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国时期征婚广告的价值取向

2016-03-18 15:20乔桂英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征婚启事

乔桂英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浅析民国时期征婚广告的价值取向

乔桂英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广告征婚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不仅传播了西方的婚姻价值理念和引发人们对传统婚姻重新审视,而且也彰显了人们对健全人格的向往与追求。民国时期征婚广告的内容展示近代人性的进步。然而征婚这种方式的覆盖范围是有限的,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包办婚姻仍居于主流。征婚广告在近代应属于城市现象,直至改革开放之后才发展成为社会一种普遍现象。

近代;征婚广告;人性;作用

对于婚姻广告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杨宏源《征婚广告里的择偶标准探析》、杨柳《〈大公报>征婚广告看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特色》、黄顺力与王风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择偶倾向与取舍》等通过对征婚广告分析,体现了近代世人择偶对象的标准的变化;林山《婚姻广告的历史变迁》梳理历史上征婚形式的流变过程;张光华《从近代报刊婚姻启事看近代社会变迁》对近代婚姻广告进行分类,从而探讨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孙会《〈大公报>的征婚广告与近代社会变迁》虽对征婚广告的原因、内容及社会影响进行论述,然却未对社会思想观念变迁和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赵良坤《近代中国征婚广告探析》,虽对近代征婚启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然而却忽视从人性解放的角度对征婚广告进行深入的解读;高伶俐《〈中央日报>的婚事广告与南京城市婚姻文化的构建》从新闻学角度考察其作为传播方式所展示的城市婚姻图景;张伯存《从征婚广告看社会变迁》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征婚广告进行分析,展现当代的社会的变迁。台湾作者陈湘涵的专著《寻觅良伴——近代中国的征婚广告(1912-1949)》是近代一部以征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陈娜娜《见微之著:从征婚广告中发现历史》其对进行了评述。日本学者高岛航《1920年代的征婚广告》一文也对征婚广告内容进行了细微的分析,但总体而言,分析不够深入。

本文尝试在吸收上述诸位成果的前提下,从人性解放的角度对近代以来的征婚广告进行分析。

一、征婚广告的出现

(一)征婚广告出现的历史背景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为了寻求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列强用武力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帝国逐渐由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开始沦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庸,国家主权开始逐步遭到丧失,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开始了漫长的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吴于厪先生曾经说过,当世界上已经有一个地区进入工业世界,从此农耕世界的大门就再也关闭不了,也就是不得不面临冲击,对冲击做出反响。冲击主要在经济,但冲击不限于经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掠夺,西方的传教士接踵而来,西方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首先走上了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的近代化历程。马克思认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是极其残忍黑暗的,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内部无法自生出一场彻底改变亚洲社会面貌的革命,那么英国不管是干出多大的罪行,它毕竟充当了亚洲历史革命的不自觉的工具。[1]68征婚广告作为近代社会的新事物,其出现必然有与其一起出现的载体和消费市场。孙会提到:近代城市的进步与社会风貌的改变是征婚广告出现的根源,社会风气的改变促使家庭观念发生变化,而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不断出现又为广告征婚提供了媒介。商业广告的刊登最先得到清政府的肯定,①参见《湖北商务报》,1899年,第35期,第12页。但伴随着近代城市化浪潮的兴起,反映日常生活的各类广告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和读者见面了,而征婚广告极富代表性。征婚广告作为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其一方面丰富了中国人寻求理想配偶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国婚姻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体现了人的进步。

(二)广告征婚的先行者

林山认为“征婚广告即指将自己对另一半的要求公布于公共媒介和公共场所上的一种方式”②林山在《征婚广告的历史变迁》一文中提出此观点,载《教师博览》,2013年,第7期。。17世纪末,英国杂志上刊登了世界上第一则征婚广告:某男,30岁,家产富足,希望寻找一位家产不低于3000英镑的年轻女士。这是赤裸裸的以金钱为核心的征婚广告。

