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达 口述薛永年 记录整理
徐邦达(一九一一年~二〇一二年):著名书画鉴定家。一九五三年以各地征集和收购的三千五百余幅珍贵书画作品为基础,重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著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书画过眼要录》等
薛永年(一九四一年生):著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有《晋唐宋元卷轴画史》、《书画史论丛稿》、《名家鉴画探要》等
徐邦达先生讲书画鉴定(之三)
薛永年笔记
徐邦达 口述
薛永年 记录整理
徐邦达(一九一一年~二〇一二年):著名书画鉴定家。一九五三年以各地征集和收购的三千五百余幅珍贵书画作品为基础,重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著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书画过眼要录》等
薛永年(一九四一年生):著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有《晋唐宋元卷轴画史》、《书画史论丛稿》、《名家鉴画探要》等
五代 董源 潇湘图卷纵五〇厘米 横一四一・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纵四九・八厘米 横三二九・四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南宋画主要是定名的对错问题,过去古董商为了卖钱,往往以名家的名字去附会,宋已有「马皆韩幹牛戴嵩」之说。
董源《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后者在辽博(按指辽宁省博物馆),笔墨、绢质地一样,百分之百肯定同出一人之手。元柯九思等人说《山口待渡》是董源真迹,承认他我们同时肯定了《潇湘图》也是真迹。
从记载看,知董源面貌不只一种,尚有青绿,《故宫名画三百种》中有《龙宿郊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我们认为并非学李思训者,是完全用笔墨画完以后才着的青绿,但也是用的圆笔,画的是江南山。根据流传、艺术水平,我们认为可能是董的另一种面貌。
又日本藏《溪山行旅图》半幅,面貌与《龙宿郊民图》略同,是双拼绢的一幅绢,无款,根据文献记载、艺术水平,可断为董作。
《洞天山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故宫。《石渠宝笈》未见著录,本身有很古印,艺术水平高,风格与五代画有出入,山顶圆,下画平坡、石树,用一些干笔,山顶近于米点,近高克恭,上题四大字,很像北京「金鳌玉栋」匾上的字,而它传为明严嵩写的,那么《洞天山堂图》也可能是严嵩题的,其子是大收藏家。诗堂有王铎题为董源,今改为宋人。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轴 纵一五六厘米 横一六〇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董源 洞天山堂图轴纵一八三·二厘米 横一二一·二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中期李公麟,传世作品似乎极多,沈阳七八件,故宫也很多,都够宋画。有些在时代上并不错,错在于附会于李氏一身。白描未必从李氏开始,他当然画的较多,白描可能源于粉本。
现存一件李公麟题名的,及有同时人黄山谷题字的《五马图》(曾入藏乾隆内府,后经溥仪流入日本,私人收藏,战后失踪。此画珂罗版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藏《临韦偃牧放图》有李公麟题名,虽说是临韦偃,恐在技巧上已是自己面貌,只是在部位上用了唐粉本,在勾描上、布景上,用笔自然、写意,摆脱了同时代人的拘板。款作小篆,记载上也有李公麟研究小学写篆字。这一张作品可靠率千分之千,有宋徽宗题,「宣和装」后隔水还在,绢本。
《五马图》,着色,人画的大,线条简单,线条近于《牧放图》,线条流利,艺术水平与之相等,又有黄题,毫无问题。纸本,记载中李创作用澄心堂纸,仿的用绢。
以这两幅印证其他便很便利,当然也包括不了李氏一生(所绘),早年可能差一些,一般讲早晚尽管有差别,但也有共同之处。有的画家多变,有的画家到一定年龄之后变化就很少了。从两件作品可看出李氏作品特高,不会有水平太低的,才学画时期也许较差,但能保留的往往是好的。时代越远淘汰的东西愈多。
《维摩演教图》、《西岳降灵图》画的不错,用笔不同于《五马图》,用笔光滑,无草草之迹。前者有古假印。《西岳降灵图》本身有李公麟同时贺方回︹贺铸(一〇五二年~一一二五年),字方回,祖籍山阴,出身贵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北宋词人︺题,并说自己请李公麟画的。贺为词人,可从明刻帖中见其字学苏体,题跋字也学苏,但较差。贺方回并云见魏泰(魏泰,北宋士人。字道辅,襄阳人。出身世族)藏此图而请李公麟传摹,魏事迹亦可查,而所云之事与史实不符。史传记载,有时错误,但此画错误很多,估计作假的人有一些常识,但无粉本。连款带画全是南宋的。南宋时,李公麟的东西还很多,作假人做了个有旁证的。
