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霞
(盐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论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规定性
刘文霞
(盐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内涵就在于其作为专业化的高等教育研究咨询机构,在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必须遵循智库逻辑。然而又由于其是设置在高校内部、扎根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需求的研究机构,其必须建构体现自身特殊性的新型高校智库文化品质,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其为政府提供高质量且有效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服务的社会功能。它具有教育性、专业性、公正性、问题性、公共性五个质的特征。高等教育智库在协同处理“内外部关系”的过程中建构了自身的质的价值,即向内追求高等教育智库特有的文化品质,向外追求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智库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精致发展高等教育智库、培养高等教育智库逻辑以及提升高等教育智库的影响力等措施。
高等教育智库;质的规定性;智库逻辑;影响力
《论语》曰:“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哲学对‘在’或‘本体’的寻求,从根本上说,是对人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和‘最高的支撑点’的寻求,也就是试图获得某种关于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的根据、标准和尺度。”[1]而所谓事物之质的规定性也就是指事物之“本”的体现。解析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规定性,既是为了树立高等教育智库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为了认清高等教育智库之发展实质,进而获得高等教育智库发展的“根据、标准和尺度”。
事物之质即是指事物的本体。关于事物的质,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曾经指出:“质首先就具有与存在相同一的性质,两者的性质相同到这样的程度,如果某物失掉它的质,则这物便失去其所以为这物的存在”[2]。所以对于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内涵的讨论也就是为了获得与其“质”具有同一性的“存在”的“本体是什么”,如果“存在”与“质”是一致的,则说明高等教育智库已经扎牢了可以立住脚跟的“根基”。
(一) 高等教育智库之存在形式
高等教育智库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呢?从表面来看,高等教育智库是以高等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的中国新型高校智库。但是深入来看,前面这句话却从五个角度解释了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形式,具体如下。第一,文章所研究的高等教育智库是设置在高校内部的基层学术组织,它是大学矩阵型组织的一部分。第二,高等教育智库是一种专业化的智库组织,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机构。第三,它是一种特殊的新型高校教育智库,即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综合性智库,也不同于其他高校智库。第四,它以高等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不同于其他层次的教育智库。第五,它是为政府制定高等教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一言以蔽之,高等教育智库是以这样的形式“存在”着的: 它是设置于高校内部的以高等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的新型高等教育研究咨询机构,其社会功能是为政府制定高等教育决策而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二) 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内涵
高等教育智库的“质”与其存在的“本体”具有同一性,探究其质的内涵也就是解析高等教育智库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它的“本体是什么”。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已知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形式,那么探究其存在的“本体是什么”依然需要从上述的五个角度来分析其所蕴含的五层质的深意。第一,设置在高校内部的高等教育智库必须遵循大学组织运行的学术逻辑。第二,它虽然是设置在大学内部的基层学术组织,但是它更是智库组织,所以其在管理和运行上还需遵循智库逻辑。第三,高等教育智库必须具有它独有的不同于其他类型综合性智库的特殊性。第四,高等教育智库必须扎根于高等教育实践的需求当中去。第五,它必须保证能够提供高质量且有效的高等教育政策咨询服务。言而总之,高等教育智库的质的内涵就在于其作为专业化的高等教育研究咨询机构,在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必须遵循智库逻辑,然而又由于其是设置在高校内部、扎根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需求的研究机构,其必须建构体现自身特殊性的新型高校智库文化品质,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其为政府提供高质量且有效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服务的社会功能。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与“质”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形式”决定了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而其“质的内涵”却更本质地决定了高等教育智库的发展实质。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的本体”必须与“质的内涵”是同一的,否则它也只是“形在而魂不在”,根本无法可持续发展。
通俗地说,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探究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特征也就是需要明晰它区别于其他类型智库组织的特点,而其之质的特征则是由它的“本体”的五层内涵决定的。只有弄清高等教育智库的五个质的特征,才能够建构符合其“本体”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智库组织。
(一) 教育性
“高校智库具有教育性特征。”[3]高等教育智库的教育性是由其设置在高校内部决定的。而且教育性也是高校高等教育智库区别于其他类型智库的最为本质的特征。教育性是指作为设置在高校的高等教育智库,它首先是隶属于高校矩形组织结构的基层学术组织,所以它必须承担起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任。人才培养是高校最为基本的职能之一,而且组成高等教育智库的研究人员都是高校内部的教师,那么这些教师本身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途径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职业使命。例如位于高等教育智库内部的教师不仅需要传授高等教育理论领域中的科学知识,还需要教授学生如何探究高等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深入地了解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未知世界。一言以蔽之,位于高校高等教育智库的研究者们,他们不仅是研究者,更是教育者,他们的研究活动充满了教育性。作为专门研究高等教育实践的研究人员,他们更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智库这个特殊的基层学术组织来培养坚忍不拔、勇于创新、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具有科学精神并热衷于高等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
(二) 专业性
