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梅,刘文华,温建新,邹 玲,任慧英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基于双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李桂梅,刘文华,温建新,邹 玲,任慧英*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兽医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是培养高水平兽医人才的必然要求。青岛农业大学通过与瑞典农业大学的合作,对兽医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展开研究。笔者主张课前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教材,完善和补充网络课程,制作双语教学课件。探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课后总结的方法,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兽医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提供思路。
兽医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网络教学平台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应通过专业研究前沿的介绍,激发学生热爱兽医微生物学的热情,为培养微生物学相关的高水平人才奠定基础。专业的研究前沿多以英文形式出现在国际期刊及网络中,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自然科学方面文献70%以上为英文出版[1],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文献的能力,拓宽学生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知识面,是兽医微生物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重要因素,也符合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7年多次鼓励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精神[2]。
青岛农业大学以往的兽医微生物学教学采用中文授课,虽然在10年前就建立了兽医微生物学的网络课程,但是限于人力和经费等诸多因素,不能得到及时更新,慢慢失去了新颖性的优势,不再符合教学需要。2012~2014年课程组先后有两位教师对瑞典农业大学兽医学部进行了访问,对其兽医微生物学授课方式和教学效果进行了调研,建立了两校间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的广泛交流,并启发兽医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不应对所有学生都开设双语授课。开课前选择已参加过兽医微生物学传统授课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是否愿意使用外文教材、是否愿意选择双语授课班、理论课及实验课使用双语网络课程是否认可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65%的学生希望能进行双语授课,但大多数不赞同使用外文教材。据此确定授课学生的大致范围及授课方式,学生在开课前可以自由选择双语课程教学或传统的中文授课教学,双语授课班控制在60人左右。
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学生使用的教材为李一经主编、课程组教师参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兽医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该教材的每一章都有一个英文小结,对相关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方便了双语教学,但由于英文内容有限,还不能完全满足兽医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需要。
对双语授课班级,除了采用目前使用的中文教材外,另外还采用2013年新版的《Veterinary Microbiology》(兽医微生物学,D.Scott McVey,Melissa Kennedy,M.M.Chengappa主编)。该英文教材内容新颖、彩图丰富,侧重讲述兽医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科学性强,难度适宜,较容易理解,包含了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兽医微生物学教材的精华内容,学生便于与相应的中文教材对照研读,可增加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青岛农业大学购买了该教材的电子版供学生使用。
调查显示,网络课程的制作需要投入一定精力,自主开发一些没有发行价值的多媒体课件,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3]。瑞典农业大学兽医学部建立了完善的兽医细菌学网站(http://www.vetbact.org/vetbact/),该网站的维护有10人参与,其中有专门的网站维护人员,有课程主讲教师,其工作量之大是单个学校无法完成的。由于瑞典是非英语国家,大部分教师用瑞典语授课,少数教师用英文授课,因此同样存在双语教学的需要。该兽医细菌学网站有英文及瑞典文两个版本,适合学生双语学习。网站上有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学术报告、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内容的介绍,还有给学生提供自我测试的知识和实验模块。其中实验测试模块中的每一步均有错误或正确选择下的评价,适合学生在网络课程上锻炼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学诊断能力。这个网络课程是开放的,但其实验课程模块专门为瑞典农业大学的师生使用。在对方的大力协助下,在他们的兽医细菌学网站上对部分内容增加了中文版本。另外,给青岛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学授课教师及选课学生开放了实验课模块。基于双语网络平台建设的双语教学中心不仅能为师生提供一个双语教学的网络模拟环境,还能整合双语教学资源,在课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不断学习、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采用电子课件(PPT)授课所提供的信息量大,能简略、清楚地表达授课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4]。笔者针对课程内容制作了双语课件,多媒体内容绝大部分采用英文,以短句和简单句的形式归纳知识点,力求简洁,抓住重点,对于概念和主要过程、手段等加注中文说明。课件中尽可能多地采用图片、动画等手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
首先应进行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普遍局限在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部分学生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思维习惯从“英文”转换成“中文”的翻译方式,因此需要根据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逻辑与特点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开始接触微生物学有关概念时就掌握其英文表达,而不再经过“中文”翻译成“英文”,理解思维时又将“英文”转换成“中文”的两次翻译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英文思维。教师授课采用英文和中文相结合的形式,授课初期英文少于中文。考虑到二本院校学生的英文水平,初期进行英语讲述后,再用中文加以补充,待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并掌握了一定的英语思维方式后,慢慢加大英文授课的分量。整个授课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适当地用中文加以说明。在初次进行的双语授课的过程中,制订的目标是不能单纯为双语而双语,耽误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为了总结初次双语授课的经验教训,对两位教师的授课进行了全程录像,通过回看录像,对授课方式、授课效果进行自我检查,发现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学生对课程开设方式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修改授课方式,完善兽医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
通过兽医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一方面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使教师能更好地用科学、简洁、准确的语言来教学,及时掌握该学科的国际前沿,促进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兽医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在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熟悉一些常用的专业英文词汇,并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英语听力水平、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及交流能力。另外,通过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入及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而达到掌握第二语言及专业知识的最终目标,并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牢固的基础。
[1]刘灵芝,肖亦农,孙军德.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中的启示[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1,27(5):115-118.
[2]钟青萍,胡文锋,方祥.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99-200.
[3]吴华,刘保光,刘建华,等.动物中毒病学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J].家畜生态学报,2013,34(6):92-94.
[4]邱喜环.PPT课堂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注意事项[J].魅力中国,2013(25):213.
Teaching Reform of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Course Based on Bilingual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LI Gui-mei,LIU Wen-hua,WEN Jian-xin,REN Hui-ying*et al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
Bilingual teaching of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Course is the demand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veterinary talent.By cooperating with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arried out research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Veterinary Microbiology.We should carry out questionnaire survey before the course,select proper textbook,improve and complement the online courses,and make bilingual teaching courseware.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was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method of summarizing after class,aiming at providing some thoughts for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Veterinary Microbiology;Bilingual teaching;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青岛农业大学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教改项目。
李桂梅(1977- ),女,山东菏泽人,讲师,博士,从事兽医微生物学研究。*通讯作者,教授,博士,从事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
2016-07-11
S-01
A
0517-6611(2016)25-2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