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英 权 莉
(1、2.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问题
汪金英1权莉2
(1、2.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研究当前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事关生态环境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通过文献查阅、理论探究及实地调研,掌握其意义、主要内容、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拓宽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理论教育渠道、开展多样的生态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营造生态校园提升校园环境感染力等解决路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应用价值。
生态文明;生态意识教育;大学生;生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是伴随着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国际上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方面,最早的研究始于1972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并在随后迅速发展,但始终没有将生态意识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体系。国内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几乎与国际同步,现己基本形成层次类别齐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然而这些学者都只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生态问题,而没有将生态意识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来进行研究,而且都没有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生态教育做一个单独的、系统的研究。
(一)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意义
1、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还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生态意识的培育正是其中重要一环。加强高校生态意识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生态科学素质和审美水平。
2、应对当前严峻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作为“美丽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将生态意识培育贯穿于学习生活全过程,使生态意识根植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为行动指南,从而应对当前及今后的严峻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
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既定方针,而加强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可谓其中重要一环。尤其是考虑到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的扩散性影响,这一点显得更为意义深远。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校园也为社会特别是周围社区提供了示范样本,有良好的带动引领作用。
(二) 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哲学教育。生态哲学是生态意识的基础,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生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2]我们倡导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坚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或者自然中心主义,而是主张要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要对实践进行哲学反思,找寻合理的实践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进行大学生生态哲学教育,就是要奠定好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基础,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生态伦理教育。生态伦理本质上是人类处理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其以道德手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E·温克勒斯指出的:“生态学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学”。[3]马克思在这方面也多有论述,明确提出尊重自然的伦理观,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4]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对生命和自然给予道德关怀。
3、生态美学教育。简言之,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就是生态美,这种美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由劳动创造的,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开展大学生生态审美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真正从心底拥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一)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态意识理论课程教学方面投入不足。课堂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获取的主要渠道。至2000年,我国生态教育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6]很多学校未开设相关课程,多数大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渠道不是学校,而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缺乏系统性。一方面是基础知识不足,对生态文明的了解很欠缺;另一方面是理论知识不足,没有条件也缺乏能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生态意识教育实践不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对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比如教室、寝室的过度用电,过度用水、破坏绿化等问题都没有管理规定和明文条例,日常行为不受约束。二是学校鲜有生态环保活动。多数学校举办活动单纯为了纪念节日或者响应政府号召,如“植树节”、“国际环保日”等,多数流于形式未取得想要的效果。
3、大学生生态意识有所增强但实践主动性不够。应该说,当前大学生还是比较关注生态问题的,特别是经过新闻媒体的持续、深度报道,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特别是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显著提升。然而,我们也观察到,虽然大学生主观上想要保护环境、兴趣也很高,但真正的、直接推动或者参与环保活动的行动力却不强,可谓态度超前而行动滞后。
(二)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实效性不强。一是生态意识教育未纳入德育体系,普遍重视专业生态教育而忽视公共生态教育,跨学科和渗透式生态教育相对薄弱。二是环境意识教育内容不健全,存在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的倾向,人为割裂教学内容和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不能很好地将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追求。三是教学课程设置不科学,虽然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但多数为理工方面的,文科方面的、公共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很少。
2、社会生态保护氛围不足。教育的社会性决定其需要广泛参与,但我国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一是转型期传统道德体系解体而新道德体系尚未建立,现实化、功利化、物质化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二是社会过度强调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对一些与自身关系较远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不力,重形式轻实质,对生态工作停留在宣传上,缺乏实践行为。
(一)拓宽生态意识教育的理论教育渠道
1、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基础学科建设。一是要坚决把生态意识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课的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把生态意识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大学生把课堂知识点和现实环境问题结合思考,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并认真践行。二是要系统性增设生态教育课程。改变当前生态教育课程单一、面窄的现状,明确要求各高校必须开设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课程,将其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教学体系中,帮助大学生系统学习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和生态科学知识,建立系统化的生态观。
2、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意识教学模式。一是寓教于乐,有意识地开展主题班会、年级大会,组织大学生对环境问题开展头脑风暴,碰撞火花,研讨交流。二是把握契机,在“世界环保日”“地球日”“植树节”等重大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宣传环保知识、践行环保精神、实施环保行动。
3、在非生态学等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生态学知识的渗透式教育。渗透式教育是一种在教育和生活中渗透生态价值观的教育方式。高校在生态施教的过程中应抓住生态意识培育这个源头。施教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把所授科目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结合起来,打通学科之间的脉络,达到培育生态意识的目的。
(二)开展多样的生态意识教育实践活动
1、鼓励学生社团开展生态保护类活动。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内凝聚、动员大学生的自发性组织,有着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各高校应认真指导、大力支持各类学生社团特别是环保类学生社团,结合自身优势,组织内容相关、形式灵活的生态保护类公益活动,如节能器材推广、环保知识宣传、节约一滴水一粒米公益行动等,必要时还可以联合其他高校社团参与,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有所感悟、有所行动。
2、积极组织相关系列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生态意识的培育和践行,在知道什么是生态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过程就是思考,想清楚、想明白什么是生态、如何做到生态,在这个环节,一般有两种方法可以加深理解,一种是他人深入浅出地讲,如邀请专家学者结合本地实际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讲解;一种是自己细致钻研,如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来促进其自我学习,全方位提高生态素养。
3、引导大学生开展相关考察、社会调研活动。跳出狭小的校园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参加环保类社会实践。具体来说,各高校可以多多创造机会,比如与对口联系单位沟通,争取其支持,让大学生在对口联系单位深入开展相关课题调研,详细了解当地环境,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保护方案,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性质的环境保护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营造生态校园,提升校园环境感染力
1、大处着眼全局,统筹谋划。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深远的。建设生态校园,就是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形成体现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校园生态系统,最终促使师生形成良好的生态观[7]。各高校要在硬件建设、制度设计、文化传承等方面,秉承全局化视野,多层面体现校园生态观:在硬件建设上,做到绿意盎然、人文自然景观和谐相处;在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制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奖惩的合理性;在文化传承上,要强化宣传、引导和积淀,促进外在文化向内在文化转化。
2、小处注重细节,润物无声。在全局性的生态校园理念树立之后,还应该在细节方面多做文章,从而让学生在对校园一草一木的关注和理解中,实现生态意识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具体而言,就是赋予校园内一堂一楼、一人一物以“绿色”基因,甚至是垃圾桶、公示栏、广告牌等,都赋予其生态美。其中,尤以做好人的生态引导为要务:教师授课中的生态意识灌输,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态化管理,后勤服务人员的生态化服务等,在耳濡目染中引导大学生参与生态事业并积极影响他人,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环保意识的树立和环保实践的养成。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
[2]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7-19.
[3](加)E·温克勒·环境伦理学观点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2(6):57.
[4](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6]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高教论坛,2004(2).
[7]聂凌,李金凤·生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浅谈[J].科技创新导报,2009(4):23-24.
(责任编辑:颜建华)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Problems
Wang Jinying1Quan Li2
(1,2.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erbin 150040, Heilongjiang, China)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future of China construction’s successor, their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concerning the futur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the nee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main content, problems and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hich have strong pertine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6-07-10
1.汪金英(1973~),女,辽宁开原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3-9507(2016)05-0028-03
2.权莉(1986~),女,陕西山阳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教育和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