1899年,蔡元培夫人王昭去世,为其做媒续弦者颇多,其特提出几项征婚条件:(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不相合,可离婚。[2]72-73“不缠足”“女可再嫁”“离婚”等字眼在当时人看来可以说是挑战性的。之后蔡元培与黄世振女士用演说方式代替闹洞房,促进了近代礼俗的进步。

1902年出现了近代中国的首例征婚广告。内容如下:“访求天下有志女子,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勿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信面写AAA,托天津《大公报》馆或青年会两处代收。③上海《中外日报》于一个月后进行了转载。[3]虽然无法确定这位南清志士最终是否寻找到自己理想的人生伴侣,但这一行为无疑开启了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的时尚。

章太炎,在其原配去世后的第二年,在《顺天时报》上刊登了续弦广告:“敝人近感鰥岑寂,欲获一白头伴侣劻我家室。然必具有以下三事者,方为合适。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者;二,系出名家闺秀举止大方者;三,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者。”[4]5广告一经刊登,引起了各界人物的轩然大波,后来经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汤国梨女士,并与其结为伉俪,幸福余生。暂且不论章太炎先生与汤国梨女士的结合是否成为征婚广告的成功范例,然章先生此举所带来的效果绝对是轰动的;无论在文艺界还是演艺界,无论是保守人士的挖苦讥讽还是先进人士的鼓掌欢呼,引发的无疑是旧传统和新思维之间的再次交锋,推动了人们对古老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和人性的深层思考。

1923年冬,冯玉祥的原配夫人刘德贞因病不治去世,遗下儿女还小。他公事繁忙,实在难以照料,由友人为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第一,不穿绫罗绸缎,只能穿粗布衣裳,吃粗茶淡饭;第二,能劳作并自食其力;第三,必须抚养前方子女。[5]这三项条件使众多大户人家望而却步,最后与在教会工作的李德全女士结为连理。

二、征婚广告中自我意识的萌芽

《大公报》《申报》等作为面向全国统一发行的大型报纸,征婚启事的出现具有开创风气的作用。为了更加如实地再现当时的征婚状况,报刊来源的范围应当越广泛越好。本部分将摘取不同来源的报刊资料,从人性学角度分析,发掘“人”的近代化。

(一)征婚广告的自我意识与朱熹的“理”

根据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一般看法,人类自诞生以来,至少已经有50万年的历史。[6]11-12但直至目前为止,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如同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处在相当模糊的阶段。[7]2虽然自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著名命题到现在已经2500多年,然而我们究竟对“自己”认识了多少,实在难以回答。就中国而言,春秋时已有孔子讲的为人之道,即做人的道理;墨子提出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最大特点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即靠劳动而生活,同时关于人性论也展开了思考,“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宋明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主张“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清代的“以理杀人”,这一高度的思想控制,逐渐将人的欲望与“理”对立起来,只见理,而不见人。近代以来,在报刊杂志上刊登的征婚告白,无疑是对传统“理”秩序的挑战,是对自我欲望的表达。

庞森自白(代征婚启事)[8]7-8

每一个人都知道,我是素来反对结婚的,但自从搬到广州来后,我便改变初衷,急于准备结婚了。但是现在,我几乎成为一个牺牲者,因为抵步以来,对于这个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茫无头绪,说起来好不伤心也!

一个还没结婚的人,无论到酒吧里去,或是回到家里吃晚饭,都是你自己一个人,没有什么两样。每一件东西,每一件事情,都这样平静无波,生活中没有一点可资笑謔的材料,但若你是结了婚呢,情形就两样了,那就会有一些事情来麻烦你,于是你将会觉得,第二天早上还是乐于出外去办公。而且,你也就不愿多往酒吧间跑了,因为这时候你会顾虑到恐怕花钱太多,又会想到家里有一个时装杂志的人儿在等着你呢!……

而且,我还喜欢参加结婚典礼。不但有充分的酒给你喝,还很快乐,甚至觉得广州也很不错。当乐队开始时,竟会使你想起士兵开赴前线时的情景。——前面奏着乐队,每一个人都这样快乐,这时候未来的一切烦恼,都抛诸九霄云外,云外九霄了。而一场婚礼,我看起来也就恰恰与这相似。你看微笑的新郎,当乐声起处,他简直把一切等待着他的烦恼都抛开了呢!

