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货币双扩张

2016-03-18 15:29谢九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警戒线财政赤字赤字

谢九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的重点经济工作,确定今年的GDP增长目标为6.5%~7%。应该说这一目标基本上符合市场的预期,相比之下,超出预期的是今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稳增长和促改革之间,财政和货币政策依然保持了较大力度的扩张势头。

今年财政政策最引人关注的是赤字率大幅提高。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通常而言,3%被视为一个国家赤字率的警戒线,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从未触碰3%的警戒线,今年安排赤字率达到3%,也是创下了1949年以来的新高。

在此之前,3%一直被视为不可触碰的底线,如果一直坚守这条底线,中国的财政政策几乎没有多大的扩张空间。2015年,我国的赤字率已经达到了2.3%,如果按照实际财政支出差额口径来看,去年的赤字率其实已经达到了2.7%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坚守3%的警戒线,意味着我国的财政政策已经没有扩张的余地,而在当前中国经济疲软的背景下,还有大量的领域需要政府投资扮演稳增长的角色。

某种意义上,这一次赤字率首次触碰3%的红线,也可以说是我国财政政策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突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表示:“我国财政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低,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位相关的官方人士表示,要重新反思3%的赤字红线和60%的政府负债率红线。3%的赤字率主要是欧盟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而中国经济结构和西方经济体有很大差异,因此没有必要照搬西方的标准。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甚至表示,可将我国的财政赤字率提高到4%,由此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更好地支持供给侧改革。根据盛松成的测算,即使赤字率达到4%,我国10年后的政府负债率也仅为68.9%,低于大多数国家。这表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的空间,所谓3%的赤字警戒线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过,中国是否应该遵守3%的赤字率也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经济学家厉以宁近期就表示:“有专家认为国家财政赤字突破3%没有关系,我认为是错误的。有些专家的理由是我们的财政赤字是用来建设,不是用来消费的,所以建设投资就会有收益,可以突破3%,这个看法错就错在关系赤字率的不在于投资,而在于效益。”

中国财政政策扩张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突破3%这一数字,而是财政政策的真实效率是否能得到提升。由于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并不科学,年底突击花钱成为中国财政的一大特色,即便年年突击花钱,很多预算中安排的财政资金也不能在当年花完,由此形成了大量的沉淀积累资金,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审计署曾经在去年发布报告,截至2014年底,抽查的22个中央部门有存量资金1495.08亿元,18个省本级财政有存量资金1.19万亿元。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由此可见一斑。

最近几年,由于财政资金相对吃紧,盘活存量资金成为我国财政工作的一大任务,去年上半年,各级财政就曾回收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但即使如此,还是有大量存量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我国财政赤字突破3%的警戒线之前,盘活存量其实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可以利用。

与财政预算的科学性相比,财政扩张更值得关注的还在于,大规模的财政投资是否可以带来合理的利润回报。对于政府大规模的投资项目,除了一些弥补民生短板的项目可以不对利润做过高的要求,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回报率,否则如果完全依靠财政输血,这样的投资很难保持持续性。当年的“4万亿”刺激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陷入了回报不足的困境,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最近几年政府开始大力推动PPP模式,也就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尽量减轻政府主导投资带来的财政压力,不过由于很多项目的回报率不高,虽然各级政府推出的PPP项目繁多,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还是比较有限。从稳增长的角度来看,最终可能还是依靠政府投资唱主角,但是在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回报率本身就呈现下降趋势,加之盈利能力强的项目基本上已经被充分挖掘,剩余的项目也大多是难啃的骨头,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大幅度扩张,如何能够保证合理的回报将成为最核心的挑战。

在财政政策大尺度突破的同时,货币政策也同样保持了扩张势头。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与去年的计划相比,今年广义货币相比去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今年的GDP增速和物价水平都将低于去年,那么今年广义货币的实际增长速度其实远大于此。

货币政策继续宽松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通过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释放出中小企业的活力,为中国经济的稳增长贡献力量。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尽管央行多次降准降息,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并没能得到有效解决,而从根本上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主要还在于金融体制问题,并非简单的货币放水可以解决,而金融体制的问题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才能实现。

一方面,当前疲软的中国经济需要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的力度,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更值得担忧。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的扩张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大,同时也更加直接,人民币贬值压力、资本外流压力以及国内的资产泡沫可能都将因此而产生连锁反应。

由于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下降,实体经济对于资金的需求大幅下降,央行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并不会全部进入实体经济,相当部分在实体经济之外寻求更高的回报,由此将产生大规模的资产泡沫。但与此同时,由于央行持续降息,将利率下调到历史最低水平,在实体经济之外,大量流动性其实也并没有太好的投资机会,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楼市暴涨,并且从一线城市逐渐向二线城市蔓延,春节之后楼市大涨,除了一线楼市的供求紧张之外,其实更多还是一个货币现象。

货币超发带来楼市暴涨,由此引发的更深层次问题还在于通过楼市加剧了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有房或者多房的人士轻而易举变得更加富裕,而无房人士则在社会阶层的一次次分化中变得更加边缘化。通过房产获得财富增值的速度之快和幅度之大,远远超过一个人正常工作收入所得,这也使得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机制变得畸形。在这种收入分配机制的激励之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更高的财产性收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工资收入。而如果个人和企业都不再安分于自身的本职工作,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更高的财产性收入,中国的实体经济也就会陷入更大的麻烦之中。

猜你喜欢
警戒线财政赤字赤字
“警戒线”
安全艺苑
互信赤字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警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