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艳琴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
话语标记“还好1 1”和“还好2 2”的功能用法与联系
罗艳琴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200234)
“:还好”演变为话语标记主要有两条路径,其演变过程具有不同的功能用法,但“还好1”和“还好2”最终成为话语标记时都保留着“降格的优势评价”和“侥幸”义。话语标记“还好”主要呈现独立使用的形式,不会置于句子成分内,在使用中,仍保留一定的主观性特点,并主要起连接作用。
还好;评价;侥幸义;功能;界定
在现代汉语中,“还好”作为话语标记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S1说着,敕首跑来,就问舜道:“二哥无恙吗?”舜道:“多谢!无恙。父亲受惊么?”敕首道:“还好,没有受惊。”舜就来老父处问慰一回,就告辞回去。
S2果然,伊丽莎白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得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上了试卷。
S1和S2中的“还好”都是单用形式,前后有停顿,其语义主要是句法环境所赋予的,它的使用不具有句法强制性,可以省去而不影响句子的成立,符合话语标记的特点,但仔细观察,这两个“还好”还是有不一样的用法。S1中的“还好”是处于应答对话语境中,可以用“还行”来替代,在这里可以看作为是对某个事实的“降格的优势评价”,这个“还好”主要是以关联衔接为主的话语标记。S2中的“还好”是经过副词语法化而形成的话语标记,相当于“幸好”,但其关联功能已高于评注功能,“还好”在这里主要是表示侥幸的转折。也就是说这两个“还好”虽然都是话语标记,并且都具有衔接功能,但其形成的背景并不一样。
在本文中,我们把如S1中的偏重表示“降格的优势评价”对话语境中的“还好”写作“还好1”,把如S2中的偏重表示“侥幸”的转折语境中的“还好”写作“还好2”。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对处于两种不同环境的话语标记“还好”进行讨论,前两个部分是分别对“还好1”和“还好2”的功能特征作对比分析,第三部分是对“还好1”和“还好2”的由来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讨论两个话语标记“还好”的共性。本文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和人民网,所有语料均标明出处。
董秀芳在给话语标记语分类时提出具有应答功能的词语,也可能变成话语标记[1]。“还好”作为应答语高频使用,使得形式和意义被磨蚀,减少了语义力量和信息值,在主观化和语用化的过程中“适应”表现为一个独立的表述性成分(潘晓军)。“还好1”是由对事实的判断而来,主要表示“降格的优势评价”,它并没有词汇化,话语标记“还好1”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主观化和语用化。“还好1”的使用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记内容的补充
“还好1”和“还好2”虽然都带有“降格的优势评价”和“侥幸”义,但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标记的内容也有差别。“还好1”主要是对前面发生的事做“降格的优势评价”,侧重点在前面,而且“还好1”的后面都会有对“还好”的补充示证。例如:
(1)华校长躲闪不及,被小狼狗抓伤手臂,从楼上摔到楼下,她爬起来说:“还好,没摔断腿,误不了事。”有人劝她,一个女人为学校房子在外面吃这么大苦,何苦呢?(1994年报刊精选)
“还好1”主要是表示主观上的评价,为了印证这一评价,“还好1”后面往往会有客观事实来补充示证。在例(1)中,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句子是省略了他人对华校长的担心及询问,“从楼上摔到楼下”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我们会推测“华校长”摔得很重,至少会骨折或者受重伤,“还好”正是对大家的担心作回应,表示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而且后面的“没摔断腿,误不了事”的这一客观事实也为“还好”做了补充说明。例如:
