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丽,单希岩(.山东警察学院,山东 济南 5004;.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5004)
警民话语冲突探因
刘宏丽1,单希岩2
(1.山东警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警民话语冲突是指警察在执行警务活动过程中与当事民众之间因为某些原因而引发的话语攻击、谴责、训斥、对抗、辱骂、威胁等。引发警民话语冲突的原因往往是复合而非单一的,对这些复合原因条分缕析,可以梳理出如下几条:利益的争夺,权势的对抗,面子的威胁,文化的碰撞,执法的失范,他因的迁移。有的原因彼此相容,有的原因互相制衡。
关键词:警民话语冲突;利益的争夺;权势的对抗;执法的失范
冲突是“群体之间或者个体之间因其见解、利益、原则、目的的不同所引发的某种抵触或争论状态。”[1]随手翻开任何一个都市的任何一天的生活类日报,总会读到有关冲突的报道:或国际或国内,或政界或商界,或学校或家庭,或邻里或亲朋,或老者或少年……冲突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各种冲突中最常见的是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无处不在,凡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难免有人际冲突,比如家庭冲突比比皆是。当前,最受媒体关注的社会性人际冲突,当属医患冲突和警民冲突。
警民冲突是指警察执行警务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在警察与民众之间各种冲突的总称。警民冲突问题值得作各个视角下的调查和研究。纵观警民冲突,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绝大多数的警民冲突都离不了话语:或者冲突全程只体现在话语上,或者肢体冲突中夹杂着话语,话语是警民冲突的重要构成元素。有鉴于此,本课题将致力于话语视角下警民冲突的审视和探究,名之谓“警民话语冲突”,又谓“警民冲突性话语”。警民话语冲突(警民冲突性话语)指警务活动中发生在警察与民众之间的一方或双方带有质疑、排斥、抱怨、谴责、嘲讽、愤怒、憎恨、辱骂、警告、阻碍、攻击、反抗、威胁、报复、敌对等消极、冒犯、负面意义及情感的话语,它们往往在语音、语调、语气上体现出情绪扩大化的特征。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双方话语冲突,很可能引发大范围、大规模的冲突事件乃至群体性事件,所以,对它们的关注和探讨意义重大。作为“警民冲突性话语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本文只专注于警民话语冲突发生原因的探讨。
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案例进行思考、梳理、归纳后,我们认为,引发警民话语冲突的原因往往是复合而非单一的,对这些复合原因条分缕析,主要析出如下几条:利益的争夺、权势的对抗、面子的威胁、文化的碰撞、执法的失范、他因的迁移。
观察各种人际冲突,利益之争被普遍视为核心根结,比如,有专家认为,医患冲突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利益冲突。何谓利益?《现代汉语词典》所给释义非常简洁:“好处。”[2]不同的人对利益的认定不同:有人认为纳税是利益,有人认为逃税是利益。立场不同,视角不同,结论就不同:纳税是公利益(公共利益),逃税是私利益(私家利益)。毋庸讳言,公、私利益的纠缠、争夺是很多警民冲突回避不掉的根因。当然,这里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但并不局限于物质利益。
前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儿酒驾母跪交警也跪了”的交警下跪执法事件中,涉嫌酒驾的“驾驶人及其母亲(乘车人)为了达到‘免于’处罚的目的,多次利用下跪、试图在机动车道上撞车、抱民警大腿、躺地等过激行为纠缠、阻挠民警,导致民警的正常执法无法进行。”[3]尽管报道中没有提及话语冲突,但是试想一下,这样的过程不会像无声电影一般静寂,其中免不了伴随着激烈的言辞冲突,或质疑,或攻击,或威胁,或报复。这样一场冲突,究其原因,是警察站在公利益的立场上坚持依法处理,而当事母子站在私利益的立场上要求免罚,双方的利益目标针锋相对、不可调和。一线民警们反映,此类对公私利益的争夺、为公私利益而“拉锯”的冲突,是警民冲突中最为常见的,这是警民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例1】某派出所民警到一处较大的木材加工厂进行消防设施安全检查。
民警:(出示警官证)我们是XX公安局XX派出所的民警XX、XXX,现依法对你们经营的木材加工厂进行检查,请配合我们的工作。(检查之后)首先,你这工厂电线线路老化严重,需要尽早更换;还有,按照规定这个工厂需要配备四个灭火器;再就是务必配备应急照明灯!
