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南平,谭 琼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74)
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对我国低碳消费的借鉴
蒋南平,谭 琼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74)
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按发展阶段可分为早期的消费需求观、发展期超越经济理性的消费观、成熟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批判观,以及不断完善的消费伦理观。应用该理论解析我国低碳消费问题,能为我们倡导低碳消费和促进低碳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同时,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中消费问题的本质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一定偏离,这需要我们辩证对待。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合理应用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理论成果,推动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我国低碳消费水平。
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低碳消费
当前,社会消费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在中共“十八大”将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态文明紧密联系起来,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又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促进低碳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5年11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世界各国共同商讨应对气候危机。中国在此次大会中提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2030年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60%-65%。为了确保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自从英国工业革命胜利和资本主义制度创立以来,现代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学者便开始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生态批判。在此基础之上,莱斯、阿格尔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生态学相融合,立足于生态学视阈进行资本主义生态批判,创立了“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之后,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巴赫罗、佩珀、高兹等学者又提出了外延更加宽泛的生态社会主义。学者俞吾金、陈学明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是绿色运动中的左翼部份,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属于左翼中的左翼。在生态社会主义的内涵中,不仅包括“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的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双重变革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观点,而且包括主张以生态中心论为基础,通过反对集权政治和社区生态自治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观点。[1]段忠桥认为“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两者应统一归属为“生态马克思主义”。[2]加拿大学者阿格尔在1974年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概念,“生态马克思主义”正式作为英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出现。20世纪90年代,为了回应西方绿色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质疑,以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重构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发掘马克思主义同生态学的内在联系,并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为指导,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更加深刻地指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消费活动息息相关,人类在生活、生产资料的消费过程中,离不开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因此,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涉及到大量与消费活动、经济行为等相关的消费思想。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不是简单地从生物学、人口统计学和技术等方面来认识消费活动对生态危机造成的影响,而是注重探究影响生态环境的消费活动背后的社会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和消费理论,我们应当结合中国低碳消费的实践辩证地看待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为我国的低碳消费及低碳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消费思想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致,具有相应的阶段性特点,并日趋完善和成熟。早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消费思想主要借鉴马克思对满足的认识以及“异化劳动理论”从消费需求心理和满足的角度来看待消费问题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后期则更加注重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来分析生态危机中的消费问题,而不像其他绿色理论一样抽象地讨论消费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从心理、哲学价值观、制度、政治等多维度对生态危机中的消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消费观。
1.早期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需求观
早期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不是仅关注人类消费的主体特征和具体形式,而是从人类需求的本质角度来探讨消费,并参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从“异化消费”角度来认识消费需求。莱斯继承了傅立叶、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等学者对人的满足的认识,认为人的满足不仅仅是对商品的消费和占有,最终源于自己的生产创造活动,并指出人们应当关注满足他们幸福的质而不是量的标准,更多地关注他们所生存的生态自然环境状况而不是更多商品消费的数量。若是盲目崇尚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将会导致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利用和破坏。因此,人类在消费过程中应该考虑满足消费需要的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加拿大学者阿格尔认为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3]494在他看来,异化消费产生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由于人们的劳动是被动的、机械的、外在的和单独无聊的,在劳动中没有个性,没有自由,于是人们开始到消费领域中去寻觅主体的感觉和吮吸“自由”的空气。但实际上消费也不自由,资本家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对消费者进行引导和掌控,资本家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人们的消费趋势和消费模式进行精心塑造,统治者也强化了消费的政治功能,通过对过度消费的鼓励和刺激使消费成为控制社会的政治工具。异化消费使人性颠倒,自主性断裂,让人变成了具有贪婪占有欲望的“消费人”,放肆地占有和索取消费品。