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编辑的新媒体素养

2016-03-19 14:32
关键词:学报素养信息

汪   沛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安徽 安庆 246133)



学报编辑的新媒体素养

汪 沛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新媒体时代学术传播生态发生重大改变,学报编辑面临着编辑职能转变、出版方式多样化、博弈方式改变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学报编辑要顺势而为,提高新媒体素养,成为“大编辑”理念的践行者、新媒体技术的行动者和媒介融合的推动者。为适应学报出版新常态,要在思想中融入新媒体观念,在培训中渗透新媒体内容,在实践中提高新媒体素养。

关键词:学报编辑;新媒体;素养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3.031

以计算机技术实现的互动数字传播平台的新媒体正在改变学报的传播生态,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随着传播生态的转变,学术传播的路径和模式也随之转变,学报编辑自身应具备的素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学报编辑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的工作方法和技术平台迅速渗透,学术传播的样式和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学报编辑面临着新的挑战。

1.编辑职能转变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学报编辑正从文字型编辑向既擅长文字处理,又具备新媒体理念、掌握新媒体技术手段的“一专多能型”编辑转变。国内绝大多数学报都已经实现了互联网出版和传播,不少学报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学报编辑除了要进行文字加工,还要承担数字文件处理、网站维护、信息推送等众多工作。

质量是学报的生命线,也是学报的核心竞争力,栏目和选题则是学报质量的直观体现。新媒体时代为栏目设计和选题策划提供了海量数据,引用率、转载率、影响因子、评价信息等数据反映了现实和潜在的学术发展趋势,编辑要掌握数据梳理和分析的能力,借助新媒体技术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综合收集专家评价、下载引用、读者建议等信息,根据数据指标和有效信息反馈,确定选题策划,有针对性地组稿约稿,不断提升学报的学术内涵和办刊品位。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碎片化时间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定制式地“碎片化”阅读,“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移动终端APP因为支持“私人订阅”而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学术传播虽然相对“小众化”,但“学术中国”微信公众号主动作为,适应了新媒体时代学术传播环境的变迁,成为“微信500强”[1]之一,实现了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学术传播的创新。学报编辑理应具备敏锐的信息感知力,更主动地拥抱新媒体,为作者和读者及时推送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内容,实现从推送到导引、从大众化到个性化的“按需定制”。

2.出版方式多样化带来的挑战

为了有效提升学报的采编效率,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许多学报启用了网络采编平台,还有一些学报利用微博、微信等形式进行推广,《浙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就将每一期的文章摘要第一时间在微博发布,同时附有文章相关链接,索引至学报网页作为优先出版的形式。这种新的出版形式最大的优势是缩短出版时滞提高期刊时效性,在引用率的表征上占得先机[2]。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使学报的“优先出版”成为可能。2010年10月,“中国知网”实现了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开启了数字出版的新时代,有效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出版时滞问题。借助优先出版,作者可以方便地了解学术动态。对于众多的学报而言,则缩短了出版周期,增强了对优秀稿件的吸引力和学报的核心竞争能力,作者和学报实现了双赢。

新媒体时代,学报的编辑出版正在向“云出版”转型。“所谓云出版其实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所形成的便捷性、交互性、海量性等传播特点对信息进行集成、加工、传播和消费的过程”[3]。传统的期刊、图书、报纸正在向碎片化的、经过再加工的“信息产品”转变;从传播方式来看,已经无须依赖传统的邮局、快递等物流系统,可直接通过“信息流”传播,不再是单向的“发行”,而是双向的互动、对话、交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成为提高学报影响力的关键,“眼球上的争夺”、“点击率的高低”将成为学报出版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博弈方式改变带来的挑战

