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玉 罗伟明
(1.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2.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贵州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义、问题及路径
陈美玉1罗伟明2
(1.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安顺561000)(2.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新常态下,贵州要通过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改变农村的贫困状况,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挖掘农村的人力资源,推广特色高效农业。 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特色高效农业的引导和扶持,大力提高贵州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对贵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贵州建成小康社会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常态;贵州;特色高效农业
特色高效农业是指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所特有的资源、地理、产品、气候、产业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起来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和未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搞好区域经济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在耕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破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难题的重要途径。
1、特色高效农业是新形势下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贵州农业的发展己经进入新的阶段,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是符合贵州农业农村实际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不仅对农产品供应数量有要求,还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高要求,市场越来越青睐绿色环保而又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传统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而市场销售价格低,农产品滞销,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严重,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经济效益差。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增长方式必须有由过去的注重增长速度转变为注重增长效益。如果贵州不能抓住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不能在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方面有本质的突破,那么贵州农业将会由于内在推动力不足而停步甚至是倒退。因此新常态下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高效农业转变,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特色高效农业是新形势下贵州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纵观农业发展的历史,农业发展的过程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而现代农业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高级形式。在当今世界,只有西欧、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达到了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当目前都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阶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大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中国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1]贵州农业受环境、资源的制约和国内外市场的挑战,农业生产存在低水平与低效率的状况。通过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有利于实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优化贵州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民增收。贵州省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土地石漠化和盐碱化问题较为严重,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我国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西部地区精准扶贫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大力推动贵州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是贵州农村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在贵州的贫困地区,农业一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民的所有收入来源中,农业的贡献率要远远大于非农产业。大力推进高校特色农业建设,把传统的生存性农业转变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效特色农业,是贵州这样欠发达地区改造传统农业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是贵州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是实现贵州农村反贫困战略的突破口。新常态下,贵州应建设和推广特色高效农业入手,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近年来增强农业效益己成为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小康社会重要的课题。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就像是修建一座大楼,搞好农业生产就是这座大楼的地基,如果地基没有建好,大楼就建不起来。党的十八大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搞好农业生产是中心工作,是实现其他美好目标的物质前提。在市场经济下农民是农业生产主体,如果农业效益不好,农民赚不到钱, 就不会增加投入和扩大生产,就会造成农产品供应紧缺,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很多地方经过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贵州要抓住机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建立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努力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水平,保障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推进农业稳步发展。
1、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
长期以来贵州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条件低下,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没有充分利用,严重制约了农产品产量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农业发展。贵州农村对高端的新型农作物的成长规律、适应性和防治病虫害研究不到位,要推广新型高端农作物困难重重。贵州农村虽然基本上都有农技服务中心,但是这些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的工作条件差,经费缺乏,新的农业技术难以普及推广到乡镇。基层农技站普遍面临着传统技术老化和新兴技术缺乏的问题,因为基层农技人员上升渠道狭窄,农技人员流失严重。贵州农村农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和流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农业人才的支持,农业科技发展就会举步维艰,从而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系不完善,贵州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与我国东部省区有较大差距。目前,贵州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我国东部省区的水平。
2、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贵州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个,有934个贫困乡、9000个贫困村。[2]一些县市的财政困难,一些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农业投入都严重不足,很多农村生产条件差,工程性缺水面积大,水利设施匮乏,交通条件差,农产品集中产区的道路和田间生产作业道路等基础设施都相当薄弱。基于“欠发达、欠开发”的特殊省情,贵州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投入农业的财政资金有限,社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也没有激发出来。通常情况下是由政府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区域性的中低产田改造投入、大中型水利基建工程投入、农用工业发展投入等等。政府投资能有效的引领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农业。可是贵州农业资金投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投资的带动效应和放大效应不明显。当前贵州有一相当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一些农民甚至连买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小型生产机器设备的花销都负担不起。虽然银行贷款能为农户和企业补充的流动资金,但是由于受到贷款抵押担保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在银行贷款很困难。
