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坤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我国水利高等教育的百年发展史研究
刘学坤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210098)
水利高等教育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创业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体系由研究型水利特色高校、综合性大学水利学科和应用型水利高校组成,这是水利高等教育百年伟大实践的成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晚清初创、民国时期的探索和新中国历史性发展三个时期。
水利高等教育;水利特色高校; 高等教育深化改革
水利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我国的水利高等教育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创业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水利高等教育事业始于晚清时期,此后这一民族事业开启了艰苦的探索进程,新中国成立后,水利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历史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体系由研究型水利特色高校、综合性大学水利学科和应用型水利高校组成。这是水利高等教育百年伟大实践的成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晚清初创、民国时期的探索和新中国历史性发展三个时期,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其中河海大学是水利特色高校的重要代表。
目前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体系有3种主要类型:河海大学是研究型水利特色高校代表,具有世界上最完备的水利特色学科和专业;综合性大学的水利学科有很强的办学力量,它们包括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水利及相关学科;应用型水利高校主要包括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学院、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江西水利职业学院、黄河水利职业学院等。这3种类型的高校共同见证着新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百年历史。
水利关乎国计民生,但是水利高等教育在中国历史却很短暂。从晚晴时期新教育中包含的水利教育相关内容出现,到民国时期近现代水利高等教育逐渐成型构成了我国水利高等教育发展的起源和探索阶段。
晚晴的新教育中的水利教育内容和水利相关分科及水利研究机构的出现标志是我国水利高等教育的萌芽。如1900年京师大学堂在工学下设立了土木学,这一时期国内还出现了专门的水利研究机构。随后,水利学科经历了由主要依附在农学、工学、电学和力学等学科内部中到独立设置的过程。水利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诞生于民国时期。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出现正式掀开了中国现代水利高等教育的大幕。1915年春,在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时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的倡议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水利高等教育机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南京诞生。许肇南为首任校长,同时吸引了李仪祉、沈祖伟、刘梦锡等80多位旅欧美学者前来任教,他们不少人当时是蜚声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水利界的名流。
1915年“河海”的创办起到了示范作用,水利学科在很多高校兴办起来。1926年清华大学在土木工程系中设水利组,1928年武汉大学工学院土木系设立了水利组。1929年,河南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学校正式建立,1932年,李仪祉组织创建了陕西省水利专科学校。1943年教育部门要求20余所高等院校的土木系一律设置水利组,水利学科迅速增加,如1944年四川大学理工学院土木水利系建立起来。至1949年水利高等教育逐渐发展为由综合性大学水利学科和高等水利专门学校组成。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水利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几经曲折,经受了国内外社会情境和教育现实的考验,它们在磨练中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创造出了水利人的教育辉煌。从建国初期的改旧立新,到10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卓有成效;从“文革”时期的基本瘫痪,到改革开放时期以来的大胆创新,经过几代党的领导人、教育家和水利管理部门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我国的水利高等教育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在我国水利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阶段中,现代水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走向成熟。它在总体上具有相对清晰特征的3个时期,即建国头17年、“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
建国初期,通过院系调整等高等教育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新的水利高等教育格局使社会主义的水利特色高校呈现了新的快速发展局面。从建国初期到10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17年的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
建国后头17年,水利高等教育经历了蓬勃发展的过程。“院系调整”后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系(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学科前身)、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田水利化系(后发展为中国农业大学水利学科)、河北水利学院等一大批水利高等教育机构成立,水利高等教育迎来了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其中,1952年“华东水利学院”的成立,开启了新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重要篇章。
1951年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正式建立。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在水利学科的基础上成立了水利工程系和土木工程系,设河川及水力发电站建筑、水力动力装置、给排水等专业。大连工学院水利学科在1949年该校建校初期创立,后逐渐发展壮大。1952年成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1954年武汉水利学院成立。1958年10月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创建农田水利化系。5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80年代全国还陆续组建了一大批水利中专学校和若干水利职工学校。
“文革”时期水利高等教育陷入严重困难的境地,它给水利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干扰。1976-10月党坚定地粉碎了“四人帮”,1977-10月恢复高考,1978年初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入学。在1978-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中央对科学和教育工作作了重要部署。以此为新起点,水利特色高校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后水利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1978年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80年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更名为水利水电工程系。1984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田水利化系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系,1987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系;1990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1994年经水利部和农业部批准并联合发文,撤系建院,成立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1995年随着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为中国农业大学,学院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职工学校从90年代末开始一部分升格为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水利院校,一部分被合并,成为水利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水利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形式经历了迅猛发展,大量的独立设置的应用型水利高校成立,综合性大学的水利学科增加,最终形成了由特色水利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水利学科和应用型水利特色高校组成的完备的水利高等教育体系。2000年,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清华大学在土木工程系和水利水电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土木水利学院。2000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与武汉大学等高校合并,各校水利学科进行了整合。2000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划转地方,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战略协议。2011年,教育部、水利部签订协议共建河海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所高校,我国水利高等教育发展获得了新动力。2013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截止2015年,全国已开设水利类专业的院校达到201所,其中开设水利类本科专业高等院校达127所,水利类高职高专院校74所。2015年全国水利类高校本专科毕业生规模达到5.4万余人,招生规模6万余人,在校生约22万人。
