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苏区学”学科的思考

2016-03-18 15:30江西黄惠运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根据地

(江西)黄惠运

关于构建“苏区学”学科的思考

(江西)黄惠运

苏区革命历史地位重要,需要从学理上高位推进,在区域上协同创新。“苏区学”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兼及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历史文化研究和苏区精神传承弘扬创新的学科。构建“苏区学”学科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与重要的社会价值;构建“苏区学”学科的文献资料、研究机构、政策措施和苏区精神内涵的提炼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苏区学”学科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基本明确;“苏区学”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历史分析、综合研究、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等,发展趋势良好。

全国苏区 ;“苏区学”; 学科构建

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等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后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朱德同志领导的起义部队不久就到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来发展壮大为红一方面军。随着斗争的发展,党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许多红军部队。在此基础上,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红色政权——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毛泽东任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管辖中央苏区全国所有的革命根据地。苏区革命历史地位重要,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从学理上高位推进,在区域上协调创新。

一、构建“苏区学”学科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学术价值。全国苏区历史文化与苏区精神综合研究,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创新。学术界对全国苏区历史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国苏区历史综合研究成果迭出。继何友良著《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谭克绳主编《中国革命根据地史》之后,又有余伯流、何友良合著《中国苏区史》出版发行。二是各个根据地史研究成果丰硕。几乎每一块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均有成果问世,如余伯流、陈钢合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余伯流、凌步机合著《中央苏区史》;唐志全、陈学明著《“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黄惠运等合著《东固革命根据地简史》等。尤其是关于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成果文蔚大观,除戴向青、余伯流、夏道汉等:《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稿》;马齐彬、黄少群、刘文军:《中央革命根据地史》;孔永松、林天乙、戴金生编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史要》;舒龙、凌步机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 唐志宏、谭继和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稿》等综合性通史外,举凡中央苏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均有多部专史,如余伯流著《中央苏区经济史》;徐学初著《中华苏维埃经济建设研究》;罗惠兰、刘雪明、许静等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权建设研究》;凌步机著《中央苏区军事史》;刘云主编《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汤家庆著《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李国强著《中央苏区教育史》;严帆著《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曾飚著《中央苏区体育史》、黄克富主编《中央苏区调查统计史》;曾维东、曾维才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判史》;陈春明主编《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林道福主编《中央苏区美术史》;吕良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等等。但也有若干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目前尚未有专著产生,如吉安延福革命根据地史,迄今没有一部研究专著。全国苏区历史文化研究尚有许多进一步探讨的空间,需要各地史学工作者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合作,全国苏区同唱一首歌,构建“苏区学”学科。

(二)社会价值。1.有利于构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苏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传承创新体系。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等连接起来,构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苏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传承创新体系。2.传承弘扬苏区精神,促进原苏区县振兴发展。苏区历史通过红军长征发展到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及解放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阐述总结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建党建军建政等历史经验,对于传承弘扬苏区精神,推进原苏区县振兴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苏区学”学科构建的基础条件

(一)苏区历史文献资料与研究论著相继影印或编撰出版。如1.报刊资料:《红色中华》、《斗争》、《红星》、《青年实话》、《苏区工人》、《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红旗周报》、《劳动》周刊、《列宁青年》、《红藏》等。2.史料选编: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中下册);厦门大学法律系、福建省档案馆选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编:《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上册);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翻印:《苏维埃中国》;陈诚:《石叟资料》。3.文集: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上、下);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刘少奇选集》;《朱德选集》;《周恩来选集》;《陈云文选》;《张闻天文集》;《陈潭秋文集》;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4.丛书: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编纂:《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包括党的系统、政权系统、军事系统、群团系统和分省系统);江西省档案馆等编:《革命历史资料丛书》(32册);孔永松、蒋伯英主编:《中央苏区历史研究》丛书(6册);林多贤主编:《中央苏区研究丛书》(8册);彭光华主编:《人民共和国摇篮丛书》(9册);田延光主编:《中央苏区研究丛书》(10册);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福建中央苏区县纵横》(21卷)。5.回忆录:陈毅、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方志敏等:《回忆闽浙皖赣苏区》;罗荣桓、谭震林等:《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等。6.相关研究专著:何伟福:《中国革命根据地票据研究》;洪荣昌:《红色票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票证文物收藏集锦》;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上下);戴向青、余伯流、夏道汉等:《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稿》;马齐彬、黄少群、刘文军:《中央革命根据地史》;孔永松、林天乙、戴金生编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史要》;舒龙、凌步机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 唐志宏、谭继和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稿》;何友良著:《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许毅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等。7.外文资料:韦思谛:Local Elites and Communists Revolution in the Jiangxi Hill County;本杰明·I·史华慈: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等等。

(二)苏区精神内涵已经提炼确定。关于苏区精神的内涵,党史党建学界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先后撰文探讨概括。2005年10月,在江西兴国县召开的纪念毛泽东作兴国调查75周年暨弘扬苏区精神理论研讨会上,2011年11月,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在文章中指出,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第二,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第三,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开拓进取,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状态;第四,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第五,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①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石仲泉著:《我观党史二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671页。石仲泉研究员还提出了“全国苏区同唱一首歌”,共同传承弘扬苏区精神的呼吁,有效地推动了苏区历史和苏区精神的研究。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余伯流认为,苏区精神的内涵可简明概括为24个字,即: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廉洁奉公、争创第一、无私奉献。②余伯流:《苏区精神新解读》,《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4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万建强认为,苏区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巩固、发展苏区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所培育、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主要内涵概括为:“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执政为民、廉洁奉公”。③万建强:《论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和时代价值》,《老区建设》2009年第20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苏区精神内涵作了高度精辟的阐述,2011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概括为7句话28个字,十分精辟、准确。他说:“中央苏区十年奋战的历史,时间长,跨度大,风云激荡,岁月峥嵘,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伟大的苏区精神,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学术界关于苏区精神的内涵的界定均以习近平同志精辟论述为标准。

