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北京没有到里斯本的直航,我们取道伊斯坦布尔转机。从里斯本机场向外走的时候,抬头看到大屏幕广告,恍惚以为这一路辗转,又回到了中国——屏幕上是美景衬托的一幢幢精美房子,配以硕大的中文:欢迎来里斯本投资买房。葡萄牙是欧盟中等发达国家,工业基础较薄弱。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政府财政曾濒临破产。直到2014年5月4日,葡萄牙宣布将完全退出由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组成的“三驾马车”的国际救助计划,不需申请预防性信贷,也成为继爱尔兰之后第二个退出救助的欧元区国家。
对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建立,往往是以机场为起点的。里斯本并不大,从里斯本机场开车出来没多久,恍然发现已经进入市内。里斯本给人的第一印象绝不会是“惊艳”,这里没有令人瞠目的建筑,光鲜靓丽的时尚人群也并不多,在巴黎、伦敦、马德里、罗马等其他欧洲首都城市的光芒照耀下,里斯本显得有些黯淡。可是一旦沉浸其中,也许就在某个角落、某个瞬间,会突然体会到它的优雅从容和气度不凡,里斯本的味道其实是需要时间慢慢品的。
里斯本著名旅游小城辛德拉的街边小铺(摄于2014年)
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大航海历史遗产与中世纪奇观,似乎在提醒世人它昔日拥有的睥睨天下的帝国时光。
葡萄牙地处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一角,国土面积狭小,还经常面临着被邻居西班牙吞并的危险。到了15世纪,葡萄牙的人口只有100万左右,它的物产也不丰富,主要出口产品是葡萄酒。虽然由于大西洋岛屿的开发,其蔗糖生产和出口迅速增长,但如果按常规方式发展,它最多也只是一个处于中游的国家。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人口如此之少、资源相对贫乏的小国,在15世纪末居然出现了大幅度的跳跃式变化。随着15~16世纪造船业与航海技术的发展,在资助航海家向未知海域和航线探索的过程中,非洲、南美洲、亚洲等大片土地被葡萄牙纳入了自己的版图,跨越的幅度达地球的四分之三。葡萄牙人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发现了地球上的三分之二的未知领域。身后的大西洋为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也使得葡萄牙从伊比利亚半岛的一个蕞尔小国,崛起成为跨越陆地、海洋和洲际的世界级大国。
大航海时期曾经的荣耀和辉煌,在里斯本无处不在。亨利纪念碑是一艘石刻的大帆船——亨利在15世纪对葡萄牙航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年作为葡萄牙国王的第四个儿子,亨利亲王让人们相信,世界远比欧洲和地中海大得多,而他运用太阳星相测定航线和修造新型的帆船,使航海家们将远洋的梦想变为可能。亨利像屹立在船头,紧随其后的是发现欧洲至印度航线的达·伽马,而位居第四、手里拿着地球仪的则是哥伦布,虽然他是西班牙人,但却是在葡萄牙学会航海技术的,当他发现美洲新大陆返航时终于在里斯本登陆后,立即轰动了整个欧洲。四周站立着协助亨利的船长、地理学家、数学家、木工等人物雕像。其正面的碑文写着:献给恩里克和发现海上之路的英雄。这个纪念碑是葡萄牙曾经的光荣与梦想,1960年为纪念葡萄牙航海王子亨利逝世500年而建。
到了18世纪,作为葡萄牙最大港口的里斯本,也是欧洲仅次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的第三大港口,停泊着上百支船队。此时的葡萄牙达到了其最辉煌的时刻。
谁也不会想到,一场巨大的灾难马上要降临到这个国家身上。
1755年11月1日早上9时40分,里斯本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袭击。人们事后得知,这场地震的震源在距里斯本城200公里远的大西洋海底,地震持续时间达3.5~6分钟。40分钟后,一场海啸席卷里斯本,摧毁了码头和市中心。灾难还没有结束。因为这一天是万圣节,所有教堂和修道院都点上精美的蜡烛和油灯,以示对天主和圣灵的尊重。在坍塌的教堂里,它们慢慢地开始燃烧,瞬间的海啸没有起到灭火的作用,除了高处的房屋,里斯本2万多所民居成了熊熊烈火的劈柴,浓烟和火焰蔓延在里斯本的上空,整整一周。葡萄牙王室几百年收藏的艺术珍品和7万多册善本书,以及紧靠皇宫的皇家档案馆珍藏的包括15、16世纪葡萄牙最伟大的航海家达·伽马和其他航海家探险非洲、亚洲和美洲过程中收集的地图、航海记录和书籍,被付之一炬。
