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世纪骑士文学及骑士精神分析

2016-03-19 06:26于博孙闻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高教学刊 2016年9期

于博 孙闻(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德国中世纪骑士文学及骑士精神分析

于博孙闻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随着欧洲中世纪骑士阶层的兴起,骑士文学也随之达到了空前繁荣。文章主要探讨了德国骑士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并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骑士文学的三个主要体裁:宫廷抒情诗、骑士史诗和英雄史诗以及其延续下的骑士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德国中世纪文学;骑士文学;骑士精神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European medieval equites, cavalier literature has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simultaneousl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merg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cavalier literatur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ree major genres of cavalier literature: court lyric poetry, chivalrous epic and heroic epic, and also talk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chivalry on later generations by specific instances.

Keywords:German medieval literature; cavalier literature; chivalry

一、德国骑士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人。公元前后,日耳曼诸部落大多定居于莱茵河地区。大约于公元400年,日耳曼诸部落受到匈奴人的攻击,因此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南大规模迁徙,即向当时的西罗马帝国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便纷纷在这片土地上割据土地,建立国家。国家推行基督教化并逐步完成了封建化。在这一过程中,骑士制度的建立,特别是由教皇教会发动的历时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促使骑士阶层不断壮大,骑士文学也应运而生。

十字军东征赋予骑士战争的使命,同时也使骑士接触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德国骑士文学尤其深受法国文学的影响,法国的骑士文学作品大多以口头传诵的形式传到德国,德国骑士诗人以法国骑士文学作品为范本,在修辞方面加以修饰或改动。在对法国骑士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德国骑士诗人吸收了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学文化,不断发展德国骑士文学。另一方面,在战乱频繁的年代,骑士们追随领主,拼死作战,在军事上发挥了极强的战斗力。但是在和平时期,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骑士们拥有了充裕的闲暇时间,这使得他们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中,开始了文学创作。并且为了得到主人的青睐,德国骑士诗人不断推敲文字,极大地完善了德国骑士文学。

二、德国骑士文学的体裁

德国骑士文学作品主要受到法国诗的影响,文学体裁大多从文学发达的法国输入,内容比较单一,大多以凯尔特王亚瑟及其圆桌骑士为主要主题。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文学体裁有所丰富。德国骑士文学主要可分为三类:宫廷抒情诗(Der Minnesang)、骑士史诗(Der höfische Roman)、英雄史诗(Das Heldenepos)。

(一)宫廷抒情诗

骑士文学作为世俗文学的主要代表,不可或缺的一大主题就是“Minne”即男女之间的爱情。而宫廷抒情诗则是表达这一世俗情感的最直接的体裁。这类宫廷抒情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宫廷骑士产生了对已婚女主人强烈的爱慕,将她们视为一切美和德行的化身,但是女主人都不为所动。这种爱情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往往是女主人品德高尚,能够抵御情感的诱惑。而骑士对于女主人的爱慕,则更多是崇拜,并不以婚姻为归宿。

从文学史角度上看宫廷抒情诗具有某些积极意义:它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在这一时期的宫廷中,对女性的尊重甚至放大到了对女性的崇拜。另一方面,宫廷抒情诗潜在的萌生了一种自我解放意识,因为骑士爱上的大都是已婚的女主人。同时骑士对世俗生活的追求也表达了对教会禁欲主义的反抗。

(二)骑士史诗

骑士史诗是一种叙事诗体,其内容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主要描述骑士们的冒险和爱情故事,这也是骑士史诗的两大主题。

以德国骑士诗人哈特曼·封·奥尔(Hartmann von Aue)的骑士作品《埃雷克》(Erec)和《伊万恩》(Iwein)为例,这两部骑士史诗均是以圆桌骑士的冒险和爱情为主要内容。《埃雷克》中圆桌骑士埃雷克贪恋妻室,忽视了自己作为骑士的职责,致使自己的骑士荣誉受损,但在妻子的规劝下又重新回归冒险。与《埃雷克》相反,在《伊万恩》中,骑士伊万恩在新婚后立即前去冒险,约定一年后返家,但是他却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及时返家,忽视了妻子和家庭,遭到了妻子的埋怨。但伊万恩的冒险巩固了宫廷体系,受到了表彰,最终获得了妻子的原谅。在这两部文学作品中作者强调骑士的首要任务就是冒险,冒险是当时衡量骑士的一个主要标准。

