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方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236400)
谈谈如何命制一份高质量的数学试卷
李文方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236400)
众所周知,命题是数学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一份优质的高中数学试卷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它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下面,按照命制一份数学试卷的流程顺序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命题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考试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目的不同,试卷编制的结构和试题的难度就不同.平常的检测主要是诊断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阶段考试则主要是考查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招生考试、数学竞赛则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目的各有侧重,命题就会不同.
2.科学性原则
编制的试题不但要求其本身没有科学性和知识性错误,而且试题表述要规范,尽可能采用数学术语.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按一定比例,设计一些能充分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试题. 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要确保命题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在语言叙述上简明易懂无歧义,在图文上匹配无错漏.
3.简洁性原则
试题的语言表达要简洁、精练.每道试题应该清楚地提出一个或几个独立而明确的问题,学生阅读题干后能够明确他们要解答的内容,不存在理解题意的障碍.
4.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性、教材内容的难易度,编制的试卷必须具有一定的梯度.一方面,试题本身要具有层次性,即每一题中的各个小问题难度应有区别,要有一定的梯度;另一方面,整卷试题难度的分布要有层次性,通常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排列.
5.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试题的新颖性上,而试题的新颖性则主要反映在取材的新颖性、创设情境的新颖性、设问的创新性以及考查角度的独到性等方面.严格来讲,在一份试卷中,至少应有20%~30%的试题是新命题才算较好地体现了创新性原则.
二、命题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考生的学情和考试的目的
命制试卷前要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工作可通过统计单元测验中的一些典型题的正确率与错误的大致情况,对学情做尽可能准确的估计;研究课标,分析课标的要求,掌握各章节内容的具体要求.对于每一章节和每一个知识点,命题前一定要分清楚是“了解”,是“理解”,还是“熟练掌握、综合应用”等,这也为命题中准确把握考查目的奠定基础.
2.确定试卷的整体结构与试题比重
即便是过程性评价试卷,也应尽可能按照高考试卷的结构去编排.首先,应该先将试卷结构框定下来,例如,填空、选择、解答等部分的题型题量确定与匹配等等;其次,按照课标要求的教学课时数,来确定试题内容各部分的比重,从而引导师生关注考查的重点.在确定试题比重时既要考虑以重点为主,也要考虑题目的数量以及解题所需的大致时间.一般而论,比重、数量和时间量应呈正比例关系.
3.收集命卷所需的各种资料
命题的重点还应该放在“收集资料”上来.一般命卷所需的材料可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本(教材);二是考过的试卷(本校历次考试、外校考试等);三是教辅资料(学生配套习题集);四是网上资源(搜索下载相关试题).一般而言,资料占有量越大,试题选择的空间就越大,试卷质量也就会越高.
三、试题的命制过程
1.精选原题
精选原题是指选用某些现成的题目作为试题,这也是命题中经常采用的手段.选题的重要原则是知识体系中常规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能体现知识的重点,具有代表性.选题取材应主要来自教材和统一使用的高质量教辅.其导向是引导师生重视教材,重视读书,注重认识过程,强化双基过关.
2.改编试题
改编试题是指将已有的一些现成的“好”题经适当改造编制成新的试题.陈题改造,一般取材应以课本的例题、习题、资料典型题、热点问题为主,力求“问题在书外,而根在书内”,让人感到“能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的影子”;也可选一些学生常常出现错误的题目.改题的一般方法有:一是换数字(注意运算量);二是变说法(注重严谨性);三是改形式(注意等价性);四是改换部分条件或结论(注意科学性);五是设置梯度(通过引导和点拨学生的解题思路,将难度降低,通过改变难度使陈题“出新”).
