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双一流”

2016-03-17 17:47
神州学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校长

校长说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年11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公布。近1年的时间里,“双一流”的讨论之声不绝于耳,其中尤以各位高校校长们的“语录”最为醒目。

一流意味着引领,一流大学不仅能够引领世界科学技术的方向,更能影响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一流也意味着独特性,每一所一流大学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失去特色的大学难以自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一流还意味着贡献和影响力,一流大学不仅要对所在国家、民族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还要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发挥作用。

世界一流大学,首先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第二,一流大学要致力于基本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杰出贡献;第三,一流大学应该要与时俱进,始终挺立时代潮头。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

现在我们谈“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谈“世界”“一流”谈得多,谈“大学”的根本任务、基本职能不够。比如,我们现在拿论文指标来衡量时,往往把专门的科研机构跟大学一起比,这样的指标根本没有针对性。要衡量一个机构,必须紧扣最根本的内容,比如衡量一支军队,战斗力是根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咬住“育人”不放,不能为那些肤浅、表面的东西所蒙蔽。如果真正把这个“本”做好了,把学生的创造性激发起来,一些指标也不应该差。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引进少数几位“明星”教授尚不足以有效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发展。而且,由于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在薪酬和待遇方面存在的差距,还有可能挫伤本土教师的积极性。因此,中国大学亟须根本性的、系统的、制度性的改革。创新型大学不是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简单升级版,而是需要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和“组织惯性”,及时应对快速发展变革的社会环境,实现从追赶指标到追赶质量、贡献的转变,从解决投入不足到解决创新不足的转变,从单线条改革到综合性改革的转变,从被动适应社会发展到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转变。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特色。同时必须紧扣一流目标,体现世界水平。要汇聚一批世界公认的名家大师,实现卓越的人才培养,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现实挑战,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引领和推动文化传播、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丁烈云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贡献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引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学是学生、学者、学术的大学,学术是立校之魂。一流大学要在探索的学术上“顶天”,在应用的学术上“立地”,在传播知识的学术上紧跟前沿,在国际舞台上有一批一流的优势学科、一批领先的重大平台,是国际学术前沿的并行者乃至领跑者。

裴钢

同济大学校长

世界一流大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千校一面,搞成一个模式。我们要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要结合各校在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的责任,建设具有各校自身特色、多元化的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大学。

胡海岩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一流大学必须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中华文化血脉等方面走在时代前列,必须赢得国际竞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中国一流大学必须加快提升自身整体实力、国际合作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学术水平与社会贡献等方面产生重大国际影响,与世界一流大学同台竞争,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郭东明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大连理工大学把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新机遇,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一流学科为龙头,进一步优化形成理工管优势突出、人文社科有特色的学科布局,汇聚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开展一流科研创新,传承创新一流文化、促进一流成果转化。我们还将强化4个导向:经济社会的需求导向、世界一流的目标导向、破解难题的问题导向、改革发展的绩效导向。

杨灿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世界一流大学不应只在个别领域有突出表现,而应该在本校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整体表现突出,其前进方向代表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科研水平代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培养出世界范围的杰出人物。

赵继

东北大学校长

世界一流大学有4个关键的衡量要素:一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二是要产出引领科技前沿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点,三是要在若干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支撑,四是具有一流的、高度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每一所大学都有独特的办学使命和特色。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应把这种特色和使命作为重要的基因,深植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当中。

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学

执行校长

真正的一流大学需要从大学的本质来看。现在流行的大学排名更多是以研究排名为依据,忽视了对大学本质的重视。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重视教育,同时重视研究,并能从教育、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4个方面来实现大学的使命。

俞立中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一定都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具备极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这些大学也最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需求,积极培养人才,服务并引领社会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体现在论文、科研经费等数字上,更要在培育人才、引领社会发展上下真功夫、大功夫。

熊健民

湖北大学校长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要在推进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体现一流,要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上体现一流,要在培养走在时代前列的优秀人才上体现一流,要在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原始创新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上体现一流,要在不断积淀和凝练价值追求、信仰坚守等人文情怀上体现一流。

谢和平

四川大学校长

高度国际化使一流大学成为世界的学术分享及文化交流的中心,这在大力推进留学生教育、提高学生国际交往能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在读研究生中,外国学生约占40%,哈佛大学的留学生来自100多个国家,普林斯顿大学的留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其他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师资队伍的全球化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指标,配备国际化的师资力量,不仅有助于学生国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更为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中国的大学必须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面向世界、融入世界,以培养关注人类发展、担负世界责任、具备大国风范,集民族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自信于一身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己任。

王焰新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校长

世界一流大学不只有一种模式。美国模式、欧洲模式、东亚模式下都产生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在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走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才能开创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葛世荣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供给侧改革在市场经济中是转方式、调结构,对高等教育来说,同样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无论是高校的专业性人才,还是一些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成果,都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第一关键要素,也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是人才。一旦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契合度不够,人才供给就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要及时进行调整。这是大学管理者现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未来高校专业的供给侧要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许宁生

复旦大学校长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日益开放的外部环境,大学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国际交流合作大舞台,努力在国际竞争合作中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资源。要深化和拓展与国家部委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人文项目;要深化和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高层次科研合作平台和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参与国际科学计划和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建设,努力实现从跟踪并行向跨越引领的转变。

王树国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双一流”方案是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我们责无旁贷应该建成世界教育强国。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和社会的需求相脱节。大学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世外桃源。大学有责任深度融入社会,闭门办学终将会为社会发展所淘汰,大学自身也发展不起来。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大学要明白,社会未来发展需要我们做什么,按照这个需求牵引,才能准确找到在哪些关键问题上,我们要下大功夫去改革。

张尧学

中南大学校长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要有能代表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活跃的优秀教师或学生,且不在少数。例如,我们的教授可以出去出任相关领域的国际组织负责人,我们的学生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找工作。作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在基础研究领域给世界知识宝库贡献原创性成果,且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在人文社科、经济、产业等领域有能够影响人们思想、改变人们生活或拉动产业发展的作品、思想或技术与方法。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校长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