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民族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

2016-03-18 10:17甘健侯李艳红
学术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族教育互联网

甘健侯,赵 波,2,李艳红,2

(1. 云南师范大学 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

2. 云南师范大学 信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互联网+民族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

甘健侯1,赵波1,2,李艳红1,2

(1. 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

2. 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民族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对于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互联网+民族教育”是将互联网作为优化民族教育资源配置的平台,以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转化应用为目标,最终实现民族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和创新,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两条:首先,变革和创新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形成“政、产、学、研、用、连、变、生”为一体的开放协同发展模式;其次,优化和重构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实现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化“双路径”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教育;民族教育信息化

2002年8月19日教育部召开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这些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力,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随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又进一步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民族教育的融合呈现出多形态的创新,系统地阐释“互联网+民族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有利于深化对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理解。互联网与民族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了民族教育的发展生态,可以实现民族教育信息化“政、产、学、研、用、连、变、生”为一体的开放协同发展模式,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变革,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互联网+民族教育”

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认为“互联网+”是互联网和其他各个传统行业的一种结合模式,但“+”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并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的过程。“互联网+”就像电能一样,把一种新的能力或DNA注入传统教育领域,使民族教育在互联网的新环境中实现新生。“互联网+民族教育”的概念和民族教育信息化有许多相似的观点,比如都强调民族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解决的是民族教育“消费端”的问题,比如都重视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新的渠道、新的沟通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然而,“互联网+”是一个互联网2.0的产业互联时代,具有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的特征。“互联网+民族教育” 以实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转化应用为目的,重视民族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综合效益的研究,如表1所示。

表1 民族教育信息化与“互联网+民族教育”

“互联网+民族教育”致力于探索新型民族教育地域化服务的供给方式,鼓励当地民族教育研究机构根据该地区的实际需求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并且提供网络化的教育支持服务;鼓励民族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民族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民族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民族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从而真正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借力“互联网+”的优势推动民族在线课程资源的共享共建,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等网络学习模式,从而加快推动民族教育服务模式的变革。综上所述,“互联网+民族教育”就是将互联网作为优化民族教育资源配置的平台,以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转化应用为目标,最终实现民族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和创新。

二、为什么要“互联网+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信息化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都特别关心、重视与支持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杨改学[1]指出在开展教育信息化的2000至2010年间,信息技术使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校园环境、新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资源、新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以及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都对民族地区的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展望信息技术在民族教育发展中的2010至2020年,分析得出建设重点在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标准等。另外,杨方琦[2]通过对中国知网1999~2013年收录的有关民族教育信息化相关文献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领域主要是在进行理论探讨和现状分析等研究,具体涉及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特定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发展现状调研等,面向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的研究非常少。另外,段从宇[3]在深入分析云南省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建设—使用—维护”相脱节的不足问题,从而导致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教育信息化后续发展趋于停滞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认识误区。

那么,教育信息化在民族地区到底遇到了哪些挑战?教育信息化对于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地区呼唤教育信息化,而民族教育信息化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障资金的投入、设备设施的购置,同时又解决维护成本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只靠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力量,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因此全社会要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其跨越式发展。[4]Ross研究了日本政府民族教育政策和实际履行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由互联网效应产生的民族教育传播超越了政府政策的强力执行。[5]可见,互联网的优势正好可以实现民族教育的合力发展,因为互联网是全世界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6]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民族教育领域之中,会让传统民族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7]“互联网+民族教育”是民族教育创新形态的未来,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民族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虽然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和建设标准等。[2]

从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其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为中国知网1999~2013年收录的120篇研究样本文献仅占教育信息化6071篇研究文献总量的1.9%。而且,目前国内学者较多关注民族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理论,较少关注民族教育信息化的模式、手段和方法,有关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和路径的研究则更少。这可以说明三点问题:首先,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基础比较差;其次,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最后,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还没有引起相关民族机构和学术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2]高等院校已经有相关研究机构开始民族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然而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科研师资团队和研究方向,即使是当前已经开展的研究工作也还有待更深入、更持续和更系统的研究。另外,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已经意识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民族教育的影响,提出将互联网和民族教育深度融合的理念。“互联网+民族教育”实现路径的研究依托于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良好的师资团队,既发挥了国家政策对民族教育的执行度,又有效解决了“互联网+”时代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关键研究问题的探究。

三、如何实现“互联网+民族教育”

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速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既是顺应互联网信息时代风向的重要举措,又是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者急需认真思考的难题。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长久以来一直遵循“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和“双语教学资源的开发”等发展模式,“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和连接一切的特性将进行突破性的变革和创新,实现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的优化和重构。

(一)变革和创新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教育信息化打破了空间距离的藩篱,打通了民族文化传播的通道。借力信息技术,民族地区的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民族教育信息化目前的发展重心是民族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以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和传播为目的。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民族教育信息化必须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升级换代”,才能实现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蓬勃生命力。“互联网+民族教育”是互联网和民族教育的跨界融合,可以变革民族教育长期孤立信息化发展的不足,从而形成“政、产、学、研、用、连、变、生”为一体的开放协同发展模式。

(1)政:国家政策。一方面,民族地区需要积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推动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开放创新;另一方面,国家可以考虑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来推动民族教育信息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在强有力的政策保证下使民族教育“产学研”合作围绕应用转化和创新价值的实现。

(2)产:商业产品。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和企业进行合作,另外企业也可以将民族教育的科研成果和民族人才作为其发展的原动力。比如民族教育的科研机构可以和旅游局合作开发民族文化APP,这样在提高民族地区旅游业绩的同时,也实现了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实用价值。

