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
与固定翼飞机、旋翼机、直升机一样,飞艇曾在人类航空史上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经历了军事武器、探险工具、运输平台的复杂流变过程后,这种问世于19世纪的“天空之城”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英格兰东部贝德福德郡的卡丁顿,“天空登陆者10号”(Airlander 10)巨大的躯体正在1915年建造的1号艇库中进行着最后的调试,以便为4月初的首飞做准备。这种最初被称为“长航时多元智能载具”(LEMV)的飞艇是1938年以来人类建造过的最大硬式飞艇,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飞行器。它那93米长、44米宽、26米高的主尺度远远超过了当今世界最大的客机“空中客车”A380(长72.72米,客舱宽6.5米,高24.09米),造价却只有后者的一半不到。尽管“天空登陆者”永远无法像A380那样飞出945公里的时速,但它搭载10吨货物连续飞行3个星期的耐久力同样是后者无法企及的,更何况飞艇还能在冰面、沙漠甚至水上灵活起降。
在飞艇复兴的浪潮中,“天空登陆者”并不孤独。2005~2007年,戴比尔斯钻石公司曾经租用“腓特烈港号”飞艇执行对博茨瓦纳钻石矿的空中测绘和勘察作业,效果良好。同型的“博登湖号”则在日本和德国开辟过空中游览航线,并进行了一次由南欧抵达亚洲的不着陆海上飞行。在美国,世界航空集团(Aeros)已经制造出81米长的大型运输飞艇“龙之梦号”,计划在其基础上开发载重250吨的超级货运飞艇。中国同样在2015年10月放飞了军民通用平流层飞艇“圆梦号”,并正在继续生产大型专用侦察、运输和消防飞艇。
不过,那些在卡丁顿参与“天空登陆者”项目的工程师未必知晓:整整100年前,Luftschiff(德语“飞艇”)曾经是一个令全英国闻之色变的词语。1916年夏天,急于打破战略僵局的德国一次性出动十余艘飞艇,对伦敦、诺丁汉、斯特拉福德等英国城市进行了整整三轮的狂轰滥炸,造成1000多名英国军民死伤,经济损失超过100万英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战略轰炸,也是“有限战争”向总体战转变的分水岭。而在遥远的1936年,人类已经制造出了长达245米、直径41.18米的“兴登堡号”客运飞艇,并以一场惨烈的事故留名史册。甚至连纽约著名的帝国大厦,在建造时也曾考虑添加飞艇系留塔,以供当时方兴未艾的商用飞艇进行起降。
从航空先驱的奇思妙想,到“跨界”军民两用的“天空之城”,再到销声匿迹之后的复兴,一个多世纪的飞艇发展史见证了这种“轻于空气”(Lighter than air)航空器在技术方面的日渐精进,也见证了人类持续挖掘成熟发明创造潜在价值的才能。如同桂冠诗人丁尼生在《洛克斯利大厅》中所预言的:那些“充斥苍穹、挂着魔帆的商船”,终将度过战鼓雷鸣、战旗招展的时代,从而“在宇宙法则的包揽中进入安详的梦幻”。
19、20世纪之交,正当克莱芒·阿德尔、莫扎伊斯基、莱特兄弟等发明家基于朴素的空气动力学知识,着手试制人类第一批飞机的同时,另一类以空气静力学理论为依托的飞行器也处在了孕育之中。通俗地说,当飞行器内部填充有“轻于空气”的气体时,将会自然获得上升的空气静力;此时若能给它增加一组水平推力,使其能在悬空状态下以一定的速度、按照一定的方向前进,将会比“重于空气”的无动力滑翔机和动力飞机拥有更稳定的飞行状态。18世纪的载人热气球和氢气球是最早的“轻于空气”航空器,到了19世纪80年代,随着实用汽油机的问世,以内燃机为动力、内部填充有氢气的雪茄形飞艇在欧洲大陆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发明。