老板:领导,我也想配齐,我也明白“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关键是我没有那么多钱啊!你如果无偿送给我,多少我都要了,你看看可以吗?
民警:那这样吧,你有钱配齐消防器材的时候再开始经营吧。
老板:(很生气)我就是要干生意,不干生意你们公安局养我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啊?!
民警:我们是在履行我们的职责,请你说话的时候注意一下好吧?
出于对辖区内安全生产的考虑,根据消防设施的安全要求,民警要求木材加工厂老板必须配齐消防设备,而老板为短期私利益谋划极力逃避设备投入。众所周知,从执法的宏观视野来看,公、私利益是高度统一的,但是就本次剑拔弩张的话语冲突而言,公、私利益显然不相容、不可调和。此类冲突,表面是话语冲突,实质是利益的冲突,引发它们的是当时公、私利益的矛盾,话语只是利益争夺的映射和外化。
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和平与冲突研究专家肯尼思·E·博尔丁(Kenneth E.Boulding)在《权力的三张面孔》(three faces of power)中说:“对他人施行权力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他人既可以顺从也可以反抗,还可以反过来对实行权力者施压,就像树一样。”[4]执法一线的实践无数次证明:权势的抗衡是警民话语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权势指权力和势力。权力是冲突理论中不可回避的基本概念。冲突研究理论认为,权力可以归纳为三类:1.赋予的,2.分配的,3.共享的。[5]警察权力(警察权)源于国家的赋予,它属于国家政治权力的范畴,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警察机关执行警察法规范,实施警务活动的权力。”[6]它是警察机关依法取得并依法实施的公权力,是履行警察职能的保障。然而,在警察执法、执勤过程中经常有不懂法的群众质疑、排斥乃至对抗依法行使的警察权,他们经常愤怒地质问:“你以为你是谁”、“你凭什么……”,从而引发警民话语冲突。
【例2】民警:我现在依法口头传唤你。
女事主:我不去。
民警:不去,经过批准后,我要强制传唤你。
女事主:你凭啥传唤我?你随便传唤一个人么?
民警:这是法律赋予人民警察的权力。
女事主:你凭啥传唤我,我一没犯法,二没打人,我不偷不抢。
民警:你妨碍公务的行为都给你录下来了。
女事主:你凭啥给我录像啊?你经过我的允许了吗?你侵犯我的肖像权!你凭啥录我的像啊?你凭啥?!
民警:你跟我到派出所去。
女事主:你凭啥让我去派出所啊?
民警:不去不行。我再说一遍。
女事主:你少用这种口气跟我说话!
据我们对基层派出所民警的调查,当代民众的公民权意识过分强烈,有人被要求出示身份证却坚决不给,有人对出示驾驶证等证件的警务要求也极不配合。今年8月,山东德州市临邑县一辆涉嫌超长超高货车的车主李某被拦截后拒不出示驾驶证、行车证,阻挠交警对车辆进行检查,还打电话叫来亲戚段某助威,段某攻击交警是土匪,“比土匪还恶”,并口出狂言公开撒野[7]:
【例3】段某:你是土匪啊?
警察:谁是土匪啊?
段某:你比土匪都恶。
警察:怎么了?我怎么了?
段某:这车有什么好查的啊?我儿子都是国防生,怕你啥?!怎么着都行,就是不能碰我车,你碰一下子看看!
“我爸是李刚”、“我儿子是国防生”式的“坑亲”权势狂语的出现,无不与权势的争夺心理有关。遗憾的是,心理膨胀的炫权当事人不知道,人的权势是分场合、分角色的,在警察依法行使警察权的场合下,你爸是谁、你儿是谁又有什么关系呢?
