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希明,史钧竹(.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0;.北京立信会计事务所,北京00000)
殷墟:人类文明的宝库
暴希明1,史钧竹2
(1.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0;2.北京立信会计事务所,北京100000)
摘要: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1899年甲骨文发现和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发现的大量都城建筑遗迹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了中国殷商晚期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古代都城的地位。殷墟这座商代都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文化宝藏。
关键词:殷墟;商都;甲骨文;青铜器;文化宝藏
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评委们一致决定,将安阳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殷墟在世界文明史上所占重要地位的反映,是对殷墟作为人类文明宝库的承认与肯定。
殷墟是商朝后期的王都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一带,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时称为“殷”。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长期流动不定的商族人在商的第十代国王盘庚率领下,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徙并定都于殷,在此传位8代12王,历时273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小屯一带的王都逐渐荒芜,灿烂的商代文化被湮没地下,成为一片废墟,后人便把这个王都遗址称为“殷墟”。殷墟是有文字可考的中国第一古都遗址,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成为地下天然博物馆。
有关这一古都遗址的发现还有一段传奇故事。1899年秋天,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身患疟疾,医生诊治后开了一张处方,上面有一味中药叫“龙骨”。王懿荣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老中药店达仁堂按方购药。药买回来之后,王懿荣亲自打开药包验看,忽然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类似篆文而又不认识的刻痕,凭金石学家对古物鉴定的敏锐,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很早的古文字,是早于自己所研究的古彝器上的文字。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又派人将达仁堂中带有文字的“龙骨”购买回来,加以辨认研究,同时通过古董商人购买到不少甲骨。而古董商人为了垄断甲骨来源,牟取暴利,假说出自河南汤阴。这个故事的真实程度如何,目前尚无定论,但王懿荣最早认识到甲骨文的学术价值却是不争的事实。第二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自杀殉国,他收集的这些甲骨大多落入刘鹗之手。刘鹗在溥仪的师傅罗振玉的鼓动下,把这些尚不为人知的古字墨拓印刷,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籍《铁云藏龟》,首次使甲骨文流布于世。1908年,罗振玉访知甲骨出土地点并不在汤阴,而在安阳小屯村,他在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和实地考察后更进一步确认,小屯不单是甲骨文的出土地,而且还是商代的都城,是史书中所说的殷墟。隐退到历史“后院”的殷墟,就这样重新被发现,走向了世界文明史的前台。
甲骨文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殷墟发掘的浓厚兴趣。起初是私人为了一夜暴富而进行的私挖乱掘。小屯村周围的农田被挖得千疮百孔,沟壑纵横,饱经风霜的“殷墟老人”遍体鳞伤,殷墟遗址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由于外国人的染指,数以万计的甲骨片流散国外,给学术界带来巨大的损失。1928年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为了保护殷墟甲骨文免遭继续破坏,随即开始了有计划的科学发掘工作。从1928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前后共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确认了殷墟为盘庚迁殷至纣灭亡的都城,殷墟文化为商代晚期文化。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因8年抗战和3年内战而中断了的殷墟考古又恢复了系统的科学发掘,郭宝钧主持发掘了著名的武官村大墓,从那时至今,发掘连续不断,成为全国发掘工作时间最长的遗址。遗址的范围布局基本弄清,文化分期的体系也已建立,商代晚期王都的面貌逐渐从历史的迷雾中显现出来,向世人展示了3000多年前世界东方古代的灿烂文明。
殷墟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遗存丰富。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和家族墓地群,以及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
宫殿宗庙区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是商王居处和处理政务的场所。目前,已发现宫殿宗庙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大多坐落于夯土台基上,造型庄重而又肃穆、质朴而又典雅,代表了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
著名的妇好墓就位于宫殿宗庙区。该墓是从科学发掘以来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多达240多条。据卜辞记载,她曾主持过不少重要的祭祀活动,并多次率兵征伐。由于连年征战,积劳成疾,不到40岁妇好就去世了。妇好去世后,武丁非常悲痛,为了纪念妇好的丰功伟绩和表达对这位王后的厚爱,武丁破例在宫殿区附近给她修筑了一座“王室墓”,并在墓上兴建享堂,以便祭祀,还在墓中陪葬了许多珍贵器物。据发掘统计,妇好墓中有殉葬人16个,殉葬狗6条。随葬物品达1928件(6800多枚货贝除外),其中有造型奇特、纹饰华丽的青铜礼器,有工艺水平很高的玉器、骨器,有制作精细的象牙杯,特别是其中的134件兵器,清楚地表明墓主人是能征善战、立过赫赫战功的武将,而两件铸有“妇好”铭文、象征权力的大铜钺,更有力地证明了妇好生前拥有相当高的军权和显赫的地位。从妇好墓中出土的这些异常精美的珍贵文物,是3000多年前的艺术瑰宝,曾轰动世界。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遗址,其中比较著名的分别是1936年发掘的YH127甲骨贮藏坑、1973年发掘的小屯南地甲骨和1991年发掘的花园庄东地甲骨贮藏坑。YH127位于小屯东北地,是一座圆形坑,坑口直径1.8米,坑内出土刻辞甲骨17096片,其中龟甲17088片,牛肩胛骨8片,完整的龟甲近300版,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董作宾先生在《殷墟文字乙编·序》中称这是“打破记录的一个奇迹。”这些甲骨记录着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胡厚宣先生推断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坑内还埋有一具人骨,很可能是这个档案库的管理人员。