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来讲,只有专业化的组织才有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原因在于只有专业化的组织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进而获得社会大众对其专业化的认可,而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则就获得了可以促使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合法性”。任何组织的存在都是为了提供特定的功能、实现特定的目标,高等教育智库也不例外。高等教育智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政府提供科学而有效的政策咨询服务,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任何组织都是由一定的要素组成的,组成高等教育智库的要素有人员、制度、经费、评价、文化、目标以及项目七种。第一,人员要素是指高等教育智库研究人员的组织队伍必须都是由熟悉且善于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人组成。第二,制度要素是指高等教育智库的建立必须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机构,且需符合智库组织发展的专业化要求。第三,经费要素是指必须为高等教育智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且有保障的经费支持。第四,评价要素是指需要建立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评价体系的、体现智库特征的评价指标。第五,文化要素是指需要建构不同于其他组织和机构的高等教育智库文化品质。第六,目标要素是指要明晰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是为高校自身以及政府组织提供科学而有效的政策咨询服务。第七,项目要素是指高等教育智库必须要实行项目管理,通过跨学科、协同化的方式来研究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 公正性
“公正性”是彰显高等教育智库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的关键特征。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化与民主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对公正性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歇过。文章此处的公正性又可解释为公平性,是指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必须坚持教育的公平和公正。而高等教育智库“公正性”的深意就在于其必须成为坚守高等教育公平与公正的“捍卫者”。高等教育的公正包括三个连续且不可间断的过程,即受教育起点的公正、受教育过程的公正以及受教育终点的公正。上述三个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可能出现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而作为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专业智库,其必须通过自身所提供的专业且为大众所信得过的研究报告而为政府提供科学而有效的决策咨询,保证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决策过程中的公正与公平。高等教育智库需要鼓起勇气,使自身成为批判当下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英雄”。高等教育智库要想成为不可替代的“社会存在”,就必须使自身在推进高等教育公平与公正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四) 问题性
“问题性”是指高等教育智库的研究范式和组织使命都必须扎根于高等教育实践,以期通过自身专业化的“资政议政”功能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速度。一方面从研究范式来讲,高等教育智库的研究人员需要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探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高等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教育学科范畴的事情了,甚至已经涉及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因此,只有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跳出教育领域而看教育,或许才能够把高等教育问题看得更为透彻。另一方面从组织使命来讲,高等教育智库需要按照大科学时代的知识生产模式Ⅱ的要求来对自身进行功能定位。知识生产模式Ⅱ特别重视研究成果的政策价值和实践意义,且研究成果多为研究报告和政策方案等形式。既然智库本身就是为政府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的组织机构,那么在知识生产模式Ⅱ已经到来的时代,高校高等教育智库更需要重视自身研究成果的政策价值和实践意义,避免过多受重视学科理论知识增长贡献的高校经典学科文化的束缚。
(五) 公共性
虽然说当今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智库都不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但是设置在高校的高等教育智库必须是不以营利目的而存在的,这也是由高等教育智库的功能所决定的。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讲,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协同处理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与政府的关系;二是与高校的关系。首先,在与政府的关系处理上,高等教育智库必须要保持独立性,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自身的研究成果是客观和公正的。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公共服务部门,实现的是公共目标,政府需要具有宽广的胸怀,给予高等教育智库相对独立的研究空间,不使用行政手段来强制干预高等教育智库的研究过程。政府和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协同合作,为满足公众的高等教育需求而谋福祉。此外,在与高校的关系处理上,高等教育智库需要继承高校先天具有的公共传统。正如有学者所言:“大学有许多功能和价值,但是大学最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应该是它的公共性,包括它作为社会道德的楷模,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类理想的寄托,以及精神与文化的家园。”[4]高等教育智库作为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需要秉承高校的公共传统,延伸并优化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发展并非价值无涉,而是内在地蕴含价值的规定性。”[5]我国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与发展更不是价值无涉的实践过程,其中必然蕴含着它自身的深刻价值追求,而其所追求的深刻价值则是由其质的内涵和特征共同决定的质的价值。我们知道,价值来源于社会关系。如前所述,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协同处理好与政府和高校的关系,其实,高等教育智库还需要处理好与自身的关系。其中,前者是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处理的“外部”关系,后者则是其需要处理的“内部”关系。一言以蔽之,高等教育智库就是在协同处理“内外部关系”的过程中建构了自身的质的价值。
(一) 追求高等教育智库特有的文化品质
