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犹太宗教伦理角度解码马拉默德的《店员》

2016-03-18 08:56康利荣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律法莫里斯杂货店

康利荣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朔州,036002)

从犹太宗教伦理角度解码马拉默德的《店员》

康利荣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朔州,036002)

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是一部典型的犹太文学代表作品,书中围绕犹太人莫里斯一家惨淡经营的杂货店展开描述,不遗余力地展示了犹太人的艰难生存现状。主人公忠于“上帝选民”的犹太身份,坚守犹太人千年来和上帝的契约,默默无闻受苦,用自己的行动最终感化流浪汉弗兰克皈依犹太信仰。该文从犹太宗教伦理角度分析犹太人为何能在受难中坚守犹太信仰、铭记与上帝的“契约”,在等待弥赛亚的救赎中完成自我救赎和对他人的救赎。

犹太宗教伦理;受难;契约;救赎

引言

伯纳德·马拉默德被誉为“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最具犹太性的作家”, 他的小说《店员》(又译作《伙计》)清楚地表现了马拉默德最具特色的“受难”主题。自“巴比伦之囚”开始,犹太人走上了受难之路,他们流离失所、几经屠戮,备受他族歧视和欺凌,忍受生存的残酷。但正如《店员》中弗兰克所说,受苦受难就像一块布,犹太人能拿它做衣裳。犹太人没有被苦难压倒,毁灭性的屠杀都不能瓦解他们的意志,反而把这一切当作上帝对他们“选民”的考验,仿佛他们受难受苦是为了替全人类赎罪,上帝选择他们拯救罪恶是他们的荣耀。

小说《店员》围绕杂货店店主莫里斯一家和店员弗兰克展开情节。犹太人莫里斯从沙俄军营逃到美国,他和妻子艾达努力攒钱,开了间杂货店,不料被合伙人欺骗几乎折掉老本。时值美国经济萧条,杂货店在竞争对手的排挤下几近倒闭。女儿海伦勤奋上进,却因家庭穷困放弃上大学机会;她渴望爱情反成了男人情欲的猎物。母亲艾达抱怨生活却处处为丈夫和女儿着想。流浪汉弗兰克的闯入让杂货店的生意好了起来,但这个非犹太人的内心却是复杂的。他最初只是因为后悔参与抢劫莫里斯来到店里帮忙,可却偏偏爱上了海伦。他让杂货店生意日见起色,却也悄悄黑主家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他爱海伦,却趁英雄救美的机会强暴了她。在莫里斯看来,人生的本质便是受苦。但他们没有被苦难压倒,从容应对上帝给他们的既定命运。故事的结尾,莫里斯患病离去,弗兰克在良心和道德的不断拷问中最终被莫里斯感化,皈依犹太教,走上和犹太人一样的受难救赎之路。

1 犹太宗教伦理价值观

所谓宗教伦理即宗教中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信条,广义上分为“入神之道”和“人际之道”。前者用来解决宗教中人与神的关系,后者处理宗教中人与人的关系。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伦理神教,犹太教通常从伦理角度阐释上帝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入神之道”表现为人对上帝绝对的敬畏和忠诚;“人际之道”是指犹太人在现世生活中把上帝的诫命和律法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宗教伦理的这些价值观具体反映到犹太民族文化和犹太人日常行为中,主要体现为契约意识,律法观念,弥赛亚观念。其中契约意识反映了“入神之道”;律法和弥赛亚观念则体现了“人际之道”。所谓“契约意识”是指上帝把犹太人当作“上帝的选民”,赐他们“应许之地”;作为回报,犹太人只能信奉耶和华一个神,要遵从上帝的一切旨意,一旦背叛必将受到惩罚。犹太人的律法观念主要来源于《旧约》,核心在于公平公正对待穷苦人和外邦人。弥赛亚观念实际指犹太人的受难救赎观念。

2 《店员》中主人公的 “契约意识”

