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卉
团结奋战: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访国防大学党史、军史专家刘波教授
姜卉
刘波,国防大学教授,军事学博士,长期从事党史、军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造诣深厚,著作有《长征纪实》《刘少奇之路》《中共党史青年读本》等书,在各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为做好长征史研究,今年,刘教授开始重走长征路,对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四路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全程寻访,目前,刘波教授是央视长征系列节目的总撰稿和主讲人。2016年7月5日,刘波教授做客“一校两院”大讲堂,本刊采访了他。
本刊: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据我们所知,为了更好地研究长征的历史,今年您开始重走长征路,采用追访的方式,边走边思考,红军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始终有国民党几十万、上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为什么能成功到达陕北?亲身实践再加上您的思考,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波:因为我长期从事军事党史军史研究,恰好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所以,我和中央电视台的朋友们一起走了一些长征的路,我们走完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我们走了一部分。我们走长征路的方式是追访,就是追访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边走边思考。因为现在历史的见证人老红军基本上不在了,追访中,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档案资料,或者到实地去寻访历史的遗址以及一些历史文物,来思考这些问题,这是我们长征追访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研究方法。
追访中,在三军大会师地会宁纪念馆,我看到了这么一张照片,是少帅张学良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一个感言,我看了以后很受启发。张学良说:“红军经过25000里的长途疲惫,还能击败东北军,是值得深思的。我常对我的部下说,我们都是带兵的,这万里长征你们谁能带?还能把军队带成这个样子,都跟你走,而不是带没了。”张学良对红军是很敬佩的,因为他曾带着东北军 “追剿”红军,东北军当年有二三十万人在陕北驻扎,和刚刚结束长征的红军的部队一打,他就失败了,两三个师都被打没了。最有意思的是,他的115师竟然是被我们的一支娃娃红军二十五军打没的。张学良当年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兵强马壮的部队被衣衫褴褛的红军打没了呢?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我觉得,要回答张学良这个问题,最核心就是四个字——团结奋战,这也是为什么红军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能成功到达陕北的一条至关重要原因。我们知道,斯诺写了一本书 《西行漫记》,他是采访刚刚结束长征的红一方面军,然后在陕北写下了这本书。斯诺很有感慨地说,长征本来是一次失败的溃败,最后却变成了一个胜利的大进军。从大失败变为大进军,怎么做到的呢?我觉得同样也是这四个字——团结奋战。这就是我思考的结论。
本刊:团结奋战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是让长征从一个失败的大撤退转向胜利的大进军的原因所在。您能给我们具体讲讲长征途中的战略配合,比如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各路红军是怎样进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
刘波:我们都会唱长征组歌中的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出奇兵”,怎么能出奇兵?其实离不开各路红军的支持。比如嘉陵江战役,这是长征中最大的一仗也是最大的胜仗,是红四方面军打的,背景就是四渡赤水战役。在四渡赤水的时候,中央红军遭遇了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堵,主要是来自于北面的川军、西面的滇军、东南方向的中央军,东面是湘军,还有尾随而来的桂军。这时候在川北,红四方面军发起了一个大规模的渡江攻坚作战,嘉陵江战役,那么大规模的江河攻坚作战,没有飞机,没有军舰,也没有足够的大炮,但是红四方面军居然神奇地打了过去,而且占领了几千年以来难以占领的剑门关天险,一举消灭川军十多个团,打垮了53个团,全歼敌人10000多人,吸引了川军的十多万部队,减轻了中央红军来自北面川军的压力,这个仗打得气势恢宏,非常地出彩,确实对中央红军是莫大的策应。所以四渡赤水战役里面有红四方面军战友们的巨大贡献。