因此我以为婚礼中的音乐,应该改奏一下。我提议新郎进入礼堂时,应该当作给他最后一个警告的奏(〈从不会太晚〉)这支曲子。新娘进入礼堂时,用来代替那(〈请不要说不,要说也许〉)的老调子的,应该是(〈这是完结的开始〉)。等新娘步出礼堂时,则应该演奏(〈你不知有多少苦头要吃呢〉)!

最后,我将再申明一句,诸事皆已准备安当,只需要一个没有结过婚的未婚妻了!因此,特为此郑重声明:我将给每一个未婚的小姐们一个机会,有意者请在指定日期到教育路十三号新闻组办公室来登记。

小姐们请注意,本月十五日起到十九日止,是登记日期,逾期失效,请勿失良机!

以上是一则完整的征婚启事。从征婚广告的语言特点来说,标题确实有点单调,而内容却不简短,结构也不单一,多数是抒情性的文字,而非纯粹说明性文字,语言流畅。1949年,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部分空军隐退到广州,准备做最后的挣扎。仔细阅读这一则征婚广告,我们可以推测主人公可能是一名普通的空降兵,之所以想要刊登征婚启事,是因为内心感到孤寂,无论到酒吧还是回家都是一个人,生活也是平静无波,想想结婚之后,有妻子在家等着自己,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为此,征婚者喜欢上了参加婚礼,在婚礼乐声响起后,任何烦恼都将被抛到九霄云外,而且建议改奏婚礼音乐,也许这样会更确切地表达主人公此时的内心所感:心急如焚,迫切需要一位女子使其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并从此安定下来。在抒发完自己的内心情感后,点明想要迎取一位未婚小姐,然就连对所征女子的条件都忽略了,但可以想象,在城市中未婚的小姐们最起码应通文晓字,属于社会中上阶层。求偶愿望是人之常情,然而如何将这一情感表达出来,是另一个问题。在近代社会末期,媒婆还有一定的市场,然选择报刊作为自己抒发情感的媒介却是一种流行的选择。这种具有自我主体意识的行为在古代并不常见。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在宋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取得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冯友兰先生指出:“明清已降读书人阅读儒家经典”,实际上读的只是《四书》而已,对于《四书》的理解仅仅也只限于朱注。就像君主立宪国家,权力集中于内阁总理。在元明清时代,孔丘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但却被朱熹‘内阁总理’给架空了,其被读书人尊为伪朱子。”[9]178这句话正确反映了朱熹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所产生的影响。

朱熹以“理”为最高范畴建立的人学思想体系,使中国人学思想攀上了以儒学为核心的理论巅峰,但与任何一种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一样成熟的同时就意味着僵化与腐朽,顶峰即意味着衰落的开始。[7]480如天理人欲的对立、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目标、饿死不能失节的节烈观,更有甚者“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10]915。尽管明末清初思想家李贽公开反对将人欲与天理相对应,不承认现实生活之外的道,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提出不要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人要尊重自己,率性而为等,但终究被当作异端论处。再次审视这则近代征婚广告,主人公正是在尊重自己、满足自己的生理及心理需要的基础上,率性地表达了自己想要娶一位小姐的愿望。这种个性张扬的态度显然与传统的安分守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思想形成对比,公开地袒露自己的心声,无视“理”的约束,逐渐地发现自己的生存意义,显然是历史的进步。