高等教育智库首先需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即要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出要求。根据前面的论述,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内涵决定了其是一种扎根于高等教育实践的、高校内设的新型高等教育智库。而这里的所提的“新型”就是指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在自身内部建构和营造属于高等教育智库专有的文化品质。首先,高等教育智库内部的研究人员并不缺乏追求真理的科学素养,但是同样需要强化他们追求“善”的人文情怀。其次,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建构和营造体现高等教育终极目标的人文关怀。“罗纳德·巴尼特(Ronald Barnett)在《高等教育理念》一书中围绕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解放展开叙述,并提出了‘高等教育’追求的是人的‘解放’,体现在人的‘心智自由和自我赋权’。”[6]高等教育智库的功能是为政府提供专业化的决策咨询服务,这只是它存在的直接目的,而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帮助高等教育实现它的终极目的——实现人的解放。我国高等教育智库的教育性、公正性和公共性等质的特征都决定了其必须建立关注高等教育终极目标的人文关怀。正如有学者所言,“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智库应该有启蒙性质的公民意识,营造和建立体现教育终极目标的人文关怀”[7]。最后,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坚守智库伦理。“智库自身的文化品质,即指智库是否真正忠诚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否真正敬畏于教育的自身规律,是否真正听命于近乎赏识的良知。”[8]在任何时候,高等教育智库都必须不为利益所动,拒绝利益的诱惑,坚守追求真理的立场。
(二) 追求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建构政府、社会和大学的新型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大学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9]。我们已知高等教育智库的“外部”关系包括与政府以及与高校的关系。高等教育智库的公共性特征决定了其需要按照治理逻辑来协同处理好“外部”关系,即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促进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互动,以期帮助他们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同治理高等教育。一方面,在与政府的关系上,高等教育智库价值的实质就是在最大限度内保证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决策时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防止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决策的时候出现失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10]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必然会触及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既得利益,由此引发各种利益冲突。面对复杂的改革环境,政府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智囊支持,以期从宏观层面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在与高校的关系上,高等教育智库更需要为高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而出谋划策。不但政府需要治理,高等教育也需要治理,而且对于高校来说,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程度决定了高校能否实现治理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智库是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应该说其最了解自身所在高校的发展状况,因而更能提出有效而具有高度针对性的高校治理研究报告。现代大学制度追求的是“法治”,但是我国多数高校却是实行“人治”。在追求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今天,“人治”已经失去了人心,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此时,更加需要高等教育智库来针砭时弊,以期从微观层面上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不是目的,发展才是其目的,应该说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同理,了解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规定性不是目的,促使其科学且可持续地发展才是最终目的。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已了解了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等其质的规定性。基于上述的认识,文章对我国高等教育智库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促使其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因为,从世界智库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高等教育实践中的有些事情,只有高等教育智库才能做得到。
(一) 精致发展高等教育智库
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以来,全国各地高校都积极努力尝试建立各种类型的高校智库,与此同时,也有不少高校确定了高等教育智库的建设方向。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许多高校在建设智库的过程中陷入了“迷思”,“这样一种对智库的‘迷思’,以为高校建设智库就‘高大上’了,就能获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反之,倘若不追逐智库潮流,不标榜为智库,就落后于时代的需求了”[11]。如果有的高校建设高等教育智库的目的是为了谋求一种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的话,就必然会导致高等教育智库建设的进一步泛化,难免会重蹈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泛化”的覆辙,而致使高等教育智库失去公信力,最终失去在社会中站稳脚跟的“合法性”。所以,我国必须打破高校对高等教育智库建设的“迷思”,追求高等教育智库的精致化发展。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有能力建设高等教育智库,也并不提倡全国各地高校都要建设高等教育智库,因为高等教育智库的建设是有其必要的研究人员基础和科研优势的。在全国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当中确实有必要促使部分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转型为高等教育智库,因为这些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具有非常雄厚的高等教育研究实力,它们若能认清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规定性,将自身科学定位并建设成专业化的高等教育智库的话,定能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专业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咨询服务。
(二) 培养高等教育智库逻辑
任何组织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逻辑。高等教育智库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也不例外,它需要在实践中培养适合其自身发展的高等教育智库逻辑。首先,我们要创新高等教育智库研究范式,培养高等教育智库的专业化逻辑。高等教育智库虽然设置在高校,但它是专业化的智库组织。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智库的研究范式必须不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必须建构高等教育智库特有的思维模式,即去除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对其研究活动的束缚,因为大学的学科逻辑与专业化的智库逻辑是有着质的差异的,前者注重学术知识的累积,而后者侧重知识的生产与应用。“要实现高校智库的战略转型就必须重新审视高校智库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逐步去除高校智库建设的‘学科建设’烙印,进而树立智库的思维模式。”[12]其次,建构高等教育智库与高校、政府以及其他类型智库的协同合作逻辑。在当代,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研究需求已经超越了“高等教育学”学科范畴,因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利益主体的深层矛盾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智库更需要建构与多方利益主体的协同合作逻辑,彼此携手共同致力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西方许多知名的智库并不是单纯性的教育智库,而是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智库。它们提出的许多著名的研究报告对西方国家的教育影响深远。西方国家智库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当代高等教育的研究必须“跳出教育来看教育”,专业性的高等教育智库在其建立之初就需要明白,要想拿得出过硬的高等教育研究报告,就必须建构与高校中的其他学科、不同层级的政府、其他不同类型智库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培养自身的协同合作逻辑,并使之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智库的优良研究传统。