3.新编试题
新编试题重点体现一个“新”字,即创设新情境,提供新材料.试题设问要新颖,思维性要强,首要的问题是突破问题背景的局限性.通常可取材于其他省市同类学校的阶段测试题,或国内其他省份高考招生考试试题,或国内外高中数学竞赛试题,等等.对教师来说,数学教材也是获取命题材料的非常好的渠道,教材中的许多例题、习题的背景都非常新颖,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是很好的命题素材.有了好的材料,如何选择利用而改编成新题,难度还很大.一方面,要求命题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对数学教材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命题者还要有熟练的命题技巧.因此,以新材料展开命题,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偶尔获得一个好的材料,灵感突现,说不定就能命制出一道好的试题.
4.把握难度
命题中在难易度的把握上往往很关键.因此,命制一份好试卷,也应在难度把握上多下功夫.一般而言,试题难度的把握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命题目标.命题者要明确命题目标,一定要搞清楚是“诊断”为主,还是“选拔”为主.如,在阶段检测命题过程中,不能有“一步到位”的命题思想,不能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因考试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负担,命题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2)预设难度系数.理想的难度系数应在0.75~0.8之间.阶段检测的根本目的是诊断,而不是区分.因此,对于一份试卷而言,如果学生都考高分,并不一定是命题质量差,而可能是学生掌握程度好造成的.但是,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及格,则可以肯定是命题难度没有控制好.
(3)用三种题的比例来整体把握难度大小.基础题(容易题),相当于课本练习题的难度,解题步骤简单,考查一个知识点;理解题(中档题),相当于课本习题的难度,解题过程不复杂,考查两个左右的知识点;能力题(稍难题),相当于课本及资料中的难题,解题过程步骤较多,考查多个知识点.一般阶段检测题的难度控制,就三种题而言,比例一般应为7∶2∶1,对于基础差的生源也可7∶3或8∶2.
四、试卷的组配与调试
1.试题顺序的编排
一般先易后难,先简单后综合,先小后大.就难易程度而言,也可波浪式编排,一浪高过一浪.
2.试题的试答与审查
通过他人做题(试考),从考生的角度再次把关.这也是总体控制考试难度和所需时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发现试卷中的错误,便于及时更正.
3.评分标准的制定
参考答案应具体明确,准确无误,各层次的分值要标明.试题赋分应根据试题难度和答题时间进行分配,试题难度较大,需花较长时间解答的,分值相应要大些.
五、试卷命制中的一些技巧
1.“自信自然更出色”
整份试卷要面向全体学生,应有一定的基础性,重在考查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水平.部分试题有一定思考性,以达到检测学生发展水平的目的,但要控制计算量和技巧层面的难度,让学生在考出自信的同时,争取更好地发挥.
2.“深加工才能增加附加值”
试题应适当减少课本(或资料)上的原题和“变式题”(不是改编题).因这种简单变式题会使学生能力退化,轻视理解力的培养,转而重视记忆力的训练,会导向把学生变成“解题熟练工”.而试题中多些原创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3.“红花还需绿叶衬”
试题应有稳定性和继承性.有“旧”有“新”,既有熟悉的常规题,也有少量的新活题,且在新与活上文章不宜做得太多,“好题的堆砌不等于一份好试卷”.“好题”是红花,点缀为妙.
4.“细节决定成败”
语言规范,叙述简洁,流畅易懂,标点正确,字母正体、斜体使用得当,图文正确匹配,题目不跨页,试题安排从易到难等等,都是一份好试卷必须注意的细节.
5.“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每一次命题后都要认真反馈,获取教师与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意见:一是对试题的印象;二是理解的难易;三是解答过程的繁简;四是思考的不同角度;五是试题的更优化等等.做试题研究、修订和反思、总结,下次才能站得更高.
出好一份试卷,是一个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每个老师都出过试卷,都体会过要出好一份试卷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辛苦的.因为一份试卷的命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评价一份试卷好坏又标准不一,学校有学校的尺度,每个老师也各有各的尺度,可谓见仁见智、众口难调.能否的出一份好的试卷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驾驭教材、把握教学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的命题实质上是教学过程的延伸和对课程教材的深度开发,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