犹太教认为上帝挑选犹太人作为“上帝的选民”,赐予他们“应许之地”;犹太人无论身处何处都要行善,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人。他们必须遵守上帝的诫命,履行上帝赋予他们的神圣职责。这种契约意识铸就了犹太民族特殊的民族优越感和神圣使命感,成为犹太人在民族遭难时凝聚人心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正是这种契约意识让犹太人把个人和民族遭受的所有苦难归结为上帝对犹太人“失约”的惩罚。为了赎罪并求得上帝的宽恕,他们勇敢地接受惩罚,广施善行;任劳任怨工作,把受难作为遵守与上帝约定的一种自我救赎方式。

在小说《店员》中,“最具犹太性”的犹太作家马拉默德塑造了一位最具犹太性的主人公——杂货店老板莫里斯,在他身上反映了犹太人强烈的 “契约意识”。莫里斯就像《圣经· 旧约》中《约伯书》记载的约伯一样勤劳耿直,却一生坎坷、受尽磨难。约伯对上帝的信奉换来的是上帝反复的考验:先是掠去他的牧群,断了他的生计;后又杀死他的子女,降临各种病痛于他的身体。约伯默默忍受着一切灾难,不但没有怨恨责备上帝,反而更加坚定不移地信仰上帝。同样,莫里斯虔诚地信奉上帝,正直经营,待人宽厚;可偏偏灾难和厄运一直缠绕着他。他和妻子辛苦攒钱开杂货店却被合伙人坑了;儿子因病夭折,女儿想上大学却负担不起学费。莫里斯起早贪黑经营店铺,生意却日渐凋零,还遇上抢匪自己被打伤住院。他收留流浪汉做店员,此人却行迹恶劣,不仅偷莫里斯的钱,还强暴了海伦。煤气中毒被救活的莫里斯看似大难不死,却不久染上肺病,最后惨淡死去。上帝赐予莫里斯的“应许之地”——杂货店倒成了莫里斯的受难所。像约伯一样,莫里斯对上帝的信仰也遇到过邪念的挑战。在莫里斯杂货店快要维持不下去之时,有个保险人建议替他放火骗取保险金,苦难也曾让他一度动摇过。但当火焰窜起时,想到火灾可能带来的后果,便立马把火扑灭了——连同自己内心的邪火。莫里斯的行为捍卫了他的信仰,坚守了他与上帝的契约“要当一个犹太人,你只消有一副好心肠”。

莫里斯时刻记得自己“上帝选民”的犹太身份,严格遵从上帝的旨意,即使在厄运灾难面前也没有半分抱怨。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定了。他总是在说,“我是为你而受苦”。这里的“你”可以理解为上帝,也可以指店员弗兰克甚至是全人类。纵观莫里斯的一生,犹太人对上帝的虔诚可见一斑,他的受难也仿佛是为了履行与上帝的契约。正如莫里斯下葬时牧师拉比对他的评价那样,“他是个真正的犹太人,他有一颗犹太人的心”。

3 《店员》中主人公践行的犹太律法观

犹太律法含义丰富。从专业角度讲,犹太律法的基础是《托拉》,而传承至今的犹太教则是经《塔木德》洗礼的犹太教。犹太律法源于上帝,上帝在西奈山上把律法赐予了摩西。犹太人日常遵守的上帝的诫命实际指摩西十诫,主要从道德伦理、卫生、民法和宗教习俗等方面规范犹太人的日常行为。在犹太人看来,律法是上帝用来指引犹太人的行为指南,必须严格遵守执行。犹太律法奉公平公正至上,强调个人可以忘记自己的不幸,但不能无视他人的悲苦;要求宽厚对待穷苦人和外族人。在几千年大流散、背井离乡的日子里,犹太人来不及祈祷,没有教堂可朝拜,他们只有把上帝的诫命内化在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实际行动中,用一生与上帝回应。

小说《店员》通过莫里斯一家的为人处事折射出犹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人际之道”。莫里斯的一生践行着犹太人的宗教伦理观:公平公正,宽厚待人。他自身经营惨淡,即使每天营业14小时也不够养家糊口,但对顾客一向宽厚本分、童叟无欺。他明知醉婆娘还不起欠款却还要赊账给她,甚至把她的欠账偷偷抹去些。他为了还给顾客遗忘的5分钱,冒着风雪追出几条马路;当其他店铺都关门歇业了,他却还熬灯等候那些需要提前准备早餐的顾客买走他们的所需。莫里斯自己的生活明明已经自顾不暇,却还时常周济穷人,这与他血液里犹太人宽厚的本性是分不开的。