前段时间,网上一段交警查车与车主话语冲突的视频中,摩托车车主要求警察出示相关证件后,借口认不出警察本人与警察证件人是否一致,以命令的强硬口气要求戴墨镜的警察摘掉墨镜,感受到权势对抗的警察拒绝了车主的要求,结果遭到辱骂:“人脸遮着个眼,你是瞎子吗?!”这是一则典型的挑衅警察权威的案例,深层的原因也是权势的控制与反控制。
中国人爱面子,中国被调侃为“面子大国”。面子就是脸面、体面,是个人的自我体现,是个人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物。汉语中有句俗话,“不蒸馒头争口气”,很多情况下争气就是争面子,《嗟来食》中那位饿得“贸贸然”的老者,以生命的代价争回了被蔑视的面子。面子不是中国的“特产”,人之所以讲究面子,源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尊及被尊重的深层心理需要。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Goffman)1955年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face-work)”,他认为,面子是个人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人人都顾全自己的面子,给自己争面子、为别人留面子等面子行为(face-work)是人际交往的策略。面子行为是互相配合的,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8]
可是,并非所有民众都懂得遵循“面子行为理论”,有的人充英雄以挑衅、攻击执法人员为乐趣,而警察的执法权威被挑战、被冒犯,可能会情绪失控,可能口不择言、恶语相加。也有些警察在与民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忽视人际交际的面子策略,对当事人不礼貌、傲慢、颐指气使,冒犯当事人,引发他们的不满和连锁反应。【例4】中的民警,驱车前往某村庄为纠纷双方当事人做调解,但他一到现场就居高临下地用手指着当事一方的妇女问她姓名,妇女深感被冒犯,两人爆发了话语冲突:
【例4】妇女:我叫啥名不重要!
民警:(再一次手指当事妇女)我再问你一遍,你叫啥名?
妇女:你凭啥问我?
民警:我凭执法的法律!我有权问你!
妇女:我没犯法。你想打我吗?!你看你这个样,一个劲儿点划我!我这一辈子,最讨厌别人点划我!
民警:你找茬啊!民警给你们处理事就挨你们蹭啊?!
妇女:你这叫调解吗?你调解,你一下车就指划着我,你这叫调解吗?你上你所长办公室、局长办公室也指划啊?我也不知道你是官啊还是啥,别人上你办公室指划着你,你愿意吧?老百姓也是人,你这个态度是给老百姓处理问题的态度吗?你凭什么点划我?!
所以,警务活动中,警察一定要处处注意自己的体态细节,切不可随意、任性,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可能会引起群众的反感。某女受害者被诈骗了3000余元后,到派出所报案时陈述案情,因为骗子的伎俩十分低端,属于非常容易发现和提防的骗术,倾听陈述的民警嘴角不经意地笑了一笑,就是这样毫无声息的一笑,引起了受害者的强烈反感,她愤怒地指责民警没有同情心,斥责民警办案消极。民警也要高度重视话语文明,也许就是一个感叹词或者一句粗俗口头禅,就可能被当事群众视为詈骂和侵犯,就可能引起无休止的争吵和冲突,倘若某些身存敌意的人将此事公开扩大,就会对警察形象造成很坏的影响。所以,警察在执法执勤过程中,要尽可能照顾当事人的脸面,尽可能礼貌、文明,尽可能关注细节,尽可能换位思考,尽可能减少冲突的诱因。
美国文化冲突理论研究者索尔斯坦·塞林(Thorsten Sellin)认为,复杂的社会包含许多亚文化,每一种亚文化都有它独特的价值观和规范,当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规范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很可能会发生矛盾并引发冲突。[9]警民之间因为文化的不同向而导致的碰撞现象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论及,这里只重点论述警察依法执法的亚文化与人情、乡土气息浓厚的民众传统滞后亚文化之间的碰撞。
警察作为依法执法的群体,法律知识比较全面,管理规则的意识很强,而有的当事民众却是规则意识薄弱的法盲,当他们因违法事件相遇,民众一味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视野想当然地揣测民警的执法意图,由此生出的偏见和误解往往令警察遭遇“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尴尬、无奈和委屈。
【例5】12月份的一个午夜,110指挥中心的调度电话打到派出所,并且打印机打出了派警单,说某广场有人报警说钥匙丢了,没法进出租房,民警马上带协警赶到现场。
民警:谁报的警?