(二)广告征婚的自我意识与中庸思想

下面两则征婚广告也可看作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

征婚一:救济院女生征婚择配[11]1149

南京妇女救济院训练期满女生二十六名,征婚择配,计应征者百余人,调查确实者四十三人,及格到院谈话者仅十余人。由该院负责人逐一与双方介绍,互作短时之叙语,再由男女两方填写志愿书,根据女生意见,作最后决定。据负责人称:对应征中选人可保证其:非重婚做妾,职业固定,生活能力充实。体格健全无恶嗜好云。

征婚二:罗雯公开征婚[12]1

在“高士满”里有一位静淑温柔的姑娘,列入舞女的阵线,她是初出道的小姐,还没有染上时下欢场女子的坏脾气,芳名叫罗雯,二九年华,生下来艳丽大方,像一朵刚出水面的芙蓉,为了生活不得意而货腰度日,近来,她已渐渐地厌倦这种红灯绿酒夜的伴舞生活,她想最近公开征婚,以便择一良好的终身伴侣早得归宿,未知谁家好郎君,能有福气去做这护花使者呢!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治了整个国家后,在城市中实行禁娼政策。救济院作为上世纪30年代社会废娼运动的场所,承担了教育娼妓,改造娼妓的重担。尽管改革的理论家们批评中国的家庭是压迫妇女的一个重要(若不是唯一)的根源,并期望有朝一日妇女们能获得独立,但改革的实践者们则不然,甚至就在他们实施改造计划、教过去的妓女学会某种劳动技能的时候,他们的工作重心仍是让妇女重返家庭,所用的主要办法是为他们找到配偶。[13]258于是,为这一特殊人群的集体征婚便应运而生。上世纪30年代中期,南京政府又提议开禁,并对从业人员颁发执照,允许持照妓女做生意。所以此时期单个妓女的征婚比较常见(如征婚二)。纵览整个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是比较低的,更别说娼妓,她们靠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为生,沦为寄生阶层,有的甚至心理发生了扭曲,出现了所谓的“变态”,受到主流人群和价值观的排斥。如果我们抛开所谓的思想枷锁,冷静地以“人”的眼光审视这一群体,不难理解,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更何况风尘女子!社会对妓女回归正常生活的接纳,首先具有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人性的体现。

不同民族的性格特质是由其文化内涵所决定的,文化是民族的性格内核,中国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特点的凝练与浓缩。[14]2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是构成民族性格的根本质料,深厚浓重而又圆圆滚滚,使民族性格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和生存性。然而其间藏有“机变性”“中庸”的隐功能。“中庸”是多数中国人深藏在“大脑”中的做人处事模式,是不能用外力更不能用“棍棒”维护“或”驱逐的。[14]2说到底“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人要安于现状,莫要挑战权威、打破常规去进行新的尝试。但是人之外的世界变幻莫测,也要求我们紧跟时代之步伐,不断进步。青楼存在于中国的历史可谓久远,直到近代,伴随着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和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人的主体性才逐渐凸现出来,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青楼存在是社会进步的障碍,是对“人”尊严和人格的亵渎,并想要将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根除。在传统社会,从良女子的行为是低调的,敏感的,悄然间进行的。然而相对于古代社会,近代广泛出现的妓女广告征婚表明,女子从良与其说是一种高调的行为,不如说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这是将传统“中庸”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一种对人性权利的表达。

三、近代逐渐丰富的人格内容

征婚启事本身是对自己心目中另一半的期待。通过对以下三则征婚广告分析,可以窥见近代对于人的发展要求。由于征婚启事在各种报刊上出现,内容庞杂,只好选取一二来论。

征婚一:王茉莉征婚启事[15]14

昨晚巧遇车先生,很久未见,当然要瞎聊一阵,我们聊来聊去,聊到舞场近况,于是他马上很兴奋的从身上掏出来一张草稿,是皇宫舞星王茉莉烦他转交本报刊登的征婚启事,兹将原文录之如下:她已经二十一岁了,她时常感到精神上极不愉快,所以想寻一位理想中的终身伴侣,她需要身高一米七十,体重一百六十磅,胸围九十五,体臂十六吋,全身各部器官,均经检验合格并无各种传染病之英俊青年,并需受过高等教育(镀过金者更好),有特殊技能(能说流利之英语苏语等),会驾驶汽车,骑马,照相,滑冰,游泳,划船,唱歌,打猎,烧饭,洗衣服,抱孩子者方可报名应试,如有合乎上项条件者,请速至皇宫报名应试,考后当时放榜。