莫里斯待人宽厚的人际之道还体现在他对待弗兰克的事情上。当警察带着假抢劫犯让他确认时他明明已经认出了弗兰克才是那晚抢劫他的恶人之一,却一直隐忍不肯点破;明明已经怀疑弗兰克在卖货时偷他的钱却还希望这是弗兰克的无心之失;即便他亲眼看到弗兰克偷钱也没有立即对他采取任何手段。莫里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他把所有的苦难和吃亏留给自己,对待外邦人弗兰克也是宽厚仁慈。

身为犹太人,莫里斯的一生不拘犹太传统和礼数,但他的所作所为无不渗透着犹太律法的公正和宽厚。莫里斯对弗兰克说,“要紧的是犹太教的经书,那就是律法,犹太人必须信奉律法。”“一个犹太人要是不为律法受苦,他就不会为任何东西受苦了。”

4 《店员》体现的弥赛亚救赎观念

犹太民族长期生活在异族统治之下,在苦难的历史中,支撑犹太人活下去的正是他们对弥赛亚的信仰。“弥赛亚”即救世主。在犹太教中,耶稣不是救世主,真正的救世主是弥赛亚,他从未降临。犹太人认为自己所受的苦难都是为了等待真正救世主的到来,几千年来,他们活在对弥赛亚的期盼中,哪怕日子再苦,世道再难,也从不放弃心中的信仰。在几经民族毁灭式的打击之后,他们把弥赛亚的救赎同国家的复兴联系起来,认为只要他们恭顺地接受磨难和考验,悔过自新,最终会得到上帝的宽恕并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店员》主人公莫里斯一家心系弥赛亚,贫穷和灾难都不能击垮他们的信仰。莫里斯不忍卖掉店铺,是因为杂货店对他们来说是等待弥赛亚的栖身之所,一旦卖掉,他们找不到其他出路,毕竟弥赛亚的降临还需时日,卖掉店铺会毁掉这个苦难犹太家庭的希望。弥赛亚的救赎来自精神信仰,但当信仰与残酷现实碰撞之时,莫里斯一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选择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他们坚信人类所犯的错误都可以被更改过来,罪恶都可以被救赎。受难是救赎的方式。莫里斯的自我救赎方式是勤劳和善良,他对待工作勤劳,对待他人宽厚。而海伦的自我救赎则是在她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之后。她本是一个憧憬爱情、热爱读书的小姑娘,但每个喜欢她的男人都想占有她的身体,自己想上大学却不得不靠打工贴补家用。父亲老实善良、任劳任怨却在贫困和病痛中死去;母亲为她的婚事和前途操心伤神;失去父亲的日子里,她们母女的生活更加拮据。经历了爱情的挫折和家庭变故之后,海伦终于成熟,她不再幻想过有钱人的生活,她仿佛知道犹太人的使命,坚持读书,认真工作,不卑不亢地生活。当弗兰克的爱卸下沉重的自私之时,海伦用自己的宽厚原谅了他,接受了这个非犹太人的爱情。

