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亚斐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论语》智慧与大学生生涯规划*
余亚斐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的这四句话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照作用。“志于道”,大学生应当首先树立追求真理的远大志向,超越眼前的利益得失;“据于德”,要求大学生行不离德,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与道德操守;“依于仁”,大学生通过慎独自省,来实现道德生活的真诚、自由,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游于艺”,大学生应该广泛地融入与应对当下的社会生活,掌握其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应对自如。
关键词:《论语》;孔子;大学生;生涯规划
中国大学精神首次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正式提出,《大学》开篇便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大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明道自觉,以德觉他,层层推扩,达于至善。《大学》的“大学之道”是对儒家“士”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士”精神的充分展开则是在《论语》中获得体现。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的这一段话既是对古代“士”精神的全面概括,也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志向树立、道德养成,境界提升以及知识学习提供了正确的指向,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照作用。
“志于道”:大学生首在立志
传统儒家的思想主体是“士”,“士”就是今天的读书人,“士”的根本特征在于“士”精神,如果读书人丢失了“士”的精神,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士”,只是一个凭借读书而谋求生路的人而已。读书的人就读书的目的与境界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将读书作为谋生的手段与工具,通过读书与学习,来获得物质财富与权位势力;第二种是通过读书来修养自身,达到境界提升的目的;第三种是读书明理,追求真理,然后服务他人与社会。此三种人,虽然都在读书,但读书的目标却有高下之分,而读书的目标又取决于读书人的人生志向。因此,读书人首先就要立志,树立求“道”,即追求真理的志向。在孔子看来,志向是读书人的灵魂,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读书人的志向应该要比“三军”的统帅还要坚定。康有为也说:“立志,为学者第一事,志不立,则天下无可为者。”[1]139因此,只有读书人只有首先树立起远大且正确的志向,人生的正道才能得到展开,大学的精神才有可能在当代大学中得到复兴。
“士”的最高目标在于求“道”,“道”即是真理。然而,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中,对真理的追求似乎越来越被现实的关注所取代,不仅已经很少有人谈及真理,甚至将“真理”一词说出口,还有可能会引起部分同学的嘲笑与调侃,有的同学浑浑噩噩,空虚无聊,通过网络与恋情打发时光;有的同学虽然学习较为刻苦,但视界也只是停留在得学分、拿奖学金等眼前的利益上;还有些同学目光虽较为长远一些,有大学四年的整体规划,如报考研究生、公务员以及就业等,并为之而进行较为长期的准备,但仍然不免在功利的圈子里打转,跳不出有限的视域。诚然,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之中,大学生们各有主见,自谋出路,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如今的大学生确实普遍存在着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缺乏志向的现状,这种现状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加以改变的话,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还会从根本上损害大学精神,甚至对整个民族的精神提升与科技进步都会造成根本性的阻碍。
追求真理,首先就要不逐名利。追求真理,尤其是对于年青人来说,一定要将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区分开来,只有舍得放下,才能有所获得,只有腾出精力,才能专心致志。正如钱穆说:“凡学而卒为外物所夺,皆是无志。”[2]220因此,读书人立志,就要能够坚守读书人应有的操守,坚持对真理的追求,放下眼前的名誉与利益。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意思就是,如果读书人有追求真理的志向,但在生活中却又贪恋物质的享受,这样的读书人器识太小,又怎么真得能追求到真理呢?当然,我们并不要求大学生都要模仿颜回的贫困,经历孔子的磨难,具备孟子的超越精神,尤其在今天物质要求的强大压力之下,如果缺少一定的物质保障,真理的追求很有可能会成为人生的负担,追求真理也必然会失去持久的动力,因此,名利不需要刻意舍弃,亦不应嗤之以鼻,而只是不要用心于名利之上,不要将名利作为读书学习的终极目标。
读书人有志于“道”,还存在着丰满的现实关怀。读书,乃至于人生,只有从大处着眼,才能获得大的格局,也才有可能得到大的功利。求“道”,并不是否定功利,而是在求“道”的过程中,功利不求而得;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功利,最终一定得之甚少。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与“器”相对,“道”就是从大处着眼,不拘泥于眼下的利益,故可以得到大利益;而“器”则是从小处着眼,只能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故而得不到大利益,因此,“士志于道”,首先就要大其心,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宽广起来,视域变得远大起来,这样,一个人的气度与志向才能伟大、高远、不凡,一个人的生命才能获得强大的自信,感受到巨大的价值,并充实而愉悦。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正是夫子在求“道”之中所收获的生命信念。中国古代圣贤非常强调突破自心的局限,将自己的心变得无限广大,与天地之心相互交融,让人心与道心合一。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荡荡,宽广貌”[3]102,“戚戚”,“缩小之貌”[4]195,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是从心灵的宽广与狭隘的差别上来说的,君子目标高远,故而能够超越当下的利益得失,笑看人生百态;小人只顾眼前利益,因此总是患得患失,纠结不已。由此可知,大学生有志于“道”,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收获读书的益处,而且还能提升心灵的境界,得到人生的幸福,因此,大学生首在立志。