斐迪南·冯·齐柏林(Ferdinand von Zeppelin)并不是第一个发明飞艇的人,甚至也不是全德国最聪慧、最专业的航空工程师。52岁之前,这位来自符腾堡王国的公爵是一名职业骑兵军官,参加过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研究气球、飞艇等航空器只是他的个人爱好。1891年退役之后,年过半百的老将军发起少年之狂,执意要把不多的余钱投入到既有飞艇的改进和标准化事业当中。彼时流行的飞艇结构属于软式(non-rigid),整个艇体是一个大气囊,靠气囊内填充的氢气来保持外形,内部没有应力支撑构架。它的优点是制造相对简单,放气后还能折叠收藏;缺点是有效载荷太小,缺少支撑的艇体(尤其是头部)在遭遇气流压力时还会变形,影响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齐柏林从匈牙利工程师大卫·施瓦茨的遗稿中获得了灵感:假如用较轻的铝材制造一个有纵向和横向支撑的雪茄状龙骨,类似一艘大船,外侧覆盖上亚麻和丝绸蒙布,就能使飞艇的气动力外形稳定化。氢气并不直接充入蒙布内部,而是分散搭载在十几个小气囊里,分别置于龙骨的各个隔舱之内;如此即使有一两个气囊泄漏,飞艇也可以保持升力。提供水平推力的汽油机和客货舱被吊挂在龙骨最下方,理论上只要龙骨结构足够坚固,艇体的尺寸和有效载荷可以不断增加,最终成为真正的“天空之城”。
现代硬式飞艇之父、德国工业家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1838~ 1917)
但这位雄心勃勃的老“极客”(Geek)财力并不丰厚:齐柏林家族在巴登大公国南部的康斯坦茨有一块地产,除此以外并无多少现金,还要维持一大家子的开支。老伯爵用房产做抵押,向银行换来了44万马克,又从工程师协会申请到一笔赞助,还说服为飞艇提供发动机的大发明家戴姆勒认捐了部分资金,这才在1898年启动了第一艘铝骨硬式飞艇(rigid airship)的试制。这是一艘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长128米、直径11.73米,内充1.13万立方米的氢气,需要5名乘员才能操纵。作为对比,法国飞艇工程师桑托斯·杜蒙正在研发的新型软式飞艇全长只有22米。为了避免飞艇起飞时撞上建筑物或树木,齐柏林还在自家庄园附近的康斯坦茨湖上搭建了一个水上艇库,用浮筒和锚链固定,可以根据风向进行旋转。日后大部分飞艇库的构造都参考了他的设计。
1900年7月2日,这艘被命名为“LZ-1号”(LZ是德语“齐柏林飞艇”的首字母缩写)的飞艇第一次试飞,就创造了时速22公里的世界纪录,飞艇在460米高度飞行了6公里,耗时17分钟。同年10月31日的第二次试飞将时速提升到了32公里,滞空时间为28分钟。相比之下,1903年莱特兄弟试飞的“飞行者1号”飞机最长滞空时间只有59秒,飞行距离不过260米。到了1906年,齐柏林试制的第三艘飞艇“LZ-3号”已经能搭载11名乘员连续飞行4~5小时,最大时速超过45公里,这是还处在摇篮期的飞机完全无法企及的。
