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2016-03-19 12:02易娟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南昌330103
高教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易娟(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南昌 330103)

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易娟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南昌330103)

摘要:研究结果显示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总体较高,内在价值认同程度最高,其次是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最低,统计发现非定向师范生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定向生,从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增强两类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影响因素;定向师范生;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

为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2007年江西省继国务院颁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后,相应出台“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政策[1],委托有实力的地方师范院校进行培养,这些院校即出现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并存的局面。政策规定定向师范生毕业后须到指定中小学任教不少于6年,在市场经济和价值选择多元化的今天,定向师范生能否履行政策规定的义务?在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并存的地方师范院校,生源参差不齐,这两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和规律?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一、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特征比较与分析

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从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三个维度进行考量。内在价值认同是指个体对教师职业内在特点有积极地认同和喜欢,认为有价值,能产生满足的情感,有主动的心理投入;外在价值认同是指个体因教师职业的外在特点和强化物而表现出趋近职业的要求;意志行为认同是指个体持续进行职前准备和不改变职业选择的意志行为倾向。[2]

调查显示两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有以下特征:定向与非定向两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均较高,但存在显著差异,非定向师范生的总体认同程度明显高于定向师范生。内在价值认同在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三个维度中最高,且比较接近,不存在显著差异。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外在价值认同度均较高,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非定向师范生“高度认同”教师职业外在价值的人数比例明显多于定向师范生。意志行为认同在两类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三个维度中最低,其中,定向师范生略低于非定向师范生,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二、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如何把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培养成真正热爱教师职业的准教师,接受职业规范?找出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首当其冲。下面从社会、学校、个人家庭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分析

第一,国家政策。定向师范生免学费、就业保障政策为家庭贫困但学习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提供了机会,赋予学习权利的同时承担义务,有利于缓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低下等问题,从而加快教育公平。然而很多定向师范生在享受免费教育政策的同时,对自己要履行的义务模糊不清,认为一旦录取成为定向师范生则有了“铁饭碗”,不再需要拼命学习,导致教师职业认同中的意志行为认同度降低。第二,社会评价。社会评价可以体现教师的职业声望,是其他社会成员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重,辐射到对教师个体的尊敬,从而让教师感受到自身价值与满足,深化个体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肯定。但现实不尽如此,相比于公务员、医生等职业,教师职业,尤其是农村基层教师的职业声望令人悲观。很多人对教师的羡慕仅因为教师有寒暑假,殊不知教师工作的辛苦。社会评价从精神上无形地影响了两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第三,教师待遇。在当今经济大爆炸的时代,教师待遇(尤其是物质待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从教的可能性和任教的长久性。跟非定向师范生相比,定向师范生作为佼佼者,录取时成绩名列前茅,心里不由自主多一份毕业后获取高工作报酬的渴望。教师待遇如达心理预期,则教师职业认同增强,毕业后安心从教甚至终身从教的可能性增大。相反,如果教师待遇不好,对定向师范生则是打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不安于师范专业学习,认为学好学差一样,教师职业认同将极速降低,甚至在毕业时选择“毁约”另谋出路。

(二)学校因素分析

对于师范生而言,“学校”既是大学学习之所,也是将来就业之处,“学校”对他们的影响可见一斑。调查显示,委托培养学校在对师范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经验丰富,培养了许多优秀教师。但没有足够重视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的不同,缺乏对两类师范生的深入了解,未能有效进行分类指导。基础教育学校是师范生教学实践的基地,是其教师职业认同培养的重要场所。现实中,有些基础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指导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放任式指导成为师范生成长的瓶颈,导致部分师范生还未真正走上教师岗位就已经对教师职业的灰色状态产生厌倦,这无形中已为日后的教师职业倦怠埋下了伏笔,更不要说提高教师职业认同。

(三)个人家庭因素分析

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从主观出发通过外部的不断刺激逐步建构的深层职业价值观。许多师范生(尤其是定向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时经过了激烈的心理斗争,困扰于内部意愿和外部原因之间,徘徊于社会责任与自我发展之中。出于家庭经济、报考提前批、就业有保障、教师职业稳定等原因报考师范专业,而非本身意愿,这部分师范生从教意愿模糊,认识上对教师职业有较积极评价,但在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状态,出现学习动机不明、动力不足、职业发展不明确等问题。这与两类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三个维度中意志行为认同最低有很大关联。这种矛盾和冲突导致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度飘忽不定。

三、提高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对策探析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来自个体的需要,由需要确定行为目标,而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研究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规律,从而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意义重大,这是一项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学校、个体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的系统性工程。

(一)政府:完善师范生教育政策,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1.加强政策宣传,让报考者明晰权利和责任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政策对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性,真正深入宣传,而非蜻蜓点水,流于表面。第二,运用多种传播途径和手段,既要宣传政策的优惠和好处,也要明确责任和义务。第三,鼓励已录取的定向师范生回中学宣传,动员和鼓励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报考定向师范生,形成争先报考的氛围,扩大政策效应。

2.优化政策设计,择优录取有志者

能否录取到有志于农村基础教育的优秀学生,关键在于招生方案的设计。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师范生人选并允许自主选择定向或非定向。选择定向,则归类排名择优录取,享受免费教育和就业保障政策,同时承担相应责任。选择非定向,则毕业后留有更多就业选择和挑战。这更体现教育公平和个人意愿。

3.提高教师待遇,激活学习工作热情

要从根本上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农村,既需要崇高的精神支持与号召,更需要没有后顾之忧的经济待遇。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措施,政府部门可协同学校为教师提供经济适用房、购买“五险一金”,为在偏远农村教育工作达到足够教龄的教师提供专项退休基金,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无忧。

(二)学校:加强师范教育针对性,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

1.注重师德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发挥教师在师德教育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学生深切感受教师职业的伟大。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鼓励师范生在关注自身发展和利益的同时力所能及回报国家和社会,立志做优秀的教师乃至教育家。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专题讲座、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途径,努力解决目前部分师范生学习动力低下、法律权利和义务观念薄弱、心理不稳定等问题。

2.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强调师范专业化

加强课程的综合,增加人文类课程,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课程设置以实践为导向,增加学科教学论、新课改等实践性强的课程比重,与教学见习、实习相结合,培养注重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增设与基层教育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帮助师范生更好地了解农村,为其毕业后开展农村工作奠定基础。

(三)个体:深入认识教师职业,坚定教师职业信念

定向师范生应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特殊身份与非定向师范生没有本质差异,抛弃思想包袱或优越感。多阅读教育类的书籍,多参加教育类的讲座、社会实践活动,激发职业兴趣。非定向师范生应清醒地意识到将来就业的严峻形势,努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两类师范生应形成你追我赶的相互学习之势,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职业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激发教师职业情感,坚定教师职业信念,爱生重教,传道、授业、解惑,立志将知识和快乐同时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关于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实施方案[EB/OL].htt p://www.jxedu.gov.cn/zwgk/jsduxb/xbjspx/2010/10/201010040017533 74.html.

[2]赵宏玉,等.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2):143-148.

[3]胡苗锋.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Abstract:Research shows a considerably high overall identity among directional and non-directional normal students with a best identity of its intrinsic value,a second identity of the extrinsic value, and the worst one, the volitional behavior. Statistically, non-directional normal students present an apparently hig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 attempting analysis of influential factors is made in such aspects as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so as to reach a solution to enhance the identity among the two types of students.

Keywords:influential factors; directional normal students; non-directionals;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05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项目《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比较研究-以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项目编号2014YB13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易娟(1982,11-),女,江西上高,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学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