里斯本大地震是人类史上破坏性最大和死伤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也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其死亡人数高达约10万人,这几乎是里斯本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
路易斯一世大桥是波尔图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横跨杜罗河,连接波尔图老城和对岸的加亚新城
里斯本大地震发生后,当时的葡萄牙国王约瑟一世看着完全被摧毁的里斯本绝望得甚至想迁都。但一位铁腕人物出面,帮他迅速收拾了残局,他就是真正掌握大权的总理大臣庞巴尔侯爵(Marquês de Pombal)。庞巴尔早年曾任职葡萄牙驻法国等国的大使,是个颇有经验的外交官员,游历欧洲各国的经历使他积累了很多先进的治国理念。
庞巴尔侯爵在大火平息后便下令迅速救治伤员和埋葬死者;趁乱在废墟上随意敛取他人财物的一经查实,无须法庭审判,就地枪决;在新的城市规划命令颁布之前,所有新盖的建筑均属违法建筑,强令拆除。随后,他召集了几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精心规划了里斯本的新建筑格局。震前里斯本的中心是皇宫,庞巴尔则将其改为商业、政府和民居为主,这样原来的皇宫广场就成为今天的商业广场;其次,所有的建筑都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和风格,尤其是所有房子都必须装有名为庞巴尔笼子的防震木质结构框架。由于木架对称而且伸缩性较大,能够分散地震力量。为了测试模型的性能,庞巴尔调动军队在模型附近操练,以模拟地震。这是世界上在城市规划中使用的抗震建筑的最早实例之一。
1775年,葡萄牙举行了一个庆祝里斯本重建完成盛大庆典,国王约瑟一世和庞巴尔举杯庆祝他们共同的成就。为了纪念庞巴尔在里斯本重建的功绩,政府建了一座庞巴尔雕像。威武高大、目光炯炯的庞巴尔塑像俯视着广场、眺望他最心爱的港口。因为庞巴尔侯爵广场是里斯本的中心,几条重要主干道都在此交集,所以在里斯本的几天,几乎每天都要向这位矗立在高尖上的侯爵致意。
里斯本大地震,使得这个曾经的大西洋和地中海贸易中心城市和港口从此衰败,继而葡萄牙在工业革命的竞争中失利,国力一蹶不振。在海上崛起的大国时代也从此远去,如今,人们只能从里斯本的片片帆影中回味大航海时代的辉煌。
“对于那些从海上来的旅行者,里斯本,即便是远远看来,就像是在美梦中升起的幻境一样。在亮蓝色天空和金色的太阳底下,里斯本的轮廓那么明晰。教堂顶、塔碑和老教堂耸立在无数房屋之上,仿佛远远地预示着这个明亮的场所,这个被赐福的民族。”这段文字是佩索阿在1925年写《里斯本,旅行者应该看什么?》中的文字。彼时写下这些文字的佩索阿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他也会成为里斯本的标签。
潜意识里,到里斯本还有一个使命,追寻萦绕心头很久的那个名字——佩索阿。
费尔南多·佩索阿于1888年生于葡萄牙里斯本,父亲在他不满6岁时病逝,母亲再嫁葡萄牙驻南非德班领事,佩索阿随母亲来到南非,在那儿读小学、中学和商业学校。在开普敦大学就读时,他的英语散文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奖。1905年他回到里斯本,从此再也没有离开此地。1935年11月29日,佩索阿因肝病严重恶化被送进医院,在留下一张写着“我不知道明天将会带来什么”的小纸片后,第二天溘然长逝。
佩索阿的命运和梵高很相近,都是生前寂寞,死后轰动。在去世若干年后,佩索阿的名字和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1985年10月15日,为纪念佩索阿逝世50周年,葡萄牙举行了盛大的迁葬仪式,将佩索阿的遗骨移至里斯本热罗尼莫斯修道院,供人瞻仰。1987年,葡萄牙政府发行了印有佩索阿头像的纪念钞。1993年11月,里斯本政府将佩索阿生前故居改建为佩索阿文化中心向公众开放。他和16世纪的大诗人卡蒙斯被并称为葡萄牙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