到这时为止,齐柏林的所有作品还都是半作坊式的产物,但他已经下定决心要继续改写历史,试制一艘能连续飞行一昼夜的新艇。1908年8月4日,老伯爵亲自乘坐136米长的“LZ-4号”从腓特烈港起飞,进行往返瑞士的24小时飞行试验。当飞艇已经结束7/8的航程,在斯图加特附近临时降落、排除发动机故障时,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把艇体刮到了树上,泄漏的氢气被烟头点燃,“LZ-4号”当场起火,毁于一旦。《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胡戈·埃克纳(Hugo Eckener)用照相机拍下了70岁的齐柏林站在残骸之中,痛苦而落寞的表情。照片刊出之后,德国工业界和普通市民发起募捐,在短期内筹集了280万马克,赠送给齐柏林作为东山再起的资金。
1908年底,以民众募捐和政府预拨的600万马克为初始资本,齐柏林成立了以他本人命名的飞艇建造公司和科研基金会,并在腓特烈港建造了大型车间、飞艇库和氢气制备厂。那位误打误撞参与飞艇报道的记者埃克纳也加入了公司,成为老伯爵的助手。1909年,法兰克福市政府决定出资成立德国飞艇运输公司(DELAG),购买齐柏林飞艇开辟客运航线。从那时起,齐柏林公司的生产逐步实现了工业化规模,建造一艘新艇的时间由最初的7个月缩短到了2个月,到1914年7月为止共建成21艘新艇(不含最初的4艘试验艇)。这些飞艇按尺寸、发动机、载客量和续航力可细分为多个型号,但都采用标准化结构和施工图纸,以节约工时。
与发展相对缓慢、事故不断的飞机相比,1910年前后的齐柏林飞艇已经能以超过70公里的时速将20名乘客和十余名驾驶人员运送到1000公里之外,显然是一种更成熟的商业运输工具。DELAG陆续开通了从法兰克福到柏林、巴登、哥达、汉堡、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城市的国内空中航线,后来还和北德意志-劳埃德轮船公司合作,推出从英国和北欧到德国国内的跨国海空联运。从1910年6月到1914年7月,DELAG下属的飞艇累计飞行1600航次,运送乘客3.725万人次,没有发生一例重大事故。仅“LZ-11号”就在3年内运送乘客9783人次,累计飞行5.4312万公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套成熟的航空客运模式,创造了若干项“第一”:第一次空中无线电收发,第一条跨国客运航空线,第一批经航空器送达的邮件,第一次皇室观光飞行……
1917年3月8日,78岁的老齐柏林病逝于柏林,将他的商业帝国留给了胡戈·埃克纳。到那时为止,齐柏林公司建造的飞艇累计已达88艘,是当之无愧的航空业巨头,以至于“齐柏林”(Zeppelin)这个姓氏本身成为飞艇的同义词。1968年,英国一支新出道的摇滚乐队将自己命名为“铅制齐柏林”(Led Zeppelin),取的正是这一寓意:他们希望自己的音乐像飞艇一般举重若轻,既能平稳飞行,又满含随时可能燃烧的氢气。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时德国陆海军共装备有12艘硬式飞艇,齐柏林公司奉命进入战时状态,以每2个月3艘的速度为军队生产新型飞艇。最初,德军主要用飞艇执行侦察和骚扰任务,但不久之后,总参谋部就发现了它们的新用途:实施战略轰炸。尽管英法等国的战斗机巡航速度比飞艇快,但飞艇的续航力和有效载荷是飞机无法企及的。德国飞艇可以在白昼从大陆基地起飞,借着夜幕掩护进入英国上空、投下炸弹,随后安然飞返。在前雷达时代,防御方根本无法在夜间对其加以拦截。况且一旦丢掉了炸弹和压舱物,齐柏林飞艇就能以300米/秒的速度爬升到超过飞机升限的高空,更令敌方飞机鞭长莫及。
1915年1月20日,德国海军的3艘飞艇对英国本土进行了第一次试探性空袭,仅造成很小的伤亡。5月31日,轰炸目标转移到伦敦。“LZ-38号”从1300米高空投下了91枚小型燃烧弹、28枚炸弹和2枚手榴弹,炸死7人,炸伤35人。由于飞艇上没有安装投弹瞄准器,这类空袭的精度并不高。但因为德国人自己也无法区分军用和民用目标,炸弹随时可能落到平民和妇孺头上,从而使英国民众承受了巨大的恐慌和心理压力。同年10月,5艘德国飞艇在执行夜间空袭任务时,把炸弹丢到了一座剧院、一所孤儿院和伦敦河滨区的居民楼里。从那时起,齐柏林飞艇在英国就获得了两个不光彩的绰号——“剧场破坏者”和“婴儿杀手”。