当事人:我报的。你们怎么现在才到?
民警:从你报警,到现在还没有5分钟吧?
当事人:(不语)
民警:你出示一下证件,我们先登记一下你的个人情况。
当事人:我没拿,登记什么?你们赶紧去把我家的门打开。
民警:我们必须先核实你的身份。
当事人:核实我什么身份?我的钥匙没了,你们赶紧去给我把门打开。
民警:我们没有办法帮你把门打开,我们没有工具,你提供有效证件,我们可以帮你联系开锁公司帮你打开。
当事人:你们打不开,养你们是干什么的?还不如养一群猪!
民警:请你说话礼貌些!
当事人:养你们是干什么的,我说话怎么了?!(情绪越发激动)
民警:你是不是喝酒了?如果你闹事,我们就把你带到派出所核实身份,联系你的家人。
当事人:我看你们谁敢动我,我弄死你们!
核实身份是很多执法程序所必须的,未经核实身份便为报警人撬门是不合程序的执法行为,但是,不甚懂法的报警人认识上有偏差,将此视为警察的不作为。有时候,民警接处警到现场后发现某些纠纷,比如经济纠纷,不在自己的管理权限范围内,就直截了当地说:“这事儿我们管不了!”群众常常误解这样的话语,认为警察是“踢皮球”、不作为。倘若警察能耐心地解释执法权限,民众能用心地听解释、听劝说,信任警察,配合工作,冲突就不会发生;倘若当事群众无知又鲁莽,愚昧又固执,无理取闹甚至变本加厉地诬陷、冒犯警察,警民冲突就很难避免。
据基层民警反映,最让他们感到委屈以至于无语、感到不可理喻的是,当事群众动辄就想当然地说警察受贿。比如某市车站派出所案件特别多,案件累积,警察们忙不过来,有些案子办得不及时,当事人就到所里骂难听的话,说民警受贿,收了另一方的钱,否则不可能拖着不办。刚开始民警还解释给他听,后来就不解释了,甩出一句话:“我收礼你可以去告我,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处理呢。”诉求得不到全部满足的当事人嚷嚷民警收礼的现象确实很多见,有位民警在调解室给纠纷双方调解案子,一方的要求没被满足,马上就说民警收了对方的礼,民警气愤地指着墙角的摄像头说:“我告诉你,我们这里有监控,你说话要负责。”群众不了解警察的职责及办案程序,不理解警察的工作状态,一味地根据人情社会的滞后旧俗来揣测民警,将怨气、戾气随意地发泄到民警身上,又累又伤的民警很可能就开始懈怠工作,接踵而来的可能是民众的越发不满、越发不支持,这就容易形成警民关系的不良循环,生出诸多冲突。我们认为,警民双方亚文化的差异是此类冲突的主要原因。
当然,警察亚文化里也有不符合现代执法精神的言语习惯,比如,有的警察执法过程中沿袭旧警风,官气十足,居高临下,态度冷硬,言语不讲究,“习惯说硬话,不会说软话;习惯说命令的话,不会说说服的话;习惯说苛责的话,不会说谦敬的话”[10],这样的言语方式深为群众所诟病,也是引发警民话语冲突的亚文化原因。
现代法制社会是个要求执法者高度规范、高度自律的社会,倘若警察执法的程序失当、失范,就会遭到懂法人士的质疑、谴责甚至抗议,引发话语冲突。比如某位警察执法前未按规定出示证件,群众咄咄逼人地质问:“你以什么身份查我?你有证件吗?我要看你的证件!哪条法律规定没有证件的人可以拦车?”目前,因为执法失当、失范引起冲突的,最常见的是除了执法程序失当、执法话语失范外,还有特权执法、差异执法等。
【例6】交通警察正在处理一起违章停车行为,该违章车辆违规停在行车道上,影响了车辆的正常通行。在该辆车辆不远处有一辆警车也违规停在路边。
车主:别拍了,你干嘛拍我的车?
交警:你好,你的车停在了行车道上,违反了交通法规。
车主:警车也放在了行车道上,你干嘛不拍呀?
交警:(不语)
车主:我今天就不开走,除非你把给我开的罚单取消!