佩索阿的诗句如滚烫的灵魂:“在明亮的日光下,即使声音也会熠熠发光。”他在逝后也享受着来自全世界的倾慕和崇拜。Chiado区的加雷特街有一家名为A Brasileira(巴西人)的咖啡馆,据说这是佩索阿生前经常光顾之地。像巴黎的花神咖啡馆,这里也成了各种文艺青年趋之若鹜之地。咖啡馆分上下两层,还有露天的桌椅,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每天座无虚席。1988年为纪念其百年诞辰,咖啡馆门口的小广场上还立起了一座佩索阿铜像。
1906年开业的波尔图Livraria Lello书店是“世界上最美的十大书店”之一,曾出现在电影《哈利·波特》中
这尊“佩索阿”跷着腿,坐在一张椅子上,似乎要和旁边喝咖啡的人说点什么。他的模样就像他自己写的那样:“他30来岁,清瘦,个头相当高,穿着上稍有一些不经意的马虎,坐着的时候腰弯得很厉害,待站起来以后才会稍稍伸直一点。他苍白而平常无奇的相貌上,既没有明显的磨难感平添惊人之处,甚至连一线磨难的痕迹也极难找到。但这张脸上可以说具有一切:艰难、悲痛,或者完全是曾经沧海之后的一种淡然处世。”只是如今的佩索阿已经没有任何言说的能力,只能静坐在椅子上,“被迫”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合影,冷冷地看着他们摆出各种造型、现出一脸膜拜之情。
从里斯本出来,沿海岸线行走,眼前很快就是大海。视线里出现了很多占地面积很大的别墅,随口开玩笑说:“C罗可能就住在这儿!”陪同的张老师是个事事认真的人,听我随口一说,执著地用葡语向司机求证。没想到司机连连点头。于是放眼这一片别墅群,想象着C罗每天都可以过的面朝大海的惬意生活。
里斯本最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卡斯凯什(Cascais),是一座弥漫着贵族气息的度假小城。据说葡萄牙国王唐·路易斯一世对里斯本的酷热感到难以忍受,有宠臣向他描述了卡斯凯什渔村的迷人风光,于是他决定将卡斯凯什建成葡萄牙王室的避暑山庄。得到了国王的青睐,于是卡斯凯什才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风光旖旎的小城。其实它更吸引世人之处在于,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间谍”、代号007的詹姆斯·邦德的“诞生地”。
“二战”期间,葡萄牙保持中立,这一特殊地位使得参战国争相在葡萄牙设立使馆,安插间谍,渗透对方的情报网络,套取有价值的情报。云集而至的特工们使灯红酒绿的卡斯凯什隐藏着刀光剑影,被世人称为“间谍中心”。在众多各为其主而忙碌的特工当中,有一位在英国海军情报处工作的伊恩·弗莱明(Ian Lancaster Fleming)。在这里,他与战友们成功策划了一起阿尔巴尼亚国王从德国人手中潜逃的任务。此后,他又多次在这座小城与德国特工斗智斗勇。
也许是这里的经历让伊恩·弗莱明对卡斯凯什念念不忘,退休后,他重返此地,在卡斯凯什的“太阳酒店”里,创作了“007”系列小说的开篇之作《皇家赌场》,此后一发不可收。他以每年一部的创作速度相继出版了《生与死》、《永远的钻石》、《来自俄罗斯的爱情》、《霹雳雷球》、《爱我的间谍》、《女王陛下的特工》、《你只活两次》等10多部“007”系列小说。
对中国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小城科英布拉(Coimbra)是个略显陌生的名字。其实,这座低调朴实的小山城曾是葡萄牙的首都,它的历史可以追寻到古罗马时期。一条河傍山而过,狭窄巷陌里,古老的石子路被磨得发亮,见证着这个古城悠长的历史。
科英布拉最值得骄傲的,是它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科英布拉大学。科英布拉大学创建于1290年,最初有艺术学院、法学院、教会法学院、医学院。18世纪,时任葡萄牙王国内政大臣的庞巴尔侯爵对科英布拉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对于科学领域教育方面,使其更加符合启蒙运动以及反教权主义的精神。