“据于德”:大学生行不离德
“道”是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德”是理想与目标落实在当下的表现,“道”与“德”两者相辅相成,没有“道”,“德”就失去了追寻的目标与理想的动力,而没有“德”,“道”就会变得虚无飘渺,难以实现。因此,“德”是指落实在行为中的各种表现及其规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礼仪。
“道”属于形而上的层面,“德”属于形而下的层面,形下之“器”不仅有道德,还有知识、技能等方面,然而,在形下之“器”中,道德又是最为重要的,道德的重要性要优先于知识与技能。儒家对道德与知识都很重视,孔子教育弟子也是两个方面兼顾不偏的,即“博之以文”与“约之以礼”的统一,其中“文”就是指知识,“礼”是指道德,但是孔子又坚定地认为,道德比知识更为基础。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意思就是,只有将道德践行好了,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再去学习知识和文化。道德之所以比知识更为基础,是因为知识是中性的,可用之于善,也可用之于恶,就好像我们今天常常讲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样,人们既可以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也可能利用科技危害世界,荼毒生灵,知识运用的善恶结果完全取决于人的善恶性质。因此,孔子并不是轻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认为一个人应该先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了道德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懂得世界的道理,并合理地驾驭知识与技能。
今天的大学生涯,学业繁重,各方面的压力都很突出,但是道德作为最基础性的地位仍然不能改变,而且,基于我们在过去一段时期,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比重明显不足,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应该突显出来,并作为大学阶段的重点内容加以对待。就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道德实际上比知识更具优先性的地位,一方面,道德的提升比知识的增长更为隐性与缓慢,知识尚且可以临场磨枪,突击应试,而道德则完全要凭借平时里日积月累的习惯养成,来不得半点的急躁与虚假;另一方面,在知识信息爆炸、人才竞争激烈,而道德水平则相对落后的今天,道德却因稀缺而弥足珍贵,拥有一颗善良的内心和得体的行为礼仪,必将在职场上占有长远且根本的优势。如今,许多企事业单位在新员工招聘与老员工考核上,都将道德的比例大大增强,这虽然是由市场竞争与社会问题倒逼所致,但却真实地反映了道德重要性的客观存在,因此,大学生没有任何理由不重视道德的培养与提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是最重视道德伦理的,认为道德是一个人后天修养的最重要的体现。道德修养虽然是内在的,但又表现于外在的行为之中,道德养成也需要通过视、听、言、动这些日常行为来加以逐步完善。在孔子的诸弟子中,惟有颜回的德性最高,颜回曾向孔子请教修养道德的具体方法,孔子回答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思就是,看应该看的内容,不要看不应该看的内容;说应该说的言辞,不要说不应该说的言辞;听应该听的话语,不要听不应该听的话语;做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做不应该做的事情。这四句话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全面规定了人们的言行举止,要求人们用礼来束缚和规范自己的眼、耳、舌和身,不要让人们的视、听、言、动为所欲为而超越了礼的范围。这四句话在《论语》中的份量极大,因为它最真切和具体地说出了道德培养的方法,既行之有效,而且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正如蕅益大师说“此事人人本具,的确不由别人,只贵直下承当。”[5]115因此,只要大学生们坚持以此来规范自身,长期以往,就会逐渐内化为道德习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依于仁”:大学生慎独自省
儒家有一套非常系统的成人之道,其中“道”是目标,“德”是修行,而“仁”则是根据,没有“仁”,“道”就无法被人们体认,“德”也将失去内在的动力,因此,“仁”是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德行的内在资源,是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超拔独存的内在根据。在《论语》中,“仁”是最核心的概念,是孔子所认为的最高的德性,甚至连孔子自己都不敢完全以“仁”自居。
“仁”是人的内心深处最本真的东西,是人性的发端和内核,一切道德行为都源自于“仁”。“仁”是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地方,就好像一个桃子中间一定有桃仁,虽然从桃子的外表是看不见、听不闻和尝不到桃仁的,但是桃子的成长却完全依赖于“仁”。因此,培养道德,不仅需要从视、听、言、动这些外在的行为入手,还需要逐渐地从外在走向内在,从外在行为深入到内心中去,去体认人性的善的源头与精神的内在支柱,在最内在的那里获得不竭的前进动力。“仁”作为本体来说是无形无象的,但是“仁”的作用与表现却是无处不在的。当代大学生如果能从“仁体”上不断体证,便可以在道德操持上坚定不移,在道德生活中游刃有余,并在此中获得精神的超越与生命的独存。