交警:如果你不将车开走,我将请示110指挥中心,将你的车拖到停车场。
车主:(这时情绪开始激动起来)大家快看,交警乱罚款了,警察搞特权了!
群众对差异执法的敏感性不亚于特权执法。袁崇安先生在分析太原“12·13”案时说:如果在没弄清楚情况之前,不是让单方指认“谁打你啦”,而是说“你们参与打架的双方请过来做个登记,配合一下调查”,是不是就不会出现李康不配合执法的情况?假如李康说“是他们两个打人”时,警察如让他指认哪两个人打人,并请双方都出示身份证,然后请他们配合调查,还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吗?还会发生后来的事情吗?[10]后来的事情就是严重的肢体冲突。警察出警时不要陷自己于当事双方的矛盾漩涡中,要同时听取两方的叙述,并根据自己掌握的其他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不要轻信从某一方得来的信息,不能让当事人左右自己的思考,要综合各方面得来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要努力让双方都觉得你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觉得你处理的有道理,都信任你、配合你、顺从你,这样就不会“引火烧身”,引发警民冲突。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分别谈话、分别安抚的办法,让他们各自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在民警的主持下两边握手言和,这样是最周全、最有效的工作办法。
前几条原因,都是与冲突事件本身有直接的、紧密关联的原因。但是有些警民话语冲突的爆发却是“另有他因”,即当事的某方在并不知情的状态下无辜地撞上了对方从别处迁移来的“水下冰山”——消极情绪,我们名之为“他因的迁移”。“迁移”(transfer)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用在这里专指警民执法接触中因本次接触之外的其他原因点燃或激化当前冲突的现象。正如L·科塞所言:“积累起来的敌意和进攻性情绪不仅可以向敌意的原初对象发泄,也可以向替代目标发泄。”[11]发生迁移发泄的可能是一方,也可能是双方,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当事方持久个体情志的迁移
从民众方面来看,有的当事群众因为某些因素长期对社会不满,或牢骚满腹,或郁郁寡欢,或心态扭曲,或神经过敏,负能量很多,当他们遇上警察执法,会觉得被侵犯、被干涉、被剥夺,可能会陡然情绪失控进而引发话语冲突。从警察方面来看,公安机关的基层民警经常面对诈骗、盗窃、故意伤害等违法行为,很多案例线索不多,耗费大量警力、物力、财力却不一定破案,日久便生出挫折感,再加上没日没夜的值班加班,身体透支厉害,倘若没有强大的奉献精神及责任感的支撑,很快就会被懈怠、厌倦的心理笼罩,对司空见惯的群众求助、报案,或敷衍不作为,或烦躁没耐心,一不留神就与民众发生言语冲突,长此以往,就造成警民关系紧张,乃至形成恶性循环,冲突不断。
(二)相邻消极事件的迁移
人的情绪具有延时转移的特性。“刚刚被领导批评了,又被同事惹了一肚子火,气儿还没发出来,你也敢来找我的茬,怎么着,你穿着这身皮就狐假虎威欺负人啊?知道吗,脱了这身皮,你什么都不是!”这个当事人攻击警察的原话,充分证明相邻消极事件的迁移对当前警民冲突的直接影响。某女的父亲与邻居打架,民警为双方调解,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书。第二天,该女夜返父母家,得知父亲被打,又到邻居家中闹事,邻居报警,前一天做调解的民警不得不深夜出警,在深感前功尽弃的情绪之下,他没好气地斥责该女,而该女正对警察前一天的处理不满,于是,两人互不相让、劈头盖脸地吵了起来。可以说,是前一天事件的消极影响,为这两个人短兵相接的言语冲突定下了基调。
(三)他人他事的迁移
【例7】1986年前,A村庄群众将集体的一部分耕地提供给当时的供销社建设供销社站点。后来,供销社倒闭,有关人员就把站点长期租赁给他人。当前,土地变成农民的聚宝盆,A村部分群众采取了推供销社站点围墙、堵门不让站点租赁人员出入以及围攻租赁人员等过激行为。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赶往事发现场后:
群众:你们干啥来了?