传统出版环境下,编辑、审稿专家和读者、作者三者之间的博弈往往是线性、单向度的,在博弈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延迟性,甚至会出现信息失真、沟通不畅等情况。新媒体时代,学报更注重与作者、读者对浏览、分享、评价的互动。以往的学报投稿,编辑和审稿人的审稿过程大多是不公开的,因而其决策的公正性遭到了质疑。新媒体技术为论文评审提供更齐全的数据库,学术不端能够以“复制比”、“重复率”等数据直观呈现,为编辑的审稿提供便利;遇到审稿难题,求教审稿专家,可方便地检索审稿专家数据库,将疑难稿件送外审;编辑还可将审稿结论、修改意见等信息及时反馈给作者,实现审稿过程的全程透明和完全公开,确保审稿和编稿的公平公正。网络采编平台提供了审稿专家、编辑、作者互动交流的平台,只要登录,编辑的整个业务流程一览无余,审稿的结论一目了然,作者可以方便地查询审稿进度,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传统媒体环境下,编辑和读者、作者具有相对独立性,新媒体技术则一改以往的“界限分明”,提供了开放、互动的平台,编辑和读者、作者不只是可以像过去那样通过电话、书信交流,更可以方便地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飞信等沟通,节约了成本,压缩了时间。不仅如此,新媒体技术还让“编、创、读互换”成为可能,改变了传统编辑与读者信息不对等的尴尬状态。比如,“百度百科”立足于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平台,重视用户的体验、交流和互动,用户需求可以在论坛、贴吧上以点击率等指标直观地反映在编辑面前。“百度百科”的用户,可以是读者方便地浏览词条,也是作者随时地创建新词条,还是编辑不断地完善修订已有词条,编、创、读灵活互换,实现编辑功能的立体化。这种“应用开放平台”改变了以往互联网用户等待搜索引擎收录、更新信息的被动地位,将“只读”信息变为“可创”信息。对当下的学报编辑出版来说,这些新的传播形态和编辑方式或许还比较遥远,但却提供了新媒体时代学报出版的某种愿景和可能性,学报编辑理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学报编辑新媒体素养的表现维度

新媒体时代,学报编辑只有顺势而为,提高新媒体素养,才能适应时代和学报发展的要求。概括而言,学报编辑新媒体素养应表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1.“大编辑”理念的践行者

在编辑学的研究视域里,“大编辑”无疑是一个热点。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具有“大文化”视野、怀有“大媒介”理念、具备“大文化”素养、掌握“大媒介”技能的新型编辑[4]。新媒体时代信息检索、学术生成、传播路径、资源共享方式发生了重大变迁,成为“大编辑”不再是一种呼吁或号召,而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容量达到了海量,传播达到了光速,信息服务渐趋精细,信息的推送逐渐实现人性化、个性化、特色化。媒体形式及其内容的更新更加快捷,出版单位过去拥有的独家传播资源和传播优势几乎消失殆尽,“一招鲜吃遍天”事实上已经行不通。出版业界有人呼吁“21世纪的编辑出版人才,必须是掌握先进的网络数字出版技术、懂得经营管理、能够驾驭多种媒体编辑工作、能够撷取当代人类最优秀文化加以传播的复合型人才”[5]。学报编辑只有创新求变,成为视野开阔、能力全面、素质过硬的“大编辑”,才能从容应付挑战。

2.新媒体技术的行动者

就新媒体的类别而言,中国传媒大学廖祥忠教授认为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Internet)、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等[6]。熟练操作这些新媒体工具,通过它们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参与信息传播是提高学报编辑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一定程度上说,学报编辑应该成为熟练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达人”,做新媒体技术的行动者。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泽科沃斯基就提出了“信息素质”的概念,并将其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7]。在新媒体环境下从事编辑业务,需要增强对信息和数据的敏感性,提高信息感知能力,这也是新媒体技术“达人”的内在要求和学报编辑的必备素养。 学报编辑需要厚实的知识储备、宽广的视野;努力认识并把握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对信息有较高的敏感性,并能有效甄别,善加利用;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采编平台,反应迅速,执行力强;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理论,并具备必要的操作本领。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信息处理与加工技术仍然是学报编辑的基本功,新媒体技术虽对编辑提出了新要求,但文字驾驭、润色修饰、消灭差错等编辑的基本功不可偏废,应将二者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3.媒介融合的推动者

20世纪90年代至今,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目前传媒领域影响深远、值得研究的现象。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新的媒介形式不断出现。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各种新媒体,在媒介形态、功能、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等要素上相互渗透和融合。两者的融合实质是一种整合,传统媒体存在的线性、单向传播等不足,新媒体遭遇的权威性质疑、公信力不够、专业性不强等现实困境,更是强烈呼唤着两者的包容互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新媒体时代,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通,编辑功能呈现出交叉性、一体化的趋势,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换位、融合更加频繁。在媒介融合发展之际,受众接受的信息尽管是海量的,但总是细分的、狭窄的、杂乱的,在各类媒体中甄别、加工、处理海量信息的就是编辑,而学报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将海量的学术信息分门别类地加工整理,呈现、分享给读者和作者。新媒体时代的学报编辑应当坚守编辑必备的专业基本功,拓展编辑的文化深度;又应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接纳新媒体,提升编辑的文化广度。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学报编辑不能做媒介融合的“旁观者”,而应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 学报编辑新媒体素养的培养路径