(2)开田朝岳父走过去,岳父正坐在船头默默地吸烟,开田轻叫了一声:爹,还行吗?老人点点头:还好,客人们都很高兴。开田把一卷钱塞到岳父的衣袋里:这是刚才收的那一百二十块船票钱。(周大新《湖光山色》
“还”表示程度,“好”表示状态,“还好”也是对事件好坏的一个程度判断。如果“还好1”后面没有后续语句,就会有种敷衍色彩,表示这个话题不想多说,“就这样”。如例(2)如果没有后面的“客人们都很高兴”,这个对话就会显得了无生趣,这个“还好”也就不是真的“好”。所以“客人们都很高兴”也是对“还好”的补充示证,说明了“还好”的事实。
(二)侧重评价语义
殷树林认为大多数的话语标记没有概念意义,但证据标记、评价标记、言说方式标记等有概念意义[2]。“还好”既带有“降格的优势评价”,又带有主观上的“侥幸”语义,所以我们把它归入“评价标记”一类,在具有话语标记用法的同时,语义也得以保留。只是“还好1”和“还好2”所侧重的语义不同。例如:
(3)国内媒体对日本甲型流感的情况作了许多报道,弄得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都纷纷在网上问候。我回答说:还好,除了学校停课,没有看到大难来临的样子。(人民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体验甲型流感的猖獗》)
(4)“石斋先生的情形如何?”“还好。儿子亲自到了北司探听,听说因为得到锦衣卫使吴大人的关照,狱中上下对他和叶先生都另眼相看,不会给他们苦吃。”(姚雪垠《李自成》)
“还好1”侧重表示“降格的优势评价”,如在例(3)中,“还好”虽然都带有“降格的优势评价”和“侥幸”义,但在这回应语境中,“还好”是侧重对现实情况做“降格的优势评价”,“虽然日本甲型流感盛行,但是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事情也不是很糟糕”,这里首先是对现实作了评价,其次我们才感受到“我”的“侥幸”义。例(4)也是如此,“还好”侧重表示“石斋先生虽然身在牢里,但因为有人关照着,所以情况不会很糟”这样的一个对现实的评价。
(三)总结话题功能
“还好1”和“还好2”作为话语标记都有开启新话题和转换话题的功能,而且它们大部分是用标点符号隔开置于句首或句中使用。但是“还好1”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置于句尾,主要是起总结或结束话题的功能。例如:
(5)接受采访时郭涛爆料,已经上了小学的石头还是没少让他操心,“前两天还接到学校的投诉,说石头在学校咬人了。后来我问石头,石头说那是他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对方小朋友也没受伤,还好。”(人民网《郭涛爆料石头咬人被投诉》)
(6)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天宇透露了他作为“男闺蜜”的福利:“我袭过杨幂的胸,手感软软的,还好。”(人民网《马天宇曝袭过杨幂胸:手感软软的摸起来不小》)
上例(5)和(6)都是先陈述一个事实,最后用“还好”来对整个事件做评价总结。“还好”位于句尾既有总结话题功能,也可以表示这个话题到此结束,引导记者转换话题。
所以,“还好1”相对“还好2”来说,“还好1”主要用于对话语境中,“还好1”后面往往会有后续句起补充示证作用,其语义偏重表示“降格的优势评价”,“还好1”可以位于句尾表总结功能,这些特点可以把“还好1”与“还好2”区别开来。
“还好2”是经短语形式的“还好”词汇化为侥幸类评注性副词,再经过副词语法化而形成的,所以,“还好2”作为话语标记其关联功能要高于评注功能。“还好2”相对“还好1”来说,其语义更为虚化,语音节奏也更为紧凑,在关联功能上,“还好2”也要强于“还好1”,在标记内容上,“还好2”也有不同的特点[3]。
(一)前后语句的对比
从“还好2”所出现的语境来看,话语标记“还好2”前面的语句主要是陈述一件不利的事实,后面是陈述一个有利情况的出现,所以这里便呈现一个预设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对比。例如:
(7)第二天,我们提心吊胆地来到学校,还好,总算看见克罗岱尔和他抱着的玩具兵。这下,我们都开心了。克罗岱尔说:“我一个晚上都没睡觉,就怕玩具兵从床头柜上掉下来。”(博客《给老师的礼物》)
“玩具兵”是一种容易摔碎的玩具,所以“我们提心吊胆的,害怕克罗岱尔把它摔了”,但实际情况与他们心里所担心的正相反,“玩具兵”完好无损的出现在学校。所以这里的预期信息与实际情况形成了对比,同时“还好”前面的“提心吊胆”与后面的“我们都开心了”也形成了对比。再如:
