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学院 李少觐
论地方高校转型时期毕业生就业教育
新乡学院 李少觐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低,流动性较大,是近几年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与地方高校办学转型过程中对毕业生就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方法失当有关。地方高校要改变现状,就要改进就业教育,促进毕业生与地方深度融合,实行开放式教育,构建就业“延后”教育制度,完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地方高校 延后 就业教育 融合 开放 途径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做好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校方努力,更需要中央、地方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一些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僵化,办学方式滞后,缺乏市场意识,对毕业生就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相关部门研究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化解就业矛盾显得尤其重要。
1.与办学转型脱节
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原来是专科学校或职业学校升本。按其办学观念、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实现本科教育后,学校继续向着更高的层次冲刺发展,没有考虑地方院校和地方相结合的问题。一些学校向往研究型大学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认为研究型大学好,职业大学不好,有陈旧错误的教育观。一些学校担忧转型后经过努力奋斗又成为职业教育,回到原来的起点。一些学校的决策者不愿意转型,办学方式上没有变化。学校的办学定位、顶层设计等与实际行动存在矛盾。一些学校的毕业生教育也是矛盾的,既不是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教育,也不是职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特色,缺少适应地方、扎根地方的“基因”,缺乏必要的竞争能力。一些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和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同台争夺就业资源,前者不具有优势。
2.没有突出地方性
一些地方高校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有的学校专门开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职能从过去的以管理为主转向以学生为本,工作重心基本为在向学生提供政策、心理咨询、发布就业信息等方面。就业教育课主要是照本宣科,是同识通才教育。一些地方高校没有对毕业生进行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地方融合,使学生水土不服,不易入乡随俗。一些地方高校没有对毕业生进行地方企业与学校纪律的融合教育,学生进入企业后感到别扭。学校没有围绕地方企业主干专业,进行思想配套教育,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没有调动起来。这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地方就业难或就业后流失多的主要原因。
3.没有实行开放式教育
地方高校团委等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很少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地方企业,与职工联欢,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从表面上看,学生缺少一些活动、一些劳动,实质上是学校拒绝与地方企业交往,关起门来搞教育。本来学校和企业之间就存在“鸿沟”。从学生到职工需要跨越这个“鸿沟”,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尽快跨越“鸿沟”,而不是扩大“鸿沟”。一些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做得较差,有违教育规律,游离了正确的办学轨道。地方高校毕业生缺少与地方、企业的纵横联系,导致学生心理偏颇,不愿意与当地企业、职工往来,不能以心交心融入地方。这是毕业生不能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心想地方和立志地方的根源。
4.就业教育体系缺失
我国地方高校没有毕业生就业“延后”教育制度,使地方人才流动大、损失多。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厂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企业有责任召回问题产品,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到岗位后出现问题,学校不再承担任何责任,这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就业“延后”教育制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要与企业始终保持信息畅通,根据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工作表现等情况定期沟通,发现问题马上解决;二是学校要与毕业生本人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工作、生活、家庭及其个人与企业的关系情况,及时跟进“延后”教育,确保企业人才相对稳定。从构建就业“延后”教育制度看,大学教育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完整的,这产生了一些不好的效果,如大学生就业后流失率高,对企业的稳定性和忠诚度低,部分企业拒绝接受地方高校毕业生。
1.与地方特色融合
地方高校坐落在某一个区域或城市,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侵袭校园,在学生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打上区域特色的标识。校园内外的文化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是有差别的,是毕业生就业教育的任务。学校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系统教育,使校园内外的文化特质最大限度达到融合,融合程度越高,就业教育的实效性越好,越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就业教育要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饮食文化和俗文化等)教育中彰显区域文化特色,推进区域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有利于减少学校内外文化的冲突,特别是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冲突,真正解决“就业总是困难,企业总是缺人”的矛盾,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企业用工稳定。
2.敞开大门搞教育
地方高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要与社会、地方和企业,纵向横向深度交融,敞开大门搞教育。学校与地方双向之间要砸碎门槛,实行无障碍、无缝隙对接,要相互配合,围绕地方高校融入地方和企业这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
例如,毕业生与企业职工举办球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劳动比武和企业管理讲座等活动,为两者相互交往,相互了解、相互交心和心心交融服务。
地方高校应实行开放式办学,对毕业生就业实行开放式教育,使地方高校毕业生不但了解、适应地方企业的生产性活动,而且了解、适应非生产性活动,如劳动纪律、考勤纪律、工资发放制度和福利待遇规定等,真正做到地方高校毕业生了解地方和企业的外延、内涵,并奉献爱心,与职工心灵交融。这样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地方才能用得起、留得住、能成才。
3.做好转型期教育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地方本科院校有条件转型的都要转型发展,这是国家和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是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转型过程中,毕业生就业教育面临一些尴尬,旧的教学模式已打破,新的尚未形成,存在两难的问题。地方高校决不能只抓转型发展,放松或偏废毕业生就业教育,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就业特点,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做好过渡期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工作,要以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统领毕业生教育全局,坚持举地方旗,打地方牌,为地方服务,为地方培养人才。
4.完善就业教育体系
基层辅导员与地方高校毕业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就业和流动情况比较了解。一些毕业生就业后,因为与企业或某个职工发生一些矛盾就选择辞职。如果在企业和毕业生视野以外有第三方来调解,问题就很容易解决,这是构建毕业生就业“延后”教育制度的实践依据。
(1)构建就业“延后”教育制度的目的是稳定地方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2)就业“延后”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地方高校要对自己的毕业生进行终身教育。首先,学校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库,掌握毕业生就业、再就业和流动情况,为就业“延后”教育提供信息支撑。其次,学校成立就业“延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如“就业后培训教育中心”,招募行政管理和培训教育人员。此“机构”不同于其他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主要面对就业或未就业大学生,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母校的名誉和身份为就业大学生服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再次,“机构”的主要任务:一是与就业大学生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企业意见,及时做好说服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与企业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掌握企业对就业大学生的表现评价,及时反馈就业大学生对企业的意见和要求,做好企业的说服协调工作,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就业“延后”教育制度的首次提出,能优化企业用人环境,有利于企业用工稳定,促进国家政局的长治久安。就业“延后”教育制度从理论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留人难”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调整结构和转型发展。
[1]李付俊,孟续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回顾与展望[J].人口与经济,2014
[2]袁 颖.探究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其变化趋势[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3]王 雪.浅议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
ISSN2095-6711/Z01-2016-10-0048
李少觐(1987.02—),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工作单位:新乡学院,研究方向: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