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学院电气(机电)工程学院 王红玲
德国教师教育先进经验的应用与实践
许昌学院电气
(机电)工程学院 王红玲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秀的教师,优秀教师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育。本文在研究德国教师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项重要措施: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严格规范教师教育资格认证制度、深化教师继续教育等。笔者希望其对促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产生积极作用。
教师教育 德国 先进经验 应用与实践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我国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教师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德国教师教育历史悠久,十七世纪就有了教师培训机构和教师执照资格考试。德国政府非常重视教师教育,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德国针对教师教育事业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推进。例如,教师教育标准问题、教师教育学位问题、教师教育资格证书问题、教师教育质量问题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德国的教师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德国的教师教育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经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支持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不仅要面向综合性大学、面向全省、面向全国、更要面向全球,向发达国家学习。研究德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主要政策、管理体系、培养体系、培养标准等,有助于相关部门审视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而提出合理可行的改革措施,为促进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此寻求改革发展的可行道路。
1.联邦及各州的政策支持。德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德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德国为全面提升教育事业的发展质量水平,联邦及各州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时修订和发布促进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条文,对该事业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
针对修业阶段师范生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制定的标准性文件《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其针对教师教育的不同阶段、不同学习内容和要求制定一系列标准化文件,旨在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标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完善德国教师教育标准化体系。《教师资格考试及教师能力相互认可》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德国教师资格证书的统一类型和标准要求,构建了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路径,旨在解决德国各州由于教师事业发展差异造成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均衡问题,以促进优秀师资在各州之间的自由流动。《博洛尼亚宣言》签署之后,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师教育改革文件,旨在推进教师教育事业的改革,促进教师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专业的衔接。除此之外,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以促进师范生和教师在各州之间以及境内外的交流,加强教师教育项目的境内外合作。
2.完善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德国的教师教育管理机构主要包括联邦政府一级的“德国各州文教部长常务会议(KMK)”与各州的文化教育部。各州的文教部对各州文教事物的管理有充分的自主权。KMK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各州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KMK每年召开3~4次,讨论和协调联邦层面以及各州之间的文教事务。KMK主要负责收集教师教育相关的制度政策,制定统一的德国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指引教师教育改革方向,规范教师教育资格证书的互认,预测教师教育的未来需求与发展等。
各州的文教部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各有不同,其在教师教育事务上的职能存在差异。总体职能包括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教师教育发展咨询服务、教师资格考试的管理与举办、教师和学习的管理、教师教育事务的改革与推进、教师的工资发放与教师队伍管理等。
3.德国特色的教师教育培养标准。德国教师教育培养标准体系完善,发布了四份重要的教师教育标准性文件,以适应教师教育标准化的大背景。该教师教育培养标准体系内容全面,包括教师教育招生、修业、见习等不同阶段的要求和标准,以及对师范生的能力倾向测试标准、修业阶段的学习标准、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标准、见习标准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标准等。
4.教师教育的培养体系。由于德国实行分轨制的教育体制,其中等教育阶段体制非常复杂,造成德国教师教育体制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德国的教师教育主要包括修业阶段、见习阶段和在职阶段三个环节。
修业阶段也称职前培养阶段,师范生主要在学校学习理论和进行简单的教学实习,学习结束后需要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才有资格进入见习阶段的学习。师范生在见习阶段的学习由各州文教部负责管理和安排。文教部根据师范生递交的志愿申请挑选符合本州需要的师范生,称为见习教师,并将其分配到见习学校。见习学校派专人负责对见习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指导。见习教师在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仍需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见习教师在见习阶段学习结束时,通过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即可获得教师资格,再通过各州文教部的招聘就可以成为在职教师。在职阶段,教师还要进行入职教育、在职进修和继续教育等形式的职后培训。德国在不同层面、以不同的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锻炼和培养,以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
随着我国对教师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在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不断地对教师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和尝试。
1.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教师教育发展质量的提高体现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建立全面完善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对保障教师教育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1)教师教育招生标准向国际化标准方向靠拢。教师教育必须在现代化大学中培养,因此招生标准要以本科分数线为基本参考,同时须通过“三字一话”等基本技能的测试以及心理测试。
(2)教师教育发展标准的重构。其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注重培养具备不同专业能力的教师。因此,相关部门将教师教育专业划分为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专业体系,以满足社会对教育学术研究和不同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3)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上课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改革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教学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目标的细化和明确化,对提高教师教育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严格规范教师教育资格认证制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规范师资队伍管理、保障师资力量来源的主要保障。
(1)提高教师资格认证的学历要求。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资格认证“门槛低”,因此,必须提高对教师资格申请者的学历文凭水平要求,以满足教师职业高学历的需求。
(2)强化实践环节的认证标准。由于多元化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行业人才的实践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资格认证需在实践能力考查环节加大力度,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对测试人员进行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从而保障师资队伍的质量。
3.深化教师继续教育。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教师职后教育不断深入。教师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理念的要求,是教师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更新与提升的重要途径。
(1)更新理念,明确责任。广大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教师的继续教育是自身的责任,是自身学习的权利,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宝贵机会。教师继续教育对提升教师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保证国家整体教育事业稳定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健全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机制。教师继续教育既是义务,也是广大教师享有的权利。尽快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保障机制是确保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例如,通过制定带薪学习、职称挂钩等一系列政策提高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倾斜经费资助等措施保证低收入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机会。
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德国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包括德国教师教育的政策支持情况、管理体制情况、培养标准情况和培养体系情况等,这对反思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借鉴意义。
[1]覃丽君.德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特征[J].教师教育学报,2014
[2]刘建兵.德国教育管理体制特色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
[3]孙 进.德国教师教育标准:背景·内容·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12
[4]朱旭东.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未来教师教育的方向[J].教育研究,2010
[5]李永鑫,肖荣勋.中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
[6]吴遵民,秦 洁,张松龄.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教师教育研究,2010
(本文系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6-JSJYYB-119)
ISSN2095-6711/Z01-2016-10-0203
王红玲(1962.03—),女,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