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扎根泥土不放松——专题片《老人与树》拍摄侧记
■张媛媛
美国作家海明威有篇名作,叫《老人与海》,塑造出了一位性格坚毅、勇于抗争的老人。历史总会有巧合,我们拍摄的专题片《老人与树》,名字与之相仿,同样也是描写了一位老人——他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带领村民植树造林、建设家乡。这位老人就是张家保。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把自我的人生深深地扎根在了基层,扎根在了群众,扎根在了他所热爱的故土……
初秋的晨风吹拂着山路,我的思绪却早已飞向了路则村。早就听说路则村的老主任张家保被誉为“宜良的杨善洲”,却一直无缘识荆,这次终于要拍摄他了,我心里充满了创作的期待。
渐渐地,路两边涌动的绿越来越充盈着我的视野,陪同的当地干部意味深长地说:“看到了绿,就离路则不远了……”
路则村到了,张家保迎上前来,只见他高高的个子,满脸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痕迹。面对着镜头,老人只是一个劲儿说:“其实我没做什么……”看得出来,平时的他应该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我不禁有些担心了:能拍好吗?
不料第二天,我镜头前的他,却给了我一番意外的惊喜。这一天,我们跟着他去看他亲手种下的那些树。刚到第一个山头,车还没停稳,他就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钻进了树林,一下就没了踪影。我一下惊呆了,主人公都没了,还怎么拍摄?旁边一个老护林员看出了我的尴尬,笑着说:“他就这样,见到了树,比啥都亲。你放心,他肯定是在哪棵树下蹲着呢。”
的确。当我扛着摄像机气喘吁吁地再一次见到老人时,他正用镰刀修剪一棵生了虫的华山松。我就那样拍摄着他,不忍打扰。画面里的身影,仿佛是老人三十多年种树生涯的一个剪影,让我敬佩而又感动。
等老人忙完了,我便采访起他来。一提起“树”,老人话匣子就打开了:“八几年,我看到了砍树成风,就觉得不对味。这样下去,子孙们还能看见树了吗?于是,别的地方都砍树,我就在路则栽树,带着全村人一起栽。”“村民们愿意么?”“当然不愿意!我就对大家宣传,路则不能没有树!还张罗着把全村的山都弄成统管,规定谁种树谁受益,大家也就同意了……”他一指满山的树:“现在路则人都爱种树啦!”说完,爽朗的笑声响遍了整个山野。
正当我专注拍摄的时候,老护林员偷偷告诉我:“老人家为种树,确实没少下功夫。当年村民不同意统管,他就带头上交了五十亩山林种树的时候,他更是第一个拿起铁锹,大家都说他就像个‘愚公’……我敬佩地望着他,耳边不禁回响起那首《愚公移山》:“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是啊张家保这个“种树愚公”正是为了家乡的子孙们才去用三十多年的光阴祈愿。这个典型,应该树;这个人物,值得拍!
伴随着拍摄的不断深入,我在路则村村民的口里,听到了张家保的一个外号:“血赖子。”这个词我多少也有些印象,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总爱缠着人耍无赖以求办成事,似乎并不是什么褒义词。
在一次拍摄间隙,我终于按捺不住好奇,便向村民们打探起来村民们一听这话,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原来,张家保为了种树能取得上级的支持,不惜放下脸面,一遍遍地去找领导死缠烂打,弄得领导哭笑不得,指着他的鼻子半开玩笑“你啊,简直就是个‘血赖子’!”这个外号于是不胫而走,虽是玩笑之语却让村民们津津乐道。
当地干部李文义说起张家保的“赖”来,深有感触:“为了争取资金有一天他硬是拽着我去找领导。结果人家不在,我就随口告诉他领导可能从哪条道回来。你猜怎么着?老张他硬是站在那条道旁等着人家回来,生生站了两个多小时……”说到这儿,他动情了:“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不为自家事还这么‘赖’的……”我也沉默了,为张家保的付出而感动。
而村民们对张家保的“赖”,评价却直白得多。村民廖金宝一说起老张来,就赞叹得直拍大腿:“我和家保交往好多年了,他做的我都一直看在眼里。这么说吧,为了我们路则村,家保做的可是太多了,修水库、建学校、引自来水……需要上面支持了,他就跑去当‘血赖子’,非得为群众把事‘赖’成才好……”我忽然懂了:张家保的“赖”,实际上都是为了群众能早一天过上好日子。他的这个“赖”,赖得心安,赖得信服!