(三) 提升高等教育智库的影响力
高等教育智库虽是设置在高校的一种基层学术组织,但它是不同于以知识累积为目的而存在的学术性研究机构的应用型组织,其必须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砝码”。首先,高等教育智库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证高等教育政策的正确性,避免政府相关决策的失误。高等教育智库存在和发展的实质功能就是为政府提供科学而有效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建议。俗语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没有过硬的专业化水平,不能够最大限度内促使政府的高等教育决策行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话,高等教育智库就不具备存在的“合法性”。其次,高等教育智库还需要提升自身的“间接影响力”。所谓“间接影响力”是指组织通过实现自身的功能而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即人们对其影响力的感受程度。除了上述的高等教育智库的实质功能以外,其还需要不断提高人们对其影响力的感受程度,让人们感受到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目前我国智库的数量众多,甚至有的也跃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的“榜眼”,然而现实中人们却很少感受到智库的存在,更很少感受到智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这无疑说明,我国智库的影响力是非常低的。总之,我国高等教育智库从建设之初就要对自身提出高要求——既要科学而有效地实现自身的社会功能,也要提升自身的“间接影响力”。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最终才能实现自身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追求。
[ 1 ] 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25.
[ 2 ] 李超杰.近代西方哲学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34.
[ 3 ] 全守杰,王运来.高校智库的涵义与特征[J].现代教育管理,2016(1):38-〗42.
[ 4 ] 谢维和.认识新时期大学的公共性[N].中国教育报,2008-〗01-〗26(006).
[ 5 ] 景天魁,邓万春,何 健.发展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49.
[ 6 ] 王义遒.追求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0.
[ 7 ] 邬大光.教育智库的特殊性[J].教育研究,2015(4):14-〗16.
[ 8 ] 吴康宁.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国家智库[J].中国高等教育,2014(6):16-〗19.
[ 9 ] 周光礼.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4(9):16-〗25.
[10] 文少保.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4-〗38.
[11] 姜朝晖.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内涵、特征及定位[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2):55-〗60.
[12] 戴栗军,颜建勇.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逻辑与战略转型[J].教育探索,2015(10):60-〗63.
(责任编辑 刘 伦)
Qualitative Stipul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ink Tanks
LIUWenxia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51,China)
The qualitative conno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ink tanks is that as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provid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dvisory services, they need to follow the logic of think tanks in their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But as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re established within universities and rooted in the practical needs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y must establish new cultural quality that embodies their particularity. Only by doing so can it fully exert its social function of providing high-quality and effective higher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 and advisory services for government. Think tanks have five qualitative features, which are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 impartial, problematic and public. The higher education think tanks construct their own qualitative value while in co-process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 They pursue their unique cultural quality inwardly, and pursue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outwardl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nk tanks, we need to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o refin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nk tanks; to cultivate their logic; to enhance their influence, etc.
higher education think tanks; qualitative stipulation; think tank logic; influence
2016-〗02-〗21
江苏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 (2014SJB712)
刘文霞,讲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时间: 2016-〗10-〗29
10.13316/j.cnki.jhem.20161029.012
G640
A
1673-8381(2016)06-0070-06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1029.195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