子曰:“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仁”就像大山一样具有坚定不移的品质与精神。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为一个成年人,但在心理和精神上却未必是一个成年人,一个成年人的标志不仅在于他的生理的成熟,更重要的在于其心理和精神上的成熟,而心理和精神的成熟就在于他的道德操守、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恒常性,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稳定性。大学生常常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迷茫,如在专业的选择、职业的认定,乃至未来人生的规划上,往往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极易受到一刻冲动、一时潮流,或一家观点的影响与左右,且朝三暮四,摇摆不定。这些现象我们常常将其解读为浮躁和浅薄,究其根源,其实就是“仁”的遗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向“仁”的回归。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学知识、做学问,无非就是回归仁心,面向自己真实的内心,而仁心之所以需要回归,一方面是因为仁心人人本有,另一方面又因为仁心常被放逐,故而人们不能自做主宰。朱熹曰:“盖能如是,则志气清明,义理昭著,而可以上达;不然,则昏昧放逸,虽曰从事于学,而终不能有所发明矣。”[3]334因此,大学生需要学会反躬自省,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让自己的心情常常安住在仁心之中,在动荡中如如不动,在虚静中奋发图强。
一个人只有“依于仁”,才能过上真诚且自由的道德生活。“依于仁”与“据于德”有所不同,大学生在“据于德”中,依照道德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视、听、言、动,多多少少都会带有一些外在的强制性,感受到来自他律的约束,这当然是必要的入手工夫,然而,道德的养成还需要由外而达于内,深入到内在的仁心那里,即“依于仁”。“依于仁”,就是从自己的仁心,即良心、良知出发,而良心、良知之所以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出发点,是因为良心、良知具有以下两点重要的特征:第一,良心、良知是超越一切当下道德规范中的善、恶对待的至善,它是先天素朴的,而不是后天造作的,因而,由仁心发动的行为,是不带有任何后天主观的思虑与意志渗杂其中的,“了此天真自然”[6]38,真诚无妄。第二,良心、良知虽然是虚静无为的,但它又具备潜在的能动性,一心可生万法,一心同具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因而,仁心一旦受到现实机缘的触动,便会充满善良与机智,“寂照现前,应用无穷”[6]38,既有应对自如的自由性,又无处而不违背当下生活的道德要求。因此,“仁”是真诚、自由的道德生活的根本保证,是道德的本体。
既然“仁”如此重要,大学生就要朝着“仁”的方向不断前进,“仁”的培养重在慎独自省。所谓“慎独”,就是要谨慎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渗杂自己的主观意图与意志偏见,保持仁心的纯正与真切的观照。为了达到“慎独”,孔子杜绝四样东西,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意思就是,不要有主观的妄想和猜测,不要执着于过去的观念和对未来的预期,不要固守既定的原则和方法,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孔子认为,“慎独”重要地在于放下“自我”,因为“自我”就是由一系列的“意”、“必”、“固”所构成的,而这些“意”、“必”、“固”的作用,既遮蔽了仁心的澄明,又阻碍了仁心的观照,所以,只有放下那个由“意”、“必”、“固”构成的“自我”,这个由仁心所构成的“真我”才能显现出来。所谓“自省”,就是时常反省自己,时常照照自己的内心,从内心的良心、良知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失当的地方,看看自己的观念是否有不善的地方,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勇于及时改正,长此以往,仁心就会逐渐地显现,并发挥作用,直到让仁心成为自己的主宰。
“游于艺”:大学生应对自如
在孔子的这四句教育之中,“道”是志向,激励着大学生们学而不已,前进不止;“德”是规范,要求大学生们行不离德,坚守住做人的基本原则;“仁”是根据,是大学生实现道德、提升生命境界的源头;而“艺”则是大学生广泛地融入与应对当下社会生活,掌握其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在春秋时期,孔子以“六经”引导学生求“道”,以“六艺”教育学生得“器”,因此,“艺”就是知识、技艺的意思。“六艺”分别指礼、乐、射、御、书、术,即礼仪、音乐、射箭、驾马、文字和算术,这六门学科是春秋时期读书人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借助这六门知识,读书人才可以在社会中做官求禄,谋身创业。然而,“六艺”终究是“器”,所谓“器”,就是指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不同的社会和时代都会对人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不同的要求,所以“器”常常是变动的。不需固守,应该结合不同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不过,通过传统的“六艺”,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是非常强调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希望人们在德、智、体、艺等方面协调发展。所以,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高远的志向,不断追求内在的生命境界,还需要兼顾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努力提升综合素养,广泛地应对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
