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扶持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2016-03-19 05:12林蔚华
高校后勤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共青团双创大学生

林蔚华



双创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扶持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林蔚华

[作者:集美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政府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提出的新举措,即通过社会群体的创新驱动创业,进而由创业带动就业。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应积极开展扶持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工作。本文先调查分析并阐述高校共青团在“双创”背景下开展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创新方法。

共青团;大学生;创新创业

2016 年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在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22处提及“创业”,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稳定经济增长“双引擎”之一的高度。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新常态”的持久动力。高校共青团适应新形势变化,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发挥的新路径,既是高校共青团事业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又是共青团组织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国内双创教育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教育状况

纵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历程,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与试验过程。1991 年我国开展基础教育创业教育试点,由原教委基础教育司组织六省市试点研究,希望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方式,推动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只可惜由于多方面原因未达到预期。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办, 为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带来深远影响。2002年4月,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 ”上,非常明确提出要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精神,全面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并强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全面推动教育工作改革。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取得一定的进步,其中以中国人大“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教育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注重创业知识和培养技能的教育模式以及上海交大全面发展综合性创业教育模式尤为突出。[1]

目前,政府已在各高校内逐步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配套相应教学设施及资金扶持政策,这有利于高校青年学生培养自主创业意识,发挥创新精神,丰富实践经验。但是,在具体落实双创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创业教育理论与技能训练脱节,片面满足于课堂应试化教学,忽视课外实际自主操作的技能训练,学生往往局限于相关理论探究,缺乏适当的创业创新实践感悟,也难以保证其实际接受程度与运用能力,相关实践性的课外拓展探究浅尝辄止,未能全面有效开展“第二课堂”。

(二)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观念固化,“双创”认知偏差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以培养理念、提升素质为目标,以课程培养与社会实践为主导,注重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为更好地深入研究当前国情下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组对集美大学财经学院2013级的学生随机抽样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受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家庭成长环境氛围的影响,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对于创业感到困惑与担忧,缺乏一定的创新勇气与创业能力,大都倾向于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等传统路径。大学四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没能较好地转变固有的就业观念。很多学生将创业孤立于就业,片面追求安稳舒适的工作条件,逃避带有挑战性的自主创业。

部分高校的管理者片面地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开办公司、创办企业或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部分高校缺乏准确的角色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挂靠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没有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性和全员性,失去了从大一到大四逐级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时机,难以充分发挥共青团应有的效能。此外,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也仅仅停留在撰写创业计划书的层面,很难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创业的实践中。

2.创业教育课程基础薄弱,缺乏配套体系支撑

一方面,我国创业教育课程编排上,缺失系统性和严谨性,课程知识衔接不足。创业教育教学形式单一,配套跟不上脚步,局限于课堂教育、创业讲座等方式,课外创教活动及实践方式少,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虽然在国内高校已经开展“挑战杯 ”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引进创业讲坛和内部创业培训班,但整体仍属于浅尝辄止,力度仍显不足,达不到最终目的。参赛者未能完全将比赛作品的相关理论付诸于实践,举办方未能提供后续的研究经费支持,存在“为比赛而比赛”的僵化思维。

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氛围有待加强。多数高校未将创业教育作为日常教学计划贯穿到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在许多高校中,大学生创业教育只作为一项不被重视的模块被归类到团委或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高校提升就业率的一项辅助渠道。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也容易被忽视。由于创业教育尚未真正被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无法与学科建设、教材改革、专业设置、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相互联结,导致创业教育被孤立无视,创业教育仅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属。

3. 师资短缺,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当前,高校教育偏向于专业化教育,大多注重专业课的日常教学,对创新创业课程缺乏重视。教师对于创业方面未系统化深入研究,停留于教材表层解读,脱离于实际社会实践经验,导致课内课外两种情形,不利于青年学生提高自身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次,多数高校还未设立创新创业教研组,无法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化教师团队深入探究创新创业学术理论与实践经验,对于学生的教学普遍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

4.创业扶持资金不足,创业教学基础薄弱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部分,但实践活动需要资金的支持。我国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窄,缺少启动资金,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以及向家长寻求支持等方面。对很多家庭来说,无法负担;部分家长缺乏积极支持。银行贷款大多要求信用担保。虽然国家出台相应鼓励政策,但金额小、期限短,限制了大学生创业实践。

二、共青团在“双创”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健全有效的组织架构

纵向上,当前我国高校共青团涵盖了学校、学院、学生社区及班级四个层面,构建了“学校团委———各个二级学院分团委( 系或学生社区团总支) ———学生社区活动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横向上,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与社会各行各业团组织、青联组织、协会组织的联系沟通,吸引和凝聚了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所以,高校共青团组织历来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阵地。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利用合理有序的组织结构层层传达安排相关“双创”教育工作,确保各层组织较好完成相应任务。要发动青年学生进行“双创”学习,同时制定长期有效的配套措施,关心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学习,注重提升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二)广泛稳定的群众基础