进入1916年,齐柏林公司最新的P型飞艇开始投入量产。它们安装有6台240马力6缸汽油机,时速超过100公里,可以载着5吨炸弹飞行36小时。在新装备的刺激下,德国海军飞艇部队指挥官彼得·施特拉塞决意改变零打碎敲式的轰炸,集结十余艘新型飞艇,对英国大城市、工业基地和港口发动3轮空袭,使对方因心理震慑而求和。8月初的第一轮攻击因天气原因效果不佳,但德国人高估了自己的战果,把炸弹落入海里溅起的浪花当作了爆炸的火光,因此极为振奋。9月2日,16艘飞艇带着32吨炸弹进行了第二轮攻击。其中“SL-11号”在伦敦上空被英军的地面探照灯锁定,一架英国战斗机发射的机枪弹点燃了艇体内的3.8万立方米氢气,价值9.3万英镑的“SL-11号”带着16名乘员烧成了一团残骸。而轰炸给英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只有2.1万英镑。
在英国卡丁顿基地历史悠久的1号艇库,当今世界最大的飞艇“天空登陆者10号”正在为4月初的首飞做准备。巨大的尾部气囊使该艇获得了“飞天屁股”的谑称
到这时为止,英国战斗机飞行员已经初步掌握了拦截齐柏林飞艇的技巧:尽管“婴儿杀手”有着升限更高、爬升速度更快的优点,但飞艇是一种经过严格配平的航空器,不能做剧烈的闪避和转向动作。为了提高空袭命中率,它们往往会在投弹前降低高度、进入飞机的有效升限之内并停留一段时间,此时正是飞艇最脆弱的阶段。假如战斗机能首先以高爆机枪弹打穿飞艇的蒙皮和气囊,让逃逸出来的高纯度氢气与空气充分混合,随后再用几发白磷燃烧弹将这一大团混合气体引爆,昂贵的飞艇就将像火炬一般燃烧起来。唯一的应对之道是将填充气体由氢气变更为无法燃烧的氦气,但氦气的制备价格是氢气的18倍,德国人很难承担如此高昂的成本。
彼得·施特拉塞依然抱有侥幸心理。9月23日晚间,19艘齐柏林飞艇相继出现在伦敦和米德兰郡上空,开始了第三轮空袭。新完工的“L-32号”在伦敦东区上空被探照灯锁定,随后遭到截击机上高爆弹和燃烧弹的混合扫射,当场起火坠落。“L-33号”则因为指挥官过于惊恐,自行降落在埃塞克斯郡乡间,并把飞艇烧毁了。只有巨大的“L-31号”在王牌艇长海因里希·马蒂的指挥下完成了任务,把炸弹丢到了朴次茅斯海军基地附近。但他的运气只维持了一个星期——10月1日,当“L-31号”奉命执行最后一次空袭任务时,遭到了4架英国飞机的围攻,冒着熊熊大火坠落在波特斯巴尔。当地农民在地面发现了一个大坑,坑里是摔成重伤的马蒂,他很快就死了。
第三轮空袭的失败意味着施特拉塞大规模轰炸策略的破产。从那时起到战争结束,齐柏林飞艇对英国的空袭又恢复到零散状态,战果寥寥。到战败为止,齐柏林公司一共为德国陆海军建造了84艘飞艇,执行了1200多次侦察任务和51次空袭任务,投下197吨炸弹,炸死557人、炸伤1358人,给协约国造成150万英镑的经济损失。有60艘齐柏林飞艇在战争中损失,其中38艘被击落或俘获,22艘毁于故障和天气原因。受《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被迫交出全部军用飞艇,并终止大型飞艇的建造,仅允许齐柏林公司继续从事商业活动。