(8)老头目去了多时,不见回报,等了有一个时辰,胜爷心中未免着急。还好,山口外翠柏苍松,遮蔽天日,要是太阳晒着,还真不好受。(单田方《三侠剑》)
在例(8)中,起先是说“胜爷等了一个时辰心中未免着急”,“还好”的出现,便说明情况有了转机,出现了乐观的一面,“树木多晒不着太阳”,使得这份“焦急的等待”有了个缓解。“还好”也正是凸显了“胜爷”前后的心理变化,形成心理上的对比。
(二)侧重侥幸语义
“还好2”是由侥幸类评注性副词语法化而来,在它成为话语标记时,仍然保留着原结构的“侥幸”义。例如:
(9)巴尼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朝树身砍去。可是,由于用力过猛,砍了三四下后,斧子柄便断了。巴尼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完了。他喘了口气,朝四周望了望。还好,电锯就在不远处躺着,他用手里的断斧柄一点一点地拨动着电锯,把它移到自己手够得着的地方,然后拿起电锯开始锯树。(博客《难以想象的抉择》)
(10)李芒有滋有味地吸他的大烟斗,一边做活一边和小织说话。他们有时仰脸看天:可不要在这时候下雨呀!还好,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到处都是星星。“(张炜《秋天的愤怒》)
在例(9)中,“巴尼觉得自己什么都完了时,发现电锯就在不远处躺着”,这种在绝望中出现了希望,使得侥幸义得到了凸显。例(10)中的“还好”也是对“担心会下雨,但是没有下雨的迹象”表示侥幸。“还好2”虽然和“还好1”一样有“降格的优势评价”,但是“还好2”是侧重表示“侥幸”义。
(三)转折功能的凸显
因为“还好2”的前后语句主要是两种不同情况的对比,而且后一种情况是针对前一种情况的有利条件浮现,所以作为话语标记的“还好2”都带有转折语义色彩。例如:
(11)高强也闻了闻,忽然,他大叫了起来,用后背撞墙,三下两下把T恤衫脱了,背后被烧了一个大洞,还好,没烧到皮,肯定是刚才躲普物老师时不小心用烟头点着了后背。(石康《奋斗》)
在“还好”的语境中,主要是表示出乎意料的有利情况的出现,所以这种突然出现的惊喜就使得“还好”带有转折语义色彩。在有的例句中,“还好”经常和转折连词搭配使用,也有的例句虽然没有出现明确的转折连词,但我们可以通过语境补出来。如,在例(11)中,转折语义可以通过“还好”独立体现出来,有明显的“侥幸”转折色彩,而且我们也可以在“还好”前面加上转折连词“但是”,“但是还好,没烧到皮”。
相对比,“还好2”带有明显的转折语义色彩,而“还好1”主要是对前面提问内容作回应,属于陈述性语言,所以“还好1”几乎不带有或者只带有轻微的转折语义色彩。例如:
(12)当台湾中天电视台董事长马咏睿去湖南卫视调研时,好奇地问,“《爸爸去哪儿》每次拍摄至少要30多台摄像机吧?”对方轻描淡写地说:“还好,大概40多台。”(人民网《台湾人讨厌看康熙来了?康熙来了缘何在大陆爆红》)
例(12)的“还好1”重在回应对话内容,以自己的判断来陈述事实真相。使用“还好”主要是用来开启话题,表明事实,所以在以表评价为主的语境中,其转折义不明显。
总之,和“还好1”相对比,“还好2”是处于前后情况相对比的侥幸转折语境中。
认知语言学强调心智和认识的关系,主张认识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互动的作用,认知结构是后天建构的。文旭提出,根据认知语法,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但涉及概念的内容,而且还涉及识解那一内容的特殊方式[4]。因为“还好”从发展开始便带有言者的主观态度及情感,无论发展为“还好1”还是“还好2”,主观化都是其主要的演变动因,所以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识解方式来探讨话语标记“还好”的形成。
(一)说话人的认识
说话人的认识是指说话人根据已有的经验基础,对一个事物或事件的看法、评价和判断,说话人首先需要交代一个事实,也就是形成一个情景,才能表明自己的认识,我们对这一认识的理解主要依赖于这一情景语境。例如:
(13)《术》曰:“若为妊娠妇人坏酱者,取白圳棘子著瓮中,则还好。俗人用孝杖搅酱,及炙瓮,酱虽回而胎损。乞人酱时,以新汲水一盏,和而与之,令酱不坏。”(贾思勰《齐民要术》)
(14)凡醋瓮下,皆须安塼石,以离湿润。为妊娠妇人所坏者,车辙中乾土末一掬著瓮中,即还好。(贾思勰《齐民要术》)
“还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在例(13)和(14)中,其中的“还”是读作“huán”,“还好”是“动词+形