民警:有人报警,我们来处理警情,化解大家的矛盾。
群众:供销社占俺的土地不还给俺!还把占俺的土地卖给了别人!香港租给英国都回归了,供销社占俺的土地该给俺了!俺也不跟现在租赁站点的人要租赁费了,叫他们滚蛋就行了!
民警:你们有证据证明土地是你们村的吗?
群众:供销社占俺村的土地,还要啥证据?!
民警:供销社的人员有当时供销社跟你们村签订的土地买卖合同,合同上面有你们双方当事人员的签名。
群众:那都是假的!
民警:如果你们认为合同是假的,你们可以到法院起诉,通过法院来认定合同的真假。
群众:俺老百姓不懂法,俺就知道供销社占俺的土地就得还给俺!
民警:即使你们的说法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你们也必须手段合法,不能损坏他人的物品,也不能限制他人的人身自由!
群众:啥!啥啥!啥啥啥……都是俺的!地是俺的!墙是俺的!屋子是俺的……这里的啥都是俺的!你们来了就别走了!解决不好不能走!
本例中,民警接警、处警、协调,他们努力联合村干部对当事群众开展矛盾化解工作,但最后事与愿违,当事群众不但不听劝解,还叫喊道:“民警解决不好问题不让民警回单位!”民警被困。当民警介入两方的矛盾时,经常会面临这样的场景:明明是依法进行公正引导,但还是会被某一方误解,被他们言语攻击、限制人身自由乃至拳打脚踢,使得冲突的矛盾由双方当事人之间转移到警民之间。
出于论述的条理性考虑,我们将前述六种原因逐条分叙,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原因并没有穷尽导致警民话语冲突的一切原因。
探求事情发生的因果联系,从原因环节上寻求预防和化解之路,不失为解决矛盾的一条途径。了解警民话语冲突的原因,不仅有助于化解具体的警民话语冲突案例,还有助于减少警民话语冲突的数量,提升警民之间的和谐指数。对警民话语冲突原因进行探索,是后续的警民话语冲突评估、预防、化解等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10(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商务印书馆,2012:800.
[3]儿酒驾母跪交警也跪了[N].齐鲁晚报,2015-08-29(A11).
[4]Boulding,K.Three faces of power[M].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89:53.
[5]威廉·W·威尔莫特,乔伊斯·L·霍克.人际冲突——构成和解决(第7版)[M].曾敏昊,刘宇耘,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02.
[6]郭明.浅谈警察权的行使[EB/OL].[2010-09-20]http://www.jcrb.com/jcpd/jcll/201009/t20100920_447300.html.
[7]男子违章现场骂交警:我儿子是国防生[EB/OL].[2015-08-28]http://tv.sohu.com/20150829/n420027751.shtml.
[8]mutaa.面子理论[EB/OL].[2011-05-23]http://wenku.baidu.com/view/50151c274b35eefdc8d333c3.html.
[9]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索尔斯坦·塞林.犯罪:社会与文化[M].许章润,幺志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
[10]袁崇安.试论警民冲突视野下的现代执法话语转换—以太原“12·13”案为例[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4):12-13.
[11]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5.
责任编辑:刘洪波
Exploring the Causes for Verbal Conflicts between Police and Citizens
LIU Hong-li1,Shan Xi-yan2
(1.Shandong Police College,Jinan 250014,China;2.Shandong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The verbal conflicts between police and citizens,such as the verbal abuse,condemn,rebuke,confrontation,insults and threats are apt to be triggered by diverse reasons while the police are performing the duties.The causes for the verbal conflicts are complex.Through an analysis,it is revealed the causes involve dispute for the interests,confrontation against powers,self-esteem damage,cultural clash,nonstandard law enforce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other reasons.Some causes are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while some remain in check and balance.
Key words:verbal conflicts between police and citizens;dispute for the interests;confrontation against powers;nonstandard law enforcement
作者简介:刘宏丽(1970-),女,山东威海人,山东警察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单希岩(1969-),男,山东即墨人,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法律硕士。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J11WD19)。
收稿日期:2015-10-22
DOI:10.13310/j.cnki.gzjy.2016.01.015
[中图分类号:D61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95(2016)01-009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