“婴儿杀手”的历史暂时告一段落。但齐柏林飞艇在大战后期的多次远距离飞行使更多国家注意到了“轻于空气”航空器的价值。在飞机的持续飞行里程以及有效载荷仍比较有限的情况下,飞艇在远程运输、极地探险和商业客运方面显然有着更现实的吸引力。因此,尽管曾经的巨无霸齐柏林公司暂时蛰伏了起来,其他国家却以百般的热情投入到飞艇开发和试飞当中。1919年7月,英国海军的“R-34号”飞艇从苏格兰海岸出发,用时108个小时又12分钟完成了横渡大西洋、抵达美国纽约州的飞行,全程共5797公里,随后又自美国飞回。1926年5月,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指挥意大利建造的“挪威号”飞艇,进行了人类第一次越过北极点的飞行。
1928年春末,另一支由18名科学家组成的多国联合科考队乘坐“意大利号”飞艇,前往北极执行测绘和科考任务。但飞艇在途中与冰山相撞,艇体下落不明,驾驶舱则带着9名幸存者坠落到北极冰原上。飞艇设计师诺别列用自制的无线电台发出了“SOS”信号,被数百公里外的一位苏联无线电爱好者意外接收到,随后开始了20世纪规模最大的极地搜救行动。苏联、挪威、瑞典、芬兰等国纷纷派出破冰船和飞机前往北极,阿蒙森也在飞赴险区途中因气候恶劣而失踪。整个搜救行动持续到7月初,终于发现了7名幸存者,由苏联破冰船“克拉辛号”运出险区。这段传奇故事在1969年改编为电影《红帐篷》,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1926年5月,协约国大使会议取消了对德国建造大型飞艇的禁令,齐柏林公司再度加入到飞艇竞赛当中。1928年10月11日,胡戈·埃克纳亲自指挥新完工的“LZ-127号”离开腓特烈港,开始了盼望已久的跨越大西洋之旅。这艘以齐柏林伯爵本人命名的新飞艇以硬铝合金为骨架,全长236.53米,安装5台550马力迈巴赫汽油机,最大时速128公里,造价400万马克。除去40名艇员外,下方吊挂的客舱内还有供20位乘客使用的卧铺、餐厅和洗手间,是一间真正的“飞行旅馆”。飞艇首先沿大西洋驶向美国东海岸(用时111小时44分钟),在纽约卸下乘客,接着又用71个小时49分钟顺利返回德国。此前,由海路向东横渡大西洋的速度纪录是英国豪华邮轮“毛里塔尼亚号”在1924年创下的,时速约48.6公里,而“LZ-127号”此行的平均时速竟高达113公里!
1929年8月,“LZ-127号”开始了飞艇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特为此次飞行提供了20万美元的经费,并派出记者全程跟踪报道。飞艇首先从德国出发,前往纽约迎接赫斯特报系的记者和美国海军观察员,接着返回德国,搭载上另一批国际记者和科学家,然后经波兰和苏联领空飞往日本。8月23日,飞艇自东京出发,用时79个小时3分钟抵达美国西海岸,飞越旧金山金门大桥。8月29日,“LZ-127号”抵达新泽西州赫斯特湖航空站,圆满完成了这次环球之旅。前后共飞行12天又12小时13分钟,总航程3.3234万公里。为纪念这一事件,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授予胡戈·埃克纳金质奖章。这也是全球大萧条到来之前,最后的浮华记忆之一。
若从狂热程度上看,美国这个新兴航空强国对飞艇的痴迷绝不逊色于齐柏林飞艇的诞生地德国。1923年,费城海军工厂建造了以氦气为浮升气体、全长207.26米的“谢南多厄号”飞艇,航程可达8000公里。2年后,美国最大的橡胶企业古德伊尔公司与齐柏林公司合股创建了一家飞艇制造厂,由德国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在俄亥俄州的阿克伦建造齐柏林飞艇。1926年,美国海军部向该公司订购了两艘239.3米长、40.5米宽、44.6米高的大型侦察飞艇,即“阿克伦号”与“梅肯号”。它们安装有8台12缸迈巴赫汽油机,最大时速可达128公里,有效航程1.1万公里,乘员多达60人。在处女航中,“阿克伦号”一度创造了连续滞空300小时的纪录!