容词”形式,表示“恢复好”。在这两例中,“还好”都是位于副词“则”、“即”后面,与客观命题的真值判
断有关,既表示判断,那也就涉及到说话人的主观认识。例(13)中说话人认为“取白圳棘子著瓮中”可
以使“坏酱得到拯救”,例(14)是描述“酱由危转安”的方法。所以,基于“事件由危转安”的这样一种语
境,“还好”就潜藏着说话人的主观情感。
(15)风景今还好,如何与世违。(唐·钱起《忆山中寄旧友》)
到了唐代,“还好”的“还”读作“hái”,“还”由动词转为副词,与“好”一起组合作谓语。例(15)中,“还好”是对如今“风景”的判断,其主观色彩凸显出来,表示“还不错”,是对当下状况的一种降格的优
势评价,同时也潜藏着作者内心的欣慰侥幸之情。
(二)说话人的视角
说话人的视角也就是说话人评判一件事所站立的角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根据“还好”的原概念意义激活新的概念内容,以自己的认知视角来构建新的语境。例如:
(16)婆婆气全无,教奴怎支吾?咳,丈夫呵,我千辛万苦,为你相看顾,如今到此难回护。我只愁母死难留父,况衣衫尽解,囊箧又无。〔外〕媳妇,婆婆还好么?〔旦〕婆婆不好了。(高明《琵琶记·糟糠自餍》)
(17)王莲生忙问如何,赵家道:“还好,就肋里伤仔点,勿碍事。”(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元代时期,首次出现用“还好”来询问对方身体状况。例(16)中,发话人在内心凭借经验知道“婆婆”的情况应该不太好,但还是抱着一丝侥幸的心态想求得一个满意的答复,所以用一个表降格的优势评价的“还好”来发问。我们假设婆婆的状况还不错,那受话人就可以直接用“还好”来答话,这也是发话人所期待的答复。在例(17)中,清朝时期,便直接出现了用“还好”来回复情况的。所以,可以看出“还好1”在对话语境中得到了发展。
(18)卢楠听见这话,凑成十分不乐,心中大怒道:“原来这俗物一无可取,却只管来缠帐,几乎错认了!如今幸尔还好。”(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19)我怕不留你在此处宿。争奈我的孩儿性子利害,每日山中打猎为主。他无酒还好,吃了酒,便要杀人。(马致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20)王天宠一瞧,心中说:“我要杀了吴恩,必盗回宝刀。还好他乃是一个叛逆之首,我何不跟他去,候他睡熟之际,然后再杀他。”(贪梦道人《康熙侠义传》)
在例(18)中,“还好”便与表庆幸义的“幸尔”连用,可见其庆幸义得到发展。例(19)“还好”是处于假设正反对比的复句中,形成一种比较之势,“无酒”和“吃了酒”的对比,同时强调了“吃了酒”的后果。胡丽珍、雷冬平提出这一假设对比构式通过压制获得了“庆幸”语义,并通过句法外置和焦点凸显使得“还好”提前,位于句首,成为语气副词,也就是例(20)形式。“还好”从最初的弱“侥幸”义发展为语气副词,也就是评注性副词,主要基于说话人对“还好”的定义,再冠以相应的语境,使得“还好2”得到充分发展,并且因隐喻机制和类推机制的诱导,“还好”也由短语形式词汇化为副词。
(三)说话人的情感
说话人的情感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时所传达出来的主观态度[5]。“还好”最初表判断时就蕴含主观情感,无论是表示降格的优势评价还是“侥幸”义,都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例如:
(21)丁二爷道:“这倒不妨。还好,幸亏将三宝盗回,二位兄长亦可以交差,盖的过脸几去。”(石玉昆《七侠五义》)
(22)幸而那里有我个亲戚,在他家住了一夜。今日四更天就往这么赶,还好,算赶上今日的事了。(文康《儿女英雄传》)
从具体形成的年代来看,“还好”在明朝时期便具有话语标记的用法了。其实,作为话语标记的“还好”,都保留着“降格的优势评价”和“侥幸”语义,只是不同的语境其偏重语义不一样。由对话语境发展而来的话语标记“还好1”侧重表示“降格的优势评价”,如例(21);由副词语法化而来的话语标记“还好2”侧重表示“侥幸”义。在例(21)中,“还好”后面还有个“幸亏”承担了“侥幸”义,“还好”主要表评价,在这里省去也不会影响命题意义。例(22)中,位于两个标点符号中间的“还好”更像是表示“侥幸”的感叹,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是同样可以去除而不影响句子的成立。
所以,作为话语标记的“还好”,尽管其形成的原结构不一样,但是最终所保留的语义都一样,并且都是独用形式,而且它们在语篇中主要是起连接功能,使前后话题或事件发展得以连贯。
