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夯实文化自信的学理话语权——学习习近平 “七一”讲话有感
张晓明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文化自信是具有内在规定性、价值取向性、实践指引性的具体整体,作为具体整体的文化自信,是兼收并蓄基础上的主导、是海纳百川基础上的整合,是面向未来基础上的开放,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信仰的自信,这个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毕竟,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对于这样的文化自信,不仅需要我们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而且需要实践上身体力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广泛、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主导包容;内外兼修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文化怀有的由衷、深沉、真挚的憧憬和热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抱有的坚定、执着、永恒的信心和信念,不是自说自话、孤芳自赏、而是以深厚的历史根基、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为依托,呈现为我们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对人类文明具有贡献的文化。这个对内具有凝聚共识、对外具有影响世界的文化自信在中国的体现,具体到内容上,就是传统优秀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体到源头活水上,就是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思路。从横向上看,是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从纵向上看,是历史、现实、未来的接续,从精神维度上看,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核心价值的整合。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继承发展基础上的自信、是吸收借鉴基础上的自信,是综合整合基础上的自信,这个纵向继承发展、横向吸收借鉴、不是没有原则的继承、也不是没有原则的吸收、而是具有科学性的继承、具有主导性的包容,这个具有主导性的包容,是内化与外化的结合、是坚持优势与弥补不足的结合、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合、是科学对待与理性践行的统一。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国家需要价值导航,说到底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不是自大、不是盲信、而是建立在文化自省基础上的文化自觉,不是没有立场的随意主张,而是具有鲜明立场的文化自主。这个文化自觉,就是既要看到我们文化的优势、也要看到我们文化存在的不足、面对优势不自满、面对劣势不自卑、而是辩证分析基础上的自信。这个自主、不是盲目排外、不是隔断历史、而是建立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基础上的自主,也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分析优劣得失、贯通古今中外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个自信是具有很大包容性的自信、但是这个包容不是没有主导的包容、而是在整合基础上具有主导性包容、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是隔断历史、而是在坚持融涵历史基础上的继承、这个继承不是没有原则的继承、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继承、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自信从纵向上是继承与发展、从横向上是借鉴与吸收、这个纵向继承发展、横向继承借鉴,是具有科学性、主导性的包容继承。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从这段话、不难看出,我们所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是只指传统文化,也不是仅指革命文化、更不是只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创造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今天亿万人民正在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共同构成文化自信的内容与主体。而且这个传统文化不是指全部、而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从内容整体上全面把握文化自信的具体内容。同时、这个文化自信是具有内在立场与质的规定性的文化自信、也就是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与中国精神是一致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文化自信是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为一体的,不能离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谈文化自信、也不能离开文化自信谈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相对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是更为基础、更为广泛、更为深厚的自信。也就是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渗透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中,文化自信相对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内化于心更深厚,因为文化自信是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的有机统一。
我们所讲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它主义,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没有资本主义因素、封建主义因素,而是指这些非社会主义因素不占主导因素,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是有没有封建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而是关键看哪一个因素占主导因素。如果是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那就是社会主义、如果是资本主义因素占主导因素,那就是资本主义。不难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以共产党为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为参政党的政治格局,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发展的格局,在分配方式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在实践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之所以历数千年而长盛不衰,其奥秘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既坚守根本又不断与时俱进。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和血脉一样爱护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像守护民族的根和魂一样保护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正确对待、而且要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把知与行统一起来。要像对待传统优秀文化一样,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近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形成了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形成了 “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形成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形成了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具体展现,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固化为制度。要身体力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就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指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传承发展、创新升华的关系。也就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内容,要科学对待、自觉践行。通过身体力行、把文化自信成效转化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 “五大”发展理念、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硬本领、转化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情感、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我们要在实践中赢得文化自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出和发展能够指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必须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让广大党员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不断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归根到底是通过坚持不懈地保持党的先进性赢得的文化自信、全党同志必须牢记、一个政党、过去能赢得文化自信不等于现在还能赢得文化自信、现在赢得文化自信不等于永远赢得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赢得不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结合新的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并用理论创新指导实践的长期互动过程。文化自信的赢得在于文化担当,在于要有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感,要有不丢棒、传好棒的自觉意识与行为担当。
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文化基本内容的扎实与优异,而这种扎实与优异,既基于文化的开放学习,整合调适能力,也是基于文化的自我变革、自我发展能力。文化自信是需要与被需要的统一。我们不仅需要文化自信支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而且需要文化自信克服文化交往交流中的逆差、化解文化对外形象与文化真实形象的反差、缩小文化软实力与发展硬实力的落差,而且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在文化自省、文化自觉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情感认同、思想认同、行为认同的统一。因此,我们要从文化自信需要与需要文化自信的辩证统一角度把握文化自信,全面把握文化自信是着眼现实需要基础上的理论需要,是着眼理论需要基础上的实践需要,是理论需要与实践需要的有机统一、是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的内在统一,从而在着眼现实把握理论基础上实现理论的内化与外化,进而在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中实现文化自信,坚定中国方案。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责任编辑:江亚玲]
D26
A
1671-6183(2016)10-0023-03
2016-09-11
张晓明 (1978-),男,山西运城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