(3)学:人才培养。高等院校应该重视精通民族文化和信息技术的民族教师的培养,因为他们能更加适应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需求。另外,高层次的民族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需要承担起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如何变革转型的研究工作。

(4)研:科研机构。民族教育的相关科研机构需要积极地借助民族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和人才,完成对“互联网+民族教育”研究方向的规划,以民族教育信息化单纯的技术型研究转型成技术和方向性兼顾的研究结构,同时研究成果能推动民族教育产业以及行业的整体发展。

(5)用:民族师生。互联网重新定义了民族地区教师和学生的授课形式和学习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正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转变,以学生为中心、互联网为媒介的面向开放网络、以人为本的创新学习模式正逐步显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民族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的。

(6)连:连接使用。没有连接,就没有跨界;没有跨界,就谈不上“互联网+民族教育”的融合与创新。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本质,连接的民族教育是多元的。然而,互联网连接民族教育不是一件自发的事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的参与和学校的合作。

(7)变:变革创新。“互联网+民族教育”是把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创新应用成果与民族教育领域深度融合,以“互联网+”为顺势驱动力,提升民族教育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形态。

(8)生:开放生态。依靠“互联网+”的创新、创意、创新驱动,同时要实现互联网和民族教育的跨界融合,就一定要优化生态。对民族教育体系应优化内部生态,并和外部国家政策生态做好对接,形成生态的融合性,从而重塑民族教育的发展生态。

(二)优化和重构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

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各类民族教育资源的重要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九章民族教育中指出:“支持民族地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因此,我国近十年以来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本是沿着图1所示灰色螺旋线指示方向“民族教育资源数字化→民族教育资源网络化→多源民族教育资源集成”的路径。(1)主要目的是增加民族教育优质资源的数量。然而,单纯地进行民族教育资源的采集和分析、民族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民族教育信息的智能处理,还不能真正地使民族教育信息化的成果落实和应用于民族地区。如图1所示黑色螺旋线指示方向的“‘民族教育+物联网’→‘民族教育+大数据’→‘民族教育+云计算’”路径。(2)采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在充分利用路径1生成的民族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上,可以促进互联网和民族教育的深度融合。

图1 “互联网+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双路径

(1)民族教育+物联网:制定基于物联网的民族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探究如何运用物联网技术将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接入互联网,从而构建民族教育特色资源网络化物理设备系统,进而实现各地区民族教育特色资源能够自动交换信息的智能教育。

(2)民族教育+大数据:对民族教育信息化的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利用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技术进行专业化的数据挖掘。广泛收集民族教育信息资源,为“民族教育+云计算”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

(3)民族教育+云计算:基于云计算技术,民族教育信息化平台将打造统一的民族教育智能服务平台,为不同少数民族的学习者提供差异化的学习帮助和技术支持,优化学习者的使用体验,从而实现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产生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协同价值。

结语

1994年,当互联网刚刚走向普通大众的时候,互联网先驱之一、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有一段名言:互联网将对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影响与好处,但最后影响最大、受益最大的将是教育。[8]马化腾认为互联网下一步将走出经济的圈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跟所有的行业结合。[9](P419)由于民族地区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一直以来都得到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关心、重视与支持。[10]2015年8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详细介绍了国务院8月11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有关情况。《决定》指出,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互联网+”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革命性影响,能够推进民族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本研究在详细阐述“互联网+民族教育”内涵和价值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的特征,提出民族教育信息化“八位一体”合力发展和“双路径”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改学,付道明.教育信息化对民族教育发展影响的前后20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7).

[2]杨方琦,杨晓宏.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

[3]段从宇,甘健侯.适应、引领与超越: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J].学术探索,2015,(1).

[4]许林,郎卡降泽,蔡金勇,等.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怎样向纵深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15,(2).

[5]Ross D., Bondy E.. Learning and Unlearning Racial Prejudice: The Role of Schools[J].2013,(9).

[6]Turner M. A.. Hous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acial and Ethnic Minorities 2012: Executive Summary[J].2013,(5).

[7]Kewal R. A.. Status and Trends in the Education of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J].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14,(7).

[8]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9]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10]王鉴,安富海.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J].学术探索,2011,(2).

〔责任编辑:李官〕

The Meaning, Value and Achieving Method of Internet plus Ethnic Education

GAN Jian-hou1, ZHAO Bo1, 2, LI Yan-hong1, 2

(1. Key Laboratory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for Nationalities, Ministry of Educ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Yunnan, China;2.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Yunnan, 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thn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formatiza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 a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minorities education. The Internet plus ethnic education, with the former acting as a platform for optimal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ak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ethnic education as its goal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re are two ways to attain this transformation. Firstly, we need to change and innovate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IT in ethnic education. Internet plus can be applied to develop a pattern that includes “government, industry, school, research, user, connection, revolution and ecology” plus ethnic education. Secondly, we must take advantage of Internet of Things, Big Data and Cloud Computing to realize optimization of IT in ethnic education.

Key words:Internet plus; ethnic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thnic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6)02-0141-05

作者简介:甘健侯(1976-),男(回族),云南临沧人,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信息化、知识工程研究;李艳红(1989-),女,江西人,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智能教学系统设计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2013GXS4D14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YJCZH053);云南省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2014RD029)

赵波(1963-),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教育互联网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特征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发展民族教育现状及解决新措施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