(三)研究平台已经具备。2013年,经各高校申报、有关省份的教育厅、党史研究室推荐,专家评审组进行严格评审,由教育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决定设立八个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即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嘉兴学院,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地井冈山大学,苏区精神形成地赣南师范学院,毛泽东主席的诞生地湘潭大学,遵义会议的召开地遵义师范学院,延安精神的形成地延安大学,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地河北师范大学,设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专门从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传承与弘扬创新工作。这些研究基地的设立,为苏区历史文化与苏区精神研究提供了研究队伍、文献资料和办公设备等有利条件。

(四)相关政策措施已经制定实施。2012年6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根据文件精神,闽粤赣等省积极开展普查申报中央苏区县工作,截止2009 年5月20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全国共有34个中央苏区县:福建省20个: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将乐、沙县、邵武、诏安、武夷山、光泽县、建阳。江西省13个: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安远、广昌、黎川、上犹、崇义。广东省1个:大埔。随着中央苏区史研究的深入,中央苏区县还会增加。赣闽粤各省市区相继制定出台了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广东河源市的龙川县、和平县、连平县等13 个县(市、区)纳入规划建设范围,积极推动和实施振兴发展措施。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原中央苏区县振兴发展,而且为苏区历史文化研究和苏区精神传承弘扬创新提供了耦合契机,“苏区学”学科构建呼之欲出。

此外,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民族精神培育弘扬、红色旅游发展繁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与群众路线教育等,均需要加强苏区历史和苏区精神研究,走出政产学研用新模式。

三、“苏区学”学科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苏区学”学科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取得反“围剿”战争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光辉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创建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及其历史地位研究;2.全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和发展研究;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与实践研究;4.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形成历史研究;5.“围剿”与反“围剿”历史研究;6.苏维埃区域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事斗争、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城市建设、统战工作和农业、林业工作等各项建设研究;7.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传承创新研究;8.中央苏区与全国各苏区的关系研究;9.党的群众路线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央苏区基本形成研究;10.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苏区革命活动研究;11.苏区与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源流关系研究;12.党在苏区的斗争与白区工作的关系研究;13.苏区历史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14.红军长征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研究;15.原苏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16.苏区红色旅游开发繁荣研究;17.苏区历史文献与口述史料搜集整理利用研究;18.苏区革命史迹遗址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研究;19.全国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观众教育与协调创新研究;20.国内外苏区历史研究状况综述与苏区历史研究队伍与受众研究;等等。

四、“苏区学”学科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

“苏区学”既是历史学科,也是思想政治理论学科,需要使用历史学和思想政治理论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和交叉研究,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为一门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型复合型学科。具体研究方法有:1.历史分析。将全国苏区历史放在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的整体框架中全面考察、系统梳理和综合评价,主要揭示苏区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2.综合研究。运用历史学、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思想政治理论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和交叉研究,揭示苏区创建历程与作用、苏区各项建设及其与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的源流关系等,整体打造一部中国苏区历史文化全史。3.比较研究。将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将苏区史与民国史会通,分析比较苏区与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的联系,与国统区的斗争及其社会进步与落后情况。4.调查访问。赴原苏区所在地井冈山、瑞金、兴国、宁都、永丰、长汀、上杭、连城、宁化、大埔、海陆丰、仁化、琼州、弋阳、平江、桑植、汝城、红安、百色、遵义、巴中、延安等地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实地考察革命遗迹旧址,访问老红军、老干部及其后代,访问地方党史办、史志办研究人员,查阅档案、历史文献、地方志、文史资料等。

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了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今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井冈山时发表重要讲话,他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高度概括了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这为新的时代条件下苏区历史研究、苏区精神弘扬和“苏区学”学科构建等指明了正确发展方向。

苏区历史文化研究大有可为,全国苏区应唱同一首歌。苏区精神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常态、新理念和新战略的运行,呼唤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脉搏,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经济发展新常态;“三严三实”教育、“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等。要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严格做好“三严三实”教育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等,就需要传承弘扬创新苏区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发挥苏区精神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作用。

江西是全国最大的中央苏区所在地,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进“苏区学”学科的构建。在现代化、信息化、低碳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鉴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辜负总书记提出的“江西各项工作应走在时代前列”的殷切希望,着力推动老区加快发展、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作风建设;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坚持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坚持把共享理念落到实处、坚持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为实现江西全省“提前翻番,同步小康”目标凝聚力量,提供精神支柱;在文化建设上,将弘扬苏区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与弘扬赣鄱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加快实施赣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现江西“绿色崛起”目标。时代的发展呼唤“苏区学”学科的建立,“苏区学”学科的构建势所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按照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要求,在认真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索,把握精神实质,不断为苏区精神注入新鲜活力。在历史层面,将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新泉整训精神和“二七”会议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和四渡赤水精神等,全部纳入苏区精神的范畴,丰富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梳理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大庆精神和探月精神等革命精神、时代精神与改革精神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彰显苏区精神的重要地位。在现实层面,紧密结合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三严三实”、“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时代主题与条件,灵活运用苏区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提升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根据地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