因此,阿格尔认为应该恢复真实消费的本来意义,通过合理消费让人们感到人类创造的魅力,能品尝到生活的甘露,让人的主体性地位和尊严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3]496可见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反对盲目崇尚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不赞成将人类需求与满足仅仅理解为商品的消费,而忽略人类真实的本质需求,忽视人类生产发展的物质前提、自然资源以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发展期主张超越经济理性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消费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兹进一步从人的心理层面探讨消费观。他提出的超越经济理性的消费观源于从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角度考察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思想基础。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是资本主义利润动机的根源。经济理性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认识和观念,进而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消费观。在高兹看来,经济理性的突出特征就是计算与核算,并将其与效率至上、利润效益最大化、商品及其消费数量越多越好、生产规模越大越好等原则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尽可能消费更多的商品来创造需求,进而通过扩大再生产满足人们无止境的消费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经济理性下的消费活动只不过是追求利润环节中一个必要过程。为了追求最大化的消费和需求进而获得更多的资本增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浪费。在他们眼里,那只不过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高兹主张用生态理性来超越经济理性,强调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资本和资源投入,采取尽可能好的生产方式和手段,生产品质尽可能高的商品,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4]
3.成熟期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消费的资本主义制度批判
随着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成熟,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逐渐回归到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去分析社会制度与社会状态对生产消费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它需要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自我扩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追求货币增值的一种主要方式,不断扩张生产规模并通过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消费来实现经济剩余价值的积累。这一资本积累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加大能源和材料的生产来满足,但这些都是依靠以对环境不断剥削为基础才得以持续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消费必然使得自然资源的耗费增加和自然环境污染加重,最终会导致生态危机。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斯·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的危机不仅仅包括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表现为生产、生活资料有效需求不足),也包括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自身生产条件(如劳动力、城市基础设施和空间、外部自然资源和环境等)进行摧残性的利用和破坏,造成资本发展不充分的危机(表现为生产不足、成本上升)。[5]同时,生态危机又会导致环境运动和资本成本的增加,这些都会加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加拿大学者福斯特认为,过多地强调个人道德的完善,通过让人人具备尊重自然的道德素养,从而改变个人在消费和商业领域的行为,并不能持续的改善生态环境。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更高的不道德”才是导致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6]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消费活动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为了剩余价值的实现和追逐更多的利润。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消费活动中很容易忽略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
4.不断完善的生态马克主义消费伦理观
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认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伦理观,在继承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主要包括莱斯对“控制自然观念”的批判、重返“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消费伦理观,对促进低碳消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莱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认为控制自然也只不过是控制人和进一步控制社会的手段,“控制自然”的观念最终会影响到我们的生产、生活消费,他强调人类不应“征服自然”,而应“尊重自然”,考虑到消费需要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伦理与科技的双重进步来制约人的欲望,建立一种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7]格伦德曼和佩珀则继承了马克思的“人类尺度”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进行了批判。生态中心主义认为生物圈一切存在的物都具有其内在价值,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可以离开人类的选择与评价。但他们认为自然的价值中所包含的物质的或经济的价值、自然的道德、审美和精神等价值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存在的价值,他们提出了“弱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一种强调长期的集体的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短期的个人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8]由于将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避免了主体(人)和客体(自然)分裂的二元论,这为确定人类改造自然的限度、进行合理的适度消费和估计生态问题提供了更好的参照点。福斯特则继承了马克思物质变换的观点,认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他认为人类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的某些行为等因素导致了物质变换过程受阻和物质变换裂缝变大,这将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循环过程。因此,在消费过程中应当注意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经济系统物质循环的客观规律。