李宗江根据多数学者的共识提出“语用标记是一种语言表达式,可以是词、短语或小句。语用标记自身可能没有概念意义,它们的使用也不影响语句命题的真题条件。语用标记不是结构成分,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它们在语篇中的作用主要是语用的,表现当前话语与前一话语之间的某种联系,它们的核心意义是程序性意义”[6]426。在共时平面上,“还好”存在多种形式,既有短语形式也有副词形式,所以我们就需要根据以上共识来界定出“还好”的话语标记用法。
(一)句法分布的界定
1.句法分布的常用形式
作为话语标记的“还好1”和“还好2”都是呈现独立使用的形式,前后有标点符号隔开。这里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从相似语境中界定“还好”是否具备话语标记的用法。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实例中探寻其特点。例如:
(23)庆儿和雪儿听他这话,不禁嗤的一笑,便道:“既是这样,还好,下次小心,如再领头闯祸,就要打了。”(徐哲身《汉代宫廷艳史》)
(24)我在清华大学附近摆了个画摊,开始给过往的行人画像。还好,刚开张就有生意了,画像的是个年纪不大的女生,穿着不时髦,不像是大学生,倒像是附近的村民。(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还好1”和“还好2”在语音上前后有停顿,有舒缓语气的效果。在语料库中存在大量“还好”单用的现象,所以我们需要把具有话语标记用法的“还好1”和“还好2”与其他单用的“还好”区别开来。首先上两例中的“还好”在删去后,留下来的句子语义并不会发生改变,句法结构、逻辑顺序都合理。所以上两例中的“还好”都是典型的话语标记,而下面例(25)和(26)虽然也同样是独用形式,但却是不典型的话语标记,仍处于过渡阶段。例如:
(25)露水悄然浸到身上,陈墨涵不禁打了个寒噤,回过头去问韩秋云:“你冷么?”韩秋云抱起双臂,说:“还好,就是有点饿。”
(26)子板“叭哒”一响,进来一个人。马俊吓了一哆嗦,他怕夏九龄、张方追他们来了。还好,进来的是采花羽士陈道常:“无量佛,马大哥!”(常杰淼《雍正剑侠图》)
在例(25)中,“还好”是对应“你冷么”,后面的“就是有点饿”是对“还好”的补充说明,可以把它看作后续句,而且如果把“还好”删去,对话就成“你冷么——就是有点饿”,这样的回答显然是不成立的,所以“还好”在这里是必不可少的成分,也就是说这个“还好”还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标记。在例(26)中,“还好”在这里主要是要凸显“马俊”前后情绪的差异,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具有很强的“侥幸”义,而且后一分句也是由“还好”所导出的,所以这强概念义和导出作用使得“还好”在这里具有句法的强制性,也就是说这个“还好”还没完成向话语标记转化的过程。
2.句法分布的重复形式
无论在共时平面上还是在历时平面上,我们都可以发现“还好1”重复和“还好2”重复的现象。有的是直接重复,有的是中间会用标点符号隔开。例如:
(27)秀全一听钱江不日可到,不禁把他乐得噗的一声,跳了起来。以手加额道:“还好还好,有他这位救星到了。”当下重赏探子,立命再探钱江的行踪,快快来报。(徐哲身《大清三杰》)
(28)答失先已遁去,到了中牟,溃卒方稍稍还集,忽又有一路兵马到来。慌忙着人探听,乃是都中遣来的援师,统领叫作刘哈剌不花。还好,还好。答失方才少慰,出营接见,叙及败溃情状。(蔡东藩《元史演义》
(29)张文炳听他自说痴子,心中未免有些惧怕,又想父亲作事从来不差,其中必有缘故,吾不可怠慢他。于是对着济公深深一揖道:“师傅辛苦!”济公道:“还好还好。”说罢,往里就走。(坑余生《续济公传》)
(30)他说:“这几天压力太大了,这直接影响了我在热身比赛中的状态。我就怕老米找我谈话,还好,还好,结果落选的人不是我。”(新华社2002年5月份新闻报道)
在例(27)中,“还好”前面的“不禁把他乐得噗的一声”、“跳了起来”、“以手加额”这些成分都传达出一种由危转安的喜悦之情,所以后面“还好还好”的语义可以说是这整个句子所赋予的,其本身并没有概念意义,在这里可有可无。例(28)的两个“还好”之间用逗号隔开了,表示一种安慰、感叹,前面句子中有一个提示成分:“乃是”,这个“乃”后面所接的事物或人一般是表示自己所乐意看见的,所以“还好”在这只是表示一种程序性意义,连接前后成分,删除后不会影响语义的表达。所以例(27)和(28)的“还好”符合话语标记用法特点。