在20世纪20年代航空领域的探索期,美国工程师们曾经设想用飞艇的巨大续航力来弥补小型飞机滞空时间短的缺陷。他们对“阿克伦号”和“梅肯号”进行了改造,在飞艇腹部设置一个巨大的机库,可以携带5架柯蒂斯F9C-1“雀鹰”型双翼侦察机。这些飞机平时保存于机库内,执行快速侦察任务时由一个伸缩吊架释放和回收。这样一来,飞艇就变成了一艘“空中航母”。它们可以飞行到数千公里之外充当舰队的耳目,以无线电汇报敌方港口和舰队的活动情况,也可以充当小型飞机的空中维修和补给站,可谓别出心裁的创举。
但“阿克伦号”和“梅肯号”的结局都相当悲惨。前者于1933年4月4日凌晨在新泽西州附近遭遇恶劣海况,飞艇在尝试水上降落时被大西洋的海浪拍翻,76名乘员中仅3人幸存。后者则在1935年2月12日遭遇强风袭击,气囊发生泄漏,艇体迅速下坠,沉入旧金山以南的蒙特雷湾。这两次事故暴露出了大型飞艇的另一项严重缺陷:由于水平机动性不佳,飞艇在恶劣天气下往往难于快速降落避险,导致设备和人员毁于一旦。由于“阿克伦号”和“梅肯号”的单价高达550万美元,而军用飞艇最积极的倡导者莫菲特少将已经在“阿克伦号”事故中遇难,美国军方自1935年起就中断了大型硬式飞艇的研发,仅保留较小的软式艇。
有趣的是,美国的“飞艇热”甚至还蔓延到了建筑领域。1929年,帝国大厦的开发商之一、纽约州前州长阿尔弗雷德·史密斯宣布将在这座摩天大楼顶部设置一座60米高的飞艇系留塔。乘坐商业飞艇抵达纽约的乘客可以沿艇艏的跳板进入大厦103层,随后乘电梯抵达86层办理入关手续,7分钟内即可踏上第五大道。但担任技术顾问的埃克纳提出了质疑: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会使楼宇之间的微风变成无法计数的紊乱气流,在变化莫测的风暴中,庞大的飞艇根本无法顺利与系留塔对接。此外,如果飞艇只有艇艏系留在帝国大厦顶部,艇身和艇尾却没有固定的话,一旦遇到冷空气流,很可能会发生翘尾,给乘客和地面行人带来生命危险。到1931年,这项异想天开的飞艇系泊计划终于宣告流产,帝国大厦顶部最终建造了一座无线电发射塔,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但埃克纳绝非墨守成规之人。相反,“LZ-127号”的环球之旅结束后不久,他就开始考虑进一步提升飞艇航线的运力。当时由齐柏林飞艇运营的跨大西洋航线单程约需3天,只比大型邮轮快1天,每趟只能搭载20位乘客,票价极高。如果能把乘客数量增加到30人以上,并换装功率更大的发动机,飞行时间和成本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从1930年开始,埃克纳就致力于建造一艘长达245米的新型客运飞艇,即LZ-129“兴登堡号”。但这一计划在纳粹党上台之后受到阻挠:德国空军企图控制齐柏林公司,并把政治态度中立的埃克纳排挤出去。到了1935年,拥有26年历史的DELAG被迫解散,重新组建了空军部控股40%的DZR公司,新艇的工程才全面展开。
“兴登堡号”毫无疑问是一件划时代的杰作:它的直径达到了41米,气囊容积20万立方米,设计载客能力50~70人,还可搭载40~60名驾驶与服务人员。4台1200马力的16缸戴姆勒-奔驰DB602型柴油机使飞艇能实现135公里的最高时速,另有2台220瓦发电机提供生活用电。客舱分为上下两层,设有25个双人卧室、一间50人大餐厅、10人阅览室、酒吧、淋浴房、卫生间、电气厨房和吸烟室。两舷还设置了罕见的观景走廊,每侧有6扇巨大的有机玻璃窗户。当飞艇航经大洋和雪山时,乘客可以俯瞰下方的壮丽景色。
只是当这件空前绝后的作品与纳粹党粉墨登场的时代背景相夹杂时,流露出的全都是悲观气息。胡戈·埃克纳在被迫离开公司前,曾希望从美国进口氮气作为“兴登堡号”的浮升气体,但被美方所拒绝。最终使用的仍是易燃易爆、曾经葬送过数十艘齐柏林飞艇的氢气。1936年3月26日,正式完工还不到1个月的“兴登堡号”被戈培尔要求参加庆祝吞并莱茵兰的宣传飞行,结果遭遇强风,尾翼部分受损。4月6日,当新艇完成首次载客运行、从巴西返航时,又发生了半数发动机故障的严重事故,一切都在预示着不祥的信息。
