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根福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2.西安交大—国发创投金融投资研究所,江苏 苏州 215000)
“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冯根福1,2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2.西安交大—国发创投金融投资研究所,江苏 苏州 2150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高度首次提出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运用全面深化改革理论透视和分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当前出现的新问题,可以发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改革等不协调,是制约中国未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为指导,全面有序地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做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攻克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与风险,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经济发展史告诉人们,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难题。在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到2008年仅有13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余的国家和地区仍然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有的甚至又重新返回低收入经济体。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788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中等收入国家。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成为高收入经济体,是中国未来五至十年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提出和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以下简称“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不仅对于深刻分析制约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突出问题,而且对于科学指导中国制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和对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芒。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诞生至今,始终存在有两大基本矛盾:一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二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人类社会,一直是在不断克服两大基本矛盾中发展和前进的。一般而言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革命;一种是改革。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改革则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同一种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必将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全过程,这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2],其中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等。不仅如此,社会还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有机体”[3]。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社会整体,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能孤立进行,必须相互促进和互相配合。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正是改革开放,使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重大危机中屹立不倒,并呈现出蓬勃生机和光明发展前景。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号角以来,每次三中全会都会聚焦改革,由于当时的发展需要,每次三中全会的主题都集中在某一方面的改革,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没有像以往那样再集中到某一个方面的改革,而是首次提出全方位的改革,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改革,也包括国防和军队及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挑战,这些新的突出矛盾和挑战,仅靠某一方面的改革是难以解决的,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攻克。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新一轮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改革进入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既要全面、系统、整体推进,又要在关键领域和和关键环节加快实现突破。”[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理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决策和系统部署。习近平同志最近在《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又对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的精髓要义做了明确的诠释:“我们要紧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各方面各领域改革。要坚持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基本取向,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不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4]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综合考虑了国内外的形势,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新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并为中国未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指明了方向。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2015年人均GDP近8000美元,比1978年增加了20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多种原因,中国在过去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之所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正是因为单靠某一方面的改革已经难以解决和攻克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5]
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本、新加坡、韩国结束高速增长期的分界点来看,中国高速经济增长还应保持一个较长时期。日本在1971年结束了高速增长期,当年日本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43%;新加坡在1987年结束了高速增长期,当年新加坡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39%;韩国在1996年结束了高速增长期,当年韩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43%。日本、新加坡、韩国三国经济结束高速增长期时的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42%。而2014年中国的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4%左右,和日本、新加坡、韩国三国经济结束高速增长期时的人均GDP相比,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4%左右的情况下,即使我们考虑中国人多和基数大等因素,但也不能轻易说中国此时经济高速增长期结束是一个合理节点[6]。更为重要的是,这恰恰说明一个问题,即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大量问题,而且有些问题相当严重,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提前结束。因此,以党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为指导,深刻分析和揭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中国科学制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战略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的视角看,制约和影响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突出问题主要是: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始终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经济改革与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或不协调,二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的失衡。比如,党的建设一度薄弱,政经关系、政企关系、政商关系严重扭曲,少数官员千方百计利用权力寻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侈靡之风日趋严重。上述问题不仅严重破坏了党群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而且严重恶化了经济改革发展的政治环境,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甚至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社会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与发展。为了促进和加快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制定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邓小平1986年8月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然而,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虽然历届政府都在强调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由于没有制定可行的实际政策,结果导致贫富差别不断扩大,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远。据统计,2015年,中国居民20%低收入组人均收入5221元,而20%高收入人均收入为54544元,高是低的10.45倍。而且纵向来看,城市、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00年至2014年,中国城市20%的高收入和城市20%的低收入之间的收入差距,由3.6倍扩大到5.5倍,十几年间扩大了1.9倍;同期农民内部20%的高收入人群和20%的低收入人群间的收入差距也从6.47倍扩大到8.65倍,十几年间扩大了2.18倍。除了贫富差别不断扩大外,在很长时间里我国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不分,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分,将许多社会领域,如医疗、教育、公共住房等过度市场化[7],结果导致人民群众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由于中国收入分配和税收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社会弱势群体关照不够,再加之许多社会领域过度市场化,不仅严重制约了国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社会阶层的不满,进而影响到了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
第三,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与发展。在30多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尽管历届政府都强调要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但是远远不能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增大,市场经济渗透的领域的不断扩大,加之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一度削弱,导致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不断反映到人们日常的道德生活中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现象等在整个社会中不断蔓延。由于党内少数领导和政府少数官员政治信仰缺失,不择手段贪污腐败,这又进一步影响和恶化了社会环境,致使不少人丧失文化信仰,甚至把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信仰“仁义之道”都忘得一光二净。少数人一味追求利润,没有道德底线,丧失良知。例如,魏则西事件的发生,地沟油事件的出现,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等,充分说明中国的文化信仰已经出现了很大问题,已经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改革与发展。在30多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各级政府为了保持GDP快速增长,片面地追求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2012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达25亿吨标准煤,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十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另外,我国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自然灾害、荒漠化、海洋环境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当严重。由于生态文明建设落后,造成部分地区人民群众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难以喝上干净卫生的水,吃不上放心的食物,进而导致环境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许多地区GDP上去了,蓝天白云消失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地影响了部分地区的社会与政治稳定。