北宋 李公麟 五马图卷(珂罗版)纵二六・九厘米 横二〇四・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及局部纵四六・二厘米 横四二九・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李公麟 维摩演教图卷及局部纵三四·六厘米 横二〇七·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台湾《免胄图》即《郭子仪见回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与《维摩演教图》都是流利光滑的,款字不知真假,如是真的,《维摩演教图》也可翻案,待考。艺术水平也与《维摩演教图》同,艺术水平还高。用笔要毛,不毛无笔力,不含蓄,留不住。好笔法,要软中带硬,柔中有刚,《五马图》具备。
宋徽宗画存世不少,自题款,更有自题诗,画的面貌不一,不是一人画的。因自己地位高,赏赐大臣时,用画院作家的画自己签个名,没讲这张画是不是自己画的。南宋《中兴馆阁录》记载,有的说是御画,有的说是御题画。《芙蓉锦鸡图》即是御题画,《腊梅山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亦是。
《雪江归棹图》有蔡京题,可见徽宗承认,也难肯定就是徽宗自己画的。他会画,很难讲哪一种是真的。现至少有一二十幅。一类很工细,还一种较拙。花鸟水墨的多些,着色的花鸟、山水、人物都有。宋徽宗毕竟不是专业画家,已工的不能拙,拙不能巧,估计拙一些的是宋徽宗所画,其他可能是当时画院名手所画。《听琴图》最早记载是御题画。
北宋 李公麟 西岳降灵图卷纵二六·五厘米 横五一三·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李公麟 免胄图卷(局部)全卷纵三二·三厘米 横二二三·八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赵佶 腊梅山禽图轴纵八二・八厘米 横五二・八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赵佶 芙蓉锦鸡图轴纵八一・五厘米 横五三・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赵佶 雪江归棹图卷及局部纵三〇・三厘米 横一九〇・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赵佶 池塘晚秋图卷纵三三厘米 横二三五・八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赵佶 瑞鹤图卷纵五一厘米 横一三八・二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北宋 赵佶 祥龙石图卷纵五三・八厘米 横一二七・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赵佶 杏花鹦鹉图卷(局部)全卷纵五三・三厘米 横一二五・一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还有日本《十二珍禽图》(按即今称《写生珍禽图》。现回流中国,私人收藏),刊于《中国名画集》。《四禽图》、《柳鸭图》、《芦雁图》、《池塘秋晚图》。《池塘秋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范(按指范逾)、邓(按指邓易从)二题,皆假。《柳鸭图》(上海博物馆藏)也有二人题,也假。《宣和睿览集》中散出的《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祥龙石图》、《杏花鹦鹉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三个格式一样,像是代笔,《画继》中认为是徽宗作,值得怀疑。
马和之,有「小吴生」之称。其《毛诗图》,原清宫学诗堂藏,乾隆时有十四卷,还有《赤壁图》、《袁安卧雪图》,均见于《石渠宝笈》记载。我见过存世十二卷。乾隆十四卷中一至四卷和另一诗画册,相传诗是高宗写的。四卷可分四等,应该水平不是差得很多,不出一手,较好者为「鹿鸣」(按指《小雅鹿鸣之什》),字写得也好。画不好的,字也不好。毛诗用笔,天真,自然,活泼,不受拘束,通乎行草,但都够南宋。字为宋高宗书,在当时为第一流写家,水平高。四卷中有两张避「构」字讳,一避高宗子孙之讳,故绝非高宗写的。《赤壁图》可能是高宗写的,高宗字真,故画也可能是真的。陶凤楼罗家的较差,当时一人创稿后,很多人仿,故非马和之者即当时人画,字是御书院人写的。避讳避到孝宗为止,更晚的尚未见。艺术水平最好的是《鹿鸣》、《赤壁图》,字最可靠,高宗草书,好。
宋《百花图》,可能是南宋上中期的,用笔细,带一些拙,不粗。梅花像扬无咎,他是南宋院外画家,自创新法。朱熹集中题画,有扬补之外孙汤正仲叔雅有新方法「倒晕」,「倒晕」即反托,故可知此画与汤叔雅有关(或他,或是其弟子)。
元钱选用色画花卉,但勾勒画法是学过这一画派的,元朝更粗简。(以上为第五次授课内容,未完待续)
南宋 佚名 百花图卷纵三一・五厘米 横一六七九・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