整个1936年,“兴登堡号”共进行了30.8万公里的商业飞行,载客2798人次,运送货物和邮件160吨。1936年8月1日柏林奥运会开幕式上,该艇吊着一面巨大的五环旗从柏林奥林匹克运动场上空飞过,成为引人注目的历史瞬间。在商业飞行之外,“兴登堡号”还参加了纽伦堡纳粹党代表大会的宣传飞行。当时搭乘该艇从德国法兰克福前往美国赫斯特湖的单程票价为400美元,往返票为720美元;如果希望包下一个双人舱,则票价相应上涨到680美元(单程)和1224美元(往返),是一个极其高昂的数字。这意味着实际上只有达官贵人和富豪敢于尝试如此奢侈的空中之旅。1936年10月9日,DZR公司甚至专门为美国的数十位顶级富豪和社会名流举行了一次历时11个半小时的“百万富翁之旅”,由新泽西州往返波士顿,成为一时盛事。
但改变所有人命运的时刻还是来临了。1937年5月3日晚间,“兴登堡号”离开法兰克福,开始执行当年夏季欧美往返航线的首次飞行任务,艇上共有36名乘客和75公斤货物。5月6日傍晚时分,飞艇已经抵达目的地新泽西州赫斯特湖上空,但因为当地有雷雨,迟迟无法降落。因为担心燃料耗尽,经验丰富的普鲁斯艇长违规做了一次全速小半径急转弯,并开始排出多余的氢气。由于艇艏无法靠上系留塔,普鲁斯又做了一次急转弯,意外导致艇尾附近的一根缆线断裂,像鞭子一样击穿了尾部的两个气囊,氢气随即开始泄漏。
晚间19点25分,赫斯特航空站的工作人员突然注意到“兴登堡号”的垂尾附近正在漏气,艇体蒙皮上则出现了雷雨天常见的静电火花。一声巨响过后,飞艇尾部冒出一团冲天的黄色火球,随后剧烈坠地,龙骨整个折断。由于艇艏气囊内仍有氢气,“兴登堡号”的前部在几秒钟时间里就被抬了起来,像一支雪茄一样指向天空,紧接着艇鼻里也喷出了火柱。驾驶舱和客舱的地板先是高高翘起,与地面形成45度角,随后从中间裂成两截。围观人群发出了尖叫和哭泣,芝加哥WLS电台的播音员赫伯特·莫里森不禁呜咽了一声:“哦,人类啊!”
短短34秒钟之内,“兴登堡号”这艘德国工业的骄傲就变成了一堆塌陷、焦黑的硬铝骨架。由于爆炸发生时客舱底部已接近地面,36名乘客中有23人生还,61名艇员中也有39人幸存。飞艇的残骸被赫斯特湖航空站收集起来,卖给了新泽西、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州的几家废品工厂。当年晚些时候,美国商务部组建的调查法庭确认:“兴登堡号”事故系由于艇体内的氢气泄漏并与空气混合,继而被静电点燃所致。
“兴登堡号”陨落之后,齐柏林公司依然继续建成了尺寸与之相当的“LZ-130号”客运飞艇,但直到1938年9月才完成首飞。此时欧洲大陆已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LZ-130号”没有完成过一次载客运行,只在1939年夏天为德国空军执行过一次侦察任务。1940年,德国空军部长戈林下令拆毁残存的“LZ-127号”和“LZ-130号”,回收飞艇龙骨中的硬铝用于飞机制造,DZR公司在法兰克福机场的巨大飞艇库也被炸毁。1945年6月,已经转产导弹和喷气式战斗机的齐柏林公司被法国占领军勒令关闭,“天空之城”37年的传奇就此告一段落。
即使排除战争的影响不论,30年代末期的齐柏林飞艇在商业运输中的效费比也难以和发展迅捷的飞机相提并论。飞艇最大的弱点是体积庞大、速度相对缓慢,巨大的囊体使其不可能轻易地在空中高速运动。即使增加再多发动机,时速上限也无法突破140公里,仅相当于Ju-52型客机的一半。1936年,美国道格拉斯公司的新型客机DC-3投入商业运营,其最大时速可达370公里,乘客32人。齐柏林飞艇引以为豪的载客量和稳定性,在新型飞机面前已相形见绌,接连不断的事故更是使乘客高度怀疑其安全性。即使排除这些因素不论,飞艇高昂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也限制了其商业推广:30年代后期,乘坐全世界最豪华的邮轮“诺曼底号”和“玛丽王后号”从欧洲前往纽约约需5天,单程票价不超过260美元;而“兴登堡号”在舒适性远不及轮船的情况下,票价高出整整50%,却只节约一天时间。可以预见,即使任由其自然发展,在40年代末期也必将退出历史舞台。