红四方面军对四渡赤水战役的支持,其实还不仅是嘉陵江战役,更大的支持来自于情报。四渡赤水为什么我们能够在敌人40万大军的包围圈中往来迂回,一会儿往西,一会儿往东,游刃有余呢?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知道敌人在哪里,因为我们破译了国民党的电报,尤其是我们的 “红色听风者”非常了不起,他能把国民党几乎每一份电报都破译了。四渡赤水战役主要是在川滇黔地区,这正好是红四方面军作战的地域,他们就主动地担负起了监听的责任,源源不断地把敌人的情报报给了中央红军。比如,在遵义会议前夕,这时候红四方面军来了一份三四百字的电报,非常清晰地点出川军这时候的布防位置,即川军主要集中在川南地区,黔军主要是在赤水河以东地区,国民党中央军主要在乌江以南地区。这份情报非常重要,给中革军委判断敌情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通过这一电报了解到,遵义地区敌人兵力空虚,于是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就停下来,在15日到17日之间开了一个会议,检讨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清算了 “左”倾军事路线,更换了我们党的领导人。找个时间开个成功的会议,完成历史转折,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红四方面军的战友红色听风者们发来的这份电报,这是遵义会议召开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通道转兵也是如此。通道转兵涉及到一份很重要的情报,来自于红四方面军。大家知道湘江战役之后,红军何去何从,这是当时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博古、李德坚持红军应该去湘西,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认为不应该再去湘西了,湘西国民党已经布下了重兵,但是博古相信没问题,他还坚持。就在争论的时候,红四方面军的红色听风者又送来一份电报,通过这个电报,红军领导人知道敌人在湘西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等着红军去钻,中央当即做出了决定,转兵贵州。通道转兵,也得益于红四方面军这封重要的电报。
红四方面军的电报,对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以后,朱老总、毛泽东又先后表扬了红四方面军电台,说你们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好像给我们在黑夜中打了灯笼。
还有其他方面的策应,比如,嘉陵江战役之后,红四方面军继续往西到了川西北,就是今天的懋功,红四方面军就在那里建立根据地,等待中央红军前去会师。除了筹集粮食,收拾好屋子,他们还准备好了炊事员、锅,甚至包括调料也准备好了,做得非常细腻。而且,当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中央红军减员很多,从86000人减员到了还剩下万把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就主动提出要给中央红军补充了三个建制团3800人,中央红军后来打腊子口天险,正面进攻主要都是靠红四方面军补充的这些人。这就是两军的团结,体现在很多方面。
还有红二、六军团,在四渡赤水战役期间帮了中央红军很多的忙。中央红军因为有来自于东面湘军的威胁,所以中央发电报,指示红二、六军团发起攻势,牵制国民党军,1935年的春夏,红二、六军团就在湘西一再发起攻势作战,歼灭湖南湘军的一个师,第58师,调动了何健的十多万部队。在四渡赤水战役期间,蒋介石本来是想调动何健的军队从东面去打中央红军,结果湘西红军二、六军团闹得厉害,何健就给蒋介石发电报,说我家里面守不住了,把部队给我留着吧。蒋介石就把何健的十多万部队留在了湘西,这确实对中央红军是很大的策应。1935年底,二、六军团会师之后,开辟了川鄂湘黔根据地,这个川鄂湘黔根据地开辟得非常有意义,一下子就把湖北、四川、贵州和湘西的国民党部队都牵制住了,给中央红军的长征提供了很好的保证,而且起到了战略探路的作用。1935年6月,红二、六军团打了忠堡战役,把国民党第41师全部打没了。后来,在板栗园大战中又把国民党的一个师全部打没了,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四渡赤水战役。
本刊:十年前,有两个英国的红军长征粉丝,他们拿着GPS走完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路,走完之后,他们提出质疑,认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不到两万五千里,那么两万五千里是怎么来的呢?红军长征的实际总里程到底是多少呢?
刘波:有一个老红军叫萧峰,他写了一个 《长征日记》,是今天最长的长征日记,据他记载,1936年,在瓦窑堡有一次开会的时候,毛主席说,我们的红军最远的部队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来两万五千里,是近乎于官方的表述。
两个老外拿着GPS走完中央红军的长征路之后,感觉长征里程是3700英里,只有官方宣传的三分之一多一点。他们俩算出来的里程虽然说不准确,但是有一定的道理。我认真查了一下,中央红军当时走完长征的时候只剩下红一军团,红一军团的长征史记载得很清晰,最后的总里程数大概是18700多里,就是一万八,这是官方数字。今天我们重走长征路,我们看了一下车程表是9000公里,和中央统计的18000里这个数是比较吻合的。然后我再翻看红军长征的日记,有些老红军的长征日记,比如像陈伯钧的长征日记是非常靠谱的,因为在长征前期,陈伯钧担任红五军团的参谋长,他一路走一路写日记,有时候累得不行了,他在日记上面只有一个数字,今天走了多少里。把他每天的日记串在一起,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数字。陈伯钧的日记写着到红一、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合在一起走了10375里,就是一万出头。大家注意,懋功会师离我们的陕北最终目标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两三千里。所以他的日记记录的里程数如果加起来的话,大概是13000里左右,同时我们也把其他同志比如童小鹏、伍修权等等这些同志的日记放在一起,比对了一下,大约是13000里到15000里。所以,两个小老外提的长征问题,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实事求是地说,中央红军长征主要的里程就是18000里左右。
