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2016-03-19 09:59袁翠云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电视片专题片语言

◎袁翠云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袁翠云

一部完整的电视专题片包含着声音、画面、字幕等多重元素,电视解说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屏幕文体。它与画面语言相融合,形成一种反映社会、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语言形态。当电视画面语言所构成的视觉形象难以表达或不便于表达其思想感情时,这种有声语言能够帮助观众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并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既然电视解说词本身就是电视专题片中众多元素的其中之一,如果把电视专题片看成一个综合体,那么电视解说词就是整体中的一个局部。电视解说词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它的非独立性。所以,在电视专题片中电视解说词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和画面、音乐、字幕、同期声、特技手段等相互配合,去传达片子的信息,表达片子的思想。

一、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

电视片解说词的作用是补充背景、介绍知识和信息、整合画面、表现细节、调动想象和联想、抒情、深化画面和主题、表现哲理、衔接与转场。它不能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能独立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形象的整体塑造。解说词自身不独立承担这些任务,因此,电视片解说词不能孤立存在,不能独立成章,这就是电视片解说的非独立性。

在大多数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往往断断续续分布在画面、同期声、人物采访、音乐之间,呈一种镶嵌式或点睛式的形态,如果把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往往会让人觉得有前后不连贯、指代不清、交代不明等毛病。解说词不等同于一般文章,流畅不是它追求的目标,只有和其他电视元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凸显出其存在意义。

在电视解说中,指示代词如“这,这里”有较大使用量。因为解说是与画面声音相配合的,这些指示代词,使解说向画面靠拢,不必具体地描述画面。如“这位老人是她的父亲(画面:一位在田间劳作男人的中景)”;“过去,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树林(画面:一片光秃秃的土地)”;“(同期声:一段小李的采访之后)这大约就是小李一定要离开这里的原因吧。”

所有的解说第一目的是为画面、声音服务,不论完整性,就如很多人提到的,解说词的三字要诀是:跟、贴、让。即:跟主题、贴画面、让给其他手段去表现。

二、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电视片解说词可以分为新闻式、政论式、抒情式等多种形式风格,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文字创作。但是这种文字创作与常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是通过播音员配音,以声音元素方式传播到受众耳中。因此,解说词创作是以文字为基础,以电视片主题为脉络,以电视其他元素为依附,通过创作人的思维组织、文字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各种文体有着很大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

解说词始终以“为听而写,为看而写”为最终的发展方向,它的文字魅力来自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层体验和感悟,它应当是有内蕴、能够传递信息的,而不是花哨的词句堆砌。

(一)解说词的生动性

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主要的职能就是服务于主题。第一,解说词应尽量写得亲切、自然、朴实。一部电视专题片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必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个距离的“连接点”就是朴朴实实的语言。那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式方法万万要不得。在撰写解说词时,作者最好将自己摆在同观众平等的位置上,采取与观众拉家常、说心里话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观众感到亲切自然。如专题片《庄周故里·中华瓜都》的开头,作者的解说词是:“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城乡采风》。九曲黄河,穿越中州大地,进入山东省第一县东明。这里滔滔的黄河水不仅哺育着礼仪之邦儿女的勤劳和淳朴,也承载着庄周故里绵延千古的种植西瓜历史。”这段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第二,解说词要写得口语化、生活化。口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能打动人的,因为口语明了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在写作时应注意选择一些富有感情的语气词,观众听了会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对于电视片解说来说,首先要让观众容易听懂容易接受,如果是深奥拗口的稿子,观众会听起来费劲而放弃理解其中含义甚至放弃收看整部片子,那么结果必然是失去传播意义。因此,电视解说写作者在写完一篇稿子之后,至少要念起来试听一下,其目的在于检验稿件和语言文字必须口语化,总体要求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看起来醒目,一看就明白。

(二)解说词的形象性

形象化的语言用在电视专题解说词中具有很强的鼓动性,最容易打动观众。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解说词什么时候写得像从带有情绪的人物和激动的剧情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什么时候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句话是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的最高要求。的确如此,一篇好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与鲜活的画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即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电视专题片既是画面艺术,又是语言艺术,是视听语言的具体应用,只有将美的语言熔为一炉,才能创作出感人之作。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话说长江》里写葛洲坝大江截流,共填了八千万土石方。为了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写道:“如果把这些土石方堆成高宽各一米的墙,有八万多公里长,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周多。”真谓主题鲜明,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叫绝。

(三)解说词的准确性

一篇优秀的解说词,除了应当很好地表达主题、传递信息外,更需要真实可信,这就需要有鲜明的准确性。专题片不是电视剧,剧情由人编,对白由人写,观众不但不以为意,如果编得好,观众还会喝一声彩。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甚至有“等同说”,认为“电视专题片”就是纪录片,它们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一种节目形态的两种不同称谓。无论如何,“电视专题片或纪录片都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为拍摄的对象和表现内容,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的生命,都需运用纪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是电视专题的基础,解说词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在写作时应具有准确性。解说不准确不真实就没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就会失信于观众。

解说词要想具有准确性,创作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听之可信。当然,这种准确性,并不排除运用文学的手段和修辞方式,诸如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双关等艺术手法,但在具体运用时,也应以生活真实为依据,避免华而不实过分夸张。电视专题片《雷峰塔的记忆》在叙述雷峰塔倒塌时,解说词表现得十分精到、准确。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下午一点,那一刻,在西湖北岸的俞楼,红学家俞平伯看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倒塌。“是日中午,塔顶已倾其一小部分,栖鸟悉飞散,当其崩圯时,我们从湖楼遥望,惟见黄烟直上。”(俞平伯语)

一座在江南烟雨中站立了千年的古塔倒了。在这里,解说词对雷峰塔倒塌的时间、见证人观望地点及见证人当时语录的引用都十分准确。从片子主题来说,雷峰塔何时倒塌如何倒塌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真实准确的介绍却是必不可少的。

(四)解说词的声韵协调性

讲究调配解说词的声韵是汉语的一大优点。在写作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时利用好语言高低、升降、长短的变化,四声的相互配合,使之平仄交错、此起彼伏,就会产生轻松活泼、出神入化的韵律感。

如:“许许多多的候鸟在这里恋爱,在这里成亲,在这里发展成一个又一个大家庭。到了深秋季节,它们就带着在这里出世的儿女,到遥远的南方旅行。”这段电视片解说词,注意了词组和句子末尾声调的配合与呼应,仄声“恋爱”和平声的“成亲”“家庭”相配;“季节”仄声,“儿女”平仄,“旅行”仄平,三者前后呼应,有起有落,有抑有扬,收到了声韵协调的最佳效果,大大增强了解说词的可听性和亲切感。

电视解说词一直是依附于电视画面而存在的,虽然是从属地位,但并不代表不重要。一部完整的电视片必然需要解说词的配合才称之为完整;没有解说,完全依靠画面和其他声音元素组合的专题片在传播时会遇到障碍,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受众在理解上就会发生困难。同时,解说词不仅仅是传递必要信息并贯穿片子的逻辑线索,还应当起到深化内涵、升华主题的作用。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除了完成其介绍、信息补充、联结等最基本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片子的主题、内蕴进行提炼和引申,成为作者与受众沟通的心灵渠道。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明县广播电视中心)

猜你喜欢
电视片专题片语言
电视片《零容忍》观后
语言是刀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一眼千年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试论电视语言在电视片剪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