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明烨
是人才就不会饱和
文/本刊记者 刘明烨
2009年,沈阳药科大学本溪校区正式破土,仅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占地120.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总投资2.2亿元的一期工程。如今,4000多名师生已经入驻新校区,这给药都发展提供了科研和人才保障,而众多医药企业也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和实践机会,“科教兴药”在药都实现双赢。为此,《当代工人》记者采访了沈阳药科大学招生就业处教师刘巍。
《当代工人》:新校区为何选择本溪药都?
刘巍:之所以选择落户本溪,这与医药行业发展的特点有直接关系。我国医药行业分布一直存在规模小、布局分散、监管缺乏专业性等弊端,而药都的发展势必会提高生产集中度,达成合力,这是大势所趋,而人才培养更应顺势而为。况且,医药企业集中有利于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同样为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科研支持。
不仅如此,我们都知道,沈阳药科大学和位于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并称为中国的“北药”与“南药”,是我国仅有的药科专业大学。根据《沈阳药科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北上广地区和江苏省,占比达到68%,其次为天津市、浙江省和山东省。其中,留在辽宁省就业的毕业生占29%,高于北上广总和6个百分点。让辽宁的教育资源留在辽宁,这是我们学校一直的培养理念。
《当代工人》: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和一些科研院所相继落户药都,这会不会带来人才饱和?
刘巍:沈阳药科大学有很多专门为企业定向培养或提供员工深造的合作项目。在统招的本科生中,虽然尚未与企业开展定向培养,但是很多企业都深知“科教兴药”的道理,所以都愿意配合学校开展夏令营和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药都企业更是如此,他们也希望通过实习,吸引学生将来在企业中就业。至于是否饱和,我觉得,人才越多越好,只有丰沛,没有饱和。
医疗是我国的稀缺资源,尤其是高精尖的药科人才缺口更是巨大。2015年,学校本科毕业生人数较2014年增长18%,但企业仍然求才若渴。况且,学校近年来,教师绩效和学术成果方面在《武书连大学排行》中均位列行业先驱。同行纷至沓来是好事,会形成一个强力场。我们的自信还是要有的,有竞争,才会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