但例(29)和(30)的两个“还好”则不一样。在例(29)中,“还好还好”独立成句,是对前面的“师傅辛苦”的直接应答,作为有目的性的应答语自然是一种结构成分,必不可少。例(30)中的两个“还好”带有强烈的转折语义,相当于“但是”。因为前面的“我就怕”具有一种强烈的紧张色彩,后面一句“结果落选的不是我”是以一种放松的心态来陈述一个事实,所以这两者之间需要通过“还好,还好”来过渡,之所以用两个“还好”,是为了更生动的述说这种转惊为安的不断感叹心理,所以这里的“还好”也是句子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所以例(29)和(30)都还未虚化为话语标记。
所以,判断“还好”是否已虚化为话语标记,需要结合语境来界定,以概念意义为主,并且在句中具有句法强制性的不能视为话语标记。
(二)“还好1”和“还好2”的标记用法
1.主观情态的传达
话语标记语具有人际功能,这一观点为普遍学者所接受。所谓人际功能也就是能表达说话人态度情感的功能。在交际中,“还好1”和“还好2”都能传达出主观上的“降格的优势评价”和“侥幸”义。例如:
(31)当记者问他初次上综艺节目是否紧张时,他笑着说:“还好。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挺好奇的。”(人民网《宁泽涛自曝绰号“包子哥”回应无缘央视春晚》
这里的“还好1”是对“上综艺节目是否紧张”的回应,传达出“宁泽涛不怎么紧张”的心态,后面的“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挺好奇的”,也是对“还好”的补充,表明不是“紧张”,而是“好奇”。
(32)他惊讶的,走过去,他端起她手里的酒杯看了看,还好,只是一杯淡淡的红葡萄酒。(琼瑶《月朦胧鸟朦胧》)
上例中“他”看到“她”喝酒感到惊讶,接着“端起她手里的酒杯看了看”,然后发出感叹——“还好”,“只是一杯淡淡的红葡萄酒”,这个感叹传达出了“他”所担心的事得到缓解的放松心理,我们可以从“还好”中感知“他”所庆幸的是“这并不是一杯浓烈的酒”。
2.预期信息的推导
话语标记的核心意义是程序意义[6]426,而程序意义的本质是为话语解释提供指引。“还好”本身所具有的概念意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从前一个语句到后一个语句的信息流动。例如:
(33)蔡明亮曾问过李康生“我的身份、我的性倾向有造成你的困扰吗?”但李康生回答“还好,你的性倾向其实干我什么事啊?只是别人要跟我交往的时候,会一直问。”(人民网《导演蔡明亮出书公开出柜:要接受真正的自己》)
(34)厅堂里窗明几净,无可挑剔,不料洋鬼子却从提包里掏出一小瓶蒸馏水,滴了几滴在餐桌上,然后用ph试纸之类的东西一蘸,还好,符合要求。进得厨房,待水管、水池一一验过后,便来到洗碗机前,开动机器。(当代报刊《读者》)
当我们处于值得担心、紧张的环境时,我们总会期待能有好事降临,话语标记“还好”既带有“庆幸”义,那它后面所接的信息必然是积极的信息。所以当我们看到“还好”出现时,就会推知事情是朝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预期信息的推导。如在上面两例中,“还好”后面所接的都是好消息。例(33)中的“还好1”便预示了“蔡明亮的身份和性倾向对李康生没有造成困扰,例(34)中的“还好2”也预示了“洋鬼子的检查没出问题”。
3.文本信息的连接
话语标记语是构建语篇的重要手段,在文本连接中可以使语句表达更为清晰,话语也更为连贯[7]。“还好1”和“还好2”都具有承上启下功能,我们可以把它后面出现的有利情况看作是前面不利情况的一种补充,这是一种积极的补充。例如:
(35)广州日报:那对于Angela走红,你和王导会担忧吗?李湘:还好,因为她还小,她也了解不太多,可能唯一变化就是有很多人认识她、喜欢她。她很开心,觉得多了很多的朋友,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广州日报《李湘谈女儿Angela》)
这里的“还好1”便把广州日报的提问和李湘的态度连接了起来,“还好”表明“虽然会担忧,但是不会太担忧”,接着便说明了“不会太担忧”的原因,也补充了“Angela走红”的一些有利信息。
(36)孤立无援的我一个人处在沙漠和“狼”群中,紧张到了极点,却又不敢喊叫,只能慢慢后退到一棵树下听天由命。还好,等绿色眼睛越来越近的时候,我听到了“咩”的声音,原来这不是狼,是晚归的羊群,所有哺乳动物的眼睛都会在夜色中发出绿光的。(人民网《假期里的爱情警报》)
例(35)是描写“我一个人处在沙漠所遇到的窘境”,“我以为我身陷狼群,在紧张绝望时却发现这不是狼群,而是羊群”,这里的“还好2”既给事件的发展起了连接作用,也给我心情的跌宕起伏起了引导连接作用。
