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需要更多海外人才着力

2016-03-17 17:43王辉耀
神州学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外籍双一流一流

王辉耀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这是去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关于人才的一段论述。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开放的人才观——“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建设“双一流”,必然不能缺少国际化人才的参与,而广大留学人员正是其中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

“双一流”需要更多留学人才支持

我国在海外还有大量高级科研人才,他们的支持对提升我国高校科研的国际水平至关重要。2014年,由中国科技大学发起的调查显示:36年来,中科大少年班已经培养了超过202位教授,其中185人在海外就职,他们当中的31人在世界一流大学任正教授。全球最著名的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目前有6位中科大校友教授任教,其中3人就是少年班毕业生。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估算,我国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有400万。中国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可以多向这些海外人才取经,并吸引他们回国服务。

目前对建设“双一流”障碍的讨论,主要围绕僵化的科研体制和严苛的行政化束缚。我认为,这些体制的改革,也需要国际人才的呼吁和推动。2014年底,一份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重点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的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报告显示,中国高校外籍教师的比例偏低。在外籍教师的比例中,中国重点高校中外籍专任教师平均每校不到4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而在日本,外籍专任教师所占比例能达到3.4%,外籍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为6.6%;在德国,外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一些国际名校的外籍教师的比例更是普遍在10%以上,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顶尖大学,外籍教师比例超过了30%。中国香港的高校中外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50%,而且99%的教师都拥有在海外学习的经历。

高校国际人才比例偏低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掣肘。像以慕课(MOOC)为代表的远程教育发展很快,我国也建立了自己的MOOC平台,但由于缺乏能用英文授课的教师人才,这类课程虽然向全球开放,但主要授课语言还是中文,无法与海外的三大平台竞争。

吸纳海外留学人员,为我国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是我国全球治理参与度提高的内在要求。有媒体统计,过去2年,习近平主席曾70多次提到“全球治理”。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任务越来越繁重的今天,加大培养国际化人才逐渐成为国际共识。而我国培养的此类人才实在是凤毛麟角。比如,中国人目前在国际组织中的任职比例很低,与我国的大国地位极为不称。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截至2015年10月底,其全球受薪员工中有447名中国公民,仅占所有员工的2.8%。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人在其全球员工中的比例仅为6%。

教育创新点为留学人员带来更多机遇

“双一流”建设将是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有很多创新点,都需要人才去研究和建造。很多国外先进的经验,也需要留学人员利用自身优势“拿来”“应用”,比如,教育“走出去”、远程教育、创业教育,等等。

2011年11月,教育部专门出台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对于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后,国内高校在“走出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2015年6月,清华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合作创建全球创新学院(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institute,简称GIX);2016年2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正式开学;2013年5月,浙江大学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合作建立的浙江大学—帝国理工联合学院成立。

中国高校境外办学有助于平衡部分教育贸易逆差。但目前的办学形式依然是与国外高校合作,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分支机构,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教育大国的海外投资还存在差距。

另外,我国高校缺乏向世界推广中国教育的动力。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加入Coursera和edX,课程面向全球开放。清华大学还建设了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学堂在线”。但是,目前MOOC在中国发展的大量资源还是更集中在国内,如开展中学生先修大学课程的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简称MOOCAP),以及各个大学积极开展的学分互认等,缺乏向国际推广中国教育的动力。我国远程教育虽然面向全球开放,但还缺乏纯英文授课课程,在盈利模式和学历认证等方面没有创新。这些现象的存在,归根到底都是因为缺乏远程教育的国际人才。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在此情况下,我国应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开展国际化的创业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国内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可吸引国际优秀青年来中国创业。当前,正是以创业教育为抓手,提高我国创新创业国际化水平的好时机。

美国创业教育对创新人才的支持作用很大。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拥有非常成型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把创业教育、跨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和创业支持完全融入到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育中,并教育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创业人才,成为硅谷的人才摇篮和美国创新创业的核心基地。

此外,斯坦福工业园本身就是一个创业教育机构,已经创办几十年,现在正在培育的企业有150多家,累计培育了超过5000位企业创始人。

如今,美国和德国的创业大学非常红火。留学回国人员若能够带回类似的经验,或是直接加入我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我国创业教育迅速发展则指日可待。

中华民族是重视教育的民族,我国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步伐从未停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对高校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当前,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全球参与程度不断加深,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国际融入加强的新形势,赋予了“双一流”建设不同的时代意义。改革开放初期,华人华侨为中国引进70%的外资,帮助中国完成了历史上最重大的经济转型。如今,中国的重大转型更着墨于软实力,海外留学人员以知识报效祖国,“一树百获”,助推教育之功会长期显现,受益的将是整个中华民族。

(作者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猜你喜欢
外籍双一流一流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