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英
(贵阳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建设为例
李卫英
(贵阳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的构建对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信息化保护、共享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活态保护、重视加强数据库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重视加强精通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有效地对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保护和开发;数据库建设
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就是通过最新的数字图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将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归类,并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记录、编辑、管理和再现,人们能够在不动用文化遗产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清晰地、全方位地参观和感受文物,能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超越国际与文化,感受到与观看实物极相近的感官体验的过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已取得了大量卓越的成效。如日本通过收集本国民族文化的数字记录、数字勘测、数字复原、数字解读、虚拟遗产以及数字集成等方面的资料,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日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并促使日本民族文化走向了产业化的发展路径。不少国家也通过建立文化数据库的方式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如印度和德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储存的成功尝试,使本民族大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由于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当地民族文化的变迁,贵州省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正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危险和民族技术文化逐渐消失的境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为此,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贵州省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传承,既是对数字化技术的全新应用,也是对贵州省民族技术文化进行科学管理与开发的大胆尝试。
(一)数字采集存储技术为贵州省民族技术文化的信息化保护提供了保障
由黔东南苗族和侗族人民创造和使用的刺绣、蜡染、鼓楼建造、木碳等传统生产生活技术是少数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也是苗族、侗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必要手段。然而,由于现代化和数字化的冲击,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技术文化不仅在传承与传播上面临着严峻考验,在保存上更是困难重重。
一直以来,对于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除了采用在民族社区和民族中小学中采用面对面式言传身教的方式外,访谈录音、拍照、录像以及实物收藏等是用得最多的保护手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某些技术处理方面的问题,这些文字、视频和音频资料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真和毁损,不利于再现真实的民族文化技术的演绎过程,也不利于后代对民族技术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数字化的热潮逐渐影响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民族技术文化资源亦可以“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由此,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已逐渐成为民族技术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成为民族文化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环节。
2008年10月,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研究中心成立。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现已初步建成了保存黔东南州各县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生活和生产用具的文化展览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黔东南境内传统民族技术文化流失和逐渐消亡的现实,研究人员对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进行了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三维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和保存,为大量优秀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14年3月,由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研究中心开发的全国首个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正式上线,标志着贵州省已迈入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进程,为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的全面保护提供了保障。
(二)数字展示传播技术为贵州省民族技术文化的共享提供了平台
随着数字展示与传播技术的发展,通过三维和交互式等综合展示方式开发文化遗产已逐渐成为趋势。在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建立以前,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更多以图片、文本、图书、展览馆以及博物馆展出等静态的方式呈现,其影响力和覆盖范围非常有限,不利于优秀民族技术文化的展示与传播。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建立以后,充分借助了数字化的展示与传播技术,将优秀的传统技术文化“以平面显示、全景显示或立体空间成像的方式,将声、光、电产生的效果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向大众展示”。
以贵州省黔东南蜡染民族技术文化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为例。贵州蜡染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也常被称作“贵州蜡花”。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蜡染以其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蜡染技术中独树一帜,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与兴趣,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多次专程到贵州考察蜡染技术和文化。但由于这些蜡染传统技术文化分布广而散,缺乏有效地资源整合,很难让公众对其有直观的了解,同时也不便于广泛地展示和传播。
通过构建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贵州省蜡染民族技术文化的资源得以有机整合,研究人员对贵州省不同类型的民族蜡染技术文化进行了数字化信息储存、展示和传播,不仅充分展示了它们各自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在联系,而且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贵州蜡染民族技术文化,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热爱和保护蜡染民族技术文化的文化自觉性。
(三)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促进了贵州省民族技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数字虚拟技术是指运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数字重建,让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因子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转化成文化产品,体现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从而使民族文化遗产以特有的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性保护是“最具文化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它可以将民族技术文化的开发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的文化生产力,从而调动人们保护和传承民族技术文化的积极性,使传统民族技术文化的利用与开发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与衍生。
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的数字化虚拟技术对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数据库的数字重建和生产功能,广泛开发和传播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如贵州省一些专门设计蜡染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对贵州省蜡染文化数据库的信息知识共享以及先进的数字再现技术,根据贵州省蜡染自身的特点,开发和设计出大量具有贵州蜡染民族技术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的产品,最大限度地对贵州蜡染民族技术文化进行了再现和保护。这种新型的开发和保护方式使蜡染民族技术文化的艺术魅力得以充分地展示。第二,实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加速了民族文化产业的进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极大提升,一部分文化企业基于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这一平台,集成了各种民族文化的创意产品,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产业化生产与经营,在提高文化产业经济价值的同时,增强了数据库系统的现实应用价值。如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一些文化企业自2013年以来,通过 “夜郎云锦”等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旅游项目的实施,逐渐形成了以刺绣、蜡染及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产业链,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步伐。
(一)制定民族技术文化传统资源数据采集和应用技术标准
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采集技术标准是数字资源建设的前提条件,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数字资源的使用效果,同时也决定着数字资源应用和开发的前景。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和发展趋势,在元数据采集、资源组织和管理、资源保存等数据采集技术标准上与国家数字化图书馆以及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保持一致,同时采用配套的资源管理与开发技术标准对民族传统技术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在注册服务、信息描述、资源检索、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便于科学和统一的管理。