“20世纪下半叶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改革成为许多国家经常面对的主题”[1],水利高等教育结合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实际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水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水利特色高校将继续坚持积极探索有水利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路径和模式,应新形势,积极推进高校深化改革,探索建立完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水利高等教育已经有100年的发展历程,河海大学是水利特色高等教育历史的突出代表,她对水利特色高校的发展和现代化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发挥了对我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引领、促进和支持作用。
历史悠久的河海大学在其百年的办学历程中承载了民族的期望。她的历史可以概括为3个时期,即“老河海”时期(1915年-1952年)、“华水”时期(1952-1985)和“新河海”时期(1985年至今),这3个时期见证着“河海”从风雨砥砺的艰苦创业,到不断壮大,再到蓬勃发展的辉煌历程。“河海”的诞生是中华儿女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和历史担当的体现,“华水”的成立承载着新中国的伟大水利梦想,“新河海”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水利人开拓创新奋力奉献精神的体现。
从1915年到1949年“河海”在社会动荡中坚守水利事业使命和民族责任感,为水利事业和民族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为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南京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四所大学的相关专业与华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新成立的“华水”治水名家荟萃,学科实力雄厚。时任水电部副部长的钱正英担任首任院长,严恺教授为第一副院长。“华水”的创办和壮大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建校之初条件艰苦,缺少校舍、办公及教学用房,师生均分散安排,但是严恺、徐芝纶、刘光文、梁永康、钱家欢等著名水利界专家教授齐聚“华水”,以高度热情培养人才,服务水利建设。组建伊始“华水”师生总计350人,1952年招收了建院后第一批学生700人。在此后的办学中“华水”为国家培养出了大量水利人才。伴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在严恺院士的倡导下,“华水”逐渐形成了“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并逐渐成为众多“华水”学子为人处事的准绳之一,也成了河海的精神底蕴之一。
10年动乱中,周恩来同志亲自制止了所谓外迁河海的计划,使我校得以幸存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鹏同志为学校题词:“江河湖海,大有作为”;钱正英同志通过题词向我校师生发出了“祖国在召唤你们”的号召。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后的新“河海”在重点加强传统水利、土木类优势学科的同时,发展了理、经、管、文、法等学科,在学科布局上初步完成了由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1985-11-20,邓小平同志为河海大学题写了校名,极大地鼓舞了河海人为国家水利教育事业奋斗的热情。
1995年80周年校庆,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面向未来,开拓进取,进一步发展水利教育事业”。1995年以来,在水利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特别是通过“211工程建设”、“优势学科平台建设”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工程,学校的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05年温家宝同志视察学校并作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为河海人提炼出了“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这一精神已经成为水利人新时期的精神坐标。
河海大学目前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1个本科专业。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水利工程学科总体实力最强,支撑及相关学科门类众多。2014年统计,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48679名,其中研究生15406名,普通本科生19917名,留学生424名。
我国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过程中,民生水利理念日渐彰显突出,需水管理问题逐渐清晰重要,水利的功能不断拓展,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这是水利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有机结合”[3]是未来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要求,水利高等教育的百年探索已经生成了自身的发展逻辑,在新的百年起点上她需要更智慧地处理继承传统、创新改革和开放借鉴等等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下,习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的要求,在国家“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的战略推进的背景下,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在新的百年的起点上,水利人将不断拓宽“水利”的内涵,不断为中国更丰富更高远的水利梦贡献力量,为美丽中国建设、现代水利转型和创新创业等新型人才培养持续贡献力量。
[1]胡建华.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3,(2):15-19.
[2]中国水利教育协会.水利高校如何培养适应现代水利需要的人才[J].中国水利,2009,(16):1-4.
[3]刘国瑞,高树仁.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5,(10):1-7.
(责任编辑胡进)
Centennial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higher education
LIU Xue-kun
(School of Marxism,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higher education is important part of the great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of Chinese people. At present system of water conservancy higher education have three components, featured research universities of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conservancy disciplines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nd applied water conservancy colleges. This is the result of great practice of water conservancy higher education in a century. This process has experienced start-up period, exploring time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iod.
water conservancy higher education; featured universities of water conservancy; deepen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2015-11-25;
2015-12-02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中英两国比较的高等教育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5YJC007)和河海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度重点课题《美、英、德、法特色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我校的启示》(项目编号:20131101)研究成果。
刘学坤(1981-),男,河南社旗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从事水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学研究。
10.3969/j.issn.1671-6221.2016.01.001
G649.1
A
1671-6221(2016)01-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