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格胜的“挖坑”精神

2016-03-18 12:11韦俊平
歌海 2016年2期
关键词:挖坑壮锦广西艺术学院

●韦俊平



黄格胜的“挖坑”精神

●韦俊平

“挖坑”,贬意为给别人设陷阱、引别人上当。对于黄格胜来说,“挖坑”这个词却是另外一个意思。他在《〈壮锦〉创作记》一文中说到:“2012年2 月1日,在严寒中开始大画创作。说实话,画这幅画就等于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深不见底,黑咕隆咚,自己往里纵身一跳,甚至做好了粉身碎骨的思想准备,也做好了人生至此最严峻的挑战。”在黄格胜的艺术生涯中,正是这种敢于自己给自己设置困难和挑战的“挖坑”精神,才使他不断超越自我,达到一个又一个高峰,成就了一番事业。

“挖坑”意识的萌芽,应该来源于黄格胜改变个人命运的强烈欲望。熟悉黄格胜的人都知道,这个最后成为广西艺术学院院长的人曾经四次报考该校。三次高考失利,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实力,而是因为所谓的家庭成分。黄格胜在考上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之前,已经有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已经成为当时桂林地区乃至广西的创作高手,曾经多次被抽调到自治区参加集体创作活动。因为家庭成分,他初中毕业就辍学,在乡村以画炭像为生。1973和1974年,连高考报名都报不上,1976年,名是报上了,最终跟着他学画的考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黄格胜却没有等来这梦寐以求的一片薄纸。因为自己有这个能力、因为是特定的时代环境让他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三次高考失败的经历不但没有打倒黄格胜,却更加激发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1980年初,当他听到黄独峰先生要招研究生的消息,上大学的梦想被重新燃起。“于是一向敢想敢干的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条件与报考时间,之后便是疯狂的复习。”①李永强:《黄格胜艺术评传》,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黄格胜回忆说:“我暗暗在做报考的准备,开始了一场决定我人生命运的冲刺。在我们那个小县城图书馆几乎没有艺术类图书,我跑遍了所有可能有专业参考资料的地方,但美术史方面的书籍几乎找不到,不要说黄独峰画册,其他画册都没有一本。我全部精力都投入了这场战役,甚至蹲茅坑都背唐诗。”②黄格胜:《山路弯弯//黄格胜.画旅文存.壹》,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39页、40页。这个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的人,经历过考试的艰辛,受过失败的打击,但他却义无反顾,迎难而上。这种勇敢、无畏、悲壮的“挖坑”精神,终于让这个县文化馆美工在1980年等来了广西艺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为当年黄独峰先生招收的两个研究生之一。

从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人,突然变成广西最高艺术学府的研究生,黄格胜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被丢进水里,疯狂地吸收知识的营养。在两年的时间里,他随导师云游名山大川,写生无数,阅读画史画论,临摹古今名画,作画三千多幅,绘画水平如火箭般上升。1982年,黄格胜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按理说,与从前的人生际遇相比,此时的黄格胜可谓是春风得意,然而他却觉得责任感和压力越来越重。“我深谙一个道理:打铁先得本身硬,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于是我毫不懈怠地投入了进一步提高自己整体水平的学习中。”③黄格胜:《山路弯弯//黄格胜.画旅文存.壹》,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39页、40页。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写生、创作,1984年就有两幅作品入选当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

第一个“大坑”应该是1982年“开挖”。中国旅游出版社委托黄格胜以国画形式绘制一幅桂林山水旅游图。假设换了另外一个人,可能也就找一些照片,按照旅游图的模式勾勾线描交稿,一个研究生的水平绰绰有余。可恰恰是因为出版社找到了黄格胜,催生了一幅在现代中国山水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长卷!“我在查阅文字和绘画资料时惊异地发现:自古至今,竟没有一幅较全面、完整地表现桂林山水的长卷全景图!所有都是零散的单幅。这是为什么呢?是画家的疏漏,是桂林全貌不易表现,还是历史的青睐故意遗赠给我们这一代人一个机会和殊荣?我为我的这一发现激动了。我认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一定要逮住,哪怕为之付出毕生的精力和巨大的代价!”①黄格胜:《山路弯弯//黄格胜.画旅文存.壹》,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页。当时他已经是广西艺术学院的一名专业教师,一家老小从偏远的小县城来到城市生活,自己又有一个让人艳羡的职业,没有谁给他布置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这个创作决定的产生完全是自发的。定下创作计划后,他用三年的时间,对漓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画了厚厚的速写本和数以千计的写生稿,在南方闷热的天气里窝在桂林市一个破旧的厂房里进行创作。1985年,长达200米的国画长卷《漓江百里图》终于诞生,一经展出便引起轰动。这幅作品也奠定了黄格胜在美术界的地位,对广西美术的影响一直延伸至今。

2005年,在《漓江百里图》诞生20周年的时候,黄格胜已经是享誉国内外的画家了。他本来可以借着《漓江百里图》的影响力,走走穴、卖卖画,过着安逸的生活。可是,一年四季,在漓江边、山寨旁仍看到他写生的身影;早上七点出门,傍晚夕阳西下才收拾画具,成为他外出写生的习惯。当人们走进《漓江百里图》20周年纪念展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漓江百里图》的100幅作品正依偎在它的身旁,展现着作者对漓江的另外一种爱恋!而这100幅作品,集中展现了《漓江百里图》诞生20年来黄格胜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所付出的不懈追求。