就如王扬所说:话语标记的存在是一切言语交际的共性,是关联性的要求,是确保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机制和手段[8]。在这一节中我们主要说明了尽管“还好1”和“还好2”发展轨迹不一样,但它们在分布、功能与用法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共性。
“还好1”和“还好2”相对比,“还好1”是由对话语境中的短语形式直接语用化而来,“还好1”后面往往会有后续句起补充示证作用,其语义偏重表示“降格的优势评价”,“还好1”可以位于句尾表总结功能;而“还好2”是由侥幸义评注性副词语法化而来,其主要出现在前后语句相对比的表侥幸的语境中,并带有明显的转折语义色彩。
本文从说话人的认识、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三个方面来分析“还好1”和“还好2”成为话语标记的过程,它们由最初的“则还好”分两条路径发展而来,主要表示两个语义:降格的优势评价和侥幸义。
在共时平面上,“还好”存在多种形式,既有短语形式也有副词形式,并且与话语标记“还好”同样独用的“还好”也大量存在,但是作为话语标记,“还好”不仅可以独用,也可以删除。而且“还好1”和“还好2”都具有主观情态传达功能、预期信息推导功能和文本连接功能。
[1]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58.
[2]殷树林.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和定义[J].外语学刊,2012(3):93.
[3]张谊生.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J].中国语文,2006(2):132-133.
[4]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94.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
[6]李宗江.表达负面评价的语用标记“问题是”[J].中国语文,2008(5).
[7]龙华林.论话语标记语的功能与分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89-190.
[8]王扬.多维视野中的语言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41.
The Functional Usage and Contact of Discourse Marker Haihao1and Haihao2
LUO Yan-qin
(Institute of Language Studi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Haihao evolution of discourse markers mainly has two paths,and in the process of its evolution has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usages,but at last,when Haihao1andHaihao2 become discourse markers,they are keeping the advantage of degradation assessment and lucky meanings.Discourse marker Haihao mainly take on the form of independent using and will not be contained in the sentence,in the process of using,it still re⁃tains certain subjective characteristics,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connection。
Haihao;Evaluation;Lucky Meaning;Function;Define
H05
A
2096-0239(2016)02-0008-08
(责编:叶莉责校:明茂修)
2015-12-15
罗艳琴(1991-),女,江西吉安人,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