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第十六中学 刘体堂
试论中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贵州省遵义市第十六中学 刘体堂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步伐一直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不断加深,学校的教育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心理特征,其中自卑心理表现突出。中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会严重影响其学习和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进行阐述,尝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以帮助中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使其自信学习、健康成长。
教育体制改革 中学生 自卑心理
1.首先,中学生自卑心理表现为缺乏自信心。通常情况下,自卑心理过重的中学生会对自己感到失望,经常性地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贬低,认为自己一事无成,甚至开始自暴自弃乃至痛恨自己。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不如同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毫无希望。自卑心过重的学生严重低估并看轻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对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毫无信心。
2.其次,中学生自卑心理表现为较差的情绪状态。自卑心过重的中学生对自身的严重看轻和极度地否定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很重的消极负面情绪,如焦虑和抑郁情绪。由于对自己的否定和贬低,他们对未来开始逐渐丧失信心和希望,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导致失败。长此以往,他们处于过度的痛苦、矛盾、紧张、焦虑和忧郁情绪中难以自拔,面对突发状况时手足无措,产生烦躁恐慌等情绪。
3.最后,中学生自卑心理表现为异常的行为方式。自卑心理过重的学生在公众场合时害怕说话,即使当众说话也是声音很小,眼神飘忽不定,躲躲闪闪,课堂上面对教师提问时,即使知道问题答案,也会由于担心出错而不敢大胆举手发言,下课后喜欢独来独往,无论做什么都小心谨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经常临阵退缩,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1.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首先,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环境的恶化往往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父母关系不睦,经常性的争吵或是父母较早离异导致的家庭残缺等问题,都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学生与同学交往时会因为家庭条件的问题担心难以得到同学认同,甚至因为较差的家庭条件遭到同学的嘲笑,往往因此产生沉重的思想负担,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另外,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导致中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望子成龙和盼女成凤是所有家长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一些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时,自始至终都在灌输刻苦学习出人头地的思想,只在乎他们的考试成绩,取得好成绩时,夸奖鼓励,而成绩不理想时则会发脾气,严重时则会进行打骂。类似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来自学校方面影响。首先,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学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任务而忽视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使学生认为难以跟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甚至认为教师对自己冷漠,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一些教师经常通过成绩对学生品头论足,划分优劣并区别对待,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自尊心受到伤害,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其次,学校的学习任务过重。中考是很多中学生必须经历的阶段,学校为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升学率,加重学生的考前学习任务和负担。成绩较差的学生受到来自教师的冷落已经产生自卑心理,加上学校的学习任务,更会对能否顺利参加考试产生严重怀疑,最终彻底放弃对考试的重视,自我否定,放弃学业。最后,学校人际交往不顺,难以融入集体。自卑心过重的学生不善与人交往,心理敏感生性多疑,总是认为自己会因为较差的成绩受到同学的嘲笑和讽刺,因此在课余时间逃避与同学的交流互动,从而严重影响与人的交际。与同学交往顺利,有利于建立自身的自信和自尊,而如果受到来自同学的嘲笑敌视,甚至有意孤立,就会因自卑心理而开始对自己进行否定贬低,产生悲愤孤独感。
3.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性格方面的原因。自卑心理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本身的性格有关。通常情况下,性格内向、怯懦、不善言谈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面对问题时,学生严重怀疑自身能力,因为不善言谈而不敢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害怕遭到拒绝。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逐渐被教师和同学忽略,严重影响其日常学习。其次,学生生理方面的原因。随着思想观念的逐渐成熟,中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貌,一些在生理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很容易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最后,自我认识不全面。过高的认识往往会给自身带来过大压力,一旦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学生会产生巨大心理落差,过低的认识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通过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及其表现形式进行阐述,以及对产生原因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中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由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知识积累时期,心理方面发展尚未成熟健全,易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采取措施,避免其产生自卑心理和其他心理问题,努力为他们创造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李艺敏,孔克勤.国内自卑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3
[2]黄曼娜.中学生自卑感的特点及其克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
[3]王 珍.初中生自卑心理的探究和思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
ISSN2095-6711/Z01-2016-1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