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盛唐”之道

2016-03-19 04:35综合整理黄旭珂
国企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长孙魏征李世民

综合整理/黄旭珂

李世民的“盛唐”之道

综合整理/黄旭珂

中国历史上,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人物并不多,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一个。他开创的“贞观之治”,可以说奠定了“盛唐”的基础。

李世民即位之初,社会经济破败,人民生活困苦。当时的李唐王朝,建立伊始,刚刚整合了隋朝末年十几年的乱局。这十几年的动荡,严重破坏了经济,也损失了大量的人口。“屋漏偏逢连阴雨”,在李世民主政的前几年,各地不是出现“大旱”就是发生“水涝”,老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求生。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他又是如何把国家带入正轨,并开启了“贞观之治”呢?

关键是人才

要想将国家治理好,光靠皇帝一个人是不行的。李世民自然明白“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更何况治理一个国家,那可不是一件小事,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越多越好。

作为一代明君,李世民在选用人才方面的标准就是“唯才是任”。也就是说,只要你是个人才,不论门第高下,甚至是跟自己结过什么“梁子”,我都让你施展所长。当然了,这种人除了有才,品德还必须高尚,要不就成了歪才,如若重用,虽然不会成为庸吏,但必定会是一个“狗官”。

如此一来,在李世民身边就围绕着一大批忠臣良相,辅佐着他治理天下。这些人当中就有敢于直谏的魏征、身为国舅的长孙无忌、隋朝旧臣房玄龄。

说起魏征大家都知道,有才干又有胆量,敢于向皇帝“提意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谏臣。魏征死后,李世民把他比喻成镜子,可以照得见自己的功过是非,对他的死深表痛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受到李世民器重的人才,当年却想要治他于死地。

原来当年李世民和他兄弟李建成争皇位的时候,魏征就是李建成的谋士,他极力劝说李建成要杀掉李世民。待到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不仅没有杀掉昔日的仇人魏征,反而任命他为谏议大夫。李世民认为魏征虽然是自己的“仇人”,但那不是私仇,魏征只是各为其主罢了,况且他确实是个人才,也是个忠臣,这样的人理当受到重用。为了报答李世民对自己的“栽培”,魏征在后来还给李世民提出了好多治国方面的建议,并不断提醒他要“修己正身”。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宰相,又是他的“大舅哥”。在古代虽然没什么“裙带关系”一说,但也十分忌讳外戚干政。在李世民刚做皇帝的时候,就决定任用这位“大舅哥”做宰相,但有一个人坚决反对,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她为了避嫌,一再请求李世民给自己的哥哥一个没有实权的官儿就行了。

但李世民用人不避亲,他很了解这位“大舅哥”,不仅博通文史,而且很有计谋,是一个难得的相才,有这样的人辅佐自己,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果不其然,长孙无忌确实是一个文武全才。他曾主持修定《唐律疏议》,奠定了唐朝两百多年的律法根本;还曾跟随李世民远征高句丽,立下赫赫战功。

此外,李世民用人也不计较出身和经历。房玄龄曾经做过隋朝的官吏,但还是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封他做了宰相。房玄龄在位期间,裁撤冗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为国家节省开支,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让李唐王朝呈现出一派清明的气象。

李世民唯才是用,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能臣武将,他们都为“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百姓是根本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是李世民常挂在嘴边、记在心里的话。他认为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如果不以百姓为重的话,整个王朝就会被颠覆。

唐朝新建,经济上还比较疲弱。李世民以身作则,在物质方面节制自己的欲望,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李世民因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又潮湿,所以很容易犯病。一日,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修建暖阁要花费很多钱。当年汉文帝想要建造露台,就是因为花费过多而作罢。我的功德不如汉文帝,更不应该浪费钱财,给百姓增添负担。”

历朝历代,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为了顺应民心,李世民加大反腐力度,还常常给官员们上“反腐课”,要求他们清正廉洁。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人如果拥有珍珠,没有不珍惜的,如果拿去射鸟雀,岂不是很可惜?何况人的性命比珍珠贵重得多,见到金银财帛,就不畏惧法网,贪图贿赂,这就是不爱惜生命。珍珠是身外的东西,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性命比珍珠更加贵重,竟然要拿去换取财物吗?大家如果能够完全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俸禄立即就可以取得。如果随便收受贿赂,用这种办法求得荣耀,贪赃受贿暴露以后,自身也必将受到损害,这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一样,任性放纵,过度征用劳役,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只要犯有其中一种过错,怎么能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而自认为贤能,最终死在匹夫的手里,多么可笑。”

除了对这些大臣的谆谆教导,李世民还采取了雷霆般的措施,而担此重任的便是“门神”尉迟恭。一次,他到江浙一带视察当地海防工程,因为当时气候属于汛期,江浙一带暴雨增多,江河泛滥,朝廷下令沿江一带务必修筑堤坝。其中有一个县,是尉迟恭视察的第一站,根据工部安排,该县需筑七十二道大堤,尉迟恭掐指一算,已过去10个月,七十二道大堤就算不能全部筑起,也该修了一半以上了。

到了县衙,县令带领县衙一班人马恭候欢迎。尉迟恭下马之后,还未等坐稳,立即对县令进行盘问:“朝廷安排的筑堤修坝,请问阁下修了几道?”县令哈哈大笑:“回禀大人,一道没修!”“好大胆,左右,拿下,立斩!”五分钟以后,刀斧手献上县令的人头,尉迟恭命人将县令尸首装进棺木。然后亲自到江边进行视察,到了一看,怎么回事,不对劲?江边到处都是大堤,县令分明在说谎,他说一道没修,怎么到处都是,立即命人仔细查点,原来已经修了七十一道大堤,就差一道,分明是县长跟他开玩笑。尉迟恭当时顿感懊悔万分,来到县令的棺木前跪下并放声大哭,声泪俱下,痛断肝肠,感动了在场所有大小官员。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腐败的“零容忍”。

李世民的节俭和反腐,深得民心,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李唐王朝,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制度是保障

贞观初年,中原地区饱受战火摧残,繁华不再,出现了“莽荡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的破败景象,恢复经济成为李世民的首要任务。

为此,他认真推行均田令和租庸调法,以促使生产恢复,保证租税的收入。均田令让老百姓都有田可种,而要使百姓“富足”,就要施行租庸调法,它是在保证国家基本赋税的前提下,不再向百姓滥征额外赋税的保障。

均田令和租庸调法在当时的农业社会中,具有先进性、合理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唐太宗克制己欲、唯才是用、以民为本,并严格推行均田令和租庸调法的治国之道,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猜你喜欢
长孙魏征李世民
李世民的苦心
唐太宗托孤藏玄机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魏征身后的落寞
来自太傅的恶意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长孙家庭成功的秘诀
以诚相待
唐太宗的“砸”与“立”
西安唐代长孙无傲夫妇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