科英布拉大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大学占据了大半部分的科英布拉区域。那么当你穿过老校区大门时,时光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到久远的中世纪。带领我们游览的老师不无自豪地说,科英布拉大学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皇宫的大学——校长楼居然是葡萄牙原来的皇宫。
科英布拉大学的“镇宅之宝”是它的若安妮娜图书馆(Biblioteca Joanina)。它是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属于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推开门,视线所及感受到的震撼绝非语言文字可以形容。红色和金色为基调的内饰展露着图书馆的奢华与精美;屋顶有将近5米高,分为上下两层,而上下用的楼梯都精巧地藏在每个隔断的角落中;宗教、战争和历史为主题的挂毯和瓷砖画点缀在图书馆四周的墙上。
于今天而言,这金碧辉煌的图书馆已无通常意义的借阅、浏览功能,而只是展示它曾拥有的荣耀和辉煌。该图书馆对外开放,但限制参观,访客须分批进入,6人一批,每批参观20分钟。每位参观者一进到里面,在这些散发着幽远之气的古籍面前,似乎只有屏气呼吸、顶礼膜拜的份儿。书架上至今还陈列着超过30万册“古董”般身世的书籍。而和这些书籍同处一个空间的,除了我们,还有另外一种生物——蝙蝠。虽然整个图书馆是木质的,又陈列着价值连城的书籍,但却很少出现蛀虫问题,或许都要感谢这些昼伏夜出的蝙蝠们。
科英布拉大学作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带动了该城市的文化生活。而数以万计的学生使这座当之无愧的“学生之城”始终保持年轻的姿态,繁荣不止,生生不息。每年的5月,科英布拉大学会迎来许多游客,原因就是这里举行的毕业聚会。学生们会组织各种活动纪念在大学度过的美好时光,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燃烧”代表了各个学院的、不同颜色的讲义带,也就是所谓的“燃带节”。真烧?当然不。现在只是象征性地手执丝带挥舞两下而已。和中国的毕业季一样,这个时候,也是表白和被表白的高峰期。据说有时候求爱的男生,会在女生阳台下高唱小夜曲,而女生如果接受,就把丝带绑在阳台上。
在科英布拉停留的两天时间,我们被安排在泪宫酒店(Quinta das Lagrimas)下榻。后来才知道,这里曾发生了一段在葡萄牙流传甚久的凄美爱情故事:
佩德罗一世是第八位葡萄牙国王,他是阿方索四世的第三子。佩德罗一世还是王子的时候,按婚约娶了西班牙公主康斯坦莎为妻。但是他却爱上了公主的侍女伊内丝,两人生了几个孩子。这段恋情遭到了佩德罗父亲阿方索四世的反对。1345年康斯坦莎去世,佩德罗决心与伊内丝结婚。但伊内丝是卡斯蒂利亚领主女儿的身份,令阿方索四世耿耿于怀。为使葡萄牙免于被卡斯蒂利亚政治所牵连,阿方索四世派了三名男子暗杀了伊内丝。
佩德罗悲痛欲绝,但不动声色。1357年阿方索四世去世后,由佩德罗继承了王位。他一登基,便立即将两名杀害自己情人的凶手抓捕起来,为了要让杀手也感受到恋人死去时心裂开来的痛苦,他把刺客的心脏挖出来吃下以示复仇。佩德罗同时宣布他和伊内丝早已秘密结婚,她才是葡萄牙真正的王后,因此她应该按照王后的礼仪重新下葬。他把伊内丝的棺材打开,要求当初判决驱逐伊内丝出境的法庭里的高官们亲吻已腐化分解的王后手骨表示敬意。
在佩德罗的坚持下,伊内丝最终被埋葬在距离里斯本以北100多公里的阿尔科巴萨(Alcobaca)修道院里。她的坟墓和佩德罗的坟墓脚对着脚。这是佩德罗的设计,意味着等到末日审判来临的那一天,他复活的时候,能第一时间看到他最心爱的伊内丝。两个坟墓上都刻有相同的一句话:“直到世界末日。”佩德罗一世至死时也没有再结婚。
将这段凄美爱情故事流传至今的人物,不得不提到《卢济塔尼亚人之歌》和其作者、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中描写这段故事的文字就镌刻在泪宫酒店花园里的泉水边,上面写着:“伊内丝死得悲惨,蒙德古的宁芙们久久怀念,他们的眼泪化作清泉,把这段爱情永远记忆,泉水被称为伊内丝之爱。清澈的泉水把鲜花浇灌,那泉水全是眼泪,诉说着爱情!”“眼泪庄园”的庭院里,有汩汩流淌着的泉水,这就是著名的泪泉。传说泉水就出自不幸的伊内丝最后一次哭泣的地方……此情此景,令人心动。难怪有人将之比拟为葡萄牙版的“梁祝”。
波尔图(Porto)并不是一个令人一见钟情的城市,却是离开之后便难以忘怀的地方。
一路北上、到达波尔图的时候已是黄昏,阴郁的天气又夹杂着小雨,这个葡萄牙第二大城市的面貌一时含混不清。在此之前,除了知道这里有一支著名的足球队之外,对这个城市毫无概念。