新媒体时代,学报编辑必须具有新思维、新意识,在思想观念和业务素质方面与时俱进,适应新潮流、新要求。

1. 在思想中融入新媒体观念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传播手段,传统出版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和困境,出版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编辑应该如何顺应这种出版的新常态?很多人处于迷茫和困惑中,学报编辑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同样面临“突围”的课题。当下,围绕出版业态的所谓新旧之争不绝于耳。不少编辑对传统出版的式微充满担忧,对“云出版”则准备不足,茫然失措。在迷惘和困惑之时,学报的编辑角色问题也日益凸显,是在“象牙塔”里做传统的守望者,还是做新潮流的适应者?近年来学界和业界虽有很多呼吁“转型”的声音,但编辑的转型还只表现在技术层面上的转变工作方式,而思想观念则仍停留在传统出版时代。在新媒体技术成为推动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时,无论哪一类型的编辑都应丰富新媒体的编辑力,培养数字内容产品的经营力,增强运用新媒体的创新力,并提升对新媒体内容的思考力[8]。毫无疑问,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学报编辑必须在思想中融入新媒体观念,适应出版新常态。

2.在培训中渗透新媒体内容

继续教育和培训是编辑业务提高和素质拓展的重要抓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内容、培训方式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学报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必须发挥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功能与作用,使之制度化、机制化。以往的编辑继续教育,突出的是培训编辑规范和技能,新媒体时代则需转变思路,务必在培训中渗透新媒体内容。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等主管单位牵头,结合学报的办刊特点,突出前沿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开设适合学报编辑工作特点的新媒体素养课程。课程不仅应包含常用的新媒体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应涵盖针对新媒体素养的编辑伦理等内容,另外还可开设新媒体编辑工作方法、流程等方面的课程,加深学报编辑对新媒体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拓展视野,提高能力。通过系统的课程教育,将新媒体素养渗透至学报编辑的意识和编辑实务中,切实提高编辑的新媒体素养。

3.在实践中提高新媒体素养

提高学报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关键在于实践。新媒体技术更新速度快,学报编辑应当保持一定的新媒体敏感性,及时跟进,主动适应。传统出版环境下,学报编辑往往只需要掌握一些常用办公软件就可以胜任,但是随着网络的出现,学报的传播已实现网络化,编辑要尽可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学报的网站进行有效的日常维护,还要充分依托移动互联网,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及时同步宣传学报内容,进一步扩大学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学报的编辑活动还要适应新媒体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特点、新要求。例如,中国期刊网依托海量的数据库,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方便的检索和下载等个性化的服务,传统纸质期刊作为传播渠道的地位遭到削弱,期刊的差距相对缩小(在数据库中,不论期刊知名与否,文章都易于被检出)。学报的编辑活动大都是在计算机和网络的环境下进行,学报编辑部就需要正确评估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突出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避免同质化,进行精准定位。在编辑的编排规范方面,论文题名、关键词对信息传播检索的作用在互联网环境下进一步凸显出来。对缺乏吸引力的题名以及空洞的非学科专有名词的关键词,读者和作者一般没有进一步检索的兴趣,进而对学报整体也会丧失兴趣,以至于“视而不见”。哪些题名、关键词表意明确、简练、醒目,适合互联网环境下的检索、下载、统计,学报编辑在编校的实践中需要统筹考虑。

参考文献:

[1]郭泽德,赵瑞交.移动互联网情境下学术传播路径创新——以“学术中国”微信公众号传播实践为例[J].中国出版,2015(11上).

[2]盛杰,陈燕.微博在辅助科技期刊审稿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 4).

[3]周蔚华,李又顺,邵培松,金马洛.云出版时代,好编辑如何修成正果[J]. 编辑之友,2013(7).

[4]张国辉.论“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理论现状与实践走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5]王勇安.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逻辑误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6]廖祥忠.何为新媒体[M].现代传播,2008(5).

[7]吴澄.论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的信息素质[C]//程郁缀,陈颖.学报编辑大视野——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学论著评选获奖论文集粹.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220-228.

[8]白冰,毕铭灿.关于“出版转型中的编辑角色和核心价值的讨论”[J].出版科学,2013(5).

责任编校:徐希军

New Media Literacy of Journal Editors

WANG Pe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133, Anhui, 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ecology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has changed greatly. Journal editors face the challenges of transforming editing functions, diversifying publishing ways and changing the game mode. They should change with the times, improve new media literacy, and become the practitioner of the“Big Edition”concept, the actor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promoter of media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of journal publishing, we should integrate the new media concept into our thinking, infiltrate the new media contents into the training, and improve new media literacy in practice.

Key words:journal editors; new media; literacy

收稿日期:2016-04-25

作者简介:汪沛,男,安徽庐江人,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硕士。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6)03-0134-04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23 16:44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60623.1644.031.html

猜你喜欢
学报素养信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致敬学报40年
订阅信息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