,对其进行开发和运用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高校应当积极努力地构建红色教育的新模式,通过让红色资源进课堂、构建红色校园文化、创办红色校园网站等方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课堂教学单一化,有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的观点研究不深入,课堂讲授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亟待更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必紧跟时代步伐,教师要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尤其要使用立体化、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模式,如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新媒体与红色资源相结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师要让红色资源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课堂教学中,如在多媒体上放映红色影片,或将红色文化知识编入教材,将其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将有关红色专题讲座与系统教学结合起来,不断用红色感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利用红色资源优化和整合校园环境。“人造环境,环境造人。”这充分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极大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中红色资源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产,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着力营造红色校园环境,大力创办红色校园专栏,开设红色文化讲坛和论坛,举行红歌比赛,举行红色文化活动,使红色文化成为大学生处处可见、可感、可学的文化资源,在此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高校营造合理的红色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蕴涵丰富精神力量的红色资源,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使其在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3.红色资源占领校园网络主阵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快速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运用于高校的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结合新媒体网络载体,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符合时代特征的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网站,使其成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红色网页,营造“红色资源”网络环境,使红色资源占领校园网络主阵地。例如,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一些红色历史题材的影片,创办宣传红色精神的微信群,发挥意见领袖在红色资源网站的作用,增加新颖的红色资源网站内容,增强网站内容趣味性、思想性、可读性,合理布局红色网页,使红色网站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穿插红色内容,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1]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
[2]张 文,蒋 纯.红色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J].吉首大学学报,2010
[3]肖发生.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
[4]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
[5]张泰城,魏本权.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J].求是,2009
[6]张 颢.论红色资源开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前沿,2007
ISSN2095-6711/Z01-2016-10-0219
冯改花(1989—),女,山西吕梁,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