第二天早上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眼前的一切渐渐明亮起来,这个城市的魅力也一点点释放出来。波尔图是依杜罗河而建的城市。乘一艘游船,徜徉杜罗河是最好的选择。杜罗河面并不宽,两岸的建筑像一幅幅流动的风景,山丘上的修道院、沿河的街铺和仓库、大大小小的渔船、低空盘旋的白色海鸟……
波尔图音乐厅(Casa da Musica)是这座老城的新地标,有点类似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虽然其规模与气势当然无法与国家大剧院相提并论,但里面也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慕名参观者。
波尔图音乐厅的设计师说起来也与北京有不少缘分,他就是颇具争议的中央电视台新址的设计者、荷兰人库哈斯。这座建筑位于车水马龙的市中心,外观结构相当不寻常,它使用了平滑而棱角分明的混凝土多面体造型,素净的混凝土体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同一颗坐落于黄色石材铺地广场的钻石。建筑师在该项目中通过将建筑设计为实体,以两个鞋盒造型的音乐厅及其他公共项目创建了一个掏空的体块,从而解决音乐厅与身在室内或室外的公众之间的关系。
2005年5月,波尔图音乐厅甫一开幕,一下子成为当地的明星建筑。值得一提的是,与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音乐厅不同,波尔图音乐厅的四周竟然是由透明的玻璃围起来的。工作人员特地带我们到楼上参观,透过玻璃,里面正在排练的交响乐团的现场一览无余。但奇怪的是,外面的嘈杂声音仿佛被隔绝于另一个世界,一点也没有影响到里面。工作人员解释说:这种双层真空波浪状玻璃,隔音效果极好,另外,波浪形的玻璃对声音的反射比较均匀,听众无论坐在哪一排都能欣赏得到近乎一致的原声。
如果一家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没错,这就是几乎成了每一位到波尔图的游客必须去探访的Livraria Lello书店。“世界上最美的十大书店”,必然有它入选。这间书店在1906年就已开始营业,但却不大为人所知,直到它出现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场景里(J.K.罗琳曾在书店二楼的咖啡座写作)。在这个神圣的新哥特式的书店里,能找到我们印象里关于“天国的阶梯”的终极定义。图书馆的新派艺术区域,体积巨大的木质楼梯上的精美雕刻和错综的墙壁、华丽的立柱融为一体。彩色玻璃窗上也绘制了精美的图案,屋顶有一扇透明天窗,上面写有书店创始人何塞·莱洛(José Lello)的格言,这一切都让书店呈现出教堂的外观。
因为书店规模有限,而每天要进来“到此一游”的人太多,所以书店每隔一段时间才放一批人进去。即便如此,依然抵挡不住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进到书店一看,发现里面卖的书绝大多数是葡萄牙文的,也只能买点书签和明信片留作纪念。周围大多数人在忙着拍照,不禁自嘲,这葡萄牙人真够淡定的,换作国人,肯定抓住这商机印刷多语种纪念品大赚一笔。
与波尔图球队同样驰名的,是这里的葡萄酒,波尔图是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正因为倚靠着杜罗河谷,有80多家葡萄酒商的仓库和发货点都集中在那里。而波尔图的酒窖,其实都不在河岸边,你要深入到河南岸的村庄里。这里的酒窖几乎家家都可以让游客参观。另一个城市名片就是以这个城市命名的波特(Porto)酒。波特酒是一种加强型葡萄酒,在波特酒的历史中英国人功不可没。当年英法百年战争,英国人无法买到美味的法国葡萄酒,于是就寻找替代品。而杜罗河谷的气候和土壤都是绝佳的选择,于是就在这个地方酿酒。后来由于运输保存的问题,在葡萄酒酿造的过程中加入白兰地,于是成就了这款有特色的加强型葡萄酒。普通葡萄酒酒精度在13%左右,而波特酒的酒精度在20%左右。大多酒窖都设有“导游讲解+现场品鉴”的行程,可以根据喜好和酒量安排一条属于你的品酒路线。到了酒的故乡,自然免不了开怀畅饮,于是在波尔图的每一顿,都喝得微醺。微醺之即,看夜幕初上的杜罗河,波光潋滟,摇曳着灯光斑斓,一时神情恍惚,不知身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