晚上回到住处,我一边整理素材,一边沉思:张家保的“赖”,已经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了,实际上,这是一种为民付出的执着。这难道不是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学习的态度吗?
拍摄张家保的日子长了,我发现,每一个遇见张家保的村民,都显得亲热而尊敬,称呼起他来,总是用同一个词:“张老人”。本以为这是当地对年纪大的人的一种尊称,可偶然间却听说:他在三十多岁时就已经被称呼为“张老人”了。这真的出乎了我的想象。逐渐我了解到:当地人除了叫年纪大的人为“老人”外,对那些爱做善事的人,也叫“老人”……那么张家保都做了哪些善事呢?
说起张家保的“善”,75岁的代增国激动了:“‘张老人’好啊!前些年我家人口多,经常吃不饱饭,他就三天两头来,不是送米就是送面。”村妇女主任申英也十分感慨:“张家保在全村是有名的心善,修桥铺路的事他最热心,谁家有啥困难他都主动登门……”所有人都激动地诉说着他做的善事,而我也被深深感动了——想成为一名好党员,首先得先成为一个好人,张家保无疑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当我把这段采访画面放给张家保时,他先是惊愕,随后脸上露出深深的感动之情:“大家都叫我‘张老人’,可我总觉得为大家做的还是不够多……”他的这番话,让我真的很感动;而随后偶然了解到的一件事,则让我感动得无以复加:路则村由于交通不便,村民们买啥东西都不大方便,张家保就让老伴在村里开了家小百货,并定下了“铁律”——每样货物的利润不允许超过1毛钱!其实这就等于“白干”!惊叹的同时,我也深深地懂了,他只是想用他的“善”,为乡亲们多做点什么。
拍摄进入了尾声,我已经深深地敬佩起张家保了。就在即将告别路则村的时候,当地同志却忽然问我:“你听过‘张家保,难保家’这句话么?”我一下敏感起来,追问起究竟,于是他建议我去拍拍张家保的家。
听从建议,我扛着摄像机来到了张家保的家,不料一下惊呆了:一间破烂的小平房,家具都分辨不清有多少年历史了,唯一能摆得出来的电器竟然是一台十吋的黑白电视……他怎么把日子过成了这个样子啊?!
面对我的镜头,张家保难得地不好意思起来,一个劲儿说:“别拍了,给国家抹黑……”朴素的话语让我的泪水一下就忍不住了。当地同志叹息着说:“老人原来家里也是有钱的,可村里无论有啥急用,他都主动掏自己腰包,前前后后为村里掏了近十万元……”原来老人的穷根在这儿,而张家保却忙插话:“在乎那么多干什么……”“房产证都押给银行了!你以后咋办?”“我是党员嘛……”听着这些对话,我无法再说什么了,唯一能做的只是用摄像机记录下老人那张微笑的脸。
听到有县上干部来了,张家保的老伴一把拉住我,诉起苦来:“为了这个村,他把孩子都丢了……”一边说一边流泪。我忙问当地同志是怎么回事。“有一年他光顾忙着村里通自来水的事,儿子老双没人看管,就自己出去玩,结果被拐子拐走了……”提起丢失多年的儿子,张家保也涌出了泪水,面对镜头说了这样一番话:“我的儿啊,老双,父亲对不起你!……如果不是我为了给村里架水管,你也不会走丢……全村人都喝上自来水,我一口也喝不下去,我知道那是用你的血换来的……”这段旁白,断断续续,泣不成声,同情、感动、敬佩瞬间就刺痛了我的心。是啊,为了群众,他丢了自己的儿子,但却拾起了群众的爱戴,那爱戴,沉甸甸!我也真正地懂了,张家保,并不是真正的“难保家”,只是他没有保自己的小家,却用一生的心血来保路则村这个大家!这样的好党员,难道我不应该好好拍摄、好好宣传么?
终于要与路则村告别了。张家保送我们到了村口,忽然提出要用二胡奏一曲《好日子》。他真诚地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路则村终于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就这样,在那欢快的二胡声中,静静地告别了老人和老人身后那蓊蓊郁郁的绿色山林,任凭那乐声越来越高扬,直至传至天际……
(作者单位:云南省宜良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