上述的中国政治改革发展、社会改革发展、文化改革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等与经济改革与发展出现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讲,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过去缺乏一套成熟的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理论作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二是缺乏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实践经验可供借鉴,因为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史无前例,很大程度上只能靠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摸着石头过河”;三是与我们的部分领导失误和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不当有关。中国政治改革发展、社会改革发展、文化改革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等与经济改革与发展出现的不协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未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瓶颈,对此我们必须高度地警惕和清醒地认识。
国际经验表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阶段,是各种经济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迄今为止,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社会主义大国而言,完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极具挑战性的崭新课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发展。”[8]未来一个时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为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为指导,从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和探讨中国如何攻克和化解制约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突出问题,助推中国早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要做好全面深化改革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顶层设计、整体谋划。与改革大幕初启时相比,本轮全面深化改革有着更为复杂的环境。改革开放之初主要是意识形态之争,不涉及利益之争。如果说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人能从中受益,那么,今天的改革已成为“卡尔多改进”,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更为复杂。在这种环境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任务更为艰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收入由中等国家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而且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水平等也要有一个同步的提高,并且要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水平等协调发展。习近平同志在谈到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时指出:“我们讲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其中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顶层设计时,我们一定要按照五个“搞清楚”的工作要求逐步推进,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搞清楚怎么办[9]。 我国目前人均GDP近8000美元,尽管进入高收入水平国家的最低门槛有很大难度,但更难的是进入之后,如何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人均四五万美元的差距。所以,我们在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时,除了要做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顶层设计外,同时还要做好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顶层设计,并使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发展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当前中国存在的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未来很长一个时期里的中心工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改革不仅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条件,而且需要经济发展为这些领域的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始终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为了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特征是强市场、弱政府。30多年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的成就之所以大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因为中国在政府与市场之间不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有效地发挥了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继续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这也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要在积极构造“强化市场型政府”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新型的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商关系。要加快设计并推出科学的政府官员薪酬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政府官员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要积极推进和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改革工作的主线,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则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在国际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来,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如果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那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则是“生命线”得以生存的“心脏”。制约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中国一定要紧紧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进行包括国有企业改革、政府研发投入体制改革、教育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等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改革,迅速改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国有企业有能力无动力、民营企业有动力无能力的状况,尽快促进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世界中高端水平。
第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努力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享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落实共享理念的关键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诚实劳动致富,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要努力把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在做好这两件事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和避免以下现象的发生:(1)要防止和避免只倚重财富再分配,而不注重财富的创造;(2)要防止和避免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和“仇富”思想重新回潮;(3)要防止和避免不顾财力制约而一味地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近年,拉美国家左翼政权相继陨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注重财富创造,只倚重财富再分配,且承诺过高的财力难以支撑的社会福利保障。另外,在国民财富分配过程中,中国还要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为提高政治和社会稳定性奠定经济与社会基础。与此同时,要根据国家的财力,量力而行,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要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
第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国30多年经济改革开放之所以能持续稳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关键就在于有党的正确和坚强领导,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显著成就,向世界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一定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做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领域的改革同步进行、相互适应。我们一定要积极贯彻落实《决定》部署的三大政治体制改革任务: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二是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三是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第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既是硬实力的竞争,更是软实力的竞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且在全球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强国,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树立起一种文化自信。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既要坚决反对完全否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做法,又要坚决反对全盘照搬西方价值观的做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构建一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乐于接受和自觉追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文化信仰,努力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
第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显著差距之一,就是生态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洁净空气,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向往。因此,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习近平同志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了重点部署,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源头保护制度、损坏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用制度保障人民群众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努力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中国就一定能攻克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就一定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2]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20.
[3]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43.
[4] 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9-30.
[5] 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71-72.
[6] 冯根福.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四点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2015(3):1-9.
[7] 郑永年.中国模式[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6.40.
[8] 新华社.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4-11-11(01).
[9] 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88.
责任编辑、校对:郑雅妮
2016-09-2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Y002)的阶段性成果。
冯根福(1957-),河南省新郑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西安交大—国发创投金融投资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
A
1002-2848-2016(06)-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