小说另一灵魂人物非犹太人弗兰克,他的救赎是在莫里斯的引导和感化之下实现的。弗兰克以异族人身份出现,他从小遭遇种种不幸,四处游荡,幻想着靠暴力过人上人的生活。但从他参与抢劫莫里斯杂货店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莫里斯被沃德击打倒下的那一瞬间让弗兰克良心备受谴责。他决心忏悔赎罪,到杂货店帮助莫里斯度过难关。在杂货店的日子里,他窥视海伦的美貌,偷莫里斯的钱,他的内心在罪恶中不断受到拷问。莫里斯的宽厚和仁慈让他幡然醒悟,他开始以莫里斯为榜样,真正克己奉献、帮助他人。弗兰克从一个流浪汉、抢劫犯蜕变为奉献他人的道德楷模,这一切归功于莫里斯,这一切发生在莫里斯的物质和精神之家——杂货店。莫里斯让他从灵魂深处理解了犹太人,理解了他们的正直与执着,理解了他们博大的弥赛亚救赎精神。在莫里斯的葬礼上,弗兰克居然掉进了莫里斯的墓坑。作者安排这么一个桥段并不是随机和巧合。这意味着弗兰克作为莫里斯的冤家,他彻底埋葬过去,获得新生。虽然他不是犹太人,但他继承了莫里斯的受难救赎之路,而且还在小说末尾行了犹太割礼。从这个意义上讲,莫里斯用自己的方式救赎了他人,弥赛亚的救赎精神得到延续。而弗兰克对海伦的爱情从物欲占有升华至克己奉献,他也最终收获了幸福。

5 结语

“一个信仰,千年苦难”,有人这么形容犹太人的受难史。两千多年来,犹太人只为坚守当年摩西与上帝立下的契约,辛苦工作、历经磨难。他们也曾经拥有自己的家园,上帝赐予他们的“应许之地”——迦南也曾牛奶四溢,粮仓充足。然而他们注定不是上帝的宠儿,像对待约伯一样,上帝对他的选民百般折磨和考验,来自耶和华的“契约”教会他们的只有无怨无悔的忍受和奉献。当外族入侵,生灵涂炭;当犹太人辛苦耕耘的家园哀嚎遍野之时,他们没有反抗,依然遵从着与上帝的约定,甚至认为这是上帝对他们违反约定的惩罚。约伯的隐忍换来了上帝的永久赐福,可犹太人呢,迎接他们的不是上帝的宽大和谅解,而是无穷无尽的外族欺凌与迫害。所以,没有信仰是可怕的,信仰至深也是无法承受的重。

我们敬佩莫里斯的宽厚和大度,欣赏海伦的纯洁善良,我们也理解弗兰克最终的皈依犹太教。伯纳德·马拉默德通过小说《店员》呈现给我们的犹太宗教价值观诠释了一代犹太人在苦难中坚守的精神之家和信仰之重。正是这种隐忍式的受难救赎方式,正是这种弥赛亚的普度众生情怀,犹太民族在遭受厄运时屹立不倒,在外族欺凌时坚守信仰,在苦难现实面前顽强生活。理解了这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我们便懂得犹太人的成就绝非偶然。理解了犹太人的律法观念和契约精神,我们便不会戴着有色眼镜鄙视犹太人的经商行为。

[1]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伙计(叶封译)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35-38.

[2] 刘洪一. 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3-34.

[3] 王海燕.文化碰撞中的永生——解读马拉默德的《店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4): 104-107.

[4] 韩维.《店员》原型解读,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 2010.

[5] 赵海燕. 论《店员》中犹太文化的悖论性. 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73-75.

A Study on The Assistant from the Jewish View of Religious Ethics

Kang Li-rong
(Shuozhou Advanced Normal School, Shuozhou, Shanxi Province, 036002)

Bernard Malamud’s The Assistant was regarded as a typical Jewish literature work, which fully discloses the Jews’ hard living state by describing a grocery store run by Morris. Like all the Jews, Morris identifies himself as “God’s chosen people”. He sticks to the agreements set by the God and works hard, and behaves himself rightly, which finally converts Frank to Judaism.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Jews’ religious belief and their sufferings in history and daily life when they save themselves as well as others in their historical Messiah’s salvation.

Jewish View of Religious Ethics, suffering, agreements, salvation

I106.4

A

1674-3083(2016)06-0108-04

2016-10-28

康利荣(1983- ),女,山西朔州人,汉族,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律法莫里斯杂货店
以画换真情,“解忧杂货店”收录善良和温柔
从立法的角度论证正义高于律法
神奇飞书
在一朵雪花上轮回
能 看 多 远
半夜的演讲
森林猫的杂货店
新作文·解忧杂货店
我的风筝
“律法之前”与“刑具之后”:巴特勒律法述行思想的文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