但飞艇本身并未就此偃旗息鼓。“二战”期间,美国陆海军依然保有168艘中小型飞艇,负责执行护航、侦察、救援和反潜任务。它们在5年里共计飞行5.59万架次,巡逻覆盖面积达777万平方公里,护送了8.9万艘商船。齐柏林公司曾经的合作者古德伊尔集团也在继续推出新型软式飞艇:1957年,该公司制造的ZPG-2型飞艇实现了连续飞行1.1233万公里的往返美国和非洲航程,打破了1929年“LZ-127号”创造的纪录。1958年,该公司又制造出全世界最大的软式飞艇ZPG-3W,搭载一台预警雷达在东海岸执行早期告警和侦察任务。
进入90年代,随着环保主义和节能减耗潮流的兴起,飞艇作为绿色低能耗长时滞空平台的价值再度为业界所重视。2007年,美国陆军启动“长航时多元智能载具”(LEMV)项目招标,要求研发一种能连续滞空21天,可携带多种雷达和电子战器材的新型飞艇。该项目在2013年搁置后,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原型艇被转售给英国混合飞行器公司(HAV),按照商业货运飞艇的要求重新进行改良。这就是“天空登陆者10号”的由来,它具有两栖起降能力,能将48名乘客或10吨货物送达缺乏机场设备的地区。世界航空集团的“龙之梦”项目更是瞄准了超大、超重型货物的点对点运输,可广泛用于大型军民装备和人员的远程快速投送。
甚至连齐柏林公司本身也经历了死而复生的过程。1993年,腓特烈港市利用1945年原齐柏林公司解散时留下的一笔信托基金,重新组建了“齐柏林飞艇科技公司”(ZLT),专门研制中型半硬式飞艇。2000年7月2日,在第一艘齐柏林飞艇首飞100周年纪念日当天,75米长的“SN-01号”试飞成功。从那时起到现在,新齐柏林公司已经建造了7艘中型NT商用飞艇,在旅游、测绘和广告业大有用武之地。这一回,它们已不再是“剧场破坏者”或“婴儿杀手”,而是作为和平的“天空之城”飞翔在康斯坦茨湖上空。
1932年元旦,巨大的美国海军“阿克伦号”飞艇从纽约上空飞过
1. 现代硬式飞艇之父、德国工业家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1838~ 1917)
2. 齐柏林伯爵的助手和接班人胡戈·埃克纳(1868~195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是全球飞艇商业客运浪潮的推手
1. 1937年5月6日下午,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飞艇德国“兴登堡号”飞越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准备前往一河之隔的新泽西州赫斯特湖降落。当晚该艇发生爆炸,酿成飞艇史上最著名的灾难之一
2. 1927年12月,英国最大的飞艇“R-100号”正在维克斯公司建造,三名女工开始为硬铝龙骨表面涂漆
3. 1916年5月3日,在空袭英国时被击落于北海之中的齐柏林飞艇“L-20号”
1915年4月30日,被齐柏林飞艇投下的炸弹炸毁的英国贝里圣埃德蒙兹镇的民宅和商店
纽约帝国大厦最初的设计方案之一:顶部是一座60米高的飞艇系留塔,可供大型客运飞艇停靠。后因安全系数过低而取消
1. 1937年5月6日傍晚,“兴登堡号”在赫斯特湖上空起火坠落,造成35名乘客和艇员遇难
2. LZ-129“齐柏林伯爵号”上的餐厅和观景走廊
3. 1930年10月5日,英国最大的飞艇“R-101号”在首航途中坠落于法国北部。搜救人员从现场抬出了46具尸体
在英国卡丁顿基地历史悠久的1号艇库,当今世界最大的飞艇“天空登陆者10号”正在为4月初的首飞做准备。巨大的尾部气囊使该艇获得了“飞天屁股”的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