征婚二:顾望霞小姐征婚启事[16]17

(……),兹愿以身姿於年约廿岁的有良心之童男子结合,惟须家资巨万,神強力壮,五官俱全,上无父母,下鲜兄弟姊妹,对于妻子挥金如土。虽赴火蹈汤,不可稍背。具有上列数条之童男子,盍与乎来!

通讯处:纪理古路九一四弄六〇六号

征婚三:南清志士征婚[3]

……其主义如下:一天足;二要通晓学术门径;三聘悉照文明通例来娉取,勿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前两则征婚广告是女士对男士的征婚,后一则是南清志士对于女性的征婚启事。从上发现,女性心目中的男性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有:首先,四肢健全有力,无传染病;其次,有知识有文化,受过高等教育;再次,就是经济上无顾虑。再者如镀过金,能说流利之英语苏语,会驾驶汽车、骑马、照像、滑冰、游泳、划船、唱歌、打猎、烧饭、洗衣服、抱孩子等,不得不说这些条件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很前卫。而男性心目中的女性首先是要不缠足。可见缠足之风“断筋折骨,种族衰颓”的弊端已经被一些开明人士看透[17]152,决定倡导不缠足运动,并得到极大推广。因此,在以后的征婚广告中,“天足”不再作为应征条件而标明。其次,要受过一定的教育,尽管层次有差异,但是也应晓文通字,通情达理。男性自述的条件正是女性所在意的,而女性自述的条件正是男性所希望看到的,相同的自述条件包括年龄、职业、学识、财产收入、品性、相貌等,可归为健康的体魄、丰裕的物质、广博的学识等。

严复对人格论有独到的见解。他同康有为和谭嗣同一样,不再像古代哲学家那样,仅从抽象德性论的角度看人,而是改为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不过,他们的着眼点有所不同。同康有为、谭嗣同相比较,严复还有一个独到之处,就是特别强调人的主动性。[18]124严复认为,“当今主要政务有三:鼓民力,开民智和新民德,通过民众的近代化来推动国家社会的进步。”[19]27所谓“鼓民力”,就是指新人格应当具有健康的体魄,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所谓“开明智”,就是指新人格应当有新知识的人才,形成崇尚科学技术的新风气。所谓“新民德”,就是指新人格应当有良好的道德素质。[18]127-128纵观以上叙述,除却物质因素,近代征婚广告中的择偶标准与严复所描述的新人格不谋而合,即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对于培育合格现当代公民起了历史推动作用。

因此,从近代以来,对于人格的规定,已经从传统的德性论转向了全面发展的角度。这是近代化对人性的要求,同时也是人性近代化的产物。

四、近代广告征婚对人的启蒙作用

近代以来,报刊的发行地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向府城、地方小城市扩展的同时,征婚广告也从大型的主流报刊向地方性报刊延伸。征婚广告在城市的出现,对于解决年轻男女的婚嫁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对于会报之小建议:宜添辟征婚广告一栏[20]66-67

吾人在电界中服务,设调往旁远偏僻之地,山陬海澨,举目无亲,则解决自身及子女之婚嫁问题,殊感困难,人地生疏,选择不易,戚友远离,音信莫通,未非憾事乎,公益会所出版之会报,不胫而走,可谓无远弗届矣。鄙意宜添辟征婚广告一栏,以便擬就普通求婚启事。(附本人像片一张亦可)寄登于会报之征婚广告栏内,如有同意者,即可约定冰人就近说合便利之道,无过于此,质诸同仁以为然否。

