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月球,从神话到科学

2016-03-18 12:39王世杰团队
大众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着陆器嫦娥探测器

王世杰团队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月球充满了各种想象,于是便有了古今中外那一个个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

广寒宫

“嫦娥奔月”的故事里,美丽的嫦娥与玉兔居住在“广寒宫”中,这体现了人们对月球最粗浅的认识——“广寒宫”贴切地描述出月球寂静、寒冷的环境。

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在这样的环境中,声音没有了载体传播,面对面也无法进行语言交流,只能借助无线电。没有了大气的保温,月球白昼和夜晚的温差极大,太阳直射的白昼,表面温度高达230℃,而在太阳下山后迅速降低到-180℃。

由于月球的极轴与黄道面几乎垂直,因此这里没有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并有大片太阳永远照射不到的永久阴影区。在永久阴影区内,表面温度甚至低至-230℃,是月球水冰可能的一个储存场所。

月桂树

相传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里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永远砍伐不尽。

“吴刚伐桂”的故事很形象地体现了月球的地貌类型差异。月球的地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月海和高地。月海通常充填着反射率较高的玄武岩,而高地则主要由反射率较低的斜长岩构成。因此,我们肉眼看到的月球,明暗分明,而吴刚和桂树正是古人看到的月海的轮廓。

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看到“吴刚伐桂”呢?这是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一致,都是约27天,在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过程中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因此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也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也就总是看到“吴刚伐桂”。

“嫦娥”登月

神话是人们认识月球的初始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入。

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开始利用月球轨道探测器、无人和载人的登月飞船近距离探测月球。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降落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人类的第一个脚印。至今,美国和前苏联从月球上采集了共381.65公斤样品,为人类研究月球的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而中国也步入了月球探测的行列,自2007年9月16日中国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以来,陆续发射了“嫦娥二号”轨道探测器和“嫦娥三号(玉兔)”着陆器。未来,我国还将发射“嫦娥四号”登陆器,在月球背面着陆,这将是人类首次降落在月球的背面。“嫦娥五号”着陆器将进行月球土壤样品采集和返回,为我国科学家提供自己的研究样品。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未来人类将能开发月球资源和实现月球移民,将月球从神话中的“广寒宫”变成现实中的人类“第二家园”。(编辑/夏冬)

猜你喜欢
着陆器嫦娥探测器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中国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
嫦娥四号与玉兔互拍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Mining the Moon Becomes a Serious Prospect
“嫦娥三号”两器互拍结束 月球车开始月面测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