黄格胜挑战自我、永不满足的精神,在世纪之交更加凸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作品兼工带写,水墨淋漓,设色清新淡雅,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被美术界认可,受群众喜爱。进入新世纪后,他画风突变,追求南方山水的粗犷、厚重。“我们先来看黄格胜的山水画基本风格:其一,所绘山体高大峻峭,大多虽为漓江或南方的山形,但均呈北岳雄伟之状,雄浑华滋、正气凛然。其二,构图取焦点透视法,坦荡开阔、稳重大方。其三,无论线、皴、写、点均苍劲粗粝,如屈铁,如金锉刀、锥画沙、屋漏痕,绝无娇娜柔软之态。其四,所绘之山峰均无路可攀,而民居必建于山之下,没有文人画中的所谓可登可卧可居可游,而是只可仰视、欣赏、尊崇,和北宋山水一脉相承。从中可以看出,黄格胜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带着讴歌家乡和祖国河山的强烈使命感来研究、探索、构建自己的山水画体系的。”②苏旅:《英雄使命和平民精神——黄格胜山水艺术体系的两大特色》,载《美术界》2013年第1期。一开始,人们对黄格胜这种画风的转变并不理解,认为风险太大。但是黄格胜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画风的转变是有意义的,他愿意为可能的失败去冒天大的风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今天,黄格胜在构建自己山水画体系上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一位山水画大家所应该具有的胆略和探索精神。

大约在2008年,黄格胜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在2010年自己60岁的时候到中国美术馆举办一次个人画展,展出自己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100幅八尺写生作品,作为自己一个创作阶段的总结。于是,他上黄山、登泰岳,走苗寨、游渔村,现场写生创作八尺整张作品近百幅。画画的人都知道,现场写生由于条件所限,一般来说画个四尺宣纸就已经非常费劲了,一个年近六旬的人,居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画了近百幅八尺写生作品,需要多大的精力和勇气!在我们看来非常完整的作品,黄格胜却不满意,他决定推迟个展时间,继续进行创作,一直到自己对所有的展出作品满意为止。

2012年2月,经过精心的构思,一幅题为《壮锦》的山水画巨作开始进入绘制阶段。这是一幅由28张八尺宣纸拼在一起,高2.4米、宽37米的作品。2012年11月,当这幅耗费了黄格胜大量心血、展示了高超艺术水准的巨幅作品出现在中国美术馆圆厅的时候,引来了首都观众和美术评论家的一片赞叹。著名美术评论家范迪安在“家园——黄格胜国画展”研讨会的发言中说:“这幅题为《壮锦》的山水大作,画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山水画强音,大家既感动他今天还能这样投入心力的创作,更是钦佩他的这种不断超越的精神”,“一个画家在人到盛年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学术推向新的高度,这种精神是一种难得的学术精神,我们美术界中做学问的同仁们特别需要学习、共勉,由此来构成我们时代美术长足的发展”。62岁的时候,黄格胜又迎来了自己艺术生涯的又一个高峰。

黄格胜在题为《十年磨一剑,半年填个坑》的画展前言中写道:“定下展览档期后我又想:难道随便把作品挂满展厅就可以了?心中略有不甘,得有点想法,有点难度,有点突破。数月激烈思想斗争的结果是,决定画一幅大画横跨美术馆中厅。量一量、算一算,37米长度,需28张八尺宣纸。这不无异于给自己挖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大坑?毅然冒莫大风险,义无反顾,纵身一跳!困难多多,一一克服,绞尽脑汁,耗尽气力,费时半年,总算填满土石,从坑里爬出。想想有些后怕,但不后悔。画名《壮锦》。”“作为画家,六十尚幼,作品离老辣、高雅甚远。还须继续努力,争取进步。”①黄格胜:《山路弯弯//黄格胜.画旅文存.叁》,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14页。

2013年,未等北京个展的余音消散,黄格胜就开始构思新的创作思路。从2008年开始,为了筹备“家园——黄格胜国画展”,他用了四年时间,以创作八尺以上的大画为主,先后画了100多幅作品,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人们弄不明白,60多岁、已经功成名就的画家,为什么还如此拼命?当大家还在疑惑的时候,黄格胜已经在为“家园——格胜小品展”做准备了。“画完《壮锦》后我是弹尽粮绝、筋疲力尽,同时也是江郎才尽、黔驴技穷了。老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再画什么?怎么画?这也是我倔强个性的体现:完成一个目标再定下一个新的目标:如何‘从大到小’?”②黄格胜:《山路弯弯//黄格胜.画旅文存.叁》,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14页。才过一年多,2014年6月,“家园——格胜小品展”的100多幅作品又与观众见面了。

黄格胜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为自己“挖坑”的人,一个“坑”挖得比一个“坑”深,奋力跳进去,再努力地爬出来。每一次跳下都带着牺牲的勇气,每一次爬出来都是创作成就的升华。

作者简介:韦俊平,壮族,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挖坑壮锦广西艺术学院
帛锦时韵*
挖坑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去地球挖坑吧!
广西艺术学院油画系2020届毕业生优秀作品选登
Contemporary local architecture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园林工程便携式挖坑挖沟多用机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