征婚广告在帮助年轻人寻找伴侣,解决个人婚嫁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近代婚姻的思考:什么样的婚姻才是美满的?怎样才能使人幸福?例如:

材料一:有感必录[21]11

看到报纸上的征婚广告的文字,真是光怪陆离,琳琅满目;有的希望入赘,给人去尽半子之劳,有的希望得到一位名门闺秀,有的希望有钱的寡妇,或是下堂妾来应征,更有的希望是缠足尤妙,在这个社会里,可以说是无奇不有,我不知道那些征婚的人是不是如愿以偿,或是还在做着没影儿的幻梦。如果把这些件小广告搜集在一起,编成一部《征婚文学》,一定可以样样大观,叹观止矣。

势利眼的人,并不分穷阔,有的穷人不见得势利眼,而有钱的人反势力的危害。一个很有钱的朋友,便是势利眼界中的巨擘,他对于朋友的意思是只要在身上见有绳头之利可图,便无往而不拍,由此推测,才知道“势利眼”,之所以造成,还是由于利心过重。

材料二:怪现象——征婚[22]24-25

同是一个征,征兵制在我国似乎还有些走不通,但征婚和征友的广告,却是司空见惯的事,这真是一种滑稽的矛盾的怪现象!翻开都会裹日报的副刊,我们除掉可以看见“大贱价”,花柳白濁专科等等的招徕主顾的宣传,还可以看到“征友”和“征求同居”类的广告,这广告的内容,大抵总是先把选择对象的标准说一说,如什么“身家清白”“性情温和”,然后再将自己的状况表扬一番,于是请应征者将“玉”照附上,以便定夺,有些人说,“征求同居”有些唐突,不及“征友”来得妙,而且由友谊而恋爱,由恋爱而结婚,是多么光明正大的事,但用报纸来做介绍人,这也滑稽得可怜啊,由于“征”的结合,这真是个盲目的婚姻啊,我们可以断定,所谓“一见倾心”“相见恨晚”,祇是极稀有的事,由于“征婚”的结合,谁能担保不演“重婚”的悲剧呢?

这种现象,是极端歪曲了现实的,而且遗害了社会,给社会增加了不少罪恶的色彩,我们应该抨击!在罪恶的都市里,定有许多意志薄弱的人上當的。

材料三:关于征婚的一点意见[23]27

近在京中某报常见到征婚的广告,男女皆有,而征婚动机亦极复杂可異,某次竟有一家四女同时征婚,真是漪歟盛哉!

总观此类征婚广告,在女方大抵皆着眼于财富,如某女士因三百元债务而征婚,某女士所征者为“职高位优”,“富有家产”,以财富为选择对方的唯一条件,倘此种征婚如无其他的隐情,则结合之后必定失败。

再此类征婚文后多附有“家长主婚”字样,父母为子女广求对象,原无可異,但往往其中含有买卖意味,如赡养女方家庭,付舆生活费等,这其实是以自己女儿的命运为赌注,在子女方面实在是应该反对的。父母不应以女儿为商品或财产。