现代社会虽然职业与分工越来越精细,但是又更需要综合性的人才,大学生在大学中,虽然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将来也一定会从事某一种行业的具体工作,但是任何一份工作都不是某一门专业知识可以完全应对的,而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运用与考验。拿相对单一的教师这个职业来说,教师以教书育人为主要工作,但是教师如果想上好一节课,不仅需要深入掌握这一节课所涵盖的知识要点,还需要许多其他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如教师的道德素养,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才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正确地加以运用;又如语言表达能力,这一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又如教师的灵活应变的能力,它可以使教学形式生动多样,且因材施教,此外,现代教师还需要学会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如电脑、网络等,这些都会对教书育人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除了教书之外,教师还需要兼任其它方面的事务,如教学研究论文与教学工作报告的写作、与同事和领导之间关系的协调、学校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以及各种必要的社交活动等等,这些事务所要求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位教师的专业知识范畴,但却又是必须加以应对的。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当下的社会需要,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不过,“艺”是永远无法穷尽的,况且社会的变迁与每一个人的遭遇也常常无法精确预料,如果一个人只是在技艺上追求不止,不仅疲劳不堪,还可能最终徒劳无功,正如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不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陆西星解释道:“利害不涉于身,死生无变于己,其意旨在言外,要人深思而自得之,所以为妙,不似今之作文,一开口便说主意,又或立作柱子,皆下乘也。”[7]P52因此,中国古代先贤们常常将“艺”视之为“末”,而将“道”、“仁”视之为“本”,只有用“本”来统摄“末”,才能达到游刃有余,逍遥自在,故曰“游于艺”。“艺”如果要达到“游”的境界,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艺”,不能为了“艺”而求“艺”,而必须由“本”出发,由“本”达“末”。对于这个问题,孟子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阐述,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君子从“道”的根本处下功夫,如此才能获得内在的智慧与修养,随着内在的智慧与修养的不断提升,由内在所升发出来的思想与智慧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此,君子于社会生活之中,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因此,大学生虽然要兼顾综合素养的培育,但是要想达到“游于艺”的自由之境,仍然要以内在的修养为主,由内及外,由本达末。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许多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的道家与佛家也是我们用之不尽的思想资源。古人以文载道,大学生博学于文,于文中求道,实是最方便之举,因此,大学生应多读圣贤经典,汲取智慧,方可自得。
参考文献:
[1]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12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黄式三.论语后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5]蕅益大师.四书蕅益解[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6]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7]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责任编辑:乐程)
Applying the Wisdom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o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Yu Yafei
(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3,China)
Abstract:Confucius said, "Let the will be set on the path of duty. Let every attainment in what is good be firmly grasped. Let perfect virtue be accorded with. Let relaxation and enjoyment be found in the polite arts." College students can draw important inspiration from these words when it comes to career planning. Firstly, they should set high goals, seeking the truth with little concern for immediate personal gains or losses. Secondly, they should exemplify the good and hold fast to the basic code of moral ethics. Thirdly, they should be reflective and self-restrained in order to achieve moral integrity and freedom and a higher state of life itself. Finally, college students must extensively involve themselves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life and acquire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Key word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nfucius; college student; career planning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2.002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4D131)
作者简介:余亚斐(1980-),男,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2-0006-05
□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