小屯南地甲骨系指殷墟小屯村南发现的一批贮藏坑中贮藏的大量甲骨,共计5335片,其中卜骨5260片,卜甲75片,大版而完整的刻辞卜骨近百版。花园庄东地甲骨贮藏坑位于花园庄东100米,坑口呈长方形,长2米,宽1米,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辞甲骨689片,完整的刻辞卜甲300余版。从1899年发现第1片甲骨至今,殷墟共发现甲骨约15万片以上[1],使用单字4500多个,可认识的字约1700多个。这些文字所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学者称其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档案库”。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年,即使是对中国古史持极端怀疑态度的学者,也不能质疑商朝的历史存在。因此,甲骨文对历史研究,特别是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这些史料没有经过后人的篡改或传抄而发生错讹,科学价值更弥足珍贵。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已很成熟,六书具备,主要的造字方法为象形、会意、形声。它以表形为主的存在方式,适应了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的现实,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中国文字几千年来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虽在传承中略有变异,但蝉递之迹可寻。
殷墟王陵区与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位于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一带,是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场所。自1934年起,这里共发掘出13座王陵大墓、数千个陪葬墓和祭祀坑。王陵大墓多墓室宏大,形制壮阔,随葬品精美奢华,显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贵和威严。陪葬墓和祭祀坑中以祭祀坑最多,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遗迹。
殷商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而且造型美观、纹饰秀丽,铸造工艺之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些青铜器无疑使殷墟成为中国青铜文明鼎盛时期的代表。殷墟青铜器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和其他铜器等几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与之相应,青铜器中与祭祀、战争有关的礼器和兵器的数量是最多的,并形成了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体现出独特的东方色彩。据不完全统计,安阳殷墟自考古发掘以来,出土青铜器4000余件,而且几乎全部出自墓葬和祭祀坑之中。其中尤其珍贵的是1939年在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75公斤,被称为“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大鼎鼎腹内壁有“司母戊”三字铭文,故世人称之为“司母戊大鼎”。全鼎以雷纹为底,饰以双龙纹,鼎耳作猛虎吞噬状,两侧为鱼纹
及小双龙纹,鼎足有兽面纹,庄重雄伟。经化学分析鉴定,司母戊鼎是由铜、锡、铅三种金属熔铸而成的青铜合金,说明3000多年前,商代的冶炼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1899年甲骨文发现和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发现的大量都城建筑遗迹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文化遗存,展现了灿烂辉煌的殷商晚期文明。100多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殷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内涵在不断丰富,而且仍不时有重要发现,呈现巨大的文化潜力。如1999年洹北商城的发现,更从一个侧面说明殷墟仍然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没有揭开,商朝历史的谜团还是没有穷尽,等待我们去探求。
殷墟这座商代都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文化宝藏,未来一定还会带给人们无限的惊奇。
参考文献:
[1]王宇信.中国甲骨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82.
(责任编辑:王彦永)
Yin Ruins: Treasu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BAO Ximing1,SHI Junzhu2
(1.Department of Chinese,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China; 2.Beijing Lixin Accounting Firm, Beijing 10000, China)
Abstract:Yin ruins is the capital relics of the Late Shang Dynasty,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area of Xiao Tun village a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Since the inscriptions on bones was discovered and Yin ruins was scientifically excavated, people have discovered a large amount of capital architectural monuments, inscriptions on bones and bronze war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show the splendid civilization of the late Shang dynasty and prove that Yin ruins is the first ancient capital of China which there are records can be proven. Yin ruins, the capital of Shang dynasty,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also is the cultural treasure of all mankind.
Key words:Yin ruins; capital of Shang Dynasty; inscriptions on bones; bronze; cultrual treasure
作者简介:暴希明(1957-),河南汤阴人,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和汉字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0YJAZH002)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BSH001)“甲骨文中婚姻家庭宗法生育类汉字的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10-30
中图分类号:K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6)01-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