(三)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是随骑士史诗的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新的体裁,题材大多取自民族大迁徙时代的英雄传说。最具有代表性的英雄史诗当属《尼伯龙根之歌》(Das Nibelungenlied)。此书作者不详,结构庞大,共39歌,9516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西格弗里德之死》(Siegfrieds Tod),第二部分为《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Kriemhilds Rache)。全诗的主要人物即是西格弗里德和克里姆希尔德。西格弗里德英勇无畏,凭借自己的能力征服了尼龙根族,收获了尼伯龙根宝物。却因为两位妇人争抢进入教堂而受小人暗害,死于非命。克里姆希尔德以报杀夫夺宝之仇为条件,远嫁匈奴,却因为贪恋宝物杀死了亲兄,自己也落成了刀下鬼的下场。

这部史诗虽取材于神话并以民族大迁徙为时代背景,但史诗反应的却是史诗形成时代——即12世纪日耳曼人的社会现实,也就是刚刚形成并日渐巩固起来的封建社会的现实。在封建制度确立的时代,等级制度极为森严。悲剧的导火索也是因等级观念引起的纠纷。史诗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封建制度下亲属关系隶属于财产观念的现状。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占有财产比仁义忠诚更重要,更有现实价值,在巨大的财富面前任何忠诚都可以被打破。

三、德国骑士精神

战争、宗教和爱情是德国骑士文学作品的三大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德国骑士精神。这些精神逐渐融入到德国民族血液中,影响着后世德国人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成为理解德国民族品格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军事方面来看,骑士精神主要有两个美德,英勇无畏和勇于牺牲。中世纪时期,封建主们都渴望扩大自己的领土,因此以战斗和竞技为最主要职能的骑士阶层开始迅速壮大,成为战争中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兵种。并以其超强的战斗力为封建主们开疆拓土。在战争中,骑士不畏惧死亡,为了国家而牺牲对于骑士而言是一种无尚的荣耀。

从其宗教信仰来看,骑士精神具有两个次要的美德,忠诚和服从。中世纪的欧洲是君权神授的年代,骑士作为封建主的附属品,完全受其支配。其次,骑士长期处于战乱频繁的黑暗时期,他们需要一种引导性的精神来寄托自身的情感。一方面,战争的残酷性使得好斗的骑士胆怯,但是基督教的及时出现,并且以上帝庇护这一信仰来鼓励骑士,信仰基督教便成为了骑士的统一思想。另一方面,战争的掠夺性和征服性使得骑士不得不寻找社会认同的理由。而基督教为战争披上宗教的外衣,为了维护基督教而进行战争无疑成为了骑士获得社会认同的最佳方式。于是,骑士忠于教会,为基督,为上帝而战。

骑士精神无疑造就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骑士阶层也因此在战争时期拥有崇高光环,以致于人们忽视了骑士制度的黑暗面:首先,它鼓吹战争是一名骑士的本职,忽视带给人类的苦难。第二,它是一种排外的阶级制度,固化了骑士的思维。第三,它所宣扬的绝对服从、忠诚一旦受人利用,带来的伤害将会是巨大的。最典型的战争就是1095年由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II)领导的东征运动,这场以掠夺财富扩大领土为目的的战争给当时的中欧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这场战争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使骑士精神深深植入到日耳曼民族的血液中,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德国人的民族本性,德国人脸谱化的爱国、忠诚、服从与骑士精神高度统一,间接地促进了后期德国的民族统一。

随着封建教会制度的衰落,骑士精神也发生了变化。当战争因素逐渐退去,骑士精神中温和的一面显露出来。从其社会性来看,骑士精神有两个第三位的美德,谦和以及彬彬有礼。骑士精神融入更多的贵族文化,转化成了绅士风度。骑士的谦和和礼貌主要体现在对女性的尊重上,从古代野蛮的婚姻制度过渡到现代西方规范化的婚姻制度,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在西方,一个风度翩翩的男子要对女士谦让,奉行“女士优先”的原则或者对她脱帽致礼,在餐桌前为她移动座椅,在登车前为她打开车门。这些体现男子教养的习俗,就是对传统骑士精神的发扬。骑士精神对现代德国人的爱情观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骑士的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陪伴骑士的就是宫廷中的贵妇人,同时骑士也照顾女主人的饮食起居。在这个过程中,骑士对贵妇人产生了爱慕之情。这种纯洁的爱情和骑士对爱情的忠贞完全符合现代人的爱情观。

四、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中世纪德国骑士文学及骑士精神的分析,使人们了解德国中世纪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以及其对现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德国中世纪骑士精神深深影响了德意志民族,使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现代德国人身上一些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李伯杰.德国文化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余匡复.德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于博(1988,2-),女,汉族,吉林通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德国文化和历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9-02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