高校共青团组织具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吸引力、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社会认可度和人民群众满意度很高。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群众基础稳固的优势,做好党的 “好助手”。要广泛联系和动员青年,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耐心聆听大学生的心声,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心理状况和价值取向,使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更贴近大学生的利益诉求。要增强大学生对团组织的归属感和依赖感,有效吸引和凝聚大学生。高校共青团员多数为在校大学生,共青团拥有广泛的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群众基础。一方面,共青团可以开展相关的“双创”思想教育宣传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动广大社会群体加入到扶持“双创”事业的过程中。

(三)丰富多样的资源优势

高校共青团组织有一定的组织优势,可以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同社会及校内各方沟通协调,充分调动相应的人力物力,最大程度地保障高校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共青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面: 一是校内多元的活动平台。共青团组织可以利用校内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比赛,同时加大对“双创”的宣传力度,促进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进步成长。二是具备高质量的运行团队。高校共青团是先进积极的组织,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长期在教学工作一线,对于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有体会,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与青年大学生有着广泛深入的接触交流,能够切实了解青年学生存在的思想动态与就业观念。三是具有一定的物质保障与资金基础。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对青年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帮助,解决创业硬件难题,简化创业流程,可以引入社会企业优秀人员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

(四)目标明确的组织职责

新时期共青团的职责之一关心青年学子成长,解决青年学子就业压力,带动其创新创业。鼓励、关怀、帮扶支持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就业是共青团的使命和责任。共青团组织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对青年学生存在的就业困境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将“服务青年学子,带动青年创业就业,培养青年创新精神”作为新时期共青团在高校开展“双创”活动的责任。

(五)多方参与的组织活动

共青团在团组织内部以及校园和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日常团组织工作中能够结合当前党和国家的政策定期安排校园活动,能够组织推动校园及社会各界多方参与各种活动,从而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社会、感悟社会,尽早适应校园外的社会环境,走出象牙塔的稳定环境,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三、共青团解决“双创教育”瓶颈的对策

(一)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1.引入“渗透式”教育理念

传统的灌输教育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产物,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 “双创”教育的积极性。面对当前教育存在的缺陷,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引入“渗透式”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作为一种理念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涯当中。[2]各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宣传创新创业信息,将校园创业列入日常团日活动策划中。各系辅导员要在团日活动中带动学生学习探讨创新创业典型,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不定期组织“开放式”论坛或交流会,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具备丰富创业经验的人员与学生交流,以此营造创业氛围。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转化为学识。

2.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引进来”到“走出去”,是指逐步由传统创业培训班、创业讲坛过渡到创业校友调研、创业型企业走访、创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去践行自己的“创业梦”。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通过日常团日活动鼓励学生实践,让学生感受创业,激发其创业意识;其次,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引导,扶持重点项目,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再次,高校共青团组织应注重加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调动社会力量,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场所。

3.构建“一体两翼”人才培养体系

“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以专业教育为基础,辅以职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专业教育是青年大学生在高等院校接受学术理论培养的基础,系统学习专业课,有利于青年学生增强自身的理论基础,拓展相关专业视野,明晰本专业的相关前景。可以自主地结合当下社会形势,合理规划今后专业发展路径。其次,高校共青团组织应积极探索适合青年学生的双创教育,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提升青年学生的职业基础素养。

(二)拓宽创业环境

各高校团组织应加强与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扩大、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组织更多符合创业教育需求的实践活动。可进一步拓展创业孵化基地,为其提供相应资金,为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对于高校共青团组织来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理解现实与未来的关联性,摆脱传统教育带来的盲目追求利益的价值观,是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攻克的重大难题。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日常团日活动的主题中,积极发动青年学生加入到“双创”教育活动中。要定期开展创新创业主题教育会议,举办相关职业技能大赛,邀请优秀校外企业家讲述创业经历。在团组织的合理安排下,让青年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创业的乐趣,感受创业的成就,摒弃传统思维,追求属于自己的创业梦。

(四)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双创”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与投入。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存在功力化思想,将“双创”工作等同于学生竞赛成绩与就业率。高校共青团组织应明确青年学生的培养方向,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1]刘 带.新常态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策略研究[J].广东省2015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

[2]林蔚华 .“中国梦”引导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9).

(责任编辑:卢彩晨)

本文为“双创背景下共青团扶持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单位为:福建省青少年研究会、福建省学校青年工作研究会。

猜你喜欢
共青团双创大学生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学生之歌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