但是,是不是说我们红军长征不到两万五呢?也不是这么简单的。过去我们对长征的宣传有一个倾向性,基本上只是说中央红军的长征,而且中央红军中基本上也只说红一军团的长征。但是我们红军还有其他的部分,有红二、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这些部队的长征过去讲得非常少。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感觉到大不一样。我先说一个概略数,中央红军是从江西福建出发,最后经过大西南地区,最终到达陕北,这个总里程数是25000里,而红二十五军,第二支出发的部队,大约是10000里,红四方面军的里程数大约是10000里,红二方面军的里程数大约是20000里。加在一起,总里程数是65000里。
所以我想说,有两个宣传策略,第一个宣传策略是我们不要提红军长征是两万五千里,两万五千里确实太少了,事实上我们合在一起总里程是65000里。还有一种是把一支部队从头到尾说完,比如说中央红军。事实上我们长征的算法是很有意思的,长征时间的起止,一般算的是从1934年的10月到1936年的10月,整整两年。而中央红军长征,是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正好一年。但是,这里面有好多东西没有统计进去,一个就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前,在1934年7月,我们派出了两支部队,一支是抗日先遣队即红七军团向东走,同时又派了一支部队红六军团西征,红七军团的数字今天没有人统计,我想至少也是两三千里,红六军团很简单,6000里西征,这6000里没有算入总里程数,我们想想,如果我们把刚才说的18000加上6000等于24000,已经差不多了。其实还没完,因为中央红军到陕北之后,红二方面军还没开始,红四方面军正在走,还算长征时期。而中央红军到陕北之后,我们又有两个重要的行动:一个是东征,一个是西征。东征、西征合在一起又是几千里。这样的话,仅红一方面军的征程就超过了25000里了,这是没有问题的。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呢?由于张国焘南下北上的密电事件,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历史贡献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红四方面军早在1932年10月就开始转战,从鄂豫皖转战川陕根据地,转战今天四川的通、南、巴 (通江、南江、巴中),转战到这,有3000里路没算进去。长征结束后在1936年的11月,红四方面军有三个军在黄河的虎豹口渡过黄河,过去之后组建为西路军,西路军又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西路军总共有5000里的西征,浴血奋战河西走廊。这5000里也没有算进长征的总里程数,如果把这8000里加进来,红四方面军也就是18000里了。
还有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也有一些小长征没计算,因为红二方面军总体上是由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和红九军团改编的红三十二军组成,在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师之前,红二军团单独有一个小长征7000里,这7000里也没有纳入到红军长征总里程,这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红六军团奉中央的命令去西征,他和红二军团在湘西会师了,在贵州的印江木黄、在四川的南腰界会师,然后组建红二、六军团,从此一起征战。最终,于第二年7月,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在一起,变为红二方面军。有这么多的数据没放进去。
因此,长征的数字如果今天要重新诠解的话,我建议中央再把四路部队的里程数好好地总结一下,一定是超过65000里的。
本刊:长征途中,发生了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的九九密电事件,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红军怎样在团结中彻底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阴谋?
刘波: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会师,中央红军只有万把人,张国焘有十来万人,兵强马壮,这时候中央开会决策,往哪里去?中央的意思是,往正北方向去,到靠近蒙古的宁夏建立根据地,打通国际通道,就是川陕甘计划,这是总思路。张国焘自己的思路是两个:一个是往西,经过青海打通国际通路;还有一个是往南,到川康地区,即成都的西南地区,建川康根据地。中央认为川康地区不好,民瘠地贫,总人口才二三十万人,不能供养十万大军,毛泽东当时断言,如果这样的话,一旦敌人逼过来,就会成为瓮中之鳖。张国焘不服气,坚持他的南下路线。中央既然做出了决议是川陕甘计划,就应该北上,但是张国焘老是拖延,阳奉阴违,耽搁了 《松潘战役计划》,本来 《松潘战役计划》若打赢的话,我们就可以从干的路北上到陕南去了,但是由于松潘战役失败,红军只好走草地,在一、四方面军的努力下顺利走过了草地。一、四方面军当时为了执行 《夏洮战役计划》,混编为左、右路部队,左路军是张国焘和朱老总带着红一方面军的红五、红九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三个军在左路;右路军是中央红军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以及红四方面军的红四军和红三十军。党中央、中革军委在右路军里,总指挥是徐向前,总政委是陈昌浩。右路部队在陈昌浩和徐向前的指挥下,打下了包座,打开北上甘南的大门。这时候,徐向前和陈昌浩发电报给张国焘,要求他把左路军带过来,但是张国焘磨磨蹭蹭一直到8月底才带着部队从阿坝出发,走到嘎曲河,他借口河水暴涨,不往前走了。