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12-01
习题课在物理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高效的习题教学在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基础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让习题课更高效?一直是老师们思索的问题,下面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精选习题,典题引导。
教师在选题前,对近一阶段的教学情况一定要进行客观分析: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重难点知识是否到位?尤其是学生存在的疑难点和易混点要进行深入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作为高一高二的习题课,选择典型例题时尽量不选综合性过强、过难的题型,因为对于平时的习题课学生对新的物理概念、规律和公式还未完全理解和掌握,如果新课一结束教师就迫不及待的选择过难题型,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让部分学生有:“听天书”的感觉,从而丧失学好物理的信心。
我在进行带电小球的平衡问题习题课时,选择了该例题进行启发引导。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30g,带电量为q=-1.7×10-8C的半径极小的小球,用丝线悬挂在某匀强电场中,电场线水平。当小球静止时,测得悬线与竖直方向成角30°。求该电场的场强大小,说明场强方向。
该例题是非常典型的平衡状态受力分析类型,学生由于之前的知识储备只要稍加分析即可得出答案。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先判断受力,再根据带电小球在电场中的受力特征判断出场强方向。
二、举一反三、巩固知识。
在习题课中的一个很简单的题,也可以对原题的题设、结论进行多角度的演变延伸,把题目的进行变化,这样不仅可以得到一系列新题,还能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提出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在场强为E=104N/C的水平匀强电场中,有一根长为15cm的细线,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系一个质量为3g,带电荷量q=2×10-6C的小球,当细线处于水平位置时,小球从静止开始释放,则小球到达最低点B时的速度是多大?
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题目进行改造,得到以下变形题:
变式⒈求AB两点电势差是多少?
变式⒉ 求从A点到B点电势能变化了多少?
变式⒊ 求静电力做了多少功?
通过以上变换,可以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反映出的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模糊认识加以纠正;对在分析物理过程中出现的疏忽、遗漏加以强调;对题中的隐含或多余的条件加以挖掘或否定;对所得结果进行再探索。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
三、有的放矢,科学启发。
教学中,有的教师刚展示出例题就急着启发,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大多数学生还处在阅读和理解题意中,思维尚未进入主题,有的教师在启发时已经将解题思路详细的告知了学生,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空间,下一次遇到同类型的题学生还是不会做,于是乎老师就发出了“这道题已经做了这么多遍,你们怎么还不会”的感慨。启发还要多层次,多角度。对于一道题,教师要善于通过层层启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法观察、思考、想象。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讲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平抛运动的特点,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与平抛运动有哪些相似之处?公式应该怎么来列?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知识学生会掌握的非常牢固。
四、触类旁通、适当延伸。
例题讲解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要对原题加深、拓展、在演变出一些灵活性、综合性较强的试题,注意延伸要有梯度。比如,在讲圆周运动轻绳类型题时,小球过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速度是这类题主要考查的考点,在学生掌握后可以添加这样的思考:如果绳子在最高点断裂,小球将做什么运动?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由什么来决定?水平射程怎么计算?这样通过对原题的延伸,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所谈仅是个人对习题课的几点看法而已,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