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镇独柏小学 何 亚 刘恒平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镇独柏小学 何 亚 刘恒平
本文通过大量实例,论证农村寄宿学校的学生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帮助能具备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要关注农村寄宿制小学,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发挥寄宿制学校的最大优势,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寄宿学生求知强能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
农村寄宿制小学 自理能力培养 实践探索
1.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偏僻山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自学校撤点并校以来,原来分散的教学点逐渐集中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寄宿制学校,使教师肩负起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责任,促使我们研究和探索这一新课题。
2.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社会发展需要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的人才。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尤为重要。它贯穿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引导、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自我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自理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因此,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保护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尤为重要。寄宿学生管理中,我们发现一些小学生自立、自主精神较差,依赖性较强。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家庭环境中,受人宠爱、呵护。因此,有的学生离开父母到校后,不会穿脱衣服,不会洗刷碗筷,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脸刷牙,不会整理自己的文具。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责任来自家长、长辈。他们对学生过分溺爱、呵护,使学生失去许多应该接受的生活技能锻炼,自立、自主精神的培养无从谈起。
3.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网络调查、个别调查,以及对其他学校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有的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埋怨家长,甚至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长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
部分学生家长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有较正确的教育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孩子更加溺爱,有时会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忽视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教师以劳动为惩罚,使学生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
小学生应具备的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笔者论述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力,即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
1.自理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作为终生教育的基础。实践中,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尽快适应学校寄宿生活,我们围绕“学习自理、生活自理、劳动自理”三个方面,组织教师编写《自理与生活》校本教材。编写中,我们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为基本框架,以生活自理、学习自理、劳动自理三个模块为主要内容,把生活自理细化为20个具体内容,把学习自理细化为12个具体内容,把劳动自理细化为16个具体内容,分别制定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自理能力培养途径
低年级学生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们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时,充分利用小学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等教材中蕴含的自理教育内容,把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自理教育。例如,语文教材中“劳动的开端”“学会看病”“动手做做看”“特别的作业”等,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家庭小账本”“做生活的小主人”“吃穿用哪里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做家务活”“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这类课文,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有哪些事应该自己做、怎么做,教会学生自我服务,克服依赖父母的习惯,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实践探索,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自我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在家里和学校自己的事自己做,还能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懂事了,做事了。经过考查,大多数的学生自我服务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得到了优秀和良好的成绩。学校班集体生活中,学生主动打扫卫生,整理桌椅、保护公物等,而且做得很好。看到学生的进步,班主任激动不已。
大量实践证明,各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帮助能够具备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笔者愿和同行一道,关注农村寄宿制小学,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发挥寄宿制学校的最大优势,促进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寄宿学生求知强能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
ISSN2095-6711/Z01-2016-10-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