低碳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应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低碳消费①。生产资料的低碳消费与低碳技术的创新、低碳产业的发展、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等息息相关,并通过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低碳消费;生活资料的低碳消费更多地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紧密相关,并且生活资料的低碳消费反作用于生产部门,促进生产部门进行低碳生产和生产资料的低碳消费。当前,我国正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探索有利于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创新。针对在促进低碳消费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应用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进行解析,能为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1.应用超越经济理性的生态理性消费观化解我国能源结构约束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总体状况是富煤贫油少气,我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来自于燃煤。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已成为我国促进低碳消费和进行碳减排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开发、使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限制高消耗排放产业,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另一方面,不断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低碳消费、降低碳排放。虽然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地支持水电、风电与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建设,天然气和非化石清洁能源(包括核电、水电、风电与光伏发电在内)的供应也持续增长,但是,2013年其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仅为5%和9.6%,新能源的普及与利用受到一定阻力。在产业升级方面,我国一些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些传统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目前我国光伏产能高达5000~6000万千瓦,远高于全球需求的2500~3000万千瓦。[9]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传统行业由于资本的盈利性和盲目性,导致原有产能难以退出,新的产能又持续释放。
以上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利润最大化、效率至上、生产规模越大越好等经济理性思想的影响,导致在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现象。具体表现为:第一,虽然国家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制定的战略本身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地方政府承载着GDP的考核为了追求GDP、金融机构提供超大规模信贷额度追求资本利润、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效益和利润,导致了部分行业规模迅速扩大,产能严重过剩,即使中央三令五申地强调要减少产能,但是有的地区和行业产能依然在不断扩张;第二,在经济理性的作用下,技术的升级并不是为了发展低碳经济而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单纯依靠技术的提升难以改变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促进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市场价格设定和调控容易忽略生态环境的价值,一些碳排放较高的能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少被经济量化并融入到市场体系中去。如现行煤炭成本中没有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重金属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外部成本,这势必会低估煤炭的价值。低价煤炭加上利用煤炭资源较低的排污成本,必然导致煤碳资源的过度消耗,加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高碳化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将生态理性引入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去,用“够了就行”的原则取代“越多越好”的原则,按照社会生态标准更多地强调“质”而不是“量”,用生态理性超越经济理性,突破能源结构约束,提升低碳消费水平。
2.树立正确的消费需求观避免过度消费
当前,由于人们缺乏对自身消费需求的一个合理科学的认识,导致无论是在生活资料的消费还是生产资料的消费过程中,都存在着资源浪费现象。一方面,人们大多误认为需要的满足仅仅来自于对商品的消费和占有,而往往忽略源于自己的生产创造活动所带来的满足,容易形成一种消费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生产忽视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更多的是为了促进产品销售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往往通过创造消费概念、消费打折、分发优惠卡等促销方式或通过广告媒体等鼓励和刺激人们过度消费。人们的过度消费在短期内会促进企业的生产,然而最后会陷入过度生产和消费的恶性循环中,这种高生产和高消费是不可持续的,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破坏。因此,人们既要认识到自身需要满足的最终源泉,又要正确看待商家的促销广告活动,树立理性消费和适度消费的消费需求观,切勿盲目崇尚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否则最终会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3.利用科学的消费伦理观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当今社会中,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自然环境受人类的控制,人们通过控制自然才能不断满足自身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消费需求。正是由于这种“控制自然”的观念,科学技术也被看作是控制自然的手段和工具,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首先要摈弃“控制自然”的观念,合理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以人为本”按照人的需要和目的来进行生产消费活动,同时又要考虑到自然生态规律和其它各物种本身的要求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对人们倡导低碳消费,实际上就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控制。莱斯所说的把人的欲望中的非理性和破坏性的方面置于人们的控制之下,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控制的一种方式。[10]其次,要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人类尺度”认识低碳消费问题。随着劳动生产率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充分发挥生产劳动作为中介的作用,使人与自然间进行合理的物质变换。自然是社会的一部分,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因此要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结合现实的社会制度和现状去看待和分析与人和自然相关的低碳消费问题。再次,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式,合理应用科学技术这一工具和手段促进低碳消费。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废弃物回收利用、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低碳消费水平,而不是应用科学技术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
4.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突破低碳消费的不可持续
从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的制度和生产方式是不利于可持续的低碳消费的。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在于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最大化,资本理性决定了资本的增殖需要不断对工人和自然资源进行剥削,这将不断加剧资本扩张无限性和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这必然会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这使得可持续的或是“绿色”的资本主义成为一个不可能的梦想。资本主义方向的生态重建因其兼具谋求利润最大化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两个目标,因而难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劳动成为人们自身发展的手段,让社会生产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低碳消费,实现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消费理论指导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消费关系,探索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应该看到,这也是生态马克思主义中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的积极反响。