其次我总觉得征婚并不是要不得寻求对象的方法,不过方式应该加以改善。既然敢于征婚,无论男女,都应将自己的真实姓名、年龄、籍贯等宜佈出来,有相片也无妨可以刊出,不必“假诸代友”,或某某广告社,这样总会使人疑惑里面有什么“鬼把戏”,光明磊落,才是真正的好的对象,这法子也许在目前行不通,然而我想总比这种匿名征婚,比较可靠的多。同时为父母的,也不要专在财富上打主意,财富往往会葬送了女儿的幸福的!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近代报刊,前两则明显是对广告征婚的讽刺,前一则认为征婚造就了一批“势利眼”人群,后一则认为征婚广告带有欺骗的因子,它歪曲了现实,容易让人上当,遗害了社会。那么,征婚是否还存在改进的空间呢?材料三的回答是肯定的。它指出,征婚首先应该是真实的,个人信息不能虚假,不能耍“鬼把戏”,要光明磊落;其次,征婚的物质色彩不能太浓,征婚还是应该以个人的终生快乐为紧要,如果父母过多地或只在金钱物质上打主意,迟早会断送子女的幸福。前面三则征婚广告来自于近代普通期刊,不论是对征婚的否定还是改进,司空见惯的征婚也必然引发了一般市民的思考,即传统的包办婚姻还适用吗?婚姻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那么采取什么方式及怎样才能让每个年轻人拥有幸福呢?相信每个市民都有自己的答案。恰恰是这种价值观的多样性,促进了近代婚姻思想的传播。

结语

近代征婚广告作为求偶的一种方式,在表达了征婚者内心愿望的同时,择偶标准也揭示了近代对于人的发展诉求。作为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征婚广告启迪着人的内心,解放了人的思想,引发了市民群众对婚姻问题的重新思考。由于报刊发行地主要在城市,而且广告征婚还需要收取一定的版面费,而大多数农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承担上学的费用比较困难,不识字的现象广泛存在,登报征婚对于他们而言,可以说是天方夜谭。综上所述,广告征婚是一种城市景观,直到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思想的空前解放和新闻媒体的巨大发展,报刊征婚才成为全社会的普遍现象,影响也才逐渐扩大。

[1]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M]//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陶英惠.蔡元培年谱[J].(台)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76(36).

[3]求偶[N].大公报,1902(7).

[4]转引自:唐人.新声[N].大公报,1946(3).

[5]转引自:陆茂清.冯玉祥征婚[J].中华魂,1999(38).

[6]周一良,吴于厪,主编.世界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7]黄楠森,李中华,主编.中国人学思想史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8]庞森.庞森自白[J].民航空运队半月刊(第2卷),1949(11).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6.

[11]救济院征婚择偶[J].玲珑(第4卷),1934(18).

[12]泰山.罗文公开征婚[J],革新,1933(18).

[13][美]贺萧.危险的愉悦[M]//韩敏中,盛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4]沙莲香.民族性三十年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5]王茉莉征婚启事[J].星期六画报,1947(58).

[16]范仝.顾望霞小姐征婚启事[J].现代家庭(第2卷),1938(3).

[17]宝丰天足会之发达[J].东京:日本东京编辑部,1908(2).

[18]宋志民.中国近现代哲学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9]严复.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寒坡.对于会报之小建议:宜添辟征婚广告一栏[N].中华全国电政同人公益会会报,1927(28).

[21]老陈.有感必录[J].三六九画报(第21卷),1943(16).

[22]吴鲁芹.怪现象——征婚[J].皇后,1934(18).

[23]冯贲.关于征婚的一点意见[J].立言画刊,1942(220).

[责任编辑:刘向红]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pouse-Seeking Ad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QIAO Gui-ying
(China ocean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 266100).

Modern China was a period in which Chinese learned from the West.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spouse-seeking ads originating from the west not only disseminated Western marital values,but also enlightened people to re-examine traditional marital values,it also revealed people's pursuit of perfect personality, all these indicate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in society.But in that period,spouse-seeking ad was only an urban phenomenon,since arranged marriage still played a major role in people's marital life,especially in the rural areas.

Modern times;spouse-seeking advertisement;human nature;function

K 25

A

1672-402X(2016)09-0035-07

2016-03-17

乔桂英(1990-),女,山西太原人,中国海洋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中国史。

猜你喜欢
征婚启事
当代女性择偶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365则女性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
广告见风云
1984年《成都晚报》征婚启事征婚者自我描述探析
征婚系列笑话
征婚喜剧
爱上一个人跳舞的感觉
现代征婚
毛姆的“征婚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