然后,他发了几次电报给陈昌浩和徐向前,强调说南下那边能解决粮食问题,北上是绝路。徐向前和陈昌浩都不同意。9月9日,张国焘又发来一个电报,这时候他就完全决定要求红四方面军必须南下,口气还不像之前那么委婉。关于 “南下开展党内斗争”。我们后来检索电报没有发现这封电报,这是1937年的3月在延安开的清算张国焘错误路线的会议上毛泽东说的,说当时张国焘发了一个电报给陈昌浩,要强令右路军南下,其中有一句话叫“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据说,这个电报来的时候,因为新任的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正在做报告,电报没到他手里面,右路军的参谋长叶剑英先看到了,叶剑英一看很危急,就把电报送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把它抄下来之后,让叶剑英把电报送回去了。当天晚上,毛泽东和中央的主要负责人就在周恩来的病床边开了党史上很著名的巴西紧急会议,决定为了避免红一、四方面军内讧发生,脱离险境,中央带着红一、三军团先北上。所以第二天,中央红军就脱离了右路军,秘密北上,这就是著名的九九密电事件。
今天争论的焦点是,红四方面军认为这个电报不存在,因为从来没有发现过,但传统的观点坚持认为,这个电报肯定有,不能因为没找到这个电报就说没有。这两个观点现在还在交锋。
我觉得最重要的,不在于是不是有这个密电,最重要的是中央这个决策是很有道理的。大家都知道张国焘有一些很差的前科,比如 “肃反扩大化”杀了很多红军将士,中央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张国焘的军阀主义暴涨,出现红军打红军的这种危险。而且在过草地之前,在毛尔盖会议上,有这么一个提法,红一、四方面军在适当的时候,应该派一支小部队通过腊子口,先到甘南,吸引国民党的部队,中央先期北上其实也起到这么一个作用,帮助红四方面军牵制敌人,这也是有道理的。另一方面,不论电报存不存在,不能因为这件事就抹杀红四方面军的历史功绩,这是很重要的问题。过去因为 “左”的影响,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史基本不讲,甚至影响到后来对西路军的评价,甚至影响到在抗日战争中对129师的评价,因为129师基本是红四方面军的部队改编的。所以,本着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和发扬历史资政育人的功能计,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红军的历史。
密电事件之后,中央走了,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的红五、九军团在张国焘和朱德的带领下南下,年底,张国焘公然另立中央,闹分立。怎么对付张国焘呢?我们来看朱老总的斗争艺术,最初,他不承认张国焘的第二中央,张国焘很恼火,有点软禁他的意思。但后来,朱老总靠着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指挥作战技术,赢得了尊敬,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们慢慢团结到他身边来了,在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前,跟张国焘总清算的时间就到了。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来了,朱老总就跟红二、六军团的领导人说了张国焘的阴谋,告诉他们真正的中央在陕北。红二方面军里的任弼时是非常重量级的一个人物,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是留苏回来的。据一些老同志回忆,红四方面军中的原红一方面军的一些人,包括刘伯承在内,当时甚至想去刺杀张国焘,但是朱老总说不可以红军打红军,这是基本原则。后来,任弼时就找张国焘谈,表示他要作为毛泽东和张国焘之间发生争论的仲裁人,他对张国焘说,你搞第二中央是错误的,你把部队拉到这来就是瓮中之鳖,给红军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你要负责任的,把张国焘弄得很狼狈。这样,朱老总就团结了红二方面军的领导人,开始对张国焘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把张国焘的这支部队搬向北,过草地。过完草地,1936年9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岷县三十里铺召开了著名的 “中共西北局岷州三十里铺会议”,史称 “岷州会议”,这个时候就开始用民主集中制的手法作为斗争张国焘的武器,并且生效了,岷州会议真的是标志性的会议。
会议一开始,朱老总就跟张国焘说,党的会议是民主集中制的会议,你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要讲民主。张国焘说,行,大家一起说了算。会开到第三天,张国焘就受不了了,他在会上说我不干了。这个会议的重点是探讨是不是按照中央的 《静会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到兰州和西安之间的道路上活动,最终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张国焘按照他自己的预想,红四方面军的人会跟他走。没想到红四方面军的这些将领们全部站在朱老总这边,而且朱老总特别能打仗,他根本不怕张国焘撂挑子,朱老总说,你不干我干。朱老总就架起地图,制定了《通 (渭)庄 (浪)静 (宁)会 (宁)战役计划》,就是红四方面军在三大主力会师之前的行动计划,张国焘立刻傻了。岷州会议朱老总用民主集中制,掐断了张国焘的独裁大权,扳断了张国焘的分裂路线。所以,岷州会议是一个分水岭,从此就把张国焘的错误和红四方面军划分开来,此后,张国焘基本失去了对红四方面军的指挥权,一直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责任编辑: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