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观点对现实社会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也要认识到生态马克思主义由于关注生态危机中消费问题的多元性,包括了心理、哲学价值观、制度、政治等多个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模糊我们对问题的本质认识。如早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更多地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是错误的需求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导致消费者觉悟较低,难以消灭“异化消费”现象,进而导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而马克思主义从生产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生产的无序扩张和无产阶级的消费有限性才导致了消费危机进而导致生态危机,并将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归结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最终导致商品价值难以实现。[11]两者之间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解决社会生态问题及相关消费问题时,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部分观点也过于理性化。如高兹提倡人们从意识上让经济理性从属于生态理性,并按照社会生态标准对物质生产、交换、消费过程进行约束和生态改造,实现生态利益最大化,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并且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不如马克思主义彻底。如阿格尔、莱斯、高兹等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所提出的生态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不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我国低碳消费的实际情况,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历史的消费生产方式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来分析消费活动影响环境的本质原因。辩证对待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合理利用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我们进行低碳消费及适度消费,提升我国低碳消费水平。
1.加快供给侧改革,引领低碳新消费
坚持对社会生产关系和消费关系进行改造,突破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积累逻辑的束缚,依靠从供给端改革来满足人们真正的消费需求,实现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制度措施来引导人们进行低碳消费。制定科学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引导低碳消费,完善法律法规和财政税收政策,促进碳减排、碳金融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为低碳消费提供保障和支持。通过调整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比例,从生产角度去化解消费危机。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从供给端去碳化,提升人们消费的低碳水平。
2.传播低碳意识,树立低碳消费观
充分发挥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要认识到生产、生活资料的低碳消费,要对当代人及后代人的生存环境负责,既要符合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要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2]可以应用伦理和道德来控制人们非理性的消费欲望,调整人与自然关系。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根植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通过培养各消费主体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来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培育公众低碳意识、强化宣传教育和激励公众参与等措施,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低碳产品和低碳行为。
3.限制经济理性适用范围,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在生产、生活资料的低碳消费活动中,引入生态理性的观念,引导企业进行合理地生产和消费。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限制利润和市场的逻辑,减少经济理性的适用范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规则、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来约束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倡导低碳消费,发挥政府在低碳消费过程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实行政府考核指标低碳化。适当地推广和促进低碳化科学技术的应用,激励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更注重低碳环保。通过合理推动能源市场价格改革,进行科学的能源定价,调节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低碳消费。
注 释
①生产资料的低碳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能源矿石、环境资源、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消耗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种绿色生产消费方式;生活资料的低碳消费,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而进行生活资料的个人消费时,注重选择低碳的消费方式、选购低碳的产品、倡导低碳的消费理念的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1]陈学明.评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代表人物高兹[J].上海: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2(1):143-197.
[2]段忠桥.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5(5):47-56.
[3]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Andre Gorz.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M].London:Verso,1994:32.
[5]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56-267.
[6]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8-43.
[7]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Kingston and 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132.
[8]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41-48.
[9]罗胜兰.中国光伏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2014-08-04[2016-04-20]http://www2.ccpit.org/Contents/ Channel_2632/2014/0804/406887/content_406887.htm.
[10]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68.
[11]蒋南平.应当重新审视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J].长沙:消费经济,2007,23(4):85-88.
[12]邓国用,刘阳.低碳消费与中国居民消费方式变革[J].长沙:消费经济,2011,27(3):59-62.
责任编辑:张 旭
F091.9
A
1005-2674(2016)06-043-07
2016-04-0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JBK1507120);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GJ008);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15JGC159)
蒋南平(1956-),男,四川中江人,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谭琼(1988-),男,湖南隆回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低碳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