3、现有的人力资源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
贵州有些农村对外开放相对滞后,层次低,范围窄,力度小,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贵州省文盲率远高于全国其他省份,贵州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受教育情况的差距显得突出,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贵州农村教育投入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民中懂现代新型农作物栽培的极少,难以满足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贵州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情况相当普遍,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基本都不从事农业生产,留在村里务农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流失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产品的后续处理,导致劳动生产率低,进而影响特色农业生产的科学化、集约化和市场化进程。
4、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贵州缺少高水平的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主营产品不稳定,没有固定的生产基地,抗御风险能力弱,对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不强。贵州省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都远低于东部省区的水平。据统计2014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但是药品加工企业仅14家,马铃薯种植面积约1千万亩,但是薯片、淀粉等加工企业不到10家[3]。贵州的农业产业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相当短,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贵州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农业食品产业园,但是上下游产业不配套,市场培育不充分,产业聚集度低,不能产生规模效益。一些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不注重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商标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缺乏品牌竞争力,难以取得理想的市场份额。
1、发展科技型的特色高效农业
一是鼓励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关,要在特色高效农业综合开发技术和高产优质配套生产技术等领域进行突破。二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健全机制,留住农村科技人才。政府要加快机制创新,培养和留住农技人才,出台一些激励政策,用机制引进人才,用待遇留人才,让更多农技人才安心为农民服务。
2、政府加强对特色高效农业的引导和扶持
一是政府要加强对特色高效农业的认识,强化树立农产品的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高效意识。要把无公害、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以及精致高档农作物加工技术作为特色高效农业推广的重点。政府建立特色高效农业示范点,加大宣传,组织农民考察学习,让农民看到特色农业的效益,增强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信心。政府要制定实施一些鼓励性政策,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各界补充的全方位农业投入机制。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条件。政府要实施扶优扶强战略,搞好农业发展的服务工作,给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三是政府要发挥金融财税宏观调控引导作用。加大对特色农业补贴,鼓励农民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要对特色农产品经营农户和企业给予贷款和税收优惠,从资金、技术和生产保险等方面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
3、大力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
一是加强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确保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稳步提高教师待遇,充实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要坚定不移的地推行义务教育,尽最大努力减少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二是针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可以采取印发技术手册、播放电视教育片、农技人员技术演示、驻点联系等方法,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让广大农民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和管理,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要在农村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推广农业栽培技术,让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落到实处。三是政府要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缩小城乡差距,要制定相关激励性政策来留住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定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务农,政府要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劳务市场管理,防范农村主要劳动力流失而造成农业经营粗放和荒芜田地等不良现象。
4、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加快建设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纽带。政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贵州现有资源为基础,选准特色,培育一批有优势有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扩大龙头企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相关制度来明确企业和农户的责权利,在加快发展的前提下保障双方的利益。鼓励农户以生产要素入股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以质量求生存,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检监督认证体系,保障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各环节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四是要从农业产业的内部挖掘产业增率和增收潜力,努力从传统的注重产品数量转向到在数量的基础上提升质量,强调树立质量意识,既要下大力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又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出一批具有贵州省特色的、高效的、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农业产业。
新常态下,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关系到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稳步增效和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贵州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非常重要,不可轻视。贵州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2(11):8.
[2]李银钧,刘真羽·贵州省水利精准扶贫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利,2015(22):18.
[3]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的通知》[Z].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4(9):8-15.
(责任编辑:郑朝彬)
Under The New Normal To Develop Highly Efficient Agriculture In Guizhou
Chen Meiyu1Luo Weimi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Anshun University,Anshun561000,Guizhou,China)(2.College of Marxism,Anshun University,Anshun561000,Guizhou,China)
That of the under the new normal, Guizhou Province to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efficient agriculture to change the rural poverty,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support, mining of human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promote characteristic of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pair distinctive efficient agricultural guide and support to, vigor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Guizhou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fficient agricul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Guizhou Province built well-off society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New normal; Guizhou; characteristics of efficient agriculture
2016-07-10
1.陈美玉(1976.06~),女,苗族,湖南麻阳人,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F127
A
1673-9507(2016)05-0107-04
2.罗伟明(1980.10~),男,湖南长沙人,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