(二)构建民族技术文化传统资源数字化分类体系
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创建之初,就根据各类民族传统技术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创造方法,建立了一套因类而宜的分类体系和保护方法。
首先,该数据库融合多种网络、多种资源、多种终端、多种传输途径,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技术分类和信息化储存,科学地建立起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素材数据库,以明确不同民族技术文化的表现方法、时间演变及形式、相应地域及内涵;其次,基于各种民族技术文化的整体性和活态性,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探索其知识价值和传承价值,并通过建立分类体系,便于了解各种不同民族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后,设计好整个数据库的层次结构和内容,切实反映各种民族技术文化的内涵,以便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新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更有效地保护了黔东南地区的民族传统技术文化,并使其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三)搭建民族文化传统资源数据共享平台
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的建立促进了黔东南民族传统技术文化数字化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和应用。这一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成功地采集和存储了黔东南传统民族技术文化资源,为管理部门、研究者以及普通用户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服务平台,同时也为这些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知识传承和产业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以知识检索平台和产品开发平台为例。在知识检索平台的设计中,专业研究者和普通用户可通过统一的检索界面进入数据库,再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知识构成等情况选择自己所需的电子资源(如虚拟现实影像、视频集成、数字电影等)进行研究或学习,从而使他们对贵州省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在产品开发平台设计中,用户不仅可检索和搜寻到各文化企业基于某项传统技术文化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创意文化产品,而且还可通过数据库的数字化虚拟技术对自己感兴趣的技术文化产品进行数字设计,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文化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和在线交易。
(一)重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活态保护
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传承是在人与人的语言动作及精神交流中实现的,离开了传统的传承方式,就无法体会到传统技术文化中的内在精髓,其生命力也会大大减弱。
数字化技术虽然已经成为保存和展示民族技术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取代传统的传承方式。如果过度依赖数字化技术或利用数字化方法不当,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民族文化技术脱离自身的生态环境,从而损害民族文化技术的文化内核和发展动力。因此,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族技术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时,一定要重视对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活态保护,以一种动态、发展和变化的眼光进行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不仅要重视民族技术文化中的物质要素,同时更要注重其中的非物质要素,在保存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同时,也要通过充分地调查和深加工保存其生态性和动态性,尽可能让民族传统技术文化具有原生意义和发展价值,从而保持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鲜活状态。
(二)重视加强数据库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
数据库信息建设是由信息网络与设备、信息服务组织与服务人员、信息用户等基本要素组成。国内外信息资源建设的历史表明,行政因素和政策因素决定了一个信息资源建设体系的建立与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地发挥宏观调控能力,进行协调、统筹和安排。尤其是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的保护与应用工作投入大、周期长、涉及面广,更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经费的统筹投入与合理规划。
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对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整理和保护,这一新兴的保护方式已逐渐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和普及。因此,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对各地区、各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数据库的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将各地区建立的民族传统技术文化数据库形成一个整体有机的资源共享网络体系,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民族技术文化资源互补和共享的目的。
(三)重视加强精通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是由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民族技术文化研究中心”开发和建设的,其初衷不仅是对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更着眼于在高职教育中开展民族传统技术教育,以此培养技术文化传承人。但是,在文化领域研究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专家学者,却并不一定擅长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民族传统技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专家学者对数字化技术应用不熟练,势必会影响到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与民族传统技术文化内涵的深度结合,影响民族传统技术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实效性。为此,要加快探索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培养融合民族学和信息工程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开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资源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贵州省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的开发和建设不仅为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技术化手段,而且也改变了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保护方式,使公众更加地了解了文化遗产,为这些优秀民族技术文化的保护、展示、传承与应用作出了贡献。诚然,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保护和应用的过程中,仍然还会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秉持创新保护和动态传承的理念,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就一定会越来越有成效。
[1]谈国新,钟正.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与产业化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11.
[2]徐红,郭娇娇.数字化技术在日本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运用及启迪[J].新闻大学,2014(6).
[3]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4]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5]黄永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是最好的保护[N].光明日报,2011-10-07.
[责任编辑 何志玉]
Research on Digit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ical Culture of Minority——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 Database of Minority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 Wei-yi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5, Guizhou, China)
The technological culture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minority provide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information protection, sha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ical culture of minority. By means of living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ical culture of minority using digital technology, paying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resource sharing of database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the digit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ical culture of minority in Guizhou province can be solved availably.
traditional technological culture of minority;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database construction
2016-09-18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2016年度招标课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项目编号:JYJD201615)阶段性成果。
李卫英(1972-),女,江苏南京人,贵阳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教育人类学。
G250.74(273)
A
1673-6133(2016)06-00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